游乐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9810阅读:929来源:国知局
游乐设施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游乐设施。



背景技术:

游乐场所成为现今父母为儿童成长和锻炼所选取的一个主要场所。游乐场内游乐设施多种多样,种类繁多,在攀爬游乐设施中,由于儿童能够在各种攀爬部件上攀爬,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体质,锻炼运动器官的协调性,还能够培养儿童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所以受到广大父母的喜爱。

而现有的攀爬装置一般为独立装置,放置在游乐场的角落,没有与游乐场的其它装置有相互关系,使得存在攀爬装置功能单一;再者,现有的攀爬装置结构简单,只满足了儿童的攀爬乐趣,不能更好的调动儿童的游玩乐趣。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游乐设施,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游乐设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游乐设施,包括:第一攀爬单元;

第一攀爬单元包括:

支撑机构;和

网状部件,网状部件沿高度方向设置有两层或多层,每相邻网状部件间具有预设的层间距,且每层网状部件设置有通向相邻层的进出通道;

其中,网状部件的外周侧固定并支撑于支撑机构上,多层中的至少一层网状部件通过支撑机构的支撑,形成有至少三个波峰和至少一个波谷的山谷状的攀爬空间;

其中,每层网状部件形成的至少三个波峰和三个波峰之间的区域内的至少一个波谷形成凹陷区域。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游乐设施还包括第二攀爬单元;

第二攀爬单元包括:

模块化单元,模块化单元包括:

至少两个竖向攀爬通道,两个竖向攀爬通道位于模块化单元的两侧并且竖直向上延伸,竖向攀爬通道的底部设置有进出口;

至少一个横向攀爬通道,至少一个横向攀爬通道位于两个竖向攀爬通道之间并且横向延伸连接竖向攀爬通道的沿高度方向的端部;以及

位于模块化单元的两侧并且从由竖向攀爬通道和横向攀爬通道形成的面相交叉而向第一攀爬单元的一侧延伸的出入通道;

其中,竖向攀爬通道、横向攀爬通道和出入通道彼此连通并形成环抱状的框架结构。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层网状部件形成的波峰区下方为与上层网状部件相邻的下层网状部件形成的波谷区。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层网状部件形成的波谷区下方为与上层网状部件相邻的下层网状部件形成的波峰区。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层网状部件与下层网状部件设置有多个固定连接点。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进出通道为具有进出口的网兜,网兜设置有预定的攀爬深度,网兜悬于每相邻的下层网状部件的上方。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网状部件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一防护网。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支撑机构包括:

第一支撑杆,多个第一支撑杆呈立式地分散设置于网状部件的外周侧,每个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网状部件固定连接;

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两端与第一支撑杆相连,形成首尾相连的环形结构;

第三支撑杆,每个第三支撑杆呈立式地分散设置于网状部件的内部区域内,每个第三支撑杆与各层网状部件固定连接;和

底部基座,底部基座与多个第一支撑杆和多个第三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以几何中心线对称设置,以形成几何对称的网状部件。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梯形台,梯形台设置于网状部件的一侧,并且梯形台在外周侧与网状部件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网状部件的底层,设置有球池,球池与上方的网状部件通过进出通道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多个模块化单元成排布置,并且每一个模块化单元的出入通道彼此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竖向攀爬通道和横向攀爬通道在内部设置有攀爬部件。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攀爬部件包括攀爬板、攀爬杆、攀爬梯或攀爬网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出入通道与由竖向攀爬通道和横向攀爬通道形成的面具有水平夹角α,90°≤α≤180°。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模块化单元的侧面设置有滑梯,滑梯的顶部与竖向攀爬通道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游乐设施,由于包括支撑机构和网状部件,网状部件沿高度方向设置有两层或多层,每相邻网状部件间具有预设的层间距,且每层网状部件设置有通向相邻层的进出通道;其中,网状部件的外周侧固定并支撑于支撑机构上,多层中的至少一层网状部件通过支撑机构的支撑,形成有至少三个波峰和至少一个波谷的山谷状的攀爬空间;使得本发明具有更多的游乐空间,使用者可以同一层的网状部件上行走、攀爬,通过进出通道,可以在不同层的网状部件间穿梭,提升了使用者的探索游玩、追逐玩耍的兴趣;并且,使用者也可以坐在网状部件上来感受摇曳、体验悬空带来的超感官的乐趣,当然,不论是在网状部件内穿行还是静坐感受,本发明都能带给使用者超悬空体验感,对开发使用者的空间思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每层网状部件形成的至少三个波峰和三个波峰之间的区域内的至少一个波谷形成凹陷区域,凹陷区域与相邻的凹陷区域彼此独立,各自形成独立的攀爬空间,使得本发明所形成的攀爬空间具有独立性,即使用者在不同的独立攀爬空间游乐时,彼此互不干扰,使使用者仿佛置身于独立的、悬空的露天小房子中,在房子里行走、攀爬、玩耍,增加了游戏的趣味和神秘感。

