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类捡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68260发布日期:2020-02-08 05:33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球类捡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体育健身器材领域,具体为一种球类捡拾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网球乒乓球高尔夫等球类捡球器有几种,一种是使用高弹皮筋加塑料边框制作的滚筒式捡球器,体积大,不方便携带,倒球不方便,容易漏球,皮筋使用寿命短。还有一种捡球器是单筒(网篮)捡球器,从上往下压捡球,捡球效率不高不方便,捡球数量少。更多的是抄网式捡球器,捡球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球类捡球器,可以根据球类不同,任意调节捡球器捡各种圆球类物体,并且捡球器可以折叠缩小体积,重量轻,方便携带。使用时组装方便快捷,捡球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捡球器可以根据使用需要,改变手杆的形状可以变形成立架式储球篮使用。捡球器可以在任何场地完成捡球,在草地、沙石地和水中都可以捡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球类捡拾装置,包括:网篮,所述网篮由多条高弹钢丝和多条高弹钢丝两端的安装板组成,多条高弹钢丝呈轴向设置,多条所述高弹钢丝的第一端经第一安装板固定,多条所述高弹钢丝的第二端经第二安装板固定;转动连接架,所述转动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网篮可在所述转动连接架上转动;把手,在所述转动连接架上连接有把手;并配置成:所述高弹钢丝经安装板挤压后,中间段向远离所述转动轴侧发生形变;发生形变处的,相邻两个高弹钢丝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待捡球类的直径为d,1/2d<l<d,所述待捡球类可从两个高弹钢丝间进入所述网篮。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还包括: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距离,在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为第一状态时,所述高弹钢丝延伸为直线状,在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为第二状态时,所述高弹钢丝发生形变;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高弹钢丝为直径1.2~2mm的不锈钢丝。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为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转动连接;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伸缩杆的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时,所述伸缩杆的端部探出所述安装板;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伸缩杆包括内杆和外杆,所述内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外杆为中空结构,在所述外杆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螺纹配合,通过旋转所述内杆或外杆实现调整所述伸缩杆的长度。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为软条绳,在两个所述安装板的内侧面上设有软条绳安装孔,所述软条绳可在所述软条绳安装孔中滑动,在所述软条绳或安装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件,所述软条绳的一端设有防脱件,所述防脱件防止所述软条绳从所述软条绳安装孔脱落,在所述软条绳的另一端上设有限位配合件,所述软条绳穿过所述安装孔后回绕,所述限位配合件与所述限位件配合,以调整两个安装板之间的距离。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安装板呈圆形,所述安装板包括安装底板,在所述安装底板的外侧面上设有一个环槽,在所述环槽向四周辐射多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贯通槽;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高弹钢丝的两端设有装配孔,与每个所述装配孔距离1cm~2cm处设有折弯,两个所述装配孔与两个所述折弯在同一平面上,所述高弹钢丝在非挤压状态为没有长底边的梯形;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装配孔经安装环串联后置于所述环槽内,所述装配孔可绕所述安装环转动,所述高弹钢丝可在所述限位槽内移动。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折弯的折弯角度为120°~160°;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环槽为圆形,所述环槽的直径为2~4cm;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高弹钢丝的两个所述折弯之间的距离为40~70cm;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限位槽的个数为20~45个。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安装板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环槽、限位槽、装配孔和安装环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和盖板之间;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安装底板直径为4~8cm,厚度为0.8~1.5cm;所述环槽的深度为0.2~0.6cm。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转动连接架经转动轴与所述网篮连接,所述转动连接架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上设有转轴安装孔,在所述安装板和所述转动连接架经转动轴连接;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转动连接架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向所述网篮侧延伸有连接轴,在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凹槽,所述连接轴可在所述凹槽中转动。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还包括高弹钢丝撑开组件,所述高弹钢丝撑开组件套装在所述转动连接架的第一连接端或第二连接端处,所述高弹钢丝撑开组件可绕所述转动连接架转动,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所述高弹钢丝撑开组件包括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底部的距离大于3cm,相邻的高弹钢丝置于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中时,所述高弹钢丝被撑开。

上述的球类捡拾装置中,在所述手柄自由端设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可使所述球类捡拾装置倒立,所述网篮置于所述把手上方,所述安装支架置于所述把手下方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球类捡拾装置在捡球时,所述高弹钢丝中间段碰到地面的球后,由于所述球类捡拾装置的重量和使用者通过把手稍向下用力压迫高弹钢丝发生弹性变形,两个高弹钢丝之间的缝隙会增大,球会被挤入网篮,随后高弹钢丝弹性恢复到初始状态的缝隙间距。当球在网篮中滚动时,由于球的重量轻,不会压迫高弹钢丝,因此不会产生高弹钢丝形变引起间距过大造成漏球的现象。

