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打击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7747发布日期:2019-11-15 21:48阅读:837来源:国知局
棒球打击笼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棒球运动训练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棒球打击笼。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棒球运动也逐渐受到广大运动爱好者的青睐。然而,现有的棒球打击笼均是固定建设于室内或者室外,棒球打击笼为固定场地,其体型庞大,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投入的建造成本较大,因而成了制约棒球运动发展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棒球打击笼,旨在改善棒球打击笼的安装可拆性,以便于实现对棒球打击笼的快速组装和拆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棒球打击笼包括:

支撑组件,与地面可拆卸固定,所述支撑组件于地面上构成一长方体框架;所述长方体框架的长度方向沿前后向设置,所述长方体框架内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落球区和打击区;

柔性围网,覆盖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前端面、后端面、左侧面、上侧面以及右侧面;以及

挂接件,设于所述支撑组件上,用以将所述柔性围网可拆卸地挂接于所述支撑组件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前立柱和两后立柱,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底端均用于与地面可拆卸固定,两所述前立柱和两所述后立柱间隔构成所述长方体框架;

所述挂接件包括设于所述前立柱上的第一挂钩、以及设于所述后立柱上的第二挂钩。

优选地,所述第一挂钩沿竖向间隔设有多个;和/或

所述第二挂钩沿竖向间隔设有多个。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前立柱和两后立柱,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底端均用于与地面可拆卸固定,两所述前立柱和两所述后立柱间隔构成所述长方体框架;

所述挂接件包括套设与所述前立柱上的第一套筒、以及套设于所述后立柱上的第二套筒;

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周面与所述柔性围网连接,所述第二套筒的外周面与所述柔性围网连接。

优选地,所述挂接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前立柱上下两端处的第一定位环,所述第一定位环与所述柔性围网固定连接,所述前立柱的上下两端的外周面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定位环设置有第一环形定位槽;和/或

所述挂接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后立柱上下两端处的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二定位环与所述柔性围网固定连接,所述后立柱的上下两端的外周面分别对应所述第二定位环设置有第二环形定位槽。

优选地,所述棒球打击笼还包括:

发球装置,靠近所述落球区远离所述打击区的一端设置,所述发球装置的发球口对应所述打击区设置。

优选地,所述发球装置位于所述长方体框架外,所述落球区靠近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前端面设置,位于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前端面处的柔性围网上开设有发球窗口,所述发球窗口对应所述发球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两中立柱,所述中立柱的底端均用于与地面可拆卸固定,所述中立柱位于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之间,所述落球区形成于两所述前立柱和两所述中立柱之间,所述打击区形成于两所述后立柱和两所述中立柱之间。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两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的底端用于与地面可拆卸固定,所述支撑立柱位于所述前立柱和所述中立柱之间,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柔性围网可拆卸连接,以对位于所述落球区中部区域的柔性围网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挂接件,可方便将柔性围网安装固定在支撑组件上,从而避免柔性围网从长方体框架上掉落。柔性围网采用可拆卸地方式固定在挂接件上,从而对柔性围网的拆卸和安装。支撑组件采用可拆卸地方式固定在地面上,从而利于实现对长方体框架的拆卸和安装,如此一来,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柔性围网和支撑组件,可便于对棒球打击笼的拆卸和组装,方便将移动棒球打击笼拆卸后进行运输,具有较佳的移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棒球打击笼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棒球打击笼的部分爆炸图;

图3为图1中棒球打击笼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棒球打击笼的前立柱与一实施例中的挂接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前立柱与第一配重底座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棒球打击笼的前立柱与另一实施例中的挂接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前立柱和挂接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棒球打击笼。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3,并结合图4,该棒球打击笼1包括:

支撑组件10,与地面可拆卸固定,所述支撑组件10于地面上构成一长方体框架20;所述长方体框架20的长度方向沿前后向设置,所述长方体框架20内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落球区210和打击区220;

柔性围网30,覆盖所述长方体框架20的前端面、后端面、左侧面、上侧面以及右侧面;以及

挂接件40,设于所述支撑组件10上,用以将所述柔性围网30可拆卸地挂接于所述支撑组件10上。

具体的,本移动棒球打击笼1具有较佳的可拆卸性能,从而方便对移动棒球打击笼1进行拆解移动。移动棒球打击笼1包括支撑组件10、柔性围网30以及挂接件40,其中:支撑组件10主要用于在地面上搭建形成长方体框架20,从而便于将柔性围网30覆盖在长方体框架20的各个侧面(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左侧面、上侧面以及右侧面),从而形成一个棒球打击笼1。