本发明还可作为网式观看台,使用者可坐在网状部件上,一边感受摇曳,一边观看周边的表演,提高了使用的多功能性。

此外,本发明由于设置了至少两个竖向攀爬通道,两个竖向攀爬通道位于模块化单元的两侧并且竖直向上延伸,竖向攀爬通道的底部设置有进出口;至少一个横向攀爬通道,至少一个横向攀爬通道位于两个竖向攀爬通道之间并且横向延伸连接竖向攀爬通道的沿高度方向的端部;以及位于模块化单元的两侧并且从由竖向攀爬通道和横向攀爬通道形成的面相交叉而向内侧延伸的出入通道;其中,竖向攀爬通道、横向攀爬通道和出入通道彼此连通并形成环抱状的框架结构。使用者可以利用竖向攀爬通道和横向攀爬通道内的攀爬部件在通道内或通道间自如的攀爬、出入,并且设置的向内侧延伸的出入通道与竖向攀爬通道、横向攀爬通道彼此连通并形成环抱状的框架结构,模块化单元通过出入通道与观看区连通,使整个模块化单元可以作为舞台背景,半环抱状的舞台背景与观看区形成环形游乐区域,方便在模块化单元内玩耍的儿童,直接经出入通道进入观看区,不用再返回模块化单元的底部进出口,方便观看区的儿童直接经出入通道进入模块化单元内玩耍,避免了当舞台正在表演时,从地面上穿行在观看区与模块化单元之间会影响到表演者和观看者。

本发明还呈现了一种为使用者提供攀爬娱乐的大型交错攀爬空间,在攀爬空间内有较多的穿行路线,使用者可以根据兴趣需要自由选择,使使用者既锻炼了身体,培养了攀爬乐趣,又能在选择最佳路线时,开发其智商,培养其动脑的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发明。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游乐设施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游乐设施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游乐设施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4为图1中第一攀爬单元的主视图;

图5为图1中第一攀爬单元的俯视图。

图6为图4中A-A剖视图;

图7为图4所示支撑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支撑机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底部基座的布置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梯形台的左视图;

图11为图4所示梯形台的后视图;

图12为图1中第二攀爬单元的主视图;

图13为图1中第二攀爬单元的后视图;

图14为图1中第二攀爬单元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中第二攀爬单元的左视图;

图16为图14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4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4中D-D线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2中固定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20为图12中进出口的安装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E-E线的剖视图;

图22为图12中观察窗的安装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F-F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网状部件,111-上层网状部件,112-下层网状部件,113-网状部件支撑杆,12-支撑机构,121-第一支撑杆,122-第二支撑杆,123-第三支撑杆,124-底部基座,1242-型钢部件,1242-防滑橡胶片,125-固定杆,13-梯形台,14-网兜,15-进出口,16-安全垫,17-坐垫,18-缓冲垫,19-扶手架;21-第一模块化机构,22-第二模块化机构,23-竖直攀爬通道,24-水平攀爬通道,25-出入通道,26-连接臂通道,27-进出口,28-观察窗,29-玻璃,210-固定板,211-第一支撑件,212-第二支撑件,213-第三支撑件,214-第四支撑件,215-第一防护网,216-攀爬板,217-攀爬杆,218-攀爬网,219-攀爬梯,220-L型钢板,221-螺丝,222-手形板,223-第一穿行通道,224-第二穿行通道,225-第一环形板,226-第二环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发明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图1出示了本发明一种游乐设施的俯视图,图2出示了本发明一种游乐设施的左视图,图3出示了本发明一种游乐设施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游乐设施,包括:第一攀爬单元1和第二攀爬单元2,第一攀爬单元1与第二攀爬单元2之间设有出入通道,形成环状的游乐区域,第一攀爬单元1和第二攀爬单元2之间可以设置有供表演用的舞台场地,第一攀爬单元1可以作为观看台为使用者提供了观看表演的最佳视角,第二攀爬单元2可以作为舞台的背景,两个攀爬单元之间设置有出入通道,可以能够自由穿行。还可以在两个攀爬单元之间的地面区域内设置多个座椅,座椅可以是固定于地面上,也可以移动,其形状不受限制,座椅上设置有坐垫,形成地面的观看区,方便使用者坐姿更舒适,坐垫颜色与整体游乐场色彩搭配。如图1箭头所示的路线,使用者可以在第一攀爬单元1内穿行,也可以在第一攀爬单元1和地面的看台区或舞台区之间穿行;使用者可以在第二攀爬单元2内穿行,也可以通过出入通道在第一攀爬单元1与第二攀爬单元2之间循环穿行。如图2箭头所示的路线,使用者可以从地面进入到第二攀爬单元2内,通过在第二攀爬单元2由底部向上攀爬,穿过出入通道进入到第二攀爬单元2内的顶部,再从顶部可以之间攀爬至第二攀爬单元2的底部,然后回到地面;还可以从顶部通过进出通道,在第二攀爬单元2内自由攀爬,玩耍。

