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对撞自动变形组合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8314发布日期:2019-05-11 01:14阅读:10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对撞自动变形组合玩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玩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对撞自动变形组合玩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儿童变形玩具,只能通过手动,将变形玩具从一个状态变形到另一个状态,而为多个组合玩具时,需要通过插接结构,手动进行拼接组合,才能完成组合状态,可玩性差,并能满足玩耍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对撞自动变形组合玩具,解决现有变形玩具需要靠手动变形及组合,可玩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对撞自动变形组合玩具,其包括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和第二汽车变形机器人,其中,所述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具有第一汽车形态和组合机器人后半部形态,所述第二汽车变形机器人具有第二汽车形态和组合机器人前半部形态;所述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与第二汽车变形机器人,分别为第一汽车形态和第二汽车形态时,通过车头对撞,实现自动变形呈组合机器人后半部形态和组合机器人前半部形态,并通过位于第一汽车形态前端及第二汽车形态前端的磁铁,相互吸引进行自动组合,变形成组合机器人。

所述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为第一汽车形态时,其包括第一车头,第一车尾,以及连接第一车头与第一车尾的第一连接组件,于所述第一车头前端设有第一变形触发件,于该第一变形触发件前端设有凹槽,所述磁铁位于第一变形触发件内。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一车头和第一车尾可旋转连接的第一连板,于第一连板上设有与第一连板活动连接的第一活动板,于第一活动板后部设有第一卡勾,于所述第一车头内壁对应该第一卡勾设有与第一卡勾配合的卡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板后端两侧设有第一卡凸,于所述第一车尾前端两侧,对应该第一卡凸设有于第一卡凸配合的第一卡槽。

所述第一活动板后端通过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一连板连接,第一活动板前端与所述第一变形触发件相接触,并在第一连板上前后滑动;所述第一连板前后两端均设有扭簧。

所述第一车尾前端两侧还设有辅助轮,于第一车尾内设有驱动牙箱,所述驱动牙箱内设有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分别通过第一传动齿轮组和第二传动齿轮组,驱动第一汽车形态的后轮及辅助轮转动。

所述第二汽车变形机器人为第二汽车形态时,其包括第二车头和第二车尾,于第二车头中部设有旋转件,于所述第二车尾内设有与所述旋转件相连接的组合机器人头部,于所述第二车头前端设有与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前端配合的凸块,于该凸块内设有磁铁;所述凸块下部设有第二变形触发件;于所述第二车尾后端设有万向轮,与所述第二车头下端设有底盘。

所述旋转件两侧通过扭簧与两侧边件相连接;于所述旋转件与组合机器人头部连接处上端,设有转轴,于该转轴上连接有飞翼,该飞翼前端与转轴连接处下端设有第二卡槽,于旋转件与组合机器人头部连接处内部,设有弧形活动件,该弧形活动件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卡勾,弧形活动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变形触发件后端相配合;于所述飞翼前端内部设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扭簧。

所述底盘后端设有弧形活动件支撑柱,所述弧形活动件位于该弧形活动件支撑柱上端,于所述弧形活动件内设有与弧形活动件支撑柱配合的扭簧。

所述第二变形触发件后端通过第二弹簧与所述弧形活动件支撑柱相连接,并在第二弹簧与外力作用下,在底盘上前后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玩具,通过设置自动变形机构,以及在车头设置磁铁,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两个汽车变形玩具,对撞后,实现车头的相互吸合,并触发两个汽车变形玩具的自动变形机构,实现由汽车状态变形为组合状态的自动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汽车形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组合机器人后半部形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车尾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汽车形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组合机器人前半部形态结构示意图;

图8为飞翼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组合机器人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车头 2.第一车尾 3.第一变形触发件 4.凹槽

5.第一连板 6.第一活动板 7.第一卡勾 8.第一卡凸

9.第一卡槽 10.第一弹簧 11.扭簧 12.驱动牙箱

13.第二车头 14.第二车尾 15.旋转件

16.组合机器人头部 17.凸块 18.第二变形触发件

19.万向轮 20.底盘 21.侧边件 22.转轴 23.飞翼

24.第二卡槽 25.弧形活动件 26.第二卡勾

27.弧形活动件支撑柱 28.第二弹簧 29.辅助轮

30.第一驱动电机 31.第二驱动电机

32.第一传动齿轮组 33.第二传动齿轮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对撞自动变形组合玩具,其包括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和第二汽车变形机器人,其中,所述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具有第一汽车形态和组合机器人后半部形态,所述第二汽车变形机器人具有第二汽车形态和组合机器人前半部形态;所述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与第二汽车变形机器人,分别为第一汽车形态和第二汽车形态时,通过车头对撞,实现自动变形呈组合机器人后半部形态和组合机器人前半部形态,并通过位于第一汽车形态前端及第二汽车形态前端的磁铁,相互吸引进行自动组合,变形成组合机器人。

