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35863发布日期:2019-09-21 01:10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体育锻炼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引体向上,是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重力的悬垂力量练习,是最基本的锻炼背部的方法,也是衡量男性体质的重要参考标准和项目之一,由于不同人的身体构造的不同,引体向上训练存在手臂张开间距大于肩宽,手臂张开间距等于肩宽等模式,传统的单杠引体向上训练器,单杠的握杆不能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调整,其通用性较差,不能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锻炼要求,同时在训练时,锻炼者容易出现力竭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锻炼者手部容易与握杆发生分离,导致锻炼着从单杠上跌落,造成伤害,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面两侧均固定安装一块竖板,两块竖板的相对面顶端均开设一个第一通孔,两个第一通孔内均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同一根水平的第一丝杆,第一丝杆的两端均穿过对应的一个第一通孔,第一丝杆的两端开设有相反的螺纹,位于底座右侧的一块竖板的右侧面顶端固定安装一个电机,电机的转轴水平朝右,电机的转轴右端固定安装一个第一齿轮,第一丝杆的右端固定安装一个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丝杆的外周螺纹配合有两个第一螺套,两个第一螺套均位于竖板之间且左右分布,两个第一螺套的相对面均固定安装一个第一距离感应器,两块竖板的相对面顶端之间固定安装一根水平的第一导向杆,第一导向杆位于第一丝杆的上方,第一导向杆的外周套装两个第一导向套,两个第一导向套左右分布,每个第一导向套的底面均固定连接一根竖向的第一连接杆,每根第一连接杆的底端均与对应的一个第一螺套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一丝杆的左端外周分别固定安装一个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第一带轮的直径大于第二带轮的直径,位于底座左侧的一块竖板的顶端开设一个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位于第一通孔的下方,第二通孔内通过轴承安装一根水平的第二丝杆,第二丝杆的右端通过轴承与另一块竖板的左侧面活动连接,第二丝杆的左端穿过第二通孔,第二丝杆的两端开设有相反的螺纹,第二丝杆的外周螺纹配合有两个第二螺套,两个第二螺套左右分布,每个第二螺套的前面均固定安装一个传感器,每个第二螺套的顶面均固定安装一个感应器,两个第二螺套的相对面均固定安装一个第二距离感应器,两块竖板的相对面之间固定安装一根水平的第二导向杆,第二导向杆位于第二丝杆的后侧且与之位于同于水平面上,第二导向杆的外周设有两个第二导向套,两个第二导向套左右分布,每个第二导向套的前面均固定连接一根水平的第二连接杆,每根第二连接杆的前端均与对应的一个第二螺套的后面固定连接,左侧的竖板的左侧面固定安装一块横板,横板位于第二通孔的下方,第一带轮的下方设有一个第三带轮,第二带轮的下方设有一个第四带轮,第三带轮、第四带轮均与第二带轮的直径相同,第三带轮与第四带轮中心处均固定安装一个套筒,每个套筒的两端均活动安装一个轴承座,每个轴承座的底面均通过一根竖向的支撑杆与横板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二丝杆的左端固定安装一根电推杆,电推杆的伸展方向向左,电推杆的固定杆的直径小于套筒的直径,电推杆的活动杆的左端固定安装一个塞杆,塞杆位于两个套筒之间,塞杆能够穿过套筒且与套筒内壁紧密接触配合,第一带轮与第三带轮之间通过一条第一皮带连接,第二带轮与第四带轮之间通过一条第二皮带连接,底座的顶面前端铰链连接一个带有动力的剪叉机构 ,剪叉机构的顶端铰链连接一块水平的踏板,踏板的顶面固定安装一个第三距离感应器;还包括控制器、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控制器分别与电机、电推杆、感应器、传感器、剪叉机构、第一距离感应器、第二距离感应器、第三距离感应器线路连接,第一开关与电机线路连接,第二开关与剪叉机构线路连接。