下面将对第一攀爬单元1和第二攀爬单元2进行详细地阐述。

图4出示了图1中第一攀爬单元的主视图,图5出示了图1中第一攀爬单元的俯视图;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攀爬单元,包括:网状部件11、支撑机构12和梯形台13,网状部件11的外周侧固定并支撑于支撑机构12上,形成内凹的空间,网状部件11的固定方式可以为绳索或钢丝捆绑、或设置套件、固定杆等方式;支撑机构12作为网状部件11的支撑,不仅要能够承载网状部件11的重量,还要能承受当多个使用者共同游戏时,使用者的总体重量;支撑机构12的布置决定了网状部件11的整体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网状部件11从俯视角度看是一个近似心形的图形,并将此心形的心尖部分设置缺口,此缺口处设置梯形台13,以方便使用者由梯形台13进入游乐空间,场地布置紧凑,整体形状美观。网状部件1、支撑机构2和梯形台3实际使用的材料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使用的常规的任何材料,材料的材质不受限制。

上述网状部件11,还可以根据游乐场的整体场地需求,各个游乐设施的外形搭配需求,设置网状部件11的俯视图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方形、六边形或其它规则或不规则形状;梯形台13的设置目的还在于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观看和休息,即梯形台13是集进出通道、观看台和休息台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

本发明是基于儿童游乐场而设计的,装置的使用者多为4~15岁的儿童,是一款为孩子提供体验超悬空摇曳感觉的装置,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网状部件11、支撑机构12、梯形台13可以采用空间几何中心对称设置原则,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布置。

网状部件11沿高度方向设置有两层或多层,每相邻网状部件11间具有预设的层间距,且每层网状部件11设置有进出通道;多层网状部件11中的至少一层网状部件11通过支撑机构12的支撑,形成山谷状的攀爬空间;每层网状部件11形成的至少三个波峰和该三个波峰之间的区域内的至少一个波谷形成的凹陷区域呈彼此独立的游乐空间。需要理解的是,此处彼此独立的游乐空间是指孩子玩耍时,不受相邻游乐空间影响,但是,由于分隔物是网状部件,通过网孔还是能看到周围区域的情况,只是因网状部件的阻隔,观看视角会不清楚。每层网状部件11都是一个整体结构,不是由多个网组成的间断不连续的单层网;同一层网状部件11的进出通道应设置有预设的距离,以避免使用者游戏过程中太聚集,不安全;凹陷区域是指空间几何上至少三个波峰和该三个波峰之间的区域内的至少一个波谷形成的区域,且具有空间几何上的最低点。上层网状部件111形成的波峰区下方为与该上层网状部件111相邻的下层网状部件112形成的波谷区,即上层网状部件111的波峰区与该上层网状部件111相邻的下层网状部件112的波谷区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上层网状部件111形成的波谷区下方为与该上层网状部件111相邻的下层网状部件112形成的波峰区,即上层网状部件111的波谷区与该上层网状部件111相邻的下层网状部件112的波峰区在高度方向上相对。

本实施方式中,网状部件11为两层,上层网状部件111与下层网状部件112之间,下层网状部件112与地面之间设置了方便孩子攀爬的层间距,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设计层间距。上层、下层网状部件111、112通过支撑机构12的支撑,形成山谷状的两层攀爬空间。使用者可以在上层、下层网状部件111、112上行走、攀爬或静坐,感受悬空、漂浮的感觉;网状部件11内还可以设置软性玩具如球、玩偶等,可以增加儿童寻找玩具的乐趣。