所述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为第一汽车形态时,其包括第一车头1,第一车尾2,以及连接第一车头1与第一车尾2的第一连接组件,于所述第一车头1前端设有第一变形触发件3,于该第一变形触发件3前端设有凹槽4,所述磁铁位于第一变形触发件3内。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一车头1和第一车尾2可旋转连接的第一连板5,于第一连板5上设有与第一连板5活动连接的第一活动板6,于第一活动板6后部设有第一卡勾7,于所述第一车头1内壁对应该第一卡勾7设有与第一卡勾7配合的卡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板6后端两侧设有第一卡凸8,于所述第一车尾2前端两侧,对应该第一卡凸8设有于第一卡凸8配合的第一卡槽9。

所述第一活动板6后端通过第一弹簧10与所述第一连板5连接,第一活动板6前端与所述第一变形触发件3相接触,并在第一连板5上前后滑动;所述第一连板5前后两端均设有扭簧11。

所述第一车尾2内设有驱动牙箱12。

所述第一车尾2前端两侧还设有辅助轮29,所述驱动牙箱内设有第一驱动电机30和第二驱动电机3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和第二驱动电机31分别通过第一传动齿轮组32和第二传动齿轮组33,驱动第一汽车形态的后轮及辅助轮29转动。

其还包括与第一变形机器人配合的遥控器,通过该遥控器控制驱动牙箱,实现第一变形机器人及组合状态机器人行走。

所述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由第一汽车形态变形为组合机器人后半部形态时的具体步骤:

当两车对撞后,由于对撞力的作用,第一变形触发件3向后移动,同时带动第一活动件6相对于第一连板5向后移动,并压缩第一弹簧10,使得第一卡勾7与卡位脱离,第一连板5两端的扭簧11,由于失去束缚,释放弹性势能,使得第一连板2两端在扭簧11的作用下相对旋转,并使得第一车头1向上弹出,而第二车尾2位于底部,第一连板5位于中间,随着对撞力的消除,第一活动件6在第一弹簧10的作用下复位,完成变形。

所述第二汽车变形机器人为第二汽车形态时,其包括第二车头13和第二车尾14,于第二车头13中部设有旋转件15,于所述第二车尾14内设有与所述旋转件15相连接的组合机器人头部16,于所述第二车头13前端设有与第一汽车变形机器人前端配合的凸块17,于该凸块17内设有磁铁;所述凸块17下部设有第二变形触发件18;于所述第二车尾14后端设有万向轮19,与所述第二车头13下端设有底盘20。

所述旋转件15两侧通过扭簧11与两侧边件21相连接;于所述旋转件15与组合机器人头部16连接处上端,设有转轴22,于该转轴22上连接有飞翼23,该飞翼23前端与转轴22连接处下端设有第二卡槽24,于旋转件15与组合机器人头部16连接处内部,设有弧形活动件25,该弧形活动件25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24配合的第二卡勾26,弧形活动件25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变形触发件18后端相配合;于所述飞翼23前端内部设有与所述转轴22配合的扭簧11。

所述底盘20后端设有弧形活动件支撑柱27,所述弧形活动件25位于该弧形活动件支撑柱27上端,于所述弧形活动件25内设有与弧形活动件支撑柱27配合的扭簧11。

所述第二变形触发件18后端通过第二弹簧28与所述弧形活动件支撑柱27相连接,并在第二弹簧28与外力作用下,在底盘20上前后移动。

所述第二汽车变形机器人由第二汽车形态变形为组合机器人前半部形态时的具体步骤:

当两车对撞后,由于对撞力的作用,第二变形触发件18向后移动,并压缩第二弹簧28,并使弧形活动件25与第二变形触发件18连接端向上移动,而使第二卡勾26端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卡勾26与第二卡槽24相互脱离,在扭簧11的作用下,飞翼23向前翻转,同时,两侧边件21及第二车尾14相对于旋转件15及组合机器人头部16向下旋转,使得第二车尾14位于底部,且万向轮19着地,并露出组合机器人头部16,所述飞翼23位于组合机器人头部16后端,随着对撞力的消除,第二变形触发件18在第二弹簧28的作用下复位,弧形活动件25在扭簧11的作用下复位,完成变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