如上所述的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所述的两块竖板的相背面底端均固定安装一块倾斜的第一固定板的一端,每块第一固定板的另一端均与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所述的横板的底面固定连接一块倾斜的第二固定板的一端,第二固定板的另一端与竖板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所述的位于同一个套筒下方的两根支撑杆之间均通过一根水平的固定杆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所述的踏板的顶面固定安装一块第一防滑垫,第一防滑垫具有弹性。

如上所述的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所述的底座的底面固定安装一块第二防滑垫。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操作便捷,使用本发明,首先锻炼者踏在踏板上,打开第二开关,使剪叉机构向上伸展,剪叉机构伸展带动踏板向上运动,踏板带动锻炼者向上运动,便于锻炼者手部握住第一螺套,当需要采取手臂张开间距等于肩宽的训练模式时,打开第一开关,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工作,电机的转轴转动,电机的转轴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带动第一丝杆转动,第一螺套与第一丝杆螺纹配合,第一导向杆、第一导向套与第一连接杆配合作用,限制了第一螺套的转动,第一丝杆的两端设有相反的螺纹,两个第一螺套相对运动,同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推杆向右收缩,电推杆收缩带动塞杆向右移动,塞杆插入右侧的套筒内并与套筒内壁紧密接触配合,然后电推杆停止工作,塞杆与套筒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带动第二丝杆所需的动力,第一丝杆转动带动第一带轮转动,第一带轮通过第一皮带带动第三带轮转动,第三带轮通过塞杆、电推杆带动第二丝杆转动,第二螺套与第二丝杆螺纹配合,第二导向杆、第二导向套与第二连接杆配合作用,限制了第二螺套的转动,两个第二螺套相对运动,由于第一带轮的直径大于第三带轮的直径,第一螺套的运动速度大于第二螺套的运动速度,至感应器感应到第一螺套与第二螺套位置对应时,电机停止工作,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推杆向左伸展,电推杆伸展带动塞杆向左运动,直至塞杆插入左侧的套筒内并与之内壁接触配合,电推杆停止工作,第二带轮通过第二皮带、第四带轮,塞杆、电推杆带动第二丝杆转动,由于第二带轮与第四带轮直径相同,第一螺套与第二螺套同步移动,直至传感器与使用者肩部对应,电机停止工作,至此完成宽距变窄距,然后锻炼者手握第一螺杆进行引体向上锻炼,锻炼完成后,更换新的锻炼者,当后面的锻炼者采取手臂张开间距大于肩宽的训练模式时,电推杆向右收缩,使塞杆位于两个套筒之间,然后电推杆停止工作,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反向工作,电机工作带动第一丝杆转动,两个第一螺套反向运动,调整两个第一螺套之间的间距,至合适位置,电机停止工作,然后锻炼者手握第一螺杆进行引体向上锻炼,在锻炼者进行引体向上锻炼时,控制器始终控制剪叉机构工作,使剪叉机构随着锻炼者的向上运动而向上伸展,随着锻炼者的向下运动而向下收缩,使踏板与锻炼者脚部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在锻炼者发生力竭时,能够使锻炼者脚步踏在踏板上,避免了了锻炼者发生跌落,避免了锻炼者受到伤害;本装置能够满足不同锻炼者不同锻炼模式的使用要求,能够使肌肉得到更好的锻炼,使肌肉群照顾的更加全面,同时在锻炼结束后,锻炼者踏在踏板上,然后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工作,使第一螺套沿第一丝杆运动,锻炼者手部随着第一螺套运动,进而能够进行肌肉拉伸,使本装置的功能更加丰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B向视图的放大图;图4是图1的Ⅰ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发明的线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体育锻炼引体向上训练装置,如图