图6出示了本发明图4中A-A线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上层网状部件111、下层网状部件112各自均具有相同波峰和波谷,本实施例的波峰、波谷的设计是为了使网状部件11具有更一致的波形,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需求,每层网状部件11的波峰、波谷设置成不同高度,形成几何空间大小不同的波形。上层网状部件111形成的波峰区正下方为下层网状部件112形成的波谷区,并通过设置上层、下层网状部件111、112固定于第三支撑杆123的间距来实现的;上层网状部件111形成的波谷区正下方为下层网状部件112形成的波峰区,上层、下层网状部件111、112设置有多个固定连接点,并通过连接件将两者固定在固定连接点来实现的,可进一步理解为,上层、下层网状部件111、112通过设置多个固定连接点,进而形成了上层网状部件111的波谷区和下层网状部件112形成的波峰区。进一步的上层网状部件111的波峰与下层网状部件112的波谷位于同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上,上层网状部件111的波谷与下层网状部件112的波峰处于同一点,使得网状部件11形成具有同样波形的多个凹陷区域,并且上层、下层网状部件111、112波形交错,扩展了层间的攀爬空间,使网状部件11层间布置更整齐美观。上、下层网状部件112形成的波峰、波谷间的凹陷区域呈彼此独立的游乐空间,使得其形成的攀爬空间具有独立性,即使用者在不同的独立攀爬空间游乐时,彼此互不干扰,使使用者仿佛置身于独立的、悬空的露天小房子中,在房子里行走、攀爬、玩耍,增加了游戏的趣味和神秘感。上述的波峰区和波谷区分别定义为网状部件11形成的多个高位置区域和多个低位置区域,网状部件11形成的攀爬形状不局限于波形,还可以为其它具有凹凸相连的形状。

上层网状部件111设置有进出口15的网兜14,网兜14悬于下层网状部件112的上方,进出口15设置于网兜14的底部,使用者通过攀爬下层网状部件112,经进出口15进入到上层网状部件111上,本实施方式网兜14的整体垂直高度可根据网状部件1的层间距,以及实际设计情况,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由于网兜14无其它部件作为支撑,处于自然悬空的状态,为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性,网兜14不设置在底部最低点,以避免使用者不慎从上层网状部件111跌落网兜14而从进出口15跌至到下层网状部件112;网兜14设置在波谷区,方便身高较小的孩子从网兜穿过。此外,为了增加装置的游乐难度和趣味性,还可将网兜14设置于上层网状部件111的波峰区,由于上层波峰区的下方为波谷区,因此,网兜14需设置有预设的攀爬深度,且攀爬深度可根据网状部件11的层间距设置,不易太长,以避免使用者不慎从上层网状部件111跌落至网兜14;使用者从网兜14底部的进出口15进入,在网兜14内还需要攀爬才能进入上层网状部件111。上述网兜的设置使游乐设施可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攀爬,扩大了使用者的范围。

网状部件11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一防护网(见图4),第一防护网的顶端通过网状部件支撑杆113固定于第二支撑杆122的顶端,其底端通过网状部件支撑杆113固定于第二支撑杆122上,将每层的网状部件11形成的区域与外界隔开,防止使用者不慎跌出网状部件11,杜绝安全隐患,此处的第一防护网在网状部件11的最底层可以不设置,即底层的游玩区为敞开式,以方便使用者在游玩的过程中从底层进出。在最顶层的网状部件11的上方还可以设置顶部第一防护网(见图4),顶部第一防护网用网状部件围成,通过支撑机构12而固定和支撑,顶部第一防护网将网状部件11形成的区域与外界隔开,防止使用者在游玩时,不小心掉出;并且,当网状部件11内设置软性玩具(如球、玩偶等)时,防止玩具从网内跑出。网状部件的底层,可以部分或全部区域设置球池(见图4),球池与上方的网状部件11通过网兜14连通,球池的一层为敞开式,使用者可以从外部进入到球池内玩耍,还可以由球池内通过网兜14爬入至网状部件11内,球池的设计增加了儿童的游玩乐趣,使装置多趣味化。

上层、下层网状部件111、112上均错落布置有星形、月牙形、圆形、方形、雪花形等多种形状的坐垫17,并且,搭配不同的颜色,使儿童乐园更丰富多彩;坐垫17固定设置于网状部件11上;方便使用者以坐姿的形式一个人感受或几个人一起感受在网状部件11上摇曳的感觉,当然坐垫17的形状和颜色是为了整体趣味元素更多样化而设计的。

