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体向上装置及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27790发布日期:2020-08-11 21:51阅读:10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体向上装置及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体向上装置及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授权告号为cn105664431b、授权公告日2017年10月31日的中国发明授权专利公开了一种“室内引体向上器”,包括吸盘、踏板、握杆和呈7型的支架,所述吸盘固定在支架上,所述踏板铰接在支架上,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限制踏板转动角度的限位块,所述握杆固定在支架上,并与吸盘相对设置。所述支架为空心管,所述支架内设有用于加热的加热电路,所述空心管上设有散热孔。安装时,先将吸盘吸在墙上,然后将踏板转动至水平位置,即可进行引体向上锻炼。收纳时,将吸盘取下,即可将吸盘放在角落位置。踏板的设计,有效的减少了锻炼者与握杆之间的距离,方便锻炼者握持握杆。相对于普通的单杠,本方案可以随时安装和拆卸,收纳方便,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其占用的室内空间。上述专利采用吸盘实现将引体向上器固定在墙上,其一无法保证整体的支撑强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二当吸盘吸合后不便于吸盘的摘取。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体向上装置及其安装结构,便于引体向上装置的拆装,同时保证具有较好的支撑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体向上装置的安装结构,包括:

固定板,定位于待安装位置,所述固定板上固接有冲压件,所述冲压件和所述固定板之间形成有卡槽;

引体向上主体结构,所述引体向上主体结构的端部形成有卡板,所述卡板自上而下卡设于所述卡槽中;

所述固定板上固接有呈上下依次布设的多个所述冲压件,每一所述冲压件和所述固定板之间形成一所述卡槽,所述引体向上主体结构上设有匹配于多个所述卡槽的多个卡板,每一所述卡板卡设于一所述卡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引体向上主体结构卡设于卡槽中,便于拆装,提高拆装效率;同时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吸盘支撑相比,具有更好的支撑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引体向上装置的安装结构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二所述卡槽上下等间隔设置。通过将卡槽上下等间隔设置,便于引体向上主体结构正向和反向(与正向安装相比转动180°)的安装,以此可实现引体向上主体结构健身高度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引体向上装置的安装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板的面向所述待安装位置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形成插设于待安装位置的卡齿,并配合绑带使用实现对固定板的定位。通过将卡齿卡设于待安装位置,并结合绑带提高定位的稳固性,例如将固定板定位于树上,通过将卡齿卡设在树上,绑带缠绕数上至少一圈(绑带的两度均连接于固定板)。

本实用新型引体向上装置的安装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冲压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二l型卡设部,所述l型卡设部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固定板,二所述l型卡设部之间的距离自顶端至底端逐渐减小。将l型卡设部之间的距离自顶端至底端逐渐减小设计,用于实现对卡板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引体向上装置,采用上述安装结构安装于待安装位置,包括引体向上主体结构,所述引体向上主体结构包括支撑杆和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第一端的扶手杆,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设有所述卡板。便于实现支撑杆和扶手杆之间的拆装。

本实用新型一种引体向上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固接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所述扶手杆,所述扶手杆包括插设于所述支撑管中的定位部,所述支撑管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定位部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通过第一紧固件实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之间的连接,继而实现扶手管和支撑管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引体向上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形成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两端各插设有一所述扶手杆,所述扶手杆上固设支抵板,二所述扶手杆的所述支抵板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并分别压抵于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两侧。通过第二紧固件实现二支抵板之间的连接,并将其压抵于支撑杆一侧,以此实现将扶手杆和支撑杆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引体向上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扶手杆为管状结构,二所述扶手杆分别为第一扶手杆和第二扶手杆,所述第一扶手杆的插设于所述贯穿孔中的一端形成有缩管部,所述第二扶手杆的插设于所述贯穿孔中的一端形成有插设部,所述缩管部卡设于所述插设部中。通过缩管部卡设于插设部中,实现对第一扶手杆和第二扶手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引体向上装置一的正向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引体向上装置一的反向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引体向上装置二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和冲压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图。

