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道滑车的乘坐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1888发布日期:2021-01-08 14:56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道滑车的乘坐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道滑车的乘坐机构,主要应用在户外运动的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山地滑车(luge),也叫路极、路极运动、旱地雪橇、由冬季奥运会发展成的一项体育娱乐运动项目,在坡度略缓的区域,据山地地形,布置一条丛林滑道,乘客乘坐无动力路极车,凭借重力因素控制滑车下滑至终点,目前,山道滑车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户外爱好者的喜爱。

申请人在先申请了cn201920953685.x一种滑板车,包括车身、前车轮和后车轮,以及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包括扶手、转向轴和转动座,车身的底部设置有一收纳腔,转动座设置在收纳腔内并相对车身前后转动,转向轴的上端延伸至乘坐区上方与扶手连接,其下端穿过车身伸入至收纳腔内与前车轮连接,转向轴转动安装在转动座上。本发明通过扶手的前后转动使前车轮向前转出收纳腔或向后转入收纳腔内,完成滑板车的滑行和停放状态,操作简单、方便;在前进过程中由于自身的重力和乘客的重力,使得前车轮相对转动座的转动中心形成较大的扭矩,防止乘客在滑行过程中对扶手施加向前的作用力而导致前车轮向后转,而导致滑板车突然停止,避免产生安全事故,安全性好。

该滑板车还是存在缺陷的:通常情况下,用户是正坐在山道滑车的座椅上的,然而部分用户在使用山道滑车娱乐时刹车使用较少,保持较高的行驶速度,而山道滑车的动力是依赖于具有坡度的山道以及自身重力,如若山道的路面存在坑洼或者乱石等导致路面不平整,山道滑车经颠簸,用户的正常坐姿使得重心较高,容易出现翻车等事故;如果用户采用身体后仰等措施降低整体重心,需要抬高手臂以握住把横,这样不仅提高了操作难度同时由于操作性不佳也容易导致事故,另外,如果用户的体重过重,那么用户在后仰时还会出现重心后移的问题,这样容易导致车身前部向上抬起并造车前轮打滑的问题;再者,现有技术的山道滑车,对于用户脚部没有固定束缚功能,用户在驾驶山道滑车时腿部以及脚部的支撑感不佳,一方面降低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舒适度不佳容易产生安全感缺失,从而在驾驶时容易心里紧张,也会增加发生事故的概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山道滑车的乘坐机构,可以实现用户在后仰的过程中座椅向前滑动,使得用户降低重心的前提下重心不会向后发生较大的偏移,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山道滑车的乘坐机构,包括车身,所述车身的中后侧固定有前后向延伸的导轨架,所述导轨架设有座椅,所述座椅包括座位部、固定在座位部底部并且与所述导轨架滑动配合的滑动部、铰接在所述座位部后侧并且可以前后翻转的靠背支撑杆、设于靠背支撑杆并可沿靠背支撑杆滑动的靠背部,所述靠背部的背面设有左右向延伸的靠背轴,所述靠背轴的左右两端分别活动连接在所述车身两个侧边的后端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靠背部包括靠背面、固定靠背面的靠背架、设于靠背架并且与所述靠背支撑杆滑动配合的滑块,所述靠背轴固定连接在所述靠背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轨架的左右两侧具有滑轨,所述座位部的底部两侧分别固定有所述滑动部,所述滑动部设置有与滑轨配合的滑动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滑动部的底端低于所述导轨架的底面,并且两个所述滑动部底端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连接部,所述导轨架底面位于所述座椅前方的位置设有底座,所述底座固定有平行于导轨架的底轴,所述连接部滑动穿过所述底轴,所述底轴套有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以及底座的复位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导轨架底面,并且安装位置可沿所述导轨架长度方向调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身的前侧中部设有凸台,所述车身前端、所述凸台、所述座位合围出两个腿部容纳空间,所述车身的两个侧边对应腿部容纳空间前端的位置固定有脚踏固定架,所述脚踏固定架的左右两侧对应腿部容纳空间前端的部分分别设有脚踏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板设有将脚部束缚在脚踏板的束缚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固定架为杆状结构,其中部固定连接有脚踏固定座,所述脚踏固定座设有平行于所述脚踏固定架并且左右对称的脚踏固定轴,所述脚踏固定轴位于所述脚踏固定架前侧上方,所述脚踏板铰接在所述脚踏固定轴并且可前后翻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用户后仰时靠背部绕靠背轴转动,可以带动座位部向前移动,使得避免用户降低重心的同时避免重心向后发生较大偏移,从而避免车身前部向上抬起导致前轮打滑,提高了安全性,特别适合体重较大或者身高较高的用户;另外底座、底轴、恢复弹簧等结构的设置不仅可以在用户坐正时座位部迅速复位,而且还可以自由设定座位部的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案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实施案例1车身的俯视图;