支撑机构12包括:第一支撑杆121、第二支撑杆122、第三支撑杆123和底部基座124,第一支撑杆121设置有多个并呈立式地分散设置于网状部件11的外周侧,每个第一支撑杆121的顶端与网状部件1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122设置有多个,每个第二支撑杆122的两端与彼此相邻的第一支撑杆121相连,如此形成首尾相连的环形结构;第三支撑杆123,第三支撑杆123设置有多个并呈立式地分散设置于网状部件11的内部区域内,每个第三支撑杆123与各层网状部件11固定连接。底部基座124与第一支撑杆121和第三支撑杆123的底部固定连接;底部基座124由多个型钢部件1241相互连接而成,型钢可以为工字钢、槽钢、H型钢等,此处优选为H型钢。

图7出示了本发明支撑机构12的安装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杆121倾斜设置,其顶端通过网状部件支撑杆113与第二支撑杆122连接,底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型钢部件1241上,距第一支撑杆121的底端约三分之一处固定设置倾斜的固定杆125,固定杆125的底端固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型钢部件1241上,固定杆125的设置除了作为第一支撑杆121的加固件外,还通过网状部件支撑杆113与下层网状部件112的底部连接,作为下层网状部件112外周侧的固定件,型钢部件1241放置于地面上,其上、下面铺有一层防滑橡胶片1242,以避免型钢部件1241因装置的晃动而移动,保证了支撑机构12的整体框架的稳固。在型钢部件1241铺设的地面区域内,设置有安全垫16,该安全垫16位于网状部件11的下方,其厚度大于型钢部件1241的高度,以避免使用者与地面的碰撞带来的伤害,保证使用者游戏的安全性,并且,增加与地面接触的安全舒适感。

图8出示了本发明第一支撑杆121的布置示意图,图9出示了本发明底部基座124的布置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在心形的外围铺设的型钢部件1241,各相邻型钢部件1241收尾相连形成环形结构,为固定心形内的第三支撑杆123和梯形台13而设置的型钢部件1241,在其固定点向外延伸至第一支撑杆121的安装固定点铺设,并在两点延伸线以外留有一段铺设长度,并且,所有上述的延伸线向心形内汇集,汇集点全部与心形中心点重叠,即所有上述的延伸线以一个由心形中心向四周通过放射线的形式呈现;用于固定第一支撑杆121的固定杆125设置有两个或三个,其安装位置以几何中心线对称设置;型钢部件1241、第一支撑杆121、第二支撑杆122和第三支撑杆123的布置方式,使本发明的支撑机构12具有更高的稳固性,牢靠性,不会因使用者游乐产生的晃动受力而使支撑机构12随之晃动,增加装置的安全性。

图10出示了本发明梯形台13的左视图,图11出示了本发明梯形台13的后视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梯形台13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均设有网状部件支撑杆113,网状部件支撑杆113的一端连接网状部件11,另一端固定于梯形台13的侧壁上,将网状部件11与梯形台13连接,使网状部件11形成与上述图3中不同的波形,再者网状部件11和梯形台13的连接体现出整体融合的布置,方便使用者通过梯形台13直接进入到上层网状部件111上,梯形台13的左侧、右侧、后侧及上表面的台阶均设有缓冲垫18,减少使用者在游玩时,因不小心撞到梯形台13上而带来的伤害,保证使用者游戏的安全性。梯形台13的上面还设置有扶手架19,在登台阶时,方便扶握。

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布置美观,不仅能够满足使用者在独立空间内体验超悬空摇曳感的乐趣,在多维空间体验探索游玩、追逐玩耍的兴趣,能够锻炼儿童的体质,锻炼运动器官的协调性,还能够培养儿童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除此,还可作为网式观看台,使用者可坐在网状部件11上,一边感受摇曳,一边观看周边的表演,或坐在梯形台13上观看表演,提高了装置使用的多功能性。

图12出示了图1中第二攀爬单元2的主视图,图13出示了图1中第二攀爬单元2的后视图,图14出示了图1中第二攀爬单元2的俯视图,图15出示了图1中第二攀爬单元2的左视图;如图12至图15所示,本发明的第二攀爬单元2,包括:两个模块化单元,即第一模块化单元21和第二模块化单元22,第一模块化单元21和第二模块化单元22并排布置,此处,模块化单元的数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场地需求,设置多个,同时,并排布置。实际构造第一模块化单元1和第二模块化单元2的各部件材料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使用的常规的任何材料,材料的材质不受限制。

