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动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6808发布日期:2019-04-16 23:2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运动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设施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动台。



背景技术:

目前,轮滑、滑板、单车及小轮车等极限运动越来越受大众喜爱,而这些极限运动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通常需要专门的运动台,现有的运动台通常需要先利用框架杆等材料搭建坡状的支撑框架,然后在支撑框架的坡状表面上铺设木板或者混凝土等覆盖层,从而形成供使用者运动的运动台表面。在运动台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上坡时的冲击力较大,为了防止运动台发生位移,通常需要将支撑框架固定在地面上。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锚固方法对支撑框架进行固定,而锚固方法较为复杂,不便于安装,并且会对地面造成破坏,不利于运动台的移动和拆除。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台,以解决现有运动台固定时所存在的不便于安装、移动和拆除的技术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运动台,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由若干根框架杆连接形成,所述支撑框架呈坡状;还包括至少一个箱体,每个所述箱体内设置有重量可调节的配重物,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坡状表面的下方且与所述框架杆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支撑框架。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设置有配重物注入口和配重物排出口,所述配重物注入口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上部,所述配重物排出口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物注入口和所述配重物排出口处均可拆卸地安装有密封塞。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底面固定槽,部分所述框架杆与所述底面固定槽对应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竖向固定槽,所述竖向固定槽与所述底面固定槽垂直设置,部分所述框架杆与所述竖向固定槽对应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下表面设置有粗糙层。

进一步地,还包括覆盖层,所述覆盖层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坡状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覆盖层由木质材料或者混凝土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覆盖层由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呈坡状,且所述箱体的坡状表面上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与所述覆盖层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动台,将支撑框架与箱体连接,并在箱体内设置重量可调节的配重物,利用箱体以及箱体内配重物的重量实现了对支撑框架的固定,固定方法简单且便于操作,不需要将支撑框架固定在地面上,避免了对地面造成破坏,并且由于箱体内配重物的重量可调节,可使运动台的移动和拆除更加地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台的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台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台在无覆盖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台的支撑框架为另一种形状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台在具有两个箱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台在箱体仅具有底面固定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台的箱体仅具有底面固定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台在箱体具有贯穿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运动台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支撑框架;11-框架杆;

2-箱体;21-配重物注入口;22-配重物排出口;23-竖向固定槽;24-底面固定槽;25-导热层;

3-覆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运动台,如图1-图4所示,包括支撑框架1,支撑框架1由若干根框架杆11连接形成,支撑框架1呈坡状;还包括至少一个箱体2,每个箱体2内设置有重量可调节的配重物,箱体2设置在支撑框架1的坡状表面的下方且与框架杆11连接,用于固定支撑框架1。配重物优选为液态物质,可为液态水。通过调整箱体2内配重物的重量,可使箱体2对其所连接的框架杆11进行稳定固定,从而实现对整个支撑框架1以及整个运动台的固定。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5所示,支撑框架1的形状并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形状,只要整体上具有坡状结构即可,并且坡状结构也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直线型斜坡,还可为弧线型斜坡、波浪型斜坡等,或者为几种类型斜坡的组合,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箱体2的数量为一个。当然,如图6所示,箱体2的数量也可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根据使用需求或者支撑框架1形状的改变而自由设置箱体2的数量。同时,箱体2的形状以及箱体2与支撑框架1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此均不作限制,只要能保证箱体2能稳定固定支撑框架1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动台,将支撑框架1与箱体2连接,并在箱体2内设置重量可调节的配重物,利用箱体2以及箱体2内配重物的重量实现了对支撑框架1的固定,固定方法简单且便于操作,不需要将支撑框架1固定在地面上,避免了对地面造成破坏,并且由于箱体2内配重物的重量可调节,可使运动台的移动和拆除更加地方便。

具体地,箱体2上设置有配重物注入口21和配重物排出口22,配重物注入口21设置于箱体2的上部,配重物排出口22设置于箱体2的下部。当需要对支撑框架1进行固定时,可从配重物注入口21将配重物注入至箱体2内,以增加箱体2整体的重量,使箱体2的重量足以阻止支撑框架1在被使用时发生位移;当需要对支撑框架1进行移动或者拆除时,可从配重物排出口21将配重物排出,以减轻箱体2整体的重量,使支撑框架1恢复至非固定状态,从而便于对其进行移动或者拆除。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对配重物注入口21和配重物排出口22的具体位置并不作限制,只要保证两者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差即可。

