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2787发布日期:2019-05-24 21:5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陀螺玩具。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陀螺玩具的对战游戏,存在使陀螺玩具互相碰撞,利用其冲击力使对方的陀螺玩具停止旋转、或将对方的陀螺玩具弹飞、或使对方的陀螺玩具分解的对战游戏。

上述那样的对战游戏用陀螺玩具设置为,形成与对方的陀螺玩具碰撞的部分,即在主体部的周表面形成刮板(攻击构件),使其刮板碰撞。另外,也已知有与主体部本体相对于陀螺玩具的轴部的旋转位置相对应地,使刮板相对于主体部本体的突出量发生变化的陀螺玩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2585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这种陀螺玩具中,不根据游戏者的意愿,主体部本体相对于陀螺玩具的轴部的旋转位置发生变化,刮板的突出量与其对应地自动发生变化。因此,关于刮板的出没,没有游戏者参与的余地,在这一点上稍有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游戏者能够任意使其特性发生变化的陀螺玩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方案是一种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于对战游戏中的陀螺玩具中,具备:

攻击构件,其构成为在主体部本体上,能够在以轴心为中心并没入于通过上述主体部本体的最大径部分的假想圆内的位置,和从上述假想圆突出的位置之间移动;

位置限制构件,其构成为可操作地,能够在上述攻击构件的移动路线内的多个位置上与上述攻击构件卡合以及解除卡合,并且与卡合位置对应地,使上述攻击构件停留在没入于上述假想圆内的位置或者从上述假想圆突出的位置上。

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位置限制构件,通过与上述攻击构件的卡合,在没入于上述假想圆内的位置上将上述攻击构件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第三方案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位置限制构件,通过与上述攻击构件的卡合,在从上述假想圆突出的位置上将上述攻击构件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第四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攻击构件构成为,在上述陀螺玩具的半径方向上为细长状且能够移动,并能够从上述主体部本体的上表面侧操作。

第五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位置限制构件构成为,操作部在上述主体部本体的外周露出而设置,同时,通过手动操作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动作,通过一个方向的动作与上述攻击构件卡合,通过另一个方向的动作卡合解除。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能够与游戏者的选择对应地,将攻击构件停留在没入于上述假想圆内的位置或者从上述假想圆突出的位置中的任一个上,因此游戏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陀螺玩具的特性,而无需更换、装卸构件。

根据第二方案,在没入于假想圆内的位置上,将攻击构件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因此能够使陀螺玩具不破坏平衡地稳定地旋转。

根据第三方案,在从上述假想圆突出的位置上将攻击构件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因此能够保持一定的攻击力。

根据第四方案,攻击构件构成为,在陀螺玩具的半径方向上为细长状且能够移动,能够从上述主体部本体的上表面侧操作,因此操作容易。

根据第五方案,上述位置限制构件构成为通过手动操作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动作,通过一个方向的动作与上述攻击构件卡合,通过另一个方向的动作卡合解除,因此操作能够简单地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对战游戏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2是陀螺玩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陀螺玩具的轴部以及飞轮的一半的纵剖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下方观察陀螺玩具的主体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陀螺玩具的主体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下方观察陀螺玩具的主体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陀螺玩具的第一被限制部以及第二被限制部的图。

图8是表示陀螺玩具的卡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陀螺玩具的轴部以及主体部的连结构造的图。

图10是发射器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陀螺玩具的卡止构件的安装位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陀螺玩具的攻击构件的第一位置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陀螺玩具的攻击构件的第二位置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1 陀螺玩具

10 轴部

40 主体部

41 主体部基体

42 上表面罩

43 环状构件

44 攻击构件本体

45 卡止构件

44e 第一被限制部

44f 第二被限制部

44h 罩

50 假想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表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陀螺玩具进行说明。

《整体》

图1是表示使用陀螺玩具进行的对战游戏的一个例子的样子的立体图。

该对战游戏是通过陀螺玩具彼此的碰撞而决出胜负的游戏。图2是在该对战游戏中使用的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的分解立体图。该陀螺玩具1具备轴部10、飞轮30以及主体部40。