第一模块化单元21包括两个竖向攀爬通道23、一个横向攀爬通道24和两个第一出入通道25,该竖向攀爬通道23位于模块化单元的两侧并且竖直向上延伸,其底部设置有进出口27,该横向攀爬通道24位于两个竖向攀爬通道23之间并且横向延伸连接竖向攀爬通道23的沿高度方向的端部,该第一出入通道25位于模块化单元的两侧并且从由竖向攀爬通道23和横向攀爬通道24形成的面相交叉而向内侧延伸,其中,竖向攀爬通道23、横向攀爬通道24和第一出入通道25彼此连通并形成环抱状的框架结构。

第二模块化单元22包括两个竖向攀爬通道23、两个横向攀爬通道24和两个第二出入通道26,该竖向攀爬通道23位于模块化单元的两侧并且竖直向上延伸,其底部设置有进出口27,该横向攀爬通道4位于两个竖向攀爬通道23之间并且横向延伸连接竖向攀爬通道23的沿高度方向的端部,该第一出入通道25位于模块化单元的两侧并且从由竖向攀爬通道23和横向攀爬通道24形成的面相交叉而向内侧延伸。竖向攀爬通道23、横向攀爬通道24、第一出入通道25和第二出入通道26是由型钢搭建成的钢结构框架形成的,其中,第一模块化单元21的竖向攀爬通道23、横向攀爬通道24和第一出入通道25彼此连通并形成环抱状的框架结构;第二模块化单元22的竖向攀爬通道23、横向攀爬通道24和第二出入通道26彼此连通并形成环抱状的框架结构,而且第二出入通道26与第一出入通道25彼此连通。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出入通道25和第二出入通道26向内侧延伸,是相对于观看区而言的,由于竖向攀爬通道23、横向攀爬通道24和出入通道形成环抱状的框架结构,在环抱状的框架结构内侧设置有观看区,使用者可以通过出入通道在模块化单元与观看区之间自由穿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块化单元21和第二模块化单元22的下方及第一模块化单元21与第一出入通道25,第二模块化单元22与第二出入通道26形成的区域内,可以设置有表演舞台和例如灯光、音响等舞台设备,第一模块化单元21和第二模块化单元22作为舞台的背景,观看区设置在第一模块化单元21环抱状区域内,第一出入通道25及第二出入通道26将舞台区与观看区连通,并且,第一出入通道25设置于第一模块化单元21的两侧,第二出入通道26设置于第二模块化单元22的两侧,使模块化单元形成半环抱状的舞台背景。如图15中箭头所示的路线,当第一出入通道25设置于第一模块化单元21的两侧并有一定高度时,即设置在第一模块化单元21的中部或顶部时,第一出入通道25可以连通到观看区内的观看台,儿童可以从第一模块化单元21,攀爬至第一出入通道25的入口处,在第一出入通道25内行走、穿行,进入至观看台;第二出入通道26设置的高度与第一出入通道25相同,儿童可以从第二模块化单元22的底部进出口27进入,通过第二出入通道26、第一出入通道25穿行至观看台;此外,观看台的儿童也可以通过第一出入通道25从观看台进入至模块化单元内;第一出入通道25和第二出入通道26设置目的是方便在模块化单元内玩耍的儿童,直接经出入通道进入观看台,不用再返回模块化单元的底部进出口27,方便观看台的儿童直接经出入通道进入模块化单元内玩耍,避免了当舞台正在表演时,从地面上穿行在观看区与模块化单元之间会影响到表演者和观看者。

为了场地布置的美观,第一出入通道25、第二出入通道26分别与各自模块化单元的由竖向攀爬通道和横向攀爬通道形成的面具有夹角α,90°≤α≤180°。第一模块化单元21面向观看区的侧壁上设置有观察窗28,方便使用者从模块化单元里面透过观察窗28观看到外面的景色;观察窗28内设置有不同颜色的玻璃29,该玻璃29为灯光变换玻璃,即当舞台灯光打在观察窗28上时,不同颜色的灯光变换玻璃反射出不同于舞台灯光颜色的灯光束,反射的灯光束根据舞台灯光的角度,反射的角度不同,呈现的颜色亦不同,灯光束可照在舞台上或观看区,为整个观看场景提供更佳的灯光效果,营造出颜色缤纷的观看视觉感,从而,调动儿童的玩耍和观看表演的乐趣,灯光变换玻璃不一定通过观察窗28设置在结构框架上,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结构框架上。