为了保证箱体2的密封性,配重物注入口21和配重物排出口22处均可拆卸地安装有密封塞。当需要向箱体2内注入配重物时,需先在配重物排出口22处安装上密封塞,以保证配重物能储存在箱体2内,当配重物注入完成后,还需在配重物注入口21处安装上密封塞,以防止配重物的流失。当然,为了使配重物可以快速地注入和排出,配重物注入口21和配重物排出口22的数量均可设置为多个,在此不作限制。

为了使箱体2能对支撑框架1进行固定,箱体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底面固定槽24,部分框架杆11与底面固定槽24对应卡接。底面固定槽24可以防止支撑框架1发生沿其长度方向的位移,使运动台在冲击力较大的上坡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沿其长度方向的位移。

为了进一步保证箱体2对支撑框架1固定的稳定性,箱体2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竖向固定槽23,竖向固定槽23与底面固定槽24垂直设置,部分框架杆11与竖向固定槽对应卡接。如图3-图4所示,箱体2上设置有一个底面固定槽24和两个竖向固定槽23。本实施例中的竖向固定槽23和底面固定槽24结构简单,便于使用,不仅可以使框架杆11快速地卡设于其中,而且可以防止支撑框架1在使用过程中沿其长度和宽度方向发生位移。

当然,如图7-图8所示,箱体2上也可只设置一个底面固定槽24,此时箱体2需要卡设在两根竖直方向的框架杆11之间,这样可以保证支撑框架1在使用过程中既不发生沿其长度方向的位移,也不发生沿其宽度方向的位移。

需要指出的是,竖向固定槽23和底面固定槽24的数量可根据使用需求或者支撑框架1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在此不作限制。同时,在保证箱体2的密封性的情况下,可将箱体2中的竖向固定槽23可设置为贯穿孔的形式,如图9所示,此时需要在整个支撑框架1连接完成前先将具有贯穿孔的箱体2套设在竖直方向的框架杆11上。当然,在保证支撑框架1稳定的情况下,也可将底面固定槽24设置为贯穿孔的形式。

为了进一步增加箱体2对支撑框架1的固定稳定性,箱体2的下表面设置有粗糙层。粗糙层可以增加箱体2的下表面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防止箱体2与地面之间发生滑动,从而使支撑框架1稳定固定在地面上。当然,也可以对与箱体2下表面相接触的地面进行粗化处理,或者对两者均进行粗化处理。

为了让使用者可在运动台上运动,运动台还包括覆盖层3,覆盖层3设置在支撑框架1的坡状表面上,且覆盖层3由木质材料或者混凝土材料制成。由木质材料制成的覆盖层3适合设置在室内的运动台中,因为在室内可以防止木质型的覆盖层3受潮,而由混凝土材料制成的覆盖层3适合设置在室外的运动台中,因为混凝土型的覆盖层3可以适应室外的各种恶劣天气。

实施例二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运动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覆盖层3的材料不同,因此针对覆盖层3的材料改变了箱体2的形状。

具体地,覆盖层3由金属材料制成。作为优选地,金属材料可为不锈钢或者铝合金等高强且耐磨和耐腐蚀的材料。木质型的覆盖层3容易受潮、使用寿命短,具有混凝土型覆盖层3的运动台不能进行移动,且拆除不方便,而金属材料制成的覆盖层3不仅可以防潮,延长使用寿命,而且便于对运动台进行移动和拆除。另外,与木质型和混凝土型的覆盖层3相比,金属型覆盖层3的耐候性和耐磨性更高,从而大大延长了运动台的使用寿命,并且金属型的覆盖层3既适合设置在室内又适合设置在室外。

当具有金属型覆盖层3的运动台设置在室外时,为了防止日照时覆盖层3的表面温度过高,在本实施例中,箱体2呈坡状,且箱体2的坡状表面上设置有导热层25,导热层25与覆盖层3相贴合。将箱体2的设置为与支撑框架1的形状基本一致坡状结构,可使箱体2与覆盖层3相贴合。由于箱体2内设置有重量可调节的配重物,当箱体2的坡状表面与覆盖层3相贴合时,箱体2内的配重物可通过坡状表面与覆盖层3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覆盖层3的温度,使运动者在较为舒适的温度中进行运动。而在箱体2的坡状表面上设置导热层25,导热层25由导热系数较大的材料制成,可以进一步提高配重物与覆盖层3之间的热交换速率,使覆盖层3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适合运动者运动的温度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循环系统,使箱体2内的配重物可以循环流动,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配重物的降温效果,而且可以提高配重物的循环利用率。

需要指出的是,箱体2的形状并不限于图10所示的形状,箱体2的形状可根据支撑框架1的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只要保证箱体2的导热层25与覆盖层3相贴合且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即可。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