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面两侧均固定安装一块竖板2,两块竖板2的相对面顶端均开设一个第一通孔3,两个第一通孔3内均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同一根水平的第一丝杆4,第一丝杆4的两端均穿过对应的一个第一通孔3,第一丝杆4的两端开设有相反的螺纹,位于底座1右侧的一块竖板2的右侧面顶端固定安装一个电机5,电机5的转轴水平朝右,电机5的转轴右端固定安装一个第一齿轮6,第一丝杆4的右端固定安装一个第二齿轮7,第一齿轮6与第二齿轮7啮合,第一丝杆4的外周螺纹配合有两个第一螺套8,两个第一螺套8均位于竖板2之间且左右分布,两个第一螺套8的相对面均固定安装一个第一距离感应器,两块竖板2的相对面顶端之间固定安装一根水平的第一导向杆9,第一导向杆9位于第一丝杆4的上方,第一导向杆9的外周套装两个第一导向套10,两个第一导向套10左右分布,每个第一导向套10的底面均固定连接一根竖向的第一连接杆11,每根第一连接杆11的底端均与对应的一个第一螺套8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一丝杆4的左端外周分别固定安装一个第一带轮12与第二带轮13,第一带轮12的直径大于第二带轮13的直径,位于底座1左侧的一块竖板2的顶端开设一个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位于第一通孔3的下方,第二通孔14内通过轴承安装一根水平的第二丝杆15,第二丝杆15的右端通过轴承与另一块竖板2的左侧面活动连接,第二丝杆15的左端穿过第二通孔14,第二丝杆15的两端开设有相反的螺纹,第二丝杆15的外周螺纹配合有两个第二螺套16,两个第二螺套16左右分布,每个第二螺套16的前面均固定安装一个传感器17,每个第二螺套16的顶面均固定安装一个感应器18,两个第二螺套16的相对面均固定安装一个第二距离感应器,两块竖板2的相对面之间固定安装一根水平的第二导向杆19,第二导向杆19位于第二丝杆15的后侧且与之位于同于水平面上,第二导向杆19的外周设有两个第二导向套20,两个第二导向套20左右分布,每个第二导向套20的前面均固定连接一根水平的第二连接杆21,每根第二连接杆21的前端均与对应的一个第二螺套16的后面固定连接,左侧的竖板2的左侧面固定安装一块横板22,横板22位于第二通孔14的下方,第一带轮12的下方设有一个第三带轮23,第二带轮13的下方设有一个第四带轮24,第三带轮23、第四带轮24均与第二带轮13的直径相同,第三带轮23与第四带轮24中心处均固定安装一个套筒25,每个套筒25的两端均活动安装一个轴承座26,每个轴承座26的底面均通过一根竖向的支撑杆27与横板22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二丝杆15的左端固定安装一根电推杆28,电推杆28的伸展方向向左,电推杆28的固定杆的直径小于套筒25的直径,电推杆28的活动杆的左端固定安装一个塞杆29,塞杆29位于两个套筒25之间,塞杆29能够穿过套筒25且与套筒25内壁紧密接触配合,第一带轮12与第三带轮23之间通过一条第一皮带30连接,第二带轮13与第四带轮24之间通过一条第二皮带31连接,底座1的顶面前端铰链连接一个带有动力的剪叉机构 32,剪叉机构32的顶端铰链连接一块水平的踏板33,踏板33的顶面固定安装一个第三距离感应器;还包括控制器、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控制器分别与电机5、电推杆28、感应器18、传感器17、剪叉机构32、第一距离感应器、第二距离感应器、第三距离感应器线路连接,第一开关与电机5线路连接,第二开关与剪叉机构32线路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操作便捷,使用本发明,首先锻炼者踏在踏板33上,打开第二开关,使剪叉机构32向上伸展,剪叉机构32伸展带动踏板33向上运动,踏板33带动锻炼者向上运动,便于锻炼者手部握住第一螺套8,当需要采取手臂张开间距等于肩宽的训练模式时,打开第一开关,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5工作,电机5的转轴转动,电机5的转轴通过第一齿轮6与第二齿轮7带动第一丝杆4转动,第一螺套8与第一丝杆4螺纹配合,第一导向杆9、第一导向套10与第一连接杆11配合作用,限制了第一螺套8的转动,第一丝杆4的两端设有相反的螺纹,两个第一螺套8相对运动,同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推杆28向右收缩,电推杆28收缩带动塞杆29向右移动,塞杆29插入右侧的套筒25内并与套筒25内壁紧密接触配合,然后电推杆28停止工作,塞杆29与套筒25