观察窗28固定安装在固定板210上,固定板210设置在第一模块化单元21的面向观看区的一侧,其可以是多个板拼接而成或一个板定制,固定板210与第一模块化单元21的侧面具有相同的尺寸大小,固定板210是不透明的实体板,可以为椴木胶合板,将固定板210设置成不透明的实体板还可以阻隔由外部比如从舞台照射过来的闪烁光,防止使用者攀爬时,聚光灯突然照射,造成眼睛的不适,而引发安全隐患。为了增加模块化单元整体的美观性,可以在固定板210上面涂有一层聚碳酸酯涂料,用不同颜色涂料搭配出不同的设计图案,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及美化舞台背景;观察窗28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月牙形、五角星形等形状,使整体趣味元素更多样化。第二模块化单元22的外侧的设计可以与第一模块化单元21不同或相同,可以采用固定板210上安装观察窗28,并在观察窗28内设置彩色玻璃29,并且,配合观察窗28的设计,通过涂不同颜色涂料的方式,使第二模块化单元22的外侧展现出吸引儿童和家长的色彩图案。

此外,在模块化单元的外部造型上,设置了具有卡通形象的两个五指展开和闭合的手形板222,也可以是其它任何卡通形象;本发明加入了色彩元素、图案元素、卡通形象元素使此模块化单元在众多的游乐设施中,更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第一模块化单元21和第二模块化单元22的左侧面或右侧面还可以设置有滑梯(图中未示出),滑梯的顶端入口与竖向攀爬通道连通,当使用者由竖向攀爬通道爬至滑梯入口,可以从滑梯滑下来,滑梯的设置不仅作为模块化单元的出口,更是为增加儿童趣味性,提高儿童攀爬玩耍的乐趣。

图16出示了图14中A-A的剖视图,图17出示了图14中B-B的剖视图,图18出示了图14中C-C的剖视图;如图16至图18所示,竖向攀爬通道、横向攀爬通道、第一出入通道25和第二出入通道26是由型钢搭建成的结构框架形成的,该结构框架主要由多个第一支撑件211、第二支撑件212和第三支撑件213组成,形成了多个相似或相同的单元框架。第一支撑件211为立式,作为结构框架的地面支撑和结构框架层间的支撑,第一支撑件211呈两排平行布置,形成了两个垂直于地面的基面,承受的重量较大;第二支撑件212横向设置,与第一支撑件211垂直固定连接,连接处于同一个由第一支撑件211形成的基面上的多个第一支撑件211,第三支撑件213横向设置,连接处于上述前后不同基面的第一支撑件211或第二支撑件212,为了加固各层结构框架的牢固性,还可以在上述同一基面的不同层的第二支撑件212上或同一层的不同基面的第二支撑件212上设置倾斜设置的第四支撑件214。上述的第一支撑件211、第二支撑件212、第三支撑件213和第四支撑件214均可根据实际施工需要,采用方钢管、H型钢、角钢、工字钢、槽钢等型材或者采用能够满足设计的诸如木材等本领域人员常规使用的材料,此处优选方钢管和H型钢;各支撑件的固定方式为焊接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施工需要灵活选择其它型材的连接方法。

框架的周侧设置有第二防护网215将整个游乐设施与外界隔开,第二防护网215设置的用处不仅作为防护壁,防止使用者掉出,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而且,通过第二防护网215,外面的人能够看到里面的人,可以对里面的人的攀爬活动进行观看或拍摄,还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其攀爬过程进行指导,基于上述两点,第二防护网215可以用其它透视的部件代替,比如透视玻璃,除此之外,第二防护网215还可以有攀爬辅助作用,在使用者攀爬时,借助第二防护网215来更省力进行攀爬。

如图16所示,第一模块化单元21包括两个竖向攀爬通道23和一个横向攀爬通道24,该两个竖向攀爬通道23的底部设置有进出口27,竖向攀爬通道23内设置有横向放置的攀爬板216,攀爬板216与第一支撑件211固定连接,攀爬板216交错设置。从图16中箭头所示的路线,使用者从左侧的竖向攀爬通道23的底部的进出口27进入,利用第一层的攀爬板216,爬到第二层的攀爬板216上,每层的攀爬板216的竖向的间隔距离可根据儿童的身高,以及实际设计情况,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设计,不同攀爬板216的间隔距离可以相同或不同,通过层间的攀爬板216在不同竖向攀爬通道23的交错布置,层层攀爬,达到竖向攀爬通道23的顶部,进入到与之相通的横向攀爬通道24内,横向攀爬通道24内设置有贯通的右侧竖向攀爬通道23的攀爬板216,使用者可以在攀爬板216上爬行或行走,进入至右侧的竖向攀爬通道23,而右侧的竖向攀爬通道23内的攀爬部件的设置可以与左侧的不同或相同,此处采用相同的设置,即在竖向通道上交错设置有能够层层攀爬的攀爬板216,使用者利用右侧的交错攀爬板216从顶部穿行至底部,然后从右侧的底部进出口27离开。