《细节》

1.轴部10以及飞轮30

图3是表示轴部10以及飞轮30的一半的立体图。剩余的一半相对于这一半点对称。此外,在轴部10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是指图3中所示的方向。

其中,轴部10在下端部具备作为接地部的旋转轴11,在上下方向中间部具备凸缘12,在上端部具备圆筒体13。

凸缘12以及圆筒体13形成为一体。在圆筒体13的轴心设置有柱体14。该柱体14的上端部为顶部,在该顶部14a的外周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爪17。该柱体14固定设置于轴下部10a。轴下部10a的外周面从凸缘12侧朝向旋转轴11的前端侧而阶梯性地缩径,轴下部10a作为整体形成为近似倒圆锥形。该轴下部10a由未图示的螺钉等固定于凸缘12。

在凸缘12以及圆筒体13,遍及凸缘12以及圆筒体13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孔15。另外,在圆筒体13的外周面,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突出部16。各突出部16的外表面与凸缘12的外周面成为同一水平面。

另外,轴部10具备圆筒状的按压部件18。按压部件18具有与柱体14的上端部的外侧嵌合的环状的顶板18b,并且,内部中空且在下方开口。该按压部件18设置为在圆筒体13的内侧环绕柱体14。在按压部件18的下端部外周,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脚部18a。

该按压部件18以各脚部18a从与其对应的孔15露出的方式组装。该孔15允许脚部18a在上下方向的移动,但是利用孔15的上边缘限制向上方的移动。另外,利用弹簧19对按压部件18朝上方施力。

此外,在按压部件18的上表面,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凸条(突起)20。

2.飞轮30

飞轮30形成为环状。在飞轮30的底面内周侧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凸缘12的环状阶梯部30a。在该飞轮30的上表面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朝向上方伸出的突出部31。在各突出部31的下侧部分,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突出部16的凹部32。另外,在飞轮30的上表面,在紧靠各突出部31的外侧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舌片33。舌片33比突出部31更向上方突出。

图4是表示从下方观察主体部4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主体部40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下方观察主体部40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主体部40具备主体部基体41、上表面罩42、环状构件43,攻击构件44以及卡止构件45。此外,在主体部40的说明中,如无特别说明,则上下、左右、前后是指图5中所示的方向。

(1)主体部基体41

主体部基体41形成为圆板状。在主体部基体41的环状的外周部41a上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的固定刮板41b。主体部基体41的中央部分形成为与外周部41a相比更高的俯视呈圆形的高台41c。高台41c的外周与外周部41a的内周在左右方向上经由竖立壁41d而连结。另一方面,在前后方向上,高台41c的外周与外周部41a的内周不仅没有连结,而且在俯视时,在高台41c的外周与外周部41a的内周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隙41e。从下方将后述的舌片33插入到该间隙41e中。

另外,在高台41c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孔41f。另外,在高台41c上,夹持孔41f在对峙的两处位置分别形成有一个弧状孔41g。

如图6所示,在主体部基体41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使孔41f的边缘向下方延伸的形状的圆筒壁41h。在圆筒壁41h的下端内周,夹持轴心在对峙的两处位置分别形成有一个爪41i。如图4所示,在各爪41i的下表面,在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多条在放射方向上延伸的凸条而形成的起伏部41j。

另外,在主体部基体41的外周部41a的下表面,以规定间隔设置有共计四个插通孔41k。

(2)上表面罩42

上表面罩42覆盖主体部基体41的上表面。在该上表面罩42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以细长状到达主体部基体41的左端的近似长方形的宽幅的切口42a,以及在左右方向上以细长状位于切口42a的靠里的宽度方向中央的窄幅的近似长方形的切口42b。但是,切口42a也可以没到达左端。在与切口42a对应的部分上设置有攻击构件本体44,在与切口42b对应的部分上设置有卡止构件45。另外,在切口42a与切口42b的分界部分处设置有后述的棒状突起43b。