图9是图8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阅图1至图9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体向上装置的安装结构,包括定位于待安装位置的固定板1和可拆卸安装于固定板1上的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其中,固定板1上固接有冲压件2,冲压件2和固定板1之间形成有呈上下依次布设的多个卡槽(图中未标注),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的端部形成有匹配于多个卡槽的多个卡板31,每一冲压件2和固定板1之间形成一卡槽,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上设有匹配于多个卡槽的多个卡板31,每一卡板31卡设于一卡槽中,卡板31自上而下卡设于卡槽中。本实施例中,(1)相邻二卡槽上下等间隔设置,卡板31沿自身中间位置上下对称设置,卡板31的一端卡设于卡槽中,可实现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正、反方向的定位,图1和图3分别为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正向安装和反向安装的结构示意图,采用图1和图3中的正、反装(转动180°)可以实现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中扶手杆33安装位置(高度)的调节,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通过将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自上而下卡设于由冲压件2和固定板1形成的卡槽中,卡板31的卡设方向与使用时受到的作用力的方向一致,都指向下,保证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安装的稳固性,同时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具体的,(1)固定板1通过膨胀螺栓或螺钉固定在待安装位置;(2)卡板31上下两端的形状与卡槽的形状均相互匹配;(3)固定板1和冲压件2之间焊接连接。

较佳的,固定板1的面向待安装位置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定位板4,定位板4上形成插设于待安装位置的卡齿41,并配合绑带使用实现对固定板1的定位。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定位板4上的卡齿41卡设于树上,并将绑带缠绕在树上,实现将固定板1定位于树上,通过结合定位板4上的卡齿41和绑带实现对固定板1更好的定位,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具体的,定位板4呈u字型,u字型定位板4的开口端形成有卡齿41。

实施例一:冲压件2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二l型卡设部,l型卡设部的一端固接于固定板1,二l型卡设部之间的距离自顶端至底端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二l型卡设部与固定板1之间形成的卡槽呈倒梯形设置,用以实现对卡板31的定位。

实施例二:冲压件2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二l型卡设部以及连接于l型卡设部底端的固定部(二l型卡设部、固定部和固定板1之间形成卡槽),二l型卡设部平行设置;实际使用中,固定板1卡设于卡槽中,底端支抵于固定部上,固定部起到限位的作用,卡板31的侧边与卡槽内侧相贴合,防止使用过程中卡板31发生左右方向的窜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采用上述安装结构的引体向上装置;包括包括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引体向上主体结构3包括支撑杆32和可拆卸连接于支撑杆32第一端的扶手杆33,支撑杆32的第二端设有卡板31。

如图1至3所示,支撑杆32包括第一支撑单元321和第二支撑单元322,第一支撑单元321的第一端和第二支撑单元322的第一端分别设有一卡板31,第一支撑单元321的第二端和第二支撑单元322的第二端固接连接,并可拆卸连接有扶手杆33。具体的,第一支撑单元321、第二支撑单元322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不一样,用以实现正反装时扶手杆33安装高度的调节。

实施例一:如图4和图5所示,支撑杆32的第一端固接有支撑管34,支撑管34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扶手杆33,扶手杆33包括插设于支撑管34中的定位部,支撑管34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定位部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一紧固件35连接。具体的,第一紧固件35选用插销或螺栓配合螺母使用。

实施例二:如图6和图7所示,支撑杆32的第一端形成有贯穿孔,贯穿孔的两端各插设有一扶手杆33,扶手杆33上固设支抵板36,二扶手杆33的支抵板36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并分别压抵于支撑杆32相对的两侧。较佳的,扶手杆33为管状结构,二扶手杆33分别为第一扶手杆331和第二扶手杆332,第一扶手杆331的插设于贯穿孔中的一端形成有缩管部,第二扶手杆332的插设于贯穿孔中的一端形成有插设部,缩管部卡设于插设部中,用于实现第一扶手杆331和第二扶手杆332之间的相对定位。具体的,(1)支抵板36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支撑杆32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第二紧固件为穿设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中的螺栓或螺杆,并配合螺母使用,实现将支抵板36压抵于支撑杆32相对的两侧;(2)支撑杆32选用管状构件。

本实用新型中,扶手杆33上套设有扶手泡棉37,提高健身时手握的舒适性;当扶手杆33选用管状结构时,扶手杆33的端部安装有管塞38,提高整体的美观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的能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