2)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球类捡拾装置,可以根据球类大小不同任意调节,实现多种圆球的捡拾,此种捡球器收纳时可以折叠,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捡球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可以随身背着带走,使用时组装方便快捷。捡球器可以在任何场地完成捡球,在草地、沙地和水中都可以捡球。使用安装支架,可以实现网篮变成储球篮使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球类捡拾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的球类捡拾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的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为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本发明的伸缩杆包括两个外杆和一个内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d为本发明的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为软条绳的结构示意图;。

图2e为本发明的球类捡拾装置实施例2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球类捡拾装置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球类捡拾装置实施例3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球类捡拾装置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球类捡拾装置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球类捡拾装置,所述球类捡拾装置包括:网篮1,所述网篮1由多条高弹钢丝10和多条高弹钢丝10两端的安装板组成,多条高弹钢丝10呈轴向设置,多条所述高弹钢丝10的第一端经第一安装板11固定,多条所述高弹钢丝10的第二端经第二安装板12固定;转动连接架2,所述转动连接架2包括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所述第一连接端21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2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2转动连接,所述网篮1可在所述转动连接架2上转动;并配置成:所述高弹钢丝10经安装板挤压后,中间段向远离所述转动轴侧发生形变;发生形变处的,相邻两个高弹钢丝10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待捡球类的直径为d,1/2d<l<d,所述待捡球类可从两个高弹钢丝10间进入所述网篮1。

本实施例中,所述球类捡拾装置还包括把手3,在所述转动连接架2上连接有把手3。使用着通过手握把手3来推动所述球类捡拾装置的网篮发生转动,从而实现捡拾球类的功能。

所述中间段向远离所述转动轴侧发生形变,也就是说,所述网篮1的中间段的横截面积远远大于所述安装板的面积,从而使所述网篮1在滚动时,接触地面的部分均为中间段。所述球类捡拾装置的网篮1被两端的所述安装板(分别为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固定后,形成一个类似一个冬瓜或长灯笼的形状。

所述高弹钢丝10沿轴向设置,所述高弹钢丝10的仅靠两端的安装板固定,因此,所述高弹钢丝10中间段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摆动,从而改变相邻的高弹钢丝10之间的距离。所述高弹钢丝10的距离在压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使球类通过所述高弹钢丝10的间距进入所述网篮1。

可根据捡球篮容量的大小,安装不同数量的高弹钢丝10,所述高弹钢丝10的数量和相邻高弹钢丝10的间距要保证能捡球而不漏球。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球类捡拾装置在捡球时,所述高弹钢丝10中间段碰到地面的球后,由于所述球类捡拾装置的重量和使用者通过把手3稍向下用力压迫高弹钢丝10发生弹性变形,两个高弹钢丝10之间的缝隙会增大,球会被挤入网篮1,随后高弹钢丝10弹性恢复到初始状态的缝隙间距。当球在网篮1中滚动时,由于球的重量轻,不会压迫高弹钢丝10,因此不会产生高弹钢丝10形变引起间距过大造成漏球的现象。

实施例2

如图2a和2e所示的球类捡拾装置,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球类捡拾装置还包括: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安装板11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2之间的距离,在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为第一状态时(如图2e),所述高弹钢丝10延伸为直线状,在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为第二状态时(如图2a),所述高弹钢丝10发生形变。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球类捡拾装置,为一种可折叠的球类捡拾装置。当需要折叠收起捡球器时,通过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来增大两个安装板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高弹钢丝10恢复成直条状态,从而减小了所述网篮1的体积,以使所述球类捡拾装置便于携带。

在需要使用所述球类捡拾装置来捡球时,使用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调节两个安装板之间的距离,当两个安装板之间的距离小于高弹钢丝10的长度时,所述高弹钢丝10会向网篮1外弯曲鼓出,同时,相邻的高弹钢丝10之间的缝隙距离也会逐渐增大。可以根据捡拾球类的不同,迅速调整安装板之间的距离,以捡拾不同直径的圆球网球、乒乓球、高尔夫球等圆形球类物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弹钢丝10为直径1.2~2mm的不锈钢丝。从而,能够使所述网篮1的韧性很好,并能够使所述球类捡拾装置使用寿命更长。

为了实现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对所述安装板的距离调节功能,对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设计1:

如图2b所示,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为伸缩杆41,所述伸缩杆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4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2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杆41的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时,所述伸缩杆41的端部探出所述安装板;具体地,所述伸缩杆41包括内杆42和外杆43,所述内杆42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外杆43为中空结构,在所述外杆43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螺纹配合,通过旋转所述内杆42或外杆43实现调整所述伸缩杆41的长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杆43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固定连接,所述内杆42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外杆43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内杆42的另一端探出所述第二安装板12,所述内杆42的另一端连接有旋转螺母,通过旋转所述旋转螺母能够使所述内杆42套装至所述外杆43中,从而改变所述伸缩杆41的长度。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通过调节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的距离,实现所述球类捡拾装置的折叠和撑开,以及捡不同直径的球。

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设计2:

设计2与设计1的区别在于,所述内杆42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或第二安装板12固定连接,所述外杆43的探出端上连接有旋转螺母,通过旋转所述旋转螺母来实现改变所述伸缩杆41的长度。

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设计3:

设计3与设计1的区别在于,所述内杆42和所述外杆43与所述安装板均为转动连接方式,在所述内杆42和所述外杆43的探出端均设有旋转螺母,通过反向旋转所述旋转螺母能够更加快速的调节所述伸缩杆41的长度。

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设计4:

如图2c所示,设计4与设计1的区别在于,所述伸缩杆41包括两个外杆43和一个内杆42,所述内杆42设置在两个外杆43之间,两个所述外杆4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内杆42的两端螺纹连接,两个外杆4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两个外杆43的另一端探出所述安装板。具体地,所述旋转螺母为两个m10手拧螺母,所述外杆43为一端有外螺纹的m10*6铝管,所述外杆43的长度为15cm,所述内杆42为m3全通丝杆。所述内杆42的长度根据网篮1的容量大小决定,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杆42的长度为20cm至30cm。所述伸缩杆41的装配过程如下:首先,在两根铝管没有螺纹的一端管内敲入一个m3的螺母并夹紧,由于m3螺母最大对角距离为6.2mm,正好可以紧密压入m10*6的铝管内不会松动;然后把m3内杆42两端分别柠入铝管内的m3螺母中,拧入长度为10mm;接着把拧好丝杆的外杆43和内杆42从钢丝安装板中心的m10孔中穿过,两个铝管两端分别用m10手拧螺母柠入并用胶水固定,此时拧动两端的手拧螺母,随着丝杆逐渐被拧进螺母中,两个外杆43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两个手拧螺母压迫钢丝安装板之间的距离也逐渐缩短,直到调整到合适的距离。

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设计5:

设计5与设计4的区别在于,所述伸缩杆41包括两个内杆42和一个外杆43,所述外杆43设置在两个内杆42之间,两个所述内杆4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外杆43的两端螺纹连接,两个内杆4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两个内杆42的另一端探出所述安装板。

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设计6:

如图2d所示,所述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为软条绳44,在两个所述安装板的内侧面上设有软条绳44安装孔,所述软条绳44可在所述软条绳44安装孔中滑动,在所述软条绳44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为与所述软条绳44固定连接的环装结构,所述软条绳44的一端设有防脱件,所述防脱件防止所述软条绳44从所述软条绳44安装孔脱落,在所述软条绳44的另一端上设有限位配合件,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配合件为钩子,所述限位配合件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后,所述限位配合件与所述限位件配合,以调整两个安装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所述软条绳44可以穿过两个安装板内侧的安装孔,并且通过调整钩子钩在具体限位件的位置来调整两个安装板的距离。所述软条绳44的拉力来抵抗所述高弹钢丝10的张力,以使所述网篮1维持在预设形状。在所述高弹钢丝10伸展为直线时,所述软条绳44的另一端可以为自由状态(即没有穿过所述安装孔),在需要所述高弹钢丝10发生形变时,再将所述钩子穿过安装孔,然后在钩在具体的限位件中;在所述高弹钢丝10伸展为直线时,所述软条绳44的钩子也可以已经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软条绳44的长度与所述高弹钢丝10相等,从而,所述钩子不会脱落。

具体实施时,所述软条绳44为多编软钢丝绳或粗尼龙绳或非弹性塑料绳。

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设计7:

设计7与设计6的区别在于,在两个安装板内侧,各有两个圆环对称分布在安装板上,距离中心孔20mm,多编软钢丝第一端设有防脱件,第二端有两个挂钩(一个挂钩在多编钢丝末端,另一个距离末端30~50mm处)。安装时,把所述多编软钢丝的防脱件与第一安装板11的其中一个圆环固定,所述多编软钢丝的第二端从第二安装板12上的两个圆环中穿过,然后绕回来的挂钩挂在第一安装板11另外一个圆环中。两个挂钩根据使用需要,选择任一个挂钩挂在圆环中,由于所述两个挂钩距之间有30~50mm的距离,因此可以调节两个安装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捡拾不同直径的圆球。由于所述高弹钢丝10的弹性,可以保持捡球网篮1的形状和多编钢丝处于绷紧状态,不会脱落。

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设计1-7中,通过伸缩杆41或软条绳44调整网篮1两端的安装板的距离,调整相邻高弹钢丝10的间距,实现捡拾不同直径的圆球物体。两个安装板之间的距离越小,网篮1钢丝弯曲越大,钢丝之间的缝隙距离越大,捡球的直径就越大。两个安装板之间的距离越大,网篮1钢丝的弯曲度越小,钢丝之间的缝隙距离越小,就可以捡拾直径小的球类。通过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实现捡拾不同直径的圆球。捡球时,两个所述高弹钢丝10之间的距离应小于圆球的直径。

实施例3

如图3和图4所示的球类捡拾装置,为了进一步方便所述球类捡拾装置的折叠,本实施例对安装板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所述安装板呈圆形,所述安装板包括安装底板,在所述安装底板的外侧面上设有一个环槽13,所述环槽13为圆形,在所述环槽13向四周辐射多个限位槽14,所述限位槽14为贯通槽;所述高弹钢丝10的两端设有装配孔15,与每个所述装配孔15距离1cm~2cm处设有折弯,两个所述装配孔15与两个所述折弯在同一平面上,所述高弹钢丝10在非挤压状态为没有长底边的梯形;所述装配孔15经安装环16串联后置于所述环槽13内,所述装配孔15可绕所述安装环16转动,所述高弹钢丝10可在所述限位槽14内移动。

本实施例中,高弹钢丝10直径为1.2~2mm高弹不锈钢丝,两端为直径5mm的装配孔15,距装配孔15中心15mm各有一个145°的弯角,两端的装配孔15和弯角在同一个平面上,外轮廓像一个没有长底边的梯形。

作为可以变化的实施方式,所述折弯的折弯角度为120°~160°;

作为可以变化的实施方式,所述环槽13的直径为2~4cm;

作为可以变化的实施方式,所述高弹钢丝10的两个所述折弯之间的距离为40~70cm;

作为可以变化的实施方式,所述限位槽14的个数为20~45个。

所述安装板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环槽13、限位槽14、装配孔15和安装环16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和盖板之间;所述安装底板直径为4~8cm,厚度为0.8~1.5cm;所述环槽13的深度为0.2~0.6cm。

本实施例中,安装底板直径为6cm,厚度为12mm,中间为直径10mm的圆孔,安装底板四周呈中心辐射状延外周边设计了多个限位槽14,高弹钢丝10可以自由在限位槽14内移动。如果捡球网篮1长度是45cm,安装板上限位槽14为24个,如果捡球网篮1长度是55cm,安装板上限位槽14为30个,如果捡球网篮1长度是65cm,安装板上限位槽14为40个,限位槽14长度为12mm。所述环槽13的内径18mm,外径22mm,所述环槽13的深度为4mm,这个环槽13方便安装固定高弹钢丝10。

安装高弹钢丝10时,安装底板有环槽13的一侧朝上,首先把钢丝从下往上插入安装板底板的限位槽14中,钢丝145度角朝向安装板底板的圆心,钢丝装配孔15在安装底板的环槽13中,然后用软钢丝从每个钢丝的圆孔中穿过,并向安装底板的圆心拉紧,然后把安装板盖板盖在安装底板有圆环的一侧,压紧高弹钢丝10的圆环。另外一侧的安装板与钢丝使用同样的方法安装固定。安装完成后,钢丝两端的环槽13可以绕扎紧的软钢丝(安装环16)转动,钢丝可以在安装底板的限位槽14内移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对所述转动连接架2与所述网篮1的转动连接方式进行了进一步设计。

设计1:所述转动连接架2经转动轴与所述网篮1连接,所述转动连接架2的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上设有转轴安装孔,在所述安装板和所述转动连接架2经转动轴连接。