另外,在上表面罩42的下表面,与上述主体部基体41的各插通孔41k对应而各设置有一个内螺纹部42c。

该上表面罩42的安装,通过使外螺纹与嵌合于主体部基体41的插通孔41k的内螺纹部42c螺合而完成。

(3)环状构件43

环状构件43的内周设定为比圆筒壁41h的直径大。在该环状构件43的外周的前后各直立而设置有一个突片43a。另外,在环状构件43的外周的右侧设置有一个棒状突起43b。从下方将该环状构件43安装于主体部基体41,包围圆筒壁41h的周围,两个突片43a从左右方向将高台41c夹入。另外,棒状突起43b嵌入于主体部基体41的凹部41l中,比高台41c的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

(4)攻击构件

攻击构件具备攻击构件本体44以及罩44h。

攻击构件本体44在左右方向上以细长状形成为剑身状,左端部(前端部)变尖成山形,长度方向中间部变细。在此,由于在前后方向上有弧状狭缝45a,因此设为上述那样的形状,但是形状不限于此。另外,对攻击构件本体44尤其没有限制,由金属制成。

在攻击构件本体44的宽度方向的各端,形成有鳍状的被夹持片44a。该被夹持片44a设置于上表面罩42的切口42a的边缘下方。而且,攻击构件本体44构成为在上述主体部基体41上,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能够从主体部本体(从主体部40除去攻击构件的部分)的上表面侧进行操作。

攻击构件本体44的右侧部分分支为两股,形成有两个分支部44b。各分支部44b设置于上表面罩42的切口42b的边缘下方。在各分支部44b的右端部形成有一个厚壁部44c。在各厚壁部44c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44d,如图7所示,利用槽44d形成第一被限制部44e,利用右壁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二被限制部44f。通过使划分槽44d的左壁的外表面与主体部基体41的高台41c抵接,限制攻击构件本体44向左方的移动。另一方面,通过使股部分与棒状突起43b抵接,限制攻击构件本体44向右方的移动。

在攻击构件本体44的左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两个内螺纹部44g。在该攻击构件本体44的左端部安装有塑料制或者橡胶制的罩44h。罩44h形成为俯视时的山形,在上表面形成有与攻击构件本体44的前端部嵌合的凹部44i。在该罩44h上形成有两个插通孔44j。而且,通过使外螺纹(未图示)与嵌合于插通孔44j的内螺纹部44g螺合,将罩44h安装于攻击构件本体44。罩44h载置于主体部基体41的外周部41a上,由于攻击构件本体44的移动,相对于主体部基体41的外周部41a出没。

(5)卡止构件(位置限制构件)45

如图8所示,卡止构件45具备:在攻击构件本体44的移动方向上的细长的滑动接触部45a、在滑动接触部45a的下部以台阶形的状态连结并在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卡止部45b、在卡止部45b的下部突出而形成的操作部45c。操作部45c比卡止部45b宽度窄,卡止部45b以及操作部45c形成为仰视时的T字形。滑动接触部45a的自由端的V字形的凹部45d设置为与棒状突起43b的角部抵接的形状。此时,滑动接触部45a放置于主体部基体41的外周部41a上。另外,如图4所示,卡止部45b以及操作部45c设置于在主体部基体41上形成的仰视形状呈T字形的切口41m(参照图11)上。该卡止构件45以能够在规定范围内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夹持于主体部基体41的外周部41a与上表面罩42之间。卡止构件45的操作部45c在主体部40的外周露出,能够通过钩挂在指尖上进行操作。而且,根据攻击构件本体44的位置,卡止部45b或嵌合于第一被限制部44e上,或与第二被限制部44f抵接。在该情况下,第二被限制部44f,由于仅限制攻击构件本体44向右方的移动,因此与阻止攻击构件本体44向左方的移动的主体部基体41的高台41c共同限制攻击构件本体44的位置。具体来说,实施方式中的攻击构件(攻击构件本体44以及罩44h)的位置,在卡止部45b嵌合于第一被限制部44e时,被限制在以轴心为中心,从通过主体部本体(从主体部40除去攻击构件的部分)的最大径部分的假想圆50没入的位置上(参照图12),在卡止部45b与第二被限制部44f抵接时,被限制在从假想圆50突出的位置上(参照图13)。