如图17所示,第二模块化单元22包括两个竖向攀爬通道23和两个横向攀爬通道24,该两个竖向攀爬通道23的底部设置有两个进出口27,分别设置在第二模块化单元22的侧面和前面;此处的竖向攀爬通道23和横向攀爬通道24的定义为能够使使用者沿竖向方向穿行的通道为竖向攀爬通道23,沿横向方向穿行的通道为横向攀爬通道24,两者因设置的支撑部件交错相通;竖向攀爬通道23、横向攀爬通道24内设置有攀爬板216、攀爬杆217、攀爬网218、攀爬梯219等不同的攀爬部件。

从图17中箭头所示的路线,使用者从左侧的竖向攀爬通道23的底部的进出口27进入,可以利用进出口27相邻左侧的第一层攀爬板216攀爬至第二层的攀爬网218中,由攀爬网218爬到其左侧的第三层攀爬板216,然后进入到第二出入通道26,穿过第二出入通道26进入到第一模块化单元21。在进出口27相邻右侧的攀爬板216上面固定安装有立式的攀爬杆217,攀爬杆217的顶端固定在第三层的攀爬板216底部,使用者利用攀爬杆217可以爬至左侧的攀爬网218中或右侧的攀爬板216上,通过第二层的攀爬板216进入至右侧的竖向攀爬通道23;攀爬网218的右设置有攀爬梯219,攀爬梯219的顶部与结构框架固定连接,使用者通过攀爬梯219进入到其右侧第三层的攀爬板216上,然后经第二层的攀爬板216再回到第三层,进入到第三层的攀爬网218内,当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进入至右侧的竖向攀爬通道23后,利用固定安装在第二层的攀爬板216上的攀爬杆217,一是可以进入至右侧的第三层攀爬板216进入至右侧的第二出入通道26,穿过第二出入通道26进入到第一模块化单元21;二是可以由第二层攀爬板216向下爬至第一层攀爬板216上,后从底部前面或侧面的进出口27离开。

上述的攀爬板216、攀爬网218均固定安装在结构框架上,除了设置有攀爬杆217的攀爬板216是弧形板外,其余攀爬板216都是平板,并横向设置;为方便儿童的攀爬,相邻攀爬部件之间的横向或竖向的间隔距离可根据儿童的身高,以及实际设计情况,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设计,不同攀爬部件的间隔距离可以相同或不同,为使使用者在攀爬过程中更舒适,避免因攀爬部件的碰触而受伤,在攀爬板216上还设置有一层缓冲垫。本实施方式的攀爬部件还可以设置有攀爬绳等部件,攀爬部件的具体设置位置在施工前,可根据需要自由变换;本发明呈现了一种为使用者提供攀爬娱乐的大型交错攀爬空间,在攀爬空间内有较多的穿行路线,使用者可以根据兴趣需要自由选择,使使用者既锻炼了身体,培养了攀爬乐趣,又能在选择最佳路线时,开发其智商,培养其动脑的能力。

图19出示了固定板210的安装方式,具体地说是第一支撑件211与固定板210的安装方式;如图19所示,固定板210是通过在与第一支撑件211接触的一侧设置L型钢板220,并用螺丝221将L型钢板220的一侧紧贴并固定在固定板210上,另一侧用螺丝221紧贴并固定在第一支撑件211上,保证了固定板210的牢固安装。

图20和图21出示了进出口27的安装方式,设置在模块化单元底部的进出口27是用第一环形板225形成的,第一环形板225与安全网的连接方式如图所示,第一环形板225为两块的第一环形板225拼接而成,在拼接口处设有安全网固定环形凹槽,将安全网的端口放置于凹槽内,然后用螺丝221固定将第一环形板225的四周皆与安全网固定住。

图22和图23出示了观察窗28的安装方式,设置在固定板210上的观察窗28是用不同大小的第二环形板226形成的,第二环形板226与固定板210的连接方式如图所示,第二环形板226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均设有环形凹槽,将玻璃29的周端放置于内凹槽内,内凹槽的槽宽与玻璃29厚度相当,能够将玻璃29卡接在槽内;固定板210的周端放置于外凹槽内,并用螺丝221将第二环形板226与固定板210固定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