对于上述支撑组件10而言,其包括两个前立柱110和两个后立柱120,两个前立柱110分别沿左右方向呈间隔设置,两个后立柱120也沿左右方向呈间隔设置,两个前立柱110和两个后立柱120四者固定于地面上,从而共同形成了上述长方体框架20。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方案中,支撑组件10还可通过其他结构形成上述长方体框架20。

由于棒球在打击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避免棒球飞离场地,通常会在棒球场地的周围进行防护,而通过设置柔性围网30,可以确保棒球不会飞出本移动棒球打击笼1,从而确保移动棒球打击笼1外部的安全。值得强调的是,该柔性围网30具有较佳的柔性,进而棒球碰触到柔性围网30时,柔性围网30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也大大缓冲和减小了棒球的冲击力,有利于快速降低棒球的速度、降低棒球二次反弹对棒球打击者造成伤害的风险几率。

通过设置挂接件40,可方便将柔性围网30安装固定在支撑组件10上,从而避免柔性围网30从长方体框架20上掉落。柔性围网30采用可拆卸地方式固定在挂接件40上,从而对柔性围网30的拆卸和安装。支撑组件10采用可拆卸地方式固定在地面上,从而利于实现对长方体框架20的拆卸和安装,如此一来,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柔性围网30和支撑组件10,可便于对棒球打击笼1的拆卸和组装,方便将移动棒球打击笼1拆卸后进行运输,具有较佳的移动性。

挂接件40具有多种实现结构,下面对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两种挂接件40的结构做以说明:

在一实施方案中,参照图4和图5,上述挂接件40包括设于前立柱110上的第一挂钩410、以及设于后立柱120上的第二挂钩。对于第一挂钩410而言,第一挂钩410应当具有较佳的承载性能,以保证第一挂钩410不会发生断裂,从而保证柔性围网30的可靠固定。金属制件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进而本第一挂钩410优选为金属件,第一挂钩410可采用焊接、铆接等方式牢靠地固定在前立柱110上。第二挂钩的结构与第一挂钩410相似,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前立柱110的上端和下端至少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挂钩410,从而保证柔性围网30能够相对稳固地固定在前立柱110上;同理,后立柱120的上端和下端至少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挂钩,从而保证柔性围网30能够相对稳固地固定在后立柱120上。

进一步地,第一挂钩410沿竖向间隔设有多个,如此一来,可实现前立柱110上有多处位置均能与柔性挂网相连接,从而提高柔性围网30在前立柱110上的固定可靠性;同理,第二挂钩沿竖向间隔设有多个,如此一来,可实现后立柱120上有多处位置均能与柔性挂网相连接,从而提高柔性围网30在后立柱120上的固定可靠性。

在另一较佳实施方案中,参照图6至图8,挂接件40包括套设与前立柱110上的第一套筒420、以及套设于后立柱120上的第二套筒;第一套筒420的外周面与柔性围网30连接,第二套筒的外周面与所述柔性围网30连接。对于第一套筒420而言,其外周面与柔性套筒相连接,通过第一套筒420插入前立柱110便可轻易实现柔性围网30和前立柱110的安装,提高了柔性围网30的安装效率。同理,对于第二套筒而言,其外周面与柔性套筒相连接,通过第二套筒插入后立柱120便可轻易实现柔性围网30和后立柱120的安装,提高了柔性围网30的安装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上述第一套筒420与前立柱110在配合过程中,存在第一套筒420相对前立柱110沿竖向上下移动的缺陷,从而会导致柔性围网30安装不牢靠。

为了防止第一套筒420相对前立柱110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挂接件40还包括设于前立柱110上下两端处的第一定位环430,第一定位环430与柔性围网30固定连接,前立柱110的上下两端的外周面分别对应第一定位环430设置有第一环形定位槽111。第一定位环430适配套设于第一环形定位槽111内,从而可对柔性网套起到限制作用,可以对第一套筒420相对前立柱110的运动进行限制,从而使得柔性网套可牢靠地固定在前立柱110上。

同理,为了防止第二套筒相对后立柱120上下移动,挂接件40还包括设于后立柱120上下两端处的第二定位环,第二定位环与柔性围网30固定连接,后立柱120的上下两端的外周面分别对应第二定位环设置有第二环形定位槽。