设计2:所述转动连接架2的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向所述网篮1侧延伸有连接轴,在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凹槽,所述连接轴可在所述凹槽中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连接架2为直径6mm的不锈钢管,外形是一个梯形加一个矩形的外轮廓,矩形在梯形的长边位置,矩形的一条边两边各留有20mm长一段,可以插入安装底板的圆孔或者伸缩杆41的圆孔中。为了适应安装不同容量的网篮1,叉头矩形的边长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不同的长度。在转动连接架2的梯形短边中间安装有一个20mm直径的abs内螺纹接头,可以与可伸缩的把手3连接。

当给捡球网篮1安装转动连接架2时,先把捡球网篮1经安装板间距调整组件4撑开成预设形状,然后把转动连接架2一端20mm长不锈钢管插入钢丝安装板底板的圆孔中或者伸缩杆41的圆孔中,然后把另一端稍用力掰开,把另一端20mm不锈钢管插入另一端的安装底板圆孔中或者伸缩杆41中。安装完成后,捡球器网篮1可以绕转动连接架2前端两个短不锈钢管自由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连接架2还可以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网篮发生转动,从而实现捡球功能,具体实施时,所述驱动装置可以为动力车。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转动连接架2可以适应不同轴向长度的网篮,在所述转动连接架2的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上设有安装板限位件,所述安装板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经螺纹连接,以使所述网篮与所述转动连接架2在同一中轴线上。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的球类捡拾装置,所述球类捡拾装置还包括高弹钢丝撑开组件5,所述高弹钢丝撑开组件5套装在所述转动连接架2的第一连接端21或第二连接端22处,所述高弹钢丝撑开组件5可绕所述转动连接架2转动,所述高弹钢丝撑开组件5包括第一卡槽51和第二卡槽52,所述第一卡槽51和第二卡槽52底部的距离大于3cm,相邻的高弹钢丝10置于所述第一卡槽51和第二卡槽52中时,所述高弹钢丝10被撑开。

需要把捡拾的球倒出时,使用附带在两端转动连接架2上的工具撑开网篮1上任意相邻的两根钢丝,扩大两根钢丝之间的缝隙距离,然后一只手握住把手3,另一只手把扩大的缝隙向下倒出球。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提供的高弹钢丝撑开组件5是用钢丝制作的一个头部带凹槽的箭头形状,箭头凹槽之间的距离为3~5cm,箭头前端方便插入相邻的两个高弹钢丝10之间,当凹槽被两根高弹钢丝10卡住后,两根高弹钢丝10之间的距离会增大不会弹回,方便倒球。倒完球后,把高弹钢丝撑开组件5从两根钢丝之间拔出,两根钢丝即可恢复原状。高弹钢丝撑开组件5末端为两个圆环,安装在转动连接架2上,可以绕转动连接架2转动。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的球类捡拾装置,在所述手柄自由端设有安装支架6,所述安装支架6可使所述球类捡拾装置倒立,所述网篮1置于所述把手3上方,所述安装支架6置于所述把手3下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3为伸缩手把杆,伸缩手把杆直径为20mm厚度1mm不锈钢管,共3节,每节长度为40cm,每节之间可以通过旋转式锁扣拧紧固定在任意长度位置,完全伸长长度为120cm,收缩长度为40cm。手把杆前端为直径20mmabs外螺纹,可以与转动连接架2快速拧紧安装。

手把杆末端可以附加安装支架6,目的是为了把捡球网篮1当做储球篮使用。安装支架6为直径20mm不锈钢管制作的“e”型构件,其中中间一横长10cm,与“e”长竖条垂直,可以插入手把杆末端的旋转锁扣中拧紧固定。“e”型上下两横长度为40cm,与“e”型竖条使用万向球头连接,可以折叠90°与“e”型竖条并拢。当把安装支架6安装在手把杆末端后,把安装支架6放置在平地上,此时手把杆垂直于地面,捡球网篮1在手把杆上端,使用网篮1撑开钢丝工具撑开网篮1上边两根钢丝之间的距离,可以用手直接从网篮1中取球。

当不使用捡球器时,把安装支架6从手把杆上拆下折叠,再把手3把杆从叉头接头中拧出收缩,接着把转动连接架2向两端稍用力掰开,从网篮1上拆下,然后调节增大钢丝安装板的距离,使高弹钢丝10恢复直条状减小体积,最后把几个部件装入一个收纳袋中即可、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球类捡拾装置,可以根据球类大小不同任意调节,实现多种圆球的捡拾,此种捡球器收纳时可以折叠,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捡球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可以随身背着带走,使用时组装方便快捷。捡球器可以在任何场地完成捡球,在草地、沙地和水中都可以捡球。使用安装支架6,可以实现网篮1变成储球篮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