图2为实施案例1车头机构的侧视图;

图3为实施案例1锁定结构与控制结构的结构示意;

图4为实施案例1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实施案例1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实施案例2乘坐机构的俯视图;

图7为实施案例2乘坐机构的正视图;

图8为实施案例2椅座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案例2车身前部的俯视图;

图10为实施案例2脚踏板的转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案例2脚踏板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实施案例1:

参照图1-图5,一种山道滑车,包括车身1、车头机构、后轮组件,所述车身1的后侧具有座椅1-a,所述车头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车身1前侧底部的安装座21、可左右转动地安装在安装座21的转向架22、安装在转向架22底端的前轮23、左右对称地设于转向架22顶端并且为非直线型结构的把横24,所述转向架22的顶端具有将所述把横24锁死在转向架22的锁定结构3,所述把横24设有用于解除所述锁定结构并允许所述把横24前后翻转的控制结构。所述后轮组件设于所述车身1后侧底部,其包括后车轮和后桥组件,具体结构参照申请人的在先申请cn201920952993.0一种滑板车后悬架装置以及cn201920953685.x一种滑板车。

部分用户在使用山道滑车娱乐时,较为注重刺激感,因此在操控山道滑车时刹车使用较少,以保持山道滑车较高的行驶速度,这会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山道滑车的动力是依赖于具有坡度的山道,若不刹车山道滑车就始终保持一定的加速度使得速度越来越快,然而山道的路面若是有坑洼现象,那么经过山道滑车经过后会出现颠簸现象,如果用户保持较高的坐姿则用户与山道滑车的整体重心偏高,继而容易出现翻车的事故。

在本实施案例中,把横24呈u型结构,一般情况下会将所述把横24的左右两端设置的高度偏高,以匹配用户正坐在座椅1-a时手臂的抬升高度,对于追求刺激感的用户而言,用户需要身体后仰以降低重心高度,用户手柄的抬升高度也随之降低,因此把横24两端的高度也需随之降低,用户可通过所述控制结构可以解除所述锁定结构对于把横24的锁死状态,然后转动所述把横24向后翻转从而降低所述把横24两端的高度,这样即保证了用户以及山道滑车的整体重心高度偏低,同时也能确保用户保持一种正常的操控姿势以减少操控难度,并且操控较为舒适。

如果用户出发时以正坐的姿势操控山道滑车,随着驾驶山道滑车沿山道行驶,起初对于速度的把控较为谨慎,随后有的用户由于驾驶体验感逐步提升,为了追求更佳的刺激感,对于速度的控制越来越松,使得正坐的姿势出现安全隐患,考虑到这一因素,在驾驶过程中需要在不影响驾驶操控的同时还可以调整把横24的高度。

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套于所述把横24中部的抱紧环31、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架22顶端以及抱紧环31的锁定连接件32,所述抱紧环31具有缺口并且对应缺口两端处分别具有第一凸出部33、第二凸出部34,所述第一凸出部33、所述第二凸出部34之间连接有具有拉近两者趋势的拉紧件,所述拉紧件包括贯穿所述第一凸出部33、第二凸出部34的拉紧杆35、固定在拉紧杆35的第一端并且抵靠在所述第一凸出部33的压紧块36、套于所述拉紧杆3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凸出部34之间并且始终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簧37。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所述压簧37的弹力作用,所述拉紧杆35将所述压紧块36紧压在所述第一凸出部33,即使得所述抱紧环31与所述把横24过盈配合,从而使得所述把横24处于锁死状态无法前后翻转。

所述控制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把横24一端的刹把41、两端分别铰接在所述锁定连接件32以及所述拉紧杆35第二端并且可前后翻转的铰接杆42、固定在所述第二凸出部34的套管43、穿过套管43并且两端分别连接刹把41以及铰接杆42铰接在拉紧杆35第二端端部的刹线44。用户若是在驾驶过程中需要向后翻转所述把横24以使得其两端的高度降低,只需握紧所述刹把41,从而拉动所述刹线44,在所述刹线44的拉动下,所述铰接杆42交接在所述锁定连接件32的一端为转动中心向前翻转,从而带动所述拉紧杆35的第二端并推动所述拉紧杆35向上滑动,所述压紧块36随之与第一凸出部33分离,使得所述抱紧环31与所述把横24的配合关系由过盈配合变为滑动配合。因此用户只需保持握紧所述刹把41的状态,就可以通过双臂向后翻转所述把横24,当调整完毕后,用户松开刹把41,即可得所述抱紧环31与所述把横24的配合关系变回过盈配合。