此外,在卡止构件45的卡止部45b的各侧面形成有凹部45e。该凹部45e在操作时,营造出与T字形的切口41m(参照图4)的边缘的突起(未图示)啮合而触发的感觉。

《陀螺玩具1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对陀螺玩具1的整体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使轴部10的突出部16从下方与飞轮30的凹部32对准,将轴部10和飞轮30组装成嵌合状态。接着,使该组装体从下方接近主体部40。

然后,将飞轮30的舌片33从下方插入主体部40的弧状狭缝41e的一个端部中。在该状态下,轴部10的爪17位于两个爪41j之间。该状态是卡合解除状态。之后,向主体部40侧按压上述组装体的轴部10。于是,首先,飞轮30被按压在主体部40的下表面。进一步,轴部10内的弹簧19压缩,按压部件18下降,轴部10的爪17被相对地推高到比主体部40的爪41j更靠上方的位置。于是,主体部40的爪41j到达轴部10的爪17的下侧。然后,使轴部10与飞轮30一体地在规定方向上(与陀螺玩具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成为爪17和爪41j上下重叠的状态。然后,在将手从轴部10放开时,由于轴部10内的弹簧19的施加力,如图9所示,轴部10的爪17的下表面和主体部40的爪41j的上表面抵接。该状态,即轴部10的爪17的下表面和主体部40的爪41j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是结合状态。由此,凸条20与起伏部41k啮合,从而组装成陀螺玩具1。

《游戏方法等》

接着,对使用该陀螺玩具1的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游戏者任意在下方操作卡止构件45而使攻击构件成为图12的状态(埋没状态)或者成为图13的状态(突出状态)。然后,在上方操作卡止构件45。由此,能够使攻击构件停留在没入主体部本体的位置或者从主体部本体突出的位置上。

接下来,进行陀螺玩具1的旋转力的施加。该施加由图10所示的发射器(发射装置)60来进行。该发射器60构成为,在内部具备未图示的圆板,若在用未图示的盘簧对该圆板向一个旋转方向施力的同时,用手柄61拉动卷绕在圆板周围的未图示的绳子,则使圆板旋转,并使陀螺保持件62旋转。该陀螺保持件62的旋转,通过突出设置于下方的叉状件(fork)63传递给陀螺玩具1,使陀螺玩具1旋转。在该情况下,将叉状件63插入到主体部40的弧状狭缝41e中。然后,当将发射器60的手柄61拉到底时,圆板乃至陀螺保持件62的旋转停止,另一方面,陀螺玩具1由于惯性力还会进行旋转,因此陀螺玩具1沿循叉状件63的倾斜面63a从陀螺保持件62脱离。

这样发射出去的陀螺玩具1,若在规定的场地向规定方向旋转,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碰撞,则由于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在自己的陀螺玩具1的主体部40上作用有相对于轴部10及飞轮30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力,由此,主体部40相对于轴部10以及飞轮30的旋转方向朝相反方向相对旋转。

于是,主体部40的下表面的起伏部41k与凸条20随着轴部10相对于主体部40相对地旋转而改变啮合位置。并且若到达卡止解除位置,则主体部40的爪41j与轴部10的爪17的卡止被解除,主体部40由于轴部10内的弹簧19的施加力从轴部10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

不言而喻的是,以上,虽然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攻击构件(攻击构件本体44以及罩44h)设置为,在卡止部45b嵌合于第一被限制部44e时,被限制在从规定的假想圆没入的位置上,在卡止部45b与第二被限制部44f抵接时,被限制在从规定的假想圆突出的位置上,但是也可以设置为具有宽度的位置并能够在该宽度范围内移动,也可以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另外,也可以设置为,将具有从假想圆突出的宽度的位置进一步细致地分割而攻击构件能够在各分割后的范围内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卡止部45b在攻击构件本体44的规定位置上与第二被限制部44f抵接,但是也可以在攻击构件本体44的移动方向上设置多个槽44d,在该规定位置上使卡止部45b嵌合于槽。

进一步,也可以设置为,使卡止部45b与槽44d不紧密地嵌合,而是松散地嵌合,攻击构件本体44能够在该嵌合槽内在规定范围内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攻击构件由攻击构件本体44以及罩44h构成,但是在前端不具有罩44h的情况下,攻击构件仅由攻击构件本体44构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