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2192发布日期:2019-03-15 19:58阅读:3863来源:国知局
扭变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车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扭变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玩具车的功能比较单一,一般只能直行,转弯,或者爬行平缓的斜坡,而很难翻身,爬行陡坡,为此发明人设计了一款扭变车,不仅能够翻身,爬行陡坡,还能够调整车身与地面的相对高度,适合恶劣环境的行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扭变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扭变车,包括车体,前扭变架,前扭变轴,后扭变轴和后扭变架;所述前扭变架内设有前发动机,所述前扭变架的底部设有前轮,所述前发动机驱动所述前轮转动;所述后扭变架内设有后发动机,后扭变架的底部设有后轮,所述后发动机驱动所述后轮转动;所述车体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前扭变轴和后扭变轴驱动前扭变架和后扭变架扭变。

一种优选方案是扭变车还包括齿轮组,电机的主轴通过齿轮组驱动前扭变轴转动。

一种优选方案是扭变车还包括前定位杆和后定位杆,前定位杆的后端与车体前端固定连接,前扭变架的后端设有第一定位槽,前定位杆的前端自由插入第一定位槽内;后定位杆的前端与车体后端固定连接,后扭变架的前端设有第二定位槽,后定位杆的后端自由插入第二定位槽内。

一种优选方案是车体的底部设有中轮。

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能够翻身,爬行陡坡,还能够调整车身与地面的相对高度,适合恶劣环境的行驶。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目的,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扭变车,包括车体10,前扭变架20,前扭变轴22,后扭变轴32和后扭变架30;前扭变架20内设有前发动机23,前扭变架20的底部设有前轮(图中未标记),前发动机23驱动前轮转动;后扭变架30内设有后发动机33,后扭变架30的底部设有后轮(图中未标记),后发动机33驱动后轮转动;车体10内设有电机12,电机12通过前扭变轴22和后扭变轴32驱动前扭变架20和后扭变架30扭变,即电机12通过前扭变轴22驱动前扭变架20扭变,电机12通过后扭变轴32驱动后扭变架30扭变。电机12通过前扭变轴22和后扭变轴32驱动前扭变架20和后扭变架30扭变,从而控制前轮和后轮的转向,使得车体10能够翻身,爬行陡坡,还能够调整车身与地面的相对高度,适合恶劣环境的行驶。

如图1至图3所示,扭变车还包括齿轮组11,电机12的主轴通过齿轮组11驱动前扭变轴22转动。

如图1至图3所示,扭变车还包括前定位杆21和后定位杆31,前定位杆21的后端与车体10前端固定连接,前扭变架20的后端设有第一定位槽,前定位杆21的前端自由插入第一定位槽内,当车体10需要直行时,前定位杆21的前端插入第一定位槽,前定位杆21可以防止前扭变架20扭变,使得前扭变架20沿着直线行驶,当前定位杆21的前端脱离第一定位槽时,前扭变轴22可以控制前扭变架20自由扭变,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车体10扭变或直行。

如图1至图3所示,后定位杆31的前端与车体10后端固定连接,后扭变架30的前端设有第二定位槽,后定位杆31的后端自由插入第二定位槽内。当车体10需要直行时,后定位杆31的后端插入第二定位槽,后定位杆31可以防止后扭变架30扭变,使得后扭变架30沿着直线行驶,当后定位杆31的后端脱离第二定位槽时,后扭变轴32可以控制后扭变架30自由扭变,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车体10扭变或直行。

如图1至图3所示,车体10的底部设有中轮(图中未标记)。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