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拾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0905发布日期:2020-09-11 22:5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羽毛球拾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羽毛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羽毛球拾球装置。



背景技术:

羽毛球是一项室内、室外都可以进行的体育运动。依据参与的人数,可以分为单打与双打,及新兴的3打3,羽毛球拍由拍面、拍杆、拍柄及拍框与拍杆的接头构成,一支球拍的长度不超过680毫米,其中球拍柄与球拍杆长度不超过41厘米,拍框长度为28厘米,宽为23厘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球拍的发展向着重量更轻、拍框更硬、拍杆弹性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市面上出现的羽毛球拾球装置仍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不能够满足生产的需求。

现有的羽毛球拾球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其用滚轮进行移动,但在作业时,由于滚轮容易使该装置产生晃动,从而导致该装置无法正常进行作业,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羽毛球拾球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羽毛球拾球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羽毛球拾球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其用滚轮进行移动,但在作业时,由于滚轮容易使该装置产生晃动,从而导致该装置无法正常进行作业,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羽毛球拾球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支撑机构和润滑机构,所述装置主体的底端设置有底板,所述支撑机构共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支撑机构处于分别底板的内部四周,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中间设置有滚珠丝杆,且所述支撑柱的内壁顶端固定连接套环,所述滚珠丝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踩踏板,所述踩踏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顶端设置有连接杆,且所述移动块的底端设置有固定弹簧,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且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转轴。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四周分别设置有滚轮,所述装置主体的一侧顶端设置有推把,且所述装置主体的底端一侧设置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外表面一端套接有转动柱。

优选的,所述润滑机构处于转动柱的一端,所述润滑机构包括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内部设置有蓄油棉,且所述固定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毛刷。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下表面四周均开设有固定凹槽,所述支撑柱的上半部处于固定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形状为半中空圆柱体,且所述套环的剖面形状为圆环形。

优选的,所述移动块的剖面形状为“h”字形,且所述移动块与固定板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开设有方形凹槽,所述固定弹簧处于方形凹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固定套的剖面形状为圆环形,且所述固定套的内壁开设有五十个圆形孔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计的安装在底板内部四周的支撑柱、滚珠丝杆、转盘、固定板和踩踏板便于对该装置进行支撑,在该装置使用时利用支撑柱对该装置进行支撑,使滚轮处于悬空状态,从而防止了该装置工作时抖动,大大的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

2、通过设计的安装在转动柱一端的固定套、毛刷和蓄油棉便于对移动柱和转动柱之间进行润滑,防止长时间使用后摩擦力增大,大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柱局部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局部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局部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套局部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主体;2、推把;3、底板;4、移动柱;5、转动柱;6、固定套;7、滚轮;8、支撑柱;9、滚珠丝杆;10、套环;11、第一锥齿轮;12、第二锥齿轮;13、连接柱;14、转盘;15、固定板;16、踩踏板;17、移动块;18、连接块;19、连接杆;20、转轴;21、固定弹簧;22、毛刷;23、蓄油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羽毛球拾球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支撑机构和润滑机构,装置主体1的底端设置有底板3,支撑机构共设置有四组,四组支撑机构处于分别底板3的内部四周,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柱8,支撑柱8的中间设置有滚珠丝杆9,且支撑柱8的内壁顶端固定连接套环10,滚珠丝杆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1,第一锥齿轮11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2,第二锥齿轮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3,连接柱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14,转盘14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板15,固定板15的一侧设置有踩踏板16,踩踏板1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块17,移动块17的顶端设置有连接杆19,且移动块17的底端设置有固定弹簧21,连接杆1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8,且连接杆19的另一端设置有转轴20,便于对该装置进行支撑,在该装置使用时利用支撑柱8对该装置进行支撑,使滚轮7处于悬空状态,从而防止了该装置工作时抖动。

为了便于该装置的使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底板3的下表面四周分别设置有滚轮7,装置主体1的一侧顶端设置有推把2,且装置主体1的底端一侧设置有移动柱4,移动柱4的外表面一端套接有转动柱5。

为了便于润滑,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润滑机构处于转动柱5的一端,润滑机构包括固定套6,固定套6的内部设置有蓄油棉23,且固定套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毛刷22。

为了便于移动支撑柱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装置主体1的下表面四周均开设有固定凹槽,支撑柱8的上半部处于固定凹槽内。

为了便于移动套环10,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支撑柱8的形状为半中空圆柱体,且套环10的剖面形状为圆环形。

为了便于移动移动块1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移动块17的剖面形状为“h”字形,且移动块17与固定板15活动连接。

为了便于反复踩踏踩踏板1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固定板15的一侧开设有方形凹槽,固定弹簧21处于方形凹槽的内部。

为了便于润滑剂的流出,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固定套6的剖面形状为圆环形,且固定套6的内壁开设有五十个圆形孔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装置安装完成后,该装置在使用前,可踩踏踩踏板16,踩踏板16在固定弹簧21的作用下可反复踩踏,且踩踏板16带动移动块17进行移动,移动块17通过在转轴20、连接块18和连接杆19的作用下带动装置主体1进行转动,装置主体1通过连接柱13带动第二锥齿轮12进行转动,第二锥齿轮12带动第一锥齿轮11进行转动,从而第一锥齿轮11带动滚珠丝杆9进行转动,则可使套环10在滚珠丝杆9上向下移动,套环10带动支撑柱8进行向下移动,依次踩踏踩踏板16则可使滚轮7处于悬空状态,即可在支撑柱8的作用下对该装置进行支撑,在移动柱4移动的同时带动转动柱5进行转动,转动柱5带动固定套6进行转动,从而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下可将蓄油棉23中的润滑剂从圆形孔洞甩出,即可通过毛刷22滴到移动柱4上进行润滑,同时毛刷22可对移动柱4上的灰尘进行清洁,以防止转动柱5发生卡合现象。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