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9343发布日期:2018-11-27 21:37阅读:1205来源:国知局
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撞球杆,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



背景技术:

一般撞球杆是由前支(shaft)及后把(butt)组接而成,具有方便携带的功效。

然而撞球杆大致都以木材制成,然而木材内的纤维纹理并非均匀,且木材又有朝向阳光和背向阳光生长的两个方向特性,进行造成不同的取材木质不同,这样制作出来的撞球杆的控球效果就无法一致,同时因木材有明显的纹理和毛细孔,更容易因气候影响而使撞球杆的后把段的质量产生变化,故使得稳定性就会偏差。

另外,也有两片以上构成的撞球杆,但其受天气的影响,稳定性仍不佳,因此所述撞球杆弹性也相对较差一些。

为了克服前述的问题,市售的撞球杆有采用碳纤维复合材质来制成,具有不易变形的优点,但是此种撞杆球相较于木材质的撞球杆而言,过于刚性而不好控球。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所述撞球杆前支利用内置件穿设于外管内,以使撞球杆前支并非采用单一构件,从而能避免气候造成的变化问题,提供撞球杆控球的稳定性。

一种撞球杆前支,包括: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撞球杆前支包括:

外管,所述外管包括:击球端及相对设置的组接端,所述组接端用于组接所述撞球杆的后把,所述击球端与所述组接端之间沿着轴向设有容置空间;

内置件,所述内置件具有一定长度,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内置件的外缘与所述外管的内缘相互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撞球杆前支还包括:击球组件,所述击球组件与所述击球端相结合,所述击球组件包括皮头及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套设于所述击球端,所述皮头设置在所述固定环端部且与所述击球端相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撞球杆前支还包括:中间件,所述中间件设置在所述皮头及所述固定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外管为组合管,所述组合管由多个单体环设组成,所述外管的内缘与所述内置件的外缘为圆形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内置件的横截面为实心圆或中空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内置件至少一端设有端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端部件为实心状聚胺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内置件的材质为碳纤维构成的实心结构或管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内置件为两个,并且向上隔开设置在所述外管的轴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撞球杆前支还包括:填充件,所述填充件设置在所述击球端与所述内置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填充件为实心状聚胺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撞球杆,其中,所述撞球杆包括后把,所述后把与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撞球杆前支螺接。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撞球杆前支采用组合式而非单一构件,使得整体不易受气候影响而产生质变,以增加撞球杆的直度及弹性,有利于撞球中的控球稳定性,达到良好的击球效果。

上述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通过独权中的技术特征进行推导,能够达到对应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撞球杆前支100用以组接撞球杆1的后把2。其中,撞球杆前支100包括外管10及内置件20,外管10具有击球端11及相对设置的组接端12,组接端12与后把2相互螺接而组成撞球杆1。

外管10的击球端11与组接端12之间沿着轴向设有容置空间13,容置空间 13从组接端12朝击球端11方向渐缩,并供内置件20填充设置,外管10的内缘与内置件20的外缘为圆形配合。其中,外管10在本实施例中为木材质制的单一中空管。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管10为木材质制的组合管,所述组合管由多个单体环设组成,如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外管10为两个半圆单体组成,如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外管10为四个单体组成圆形中空管。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外管10的单体数量亦可为5个、6个、7个或是更多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击球组件30,所述击球组件30结合设置在击球端11。击球组件30包括皮头31及固定环32,固定环32套设在击球端 11,而皮头31设置在固定环32端部且相对设置在击球端11。击球组件30还包括中间件33,所述中间件33设置在皮头31及所述固定环32之间,透过中间件 33设置在皮头31与固定环32之间,从而能够增加撞球杆1击球的强度,也使得外管10不致于在强力的击球中破裂或损坏。

前述的内置件20在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横截面为中空圆,且内置件 20的材质为碳纤维或是其他非金属材质。另外,内置件20至少一端设有一端部件21,当内置件20为中空管时,端部件21则塞入内置件20的端部固定。在图 2中,内置件20的端部件21设置在邻近外管10的组接端12,且端部件21为聚胺酯,以增加击球的弹性。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中撞球杆前支100由内置件20穿设在外管10内,且内置件20采用碳纤维或是其他非金属材质,因此可增加撞球杆前支100的直度、硬度及弹性,以达到击球与控球的稳定性,且不易受气候影响而产生质量变化。

如图6及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在于,内置件20横截面为实心圆,且外管10为单一中空管与内置件20圆形配合。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述内置件20横截面为实心圆,而外管10为两个半圆单体组成。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所述内置件20横截面为实心圆,而外管10为四个单体组成圆形中空管。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其中,内置件20为两个,且横截面为中空圆,并向上隔开设置在外管10的轴上。在本实施例中,外管10具有止挡部14,将容置空间13隔开成两个,使其彼此不连通,以供两个内置件 20分别设置在容置空间13内部。当外管10为单一中空管,止挡部14则为外管 10的一部分,而当外管10为多单体组成,止挡部14则由所述的单体共同构成。更特别的是每一个内置件20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述的端部件21,每一个内置件 20邻近于止挡部14的端部件21抵靠在止挡部14上。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不同在于,内置件 20横截面为实心圆。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其中,内置件20为一个,而内置件20与击球端11之间设有填充件40,填充件40为实心状的聚胺酯或木材,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内置件20横截面为中空圆,且内置件20的两端均设有端部件21,内置件20通过远离组接端12的端部件21抵接于填充件 40。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不同在于,内置件 20横截面为实心圆。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