所述转向架22包括可左右转动的转向轴221、固定在转向轴221顶端的架体,所述架体包括左右对称并且竖向设置的两个连接杆222、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连接杆222的上安装板223、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连接杆222的下安装板224,两个连接杆222的底部与所述转向轴221固定连接,所述锁定机构以及所述支撑机构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安装板223的顶面,所述上安装板223与所述下安装板224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杆225。两个所述连接杆222以及加强杆225增强了架体竖向的结构强度,所述上安装板223、所述下安装板224增加了架体横向的结构强度,两者相结合可以提高架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另外所述第一安装板提供所述架体与所述把横24之间足够的安装空间,所述锁定结构固定在所述上安装板223的顶面。

所述上安装板223的顶面位于所述锁定结构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所述把横24并且不限制把横24前后翻转的支撑结构4,两个左右对称的所述支撑结构对所述把横24的支撑作用,可以避免所述锁定结构解除锁定后所述把横24两侧晃动的情况,即提高了把横24调整过程中的平衡性。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套于所述把横24的第一套圈51、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顶面以及所述第一套圈51的支撑连接件52,所述第一套圈51的内环面设置有第二套圈53,所述把横24位于所述套圈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三套圈54。所述第一套圈51以及所述第二套圈53作为一个整体,套设在所述把横24以及所述第三套圈54的整体外,不仅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所述把横24在调节过程中出现轴向偏离的问题。另外,所述第二套圈53与第三套圈54相接触的环面分别设有相互啮合并且为弹性材质的锯齿结构,因此当用户解除把横24的锁死状态并且还没有转动把横24时,所述把横24不会出现由于把横24重心偏离导致自动翻转的情况,用户只需使用一定力度即可翻转把横24,另外当所述第三套圈54相对于所述第二套圈53转动了一个齿距时,所述把横24就调整了一个单位角度,用户可以通过手感控制翻转的幅度从而避免翻转角度过大或者不停调试翻转角度,以减少调节把横24的时间,提高了安全性。

所述第一套圈51的两个侧面分别固定有限位盘55,所述限位盘55具有允许把横24穿过的通孔13-a并且用于阻挡所述第三套圈54移出所述第一套圈51,通过设置限位盘55可以避免把横24解除锁死状态后出现的左右横移并且破坏其对称性的问题。

所述车身前侧底部具有设置所述安装座的收纳腔,并且所述车身1对应收纳腔的上方设有向上凸起的凸台11,所述安装座21可相对于车身1前后翻转,所述凸台11设有可沿安装槽12滑动并且与凸台11固定的滑动件13,所述车身1底部位于前轮23前方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块,所述滑动件13开设有允许所述转向架22穿过并且前后均与所述转向架22留有间隙的通孔13-a。所述安装座21、容纳腔、支撑块的结构以及功能参照申请人在先申请cn201920953685.x。调整所述转向架22的前后翻转的幅度,所述滑动件13也随之沿所述安装槽12滑动,待所述转向架22以及前轮23将山道滑车支撑在地面时将所述滑动件13固定,可以使用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此时所述转向架22被限制在所述滑动件13的通孔13-a,用户调节翻转把横24时也不会造成转向架22的翻转,提高了山道滑车行驶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实施案例2:

参照图6-图11,在实施案例1的基础上,将实施案例1的座椅1-a替换为乘坐机构,所述车身1的中后侧固定有前后向延伸的导轨架61,所述导轨架61设有座椅,所述座椅包括座位部621、固定在座位部621底部并且与所述导轨架61滑动配合的滑动部622、铰接在所述座位部621后侧并且可以前后翻转的靠背支撑杆623、设于靠背支撑杆623并可沿靠背支撑杆623滑动的靠背部,所述靠背部的背面设有左右向延伸的靠背轴624,所述靠背轴624的左右两端分别活动连接在所述车身1两个侧边的后端处。