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带动第二丝杆15所需的动力,第一丝杆4转动带动第一带轮12转动,第一带轮12通过第一皮带30带动第三带轮23转动,第三带轮23通过塞杆29、电推杆28带动第二丝杆15转动,第二螺套16与第二丝杆15螺纹配合,第二导向杆19、第二导向套20与第二连接杆21配合作用,限制了第二螺套16的转动,两个第二螺套16相对运动,由于第一带轮12的直径大于第三带轮23的直径,第一螺套8的运动速度大于第二螺套16的运动速度,至感应器18感应到第一螺套8与第二螺套16位置对应时,电机5停止工作,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推杆28向左伸展,电推杆28伸展带动塞杆29向左运动,直至塞杆29插入左侧的套筒25内并与之内壁接触配合,电推杆28停止工作,第二带轮13通过第二皮带31、第四带轮24,塞杆29、电推杆28带动第二丝杆15转动,由于第二带轮13与第四带轮14直径相同,第一螺套8与第二螺套16同步移动,直至传感器17与使用者肩部对应,电机5停止工作,至此完成宽距变窄距,然后锻炼者手握第一螺杆8进行引体向上锻炼,锻炼完成后,更换新的锻炼者,当后面的锻炼者采取手臂张开间距大于肩宽的训练模式时,电推杆28向右收缩,使塞杆29位于两个套筒25之间,然后电推杆28停止工作,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5反向工作,电机5工作带动第一丝杆4转动,两个第一螺套8反向运动,调整两个第一螺套8之间的间距,至合适位置,电机5停止工作,然后锻炼者手握第一螺杆8进行引体向上锻炼,在锻炼者进行引体向上锻炼时,控制器始终控制剪叉机构32工作,使剪叉机构32随着锻炼者的向上运动而向上伸展,随着锻炼者的向下运动而向下收缩,使踏板33与锻炼者脚部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在锻炼者发生力竭时,能够使锻炼者脚步踏在踏板33上,避免了了锻炼者发生跌落,避免了锻炼者受到伤害;本装置能够满足不同锻炼者不同锻炼模式的使用要求,能够使肌肉得到更好的锻炼,使肌肉群照顾的更加全面,同时在锻炼结束后,锻炼者踏在踏板33上,然后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5工作,使第一螺套8沿第一丝杆4运动,锻炼者手部随着第一螺套8运动,进而能够进行肌肉拉伸,使本装置的功能更加丰富。

具体而言,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两块竖板2的相背面底端均固定安装一块倾斜的第一固定板34的一端,每块第一固定板34的另一端均与底座1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34对竖板2具有支撑作用,能够避免竖板2发生倾斜运动,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使竖板2与底座1的连接更加牢固,连接更加稳定。

具体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横板22的底面固定连接一块倾斜的第二固定板35的一端,第二固定板35的另一端与竖板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35对横板22具有支撑作用,提高了横板22的承重效果,同时使横板22与竖板2的连接更加牢固,连接更加稳定,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位于同一个套筒25下方的两根支撑杆27之间均通过一根水平的固定杆36固定连接。固定杆36对支撑杆27具有支撑作用,避免了支撑杆27发生倾斜运动,提高了结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踏板33的顶面固定安装一块第一防滑垫37,第一防滑垫37具有弹性。第一防滑垫37增加了使用者与踏板33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使用者在踏板33上滑到,同时第一防滑垫37具有弹性,具有缓冲作用,避免了使用者脚部在与踏板33接触时因自生重力原因,发生损伤,对使用者脚部具有保护作用。

更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底座1的底面固定安装一块第二防滑垫38。防滑垫38增加了底座1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底座1在使用时发生滑动,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