棒球打击笼1还包括发球装置60,靠近所述落球区210远离所述打击区220的一端设置,所述发球装置60的发球口对应所述打击区220设置。发球装置60可向上述打击区220发射棒球,从而便于棒球打击者在打击区220对棒球进行打击训练,发球装置60发射的棒球经过棒球打击者的打击后,最终落向落球区210内。

发球装置60可以位于上述长方体框架20内,或者发球装置60也可位于长方体框架20的外部。为了便于组装和拆卸支撑组件10和柔性围网30,本实施例中,该发球装置60优选独立设置于长方体框架20的外部。其中,落球区210靠近长方体框架20的前端面设置,位于长方体框架20的前端面处的柔性围网30上开设有发球窗口,发球窗口对应所述发球口设置。发球装置60将棒球从发球口发出,棒球通过发球窗口后飞向打击区220,从而可实现棒球打击者对棒球的打击训练。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打击区220和落球区210的场地尺寸控制,本实施例中,上述支撑组件10还包括两中立柱130,中立柱130的底端均用于与地面可拆卸固定,中立柱130位于前立柱110和后立柱120之间,落球区210形成于两前立柱110和两中立柱130之间,打击区220形成于两后立柱120和两中立柱130之间。如此一来,两中立柱130之间的左右间距保持分别与落球区210和打击区220的宽度相一致,中立柱130距对应的前立柱110的之间前后间距与落球区210的长度相一致,中立柱130距对应的后立柱120的之间前后间距与打击区220的长度相一致,从而通过调整前立柱110、中立柱130以及后立柱120之间的间距,有利于更加直观地对场地尺寸进行精准化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移动棒球打击笼1的整体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前立柱110和后立柱120之间的间距较大,为了避免位于长方体框架20中部的柔性围网30由于自身重力影响,存在向内部坍陷的缺陷。通过在中部位置增加中立柱130,也可对柔性围网3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避免位于长方体框架20中部的柔性围网30向内部坍陷。

需要说明的是,中立柱130与柔性围网30的连接结构,可参照前立柱110与柔性围网30的连接结构。即上述挂接件40包括设于中立柱130上的第三挂钩,或者上述挂接件40包括设于中立柱130上的第三套筒和第三定位环。

由于棒球场地自身尺寸要求的特殊性,落球区210的长度较大,进而位于落球区210中部区域的柔性围网30由于自身重力因素会朝内部凹陷。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0还包括两支撑立柱140,支撑立柱140的底端用于与地面可拆卸固定,支撑立柱140位于前立柱110和中立柱130之间,支撑立柱140与柔性围网30可拆卸连接,以对位于落球区210中部区域的柔性围网30进行支撑。该支撑立柱140的数量可根据落球区210的长度作出适应性调整,例如沿前后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支撑立柱140,从而以更好地实现对位于落球区210中部区域的柔性围网30进行支撑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立柱140与柔性围网30的连接结构,可参照前立柱110与柔性围网30的连接结构。即上述挂接件40包括设于支撑立柱140上的第四挂钩,或者上述挂接件40包括设于支撑立柱140上的第四套筒和第四定位环。

由于棒球运动对场地尺寸的要求程度较高,为了满足棒球运动的相关尺寸要求,本实施例中,该打击区220和落球区210的尺寸可以灵活调整,其具体尺寸可满足下表的相关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移动棒球打击笼1的前立柱110和后立柱120均可拆卸地固定在地面上,进而可以随时根据不同场地规格尺寸的要求,对两前立柱110之间的间距、两后立柱120之间的间距、前立柱110和后立柱120之间的间距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实现对打击区220和落球区210尺寸的调整。如此一来,本移动棒球打击笼1可满足不同场地规格的需求,更以便于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打球爱好者进行棒球打击训练。

为了便于前立柱110能稳固地固定在地面上,前立柱110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配重底座50,前立柱110插设于第一配重底座50上。由于第一配重底座50的自重较大,从而可通过自身重力牢牢地将前立柱110固定在地面上。同理,对于后立柱120、中立柱130、以及支撑立柱140等,均可设置相应的配重底座,此处不再具体赘述。

参照图1和图2,在一优选实施方案中,发球装置60优选设置在长方体框架20的外部,在对前立柱110进行安装时,可将前立柱110插设安装在发球装置60上,从而有效利用发球装置60来实现对前立柱110的固定,从而使得前立柱110可靠地固定在地面上,即前立柱110下端无需在额外设置第一配重底座50,从而提高了发球装置60的利用率,减少了移动棒球打击笼1的组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