用户在翻转把横24并且后仰时还存在一个风险,如果用户的体重过重,那么后仰时会使得用户以及山道滑车的整体中心过于偏后,因此山道滑车在行驶时其前部会有向上抬起的倾向,从而导致前轮23与地面的支撑力度不够,容易出现前轮23打滑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山道滑车向后翻的情况发生,因此用户在后仰降低重心高度的同时还需要尽量减少重心向后偏移的距离。而在本实施案例中,用户后仰时所述靠背部受到后仰作用向后翻转,从而带动所述靠背支撑杆623向后翻转,同时所述靠背支撑杆623相对所述靠背部向前滑动,从而推动所述座位部621向前滑动,因此同步发生上半身后仰带来的重心后移以及下半身前倾同步带来的重心前移,从而起到相互抵消减少重心的偏移。

所述靠背部包括靠背面625、固定靠背面625的靠背架626、设于靠背架626并且与所述靠背支撑杆623滑动配合的滑块627,所述靠背轴624固定连接在所述靠背架626,通过所述靠背架626以及滑块627与所述靠背支撑杆623滑动配合,可以提供所述靠背面625稳定牢固的固定支撑作用,所述靠背轴624固定在靠背架626也不会对靠背面625造成用户不舒适的影响。

所述导轨架61的左右两侧具有滑轨611,所述座位部621的底部两侧分别固定有所述滑动部622,所述滑动部622设置有与滑轨611配合的滑动轮622-1,两个所述滑动部622的底端低于所述导轨架61的底面,并且两个所述滑动部622底端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连接部631,所述导轨架61底面位于所述座椅前方的位置设有底座632,所述底座632固定有平行于导轨架61的底轴633,所述连接部631滑动穿过所述底轴633,所述底轴633套有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631以及底座632的复位弹簧634。用户后仰时所述座位部621向前滑动,即使得底座632沿着所述底轴633向前滑动,此时所述复位弹簧634被压缩,而当用户无需后仰时只需抬起背部坐正,在复位弹簧634的作用下,所述座位部621向后滑动至初始位置,使用较为方便。

另外,所述底座632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导轨架61底面,并且安装位置可沿所述导轨架61长度方向调节,在所述到导轨架61的底面沿前后向设置多个固定点即可。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乘坐习惯,通过调节所述底座632的位置即可调节所述座位部621的前后位置,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所述车身1前端、所述凸台11、所述座位合围出两个腿部容纳空间,所述车身1的两个侧边对应腿部容纳空间前端的位置固定有脚踏固定架71,所述脚踏固定架71的左右两侧对应腿部容纳空间1-b前端的部分分别设有脚踏板72,所述脚踏板72设有将脚部束缚在脚踏板72的束缚带73。用户将脚掌踏在所述脚踏板72并将脚部与脚踏板72通过束缚带73固定在一起,可以使得用户在乘坐驾驶山道滑车时腿部以及脚部有着较好的支撑感,不仅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减少驾驶的紧张感。

所述脚踏固定架71为杆状结构,其中部固定连接有脚踏固定座74,所述脚踏固定座74设有平行于所述脚踏固定架71并且左右对称的脚踏固定轴75,所述脚踏固定轴75位于所述脚踏固定架71前侧上方,所述脚踏板72铰接在所述脚踏固定轴75并且可前后翻转。所述脚踏板72包括脚踏下层板721、脚踏上层板722、连接两者的转动结构,所述下层板与所述脚踏固定轴75铰接,所述转动结构可使得所述脚踏上层板722相对于所述脚踏下层板721左右转动。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圆盘件723、套于所述圆盘件723外周边缘并且可绕圆盘件723转动的圆环件724,所述圆环件724固定在所述脚踏下层板721上表面的中间位置,所述脚踏上层板722中部开设有圆形孔,所述圆环件724嵌设固定在所述脚踏上层板722的圆形孔处。所述脚踏下层板721的底面设有套环751,所述套环751套于所述脚踏固定轴75并且可绕脚踏固定轴75转动以及沿脚踏固定轴75长度方向滑动。

实现了脚踏板72前后翻转、左右平移以及左右翻转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调整腿部伸展的姿势以及脚部的位置,提高了体验度,所述脚踏固定轴75位于所述套环751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件752,用以阻挡所述套环751沿所述脚踏固定轴75继续滑动。限位件752的设置可以避免脚踏板72左右平移过度,例如所述脚踏板72从脚踏固定轴75脱落,所述脚踏板72过于靠内使得腿部与凸台11碰撞。

另外,所述脚踏上层板722的上表面设置有波浪纹防滑层722-1,以避免脚部打滑的情况发生。

实施案例3:

在实施案例1的基础上,将实施案例2的脚踏板及其相关结构特征加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案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案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案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案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