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缓冲装置的护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0438发布日期:2019-02-19 19:1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缓冲装置的护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护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护肘产品。



背景技术:

护肘,专业体育用品,指的是用于保护手肘关节的一种护具,随着社会发展,护肘基本上成为运动员必备的运动器材之一。手肘是人们最坚硬的身体部位之一,运动员手肘处出现伤病的机会是很低的,但是很多时候运动选手还是会佩戴护肘来预防肌肉损伤。但市场中的护肘产品功能较单一,尤其是运动时不能起到较好的缓冲外力从而防护肘关节的作用。

中国数据库公开了一篇名为一种运动用护肘的专利,申请号为CN201721090652.4,申请日为2017.08.29,公开号为CN207203396U,公开日为2018.04.10。该种运动用护肘,包括护肘本体,护肘本体一侧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粘带,护肘本体另一侧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粘带,第一粘带与第二粘带远离护肘本体的一侧均设置有带勾状织物的刺面,护肘本体外表面的第一粘带或第二粘带延伸处均设置有带绒毛状织物且与刺面相配合的毛面,护肘本体内表面上设置有内套,护肘本体与内套之间为中空设计,中空处的顶端设置有开口,中空夹层内设置有中药垫,护肘本体外表面上设有防护装置,防护装置包括冲击保护层和弹性缓冲层。虽然该种运动用护肘,在运动员运动时能提供较好的保护功能的同时,但是使用者在进行如轮滑、骑行等可能会在运动中摔倒的运动时,使用者手肘快速且重重向下与路面碰撞时,该种运动用护肘的缓冲保护性能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带缓冲装置的护肘,缓冲装置中的压缩弹簧在被压缩时的蓄能减小手肘在冲撞时积聚的能量。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带缓冲装置的护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缓冲装置的护肘,包括护肘本体,所述护肘本体一侧上端伸出有第一粘带,所述第一粘带的端部表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的第一钩面,另一侧下端伸出有第二粘带,所述第二粘带的端部表面设置有第二魔术贴的第二钩面,所述护肘本体表面设置有与魔术贴钩面配合的毛面,所述护肘本体背离皮肤的一面还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与护肘本体连接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端连接有柱形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开设有柱形的内腔,所述内腔底开设有同轴的柱形通孔,所述固定套开设内腔的一端与固定座上表面贴合,所述通孔朝外侧设置,所述通孔中滑动连接有滑柱,所述滑柱位于内腔的端部设置有横截面积大于通孔横截面积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下端表面连接有压缩弹簧的一端,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座上表面连接,所述压缩弹簧的自由高度大于内腔深度,所述滑柱位于固定套外侧的端部连接有防撞头,所述防撞头的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横截面积。当使用者佩戴该种护肘摔倒时,防撞头首先与路面接触,滑柱在通孔内向内腔中滑动,压缩弹簧被限位柱压缩,压缩弹簧蓄能以减小手肘在与路面撞击时累积的能量,当使用者抬起手肘使防撞头逐渐离开地面时,滑柱在压缩弹簧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在通孔中朝向内腔的外侧滑动,由于限位柱的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横截面积,当限位柱的端面与内腔底接触时,该种缓冲装置复位。

所述滑柱为圆柱形,所述通孔为与滑柱外形相匹配的圆形通孔,所述通孔的圆周开设数个沿通孔直径方向延伸的U型槽,所述U型槽的中心线与通孔的直径重合,所述U型槽两侧壁间连接有垂直于U型槽中心线的转轴,所述转轴的轴线还垂直于滑柱滑动方向,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与滑柱外表面滚动配合。通孔的圆周设置导向轮,在滑柱于通孔滑动时起引导滑动作用,提升滑柱在通孔中的滑动效果,防止滑柱在通孔滑动时卡死。

所述固定座与护肘本体接触面为呈凹弧形的凹弧面。所述固定座的凹弧面与手臂的表面外形更加匹配,佩戴后与手臂更加贴合。

所述固定座与护肘本体的连接面设置有与护肘本体毛面配合的第三魔术贴的第三钩面。通过固定座设置第三魔术贴的第三钩面使缓冲装置与护肘本体可拆卸式的连接。

所述固定座上端的防撞头向外突出呈凸弧形。当使用者摔倒时,手肘向下与路面接触的角度每次都可能不同,凸弧形使得防撞头在不同角度下与路面接触时的力都能指向凸弧的圆心处,都能有一个力的分量与滑柱运动方向平行,以此推动滑柱在通孔中滑动。

所述防撞头上端设置有橡胶垫。橡胶垫进一步提升了缓冲装置的缓冲与减震效果。

所述护肘本体的表面覆盖有OK布面料,所述OK布面料用来作为魔术贴的毛面。OK布面料具有耐粘扣,不易起毛的特点,选择该种面料进一步优化了该种护肘的实用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弹簧在压缩时的蓄能减小手肘在冲撞时积聚的能量,减小了使用者在摔倒时受到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其中,1护肘,2第一粘带,3第一钩面,4第二粘带,5第二钩面,6OK布面料,7固定座,8凹弧面,9第三钩面,10固定套,11内腔,12通孔,13滑柱,14U型槽,15转轴,16导向轮,17限位柱,18压缩弹簧,19防撞头,20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一种带缓冲装置的护肘,包括护肘本体1,护肘本体一侧上端伸出有第一粘带2,第一粘带的端部表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的第一钩面3,另一侧下端伸出有第二粘带4,第二粘带的端部表面设置有第二魔术贴的第二钩面5,护肘本体表面覆盖有OK布面料6,OK布面料用来作为魔术贴的毛面,护肘本体背离皮肤的一面还设置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与护肘本体连接的固定座7,固定座与护肘本体接触面为呈凹弧形的凹弧面8,固定座的凹弧面设置有与护肘本体毛面配合的第三魔术贴的第三钩面9,固定座上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柱形的固定套10,固定套开设有柱形的内腔11,内腔底开设有同轴的柱形通孔12,固定套开设内腔的一端与固定座上表面贴合,通孔朝外侧设置,通孔中滑动连接有滑柱13,滑柱为圆柱形,通孔为与滑柱外形相匹配的圆形通孔,通孔的圆周开设数个沿通孔直径方向延伸的U型槽14,U型槽的中心线与通孔的直径重合,U型槽两侧壁间粘接有垂直于U型槽中心线的转轴15,转轴的轴线还垂直于滑柱滑动方向,转轴转动连接有导向轮16,导向轮与滑柱外表面滚动配合,滑柱位于内腔的端部设置有横截面积大于通孔横截面积的限位柱17,限位柱下端表面连接有压缩弹簧18的一端,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座上表面连接,压缩弹簧的自由高度大于内腔深度,滑柱位于固定套外侧的端部连接有防撞头19,防撞头向外突出呈凸弧形且防撞头上端设置有橡胶垫20,防撞头的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横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与原理:

当使用者佩戴该种护肘摔倒时,将安装有缓冲装置的一侧朝向路面,防撞头首先与路面接触,滑柱在通孔中向内腔中滑动,压缩弹簧被滑柱下端的限位柱压缩,压缩弹簧蓄能以减小手肘在与路面撞击时累积的能量;当使用者抬起手肘使防撞头逐渐离开地面时,滑柱在压缩弹簧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在通孔中朝向内腔的外侧滑动,由于限位柱的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横截面积,当限位柱的端面与内腔底接触时,该种缓冲装置复位;固定座设置的第三魔术贴的钩面使缓冲装置与该种护肘可拆卸式的连接,当不需要缓冲装置时,从护肘本体拆下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