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肺功能呼吸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9784发布日期:2021-03-12 10:5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肺功能呼吸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肺功能呼吸训练器。



背景技术: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伴随而来的疾病也逐渐的增多。如今,很多种疾病容易引起呼吸困难、心功能下降等严重并发症,比如肺癌等,使得心肺复苏训练变得更加重要。

然而,如今的肺功能训练器结构复杂,且体积庞大,占地面积大,不便于携带;并且使用不便,不方便观察肺活量及肺功能,不能很好的满足对肺功能康复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肺功能呼吸训练器。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肺功能呼吸训练器,包括上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下端的下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上端的进气结构,所述上壳体结构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肺功能呼吸训练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内的旋转结构,所述旋转结构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下端的支撑杆、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端的轴承、设置于所述轴承上的旋转框、设置于所述旋转框左右两侧的扇叶,所述支架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上端穿过所述轴承的内部且与其内圈固定连接,所述轴承收容于所述旋转框内,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旋转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扇叶的一端与所述旋转框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壳体结构包括收容于所述上壳体内的固定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杆下端的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固定杆一侧的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下端的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滚轮上方的集气框。

优选地,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固定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支撑架枢轴连接,所述集气框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下壳体结构包括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下壳体、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端的第一弹簧。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下方,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收容于所述上壳体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的连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气结构包括进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端的吹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一侧的连接管、设置于所述连接管内的单向阀、设置于所述吹气管上的遮挡罩、收容于所述进气管内的移动框、设置于所述移动框上方的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固定块上的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移动框上方的限定块。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的侧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进气管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吹气管的下端与所述进气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吹气管贯穿所述遮挡罩的内外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移动框收容于所述进气管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移动框上设有位于其侧面的第四通孔及位于其另一侧面的第五通孔,所述固定块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限定块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肺功能呼吸训练器还包括收容于所述下壳体内的堵塞结构,所述堵塞结构包括定位杆、设置于所述定位杆上的移动杆、设置于所述移动杆下方的限定板、设置于所述限定板下方的堵塞块、位于所述限定板上方的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移动杆上方的拉线。

优选地,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贯穿所述定位杆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限定板的下表面顶靠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移动杆的下端与所述限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堵塞块的上表面与所述限定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堵塞块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与所述支撑板滑动接触,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限定板的连接,所述拉线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拉线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及所述第二滚轮上,所述拉线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框的下端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肺功能呼吸训练器可以通过移动框的设置使得患者在吹气时移动框快速的移动到下方,且第四通孔处于集气框内,以便患者吹出的空气快速的喷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使得下壳体向下移动,从而可以根据下壳体移动的距离判断患者的肺活量,以便从一个方面观察患者肺功能恢复的情况;其次,集气框的设置可以将空气集中向下喷出,且喷到扇叶上,从而可以带动扇叶旋转,以便根据扇叶旋转的转速判断患者喷出空气的力度,从而从另一发面判断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情况,以便综合的评估患者肺功能恢复的情况;并且患者在吸气时,移动框向上移动,从而通过外部的气体经过连接管进入到吹气管且被患者吸到肺里,从而可以患者在呼吸的过程中持续的吸入新鲜的空气;并且可以将患者呼出的且集中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废气通过第二通孔排出,以便可以持续的方便患者呼吸及监测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肺功能呼吸训练器的正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肺功能呼吸训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肺功能呼吸训练器的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肺功能呼吸训练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肺功能呼吸训练器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肺功能呼吸训练器包括上壳体结构1、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1下端的下壳体结构2、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1上端的进气结构3、收容于所述上壳体结构1内的旋转结构4、收容于所述下壳体结构2内的堵塞结构5。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上壳体结构1包括上壳体11、收容于所述上壳体11内的固定杆12、设置于所述固定杆12下端的第一滚轮13、设置于所述固定杆12一侧的支撑架14、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4下端的第二滚轮15、设置于所述第二滚轮15上方的集气框16。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设有开口,所述上壳体1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通孔111呈圆形且贯穿所述上壳体11的内外表面。所述固定杆12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12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支撑架14呈弯折状,所述支撑架14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14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滚轮1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固定杆1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1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滚轮15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支撑架14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15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滚轮15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下方。所述集气框16呈空心的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所述集气框16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框16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下方。

所述上壳体结构1的设置可以在其内部设置固定杆12、支撑架14等结构,并且第一通孔111的设置可以方便患者吹出的空气经过第一通孔111进入到上壳体11内。所述集气框16的设置可以将患者吹出的空气集中且向下喷出。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下壳体结构2包括支撑板21、设置于所述支撑板21上的下壳体22、设置于所述下壳体22上端的第一弹簧23。所述支撑板21位于所述上壳体11的下方,所述支撑板21可以顶靠在所述上壳体11的下表面上,所述支撑板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211,所述第二通孔211呈圆形。所述下壳体22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下壳体22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1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22收容于所述上壳体1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以便使得下壳体22可以在所述上壳体11内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23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弹簧23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11的内表面的连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3的下端与所述下壳体22的上端固定连接,以便实现两者的连接。

所述下壳体结构2的设置可以将下壳体22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内,并且通过第一弹簧23实现上壳体11与下壳体22相互连接,方便上下壳体可以相对移动,以便容纳患者吹出的空气。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进气结构3包括进气管31、设置于所述进气管31上端的吹气管34、设置于所述进气管31一侧的连接管32、设置于所述连接管32内的单向阀33、设置于所述吹气管34上的遮挡罩35、收容于所述进气管31内的移动框36、设置于所述移动框36上方的固定块37、设置于所述固定块37上的第二弹簧38、设置于所述移动框36上方的限定块39。所述进气管3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上壳体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进气管31的内部相通,所述进气管31的侧面设有第三通孔311,所述第三通孔311与所述进气管31的内部相通。所述连接管32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311且与所述进气管3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连接管32的内部与所述进气管31的内部相通。所述单向阀33设置于所述连接管32内,所述单向阀33与所述连接管32固定连接,所述单向阀33堵住所述连接管32的内部,所述单向阀33使得外部的气体可以经过连接管32进入到进气管31内,而不会使得进气管31内的空气经过连接管32排出到外部。所述吹气管34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吹气管34的下端与所述进气管31的上端固定连接,以便使得吹气管34的内部与所述进气管31的内部相通。所述遮挡罩35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吹气管34贯穿所述遮挡罩35的内外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框36收容于所述进气管31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以便使得移动框36可以在所述进气管31的内部相通,所述移动框36上设有位于其侧面的第四通孔361及位于其另一侧面的第五通孔362,所述第四通孔361及第五通孔362贯穿所述移动框36的内外表面,所述第五通孔362可以与所述第三通孔311相对且连通。所述固定块37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8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3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8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框36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限定块39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框36的上端可以顶靠在所述限定块39上,此时所述第五通孔362与所述第三通孔311相通。

所述进气结构3的设置可以方便患者通过吹气管34吹入空气,然后带动移动框36向下移动,直至移动框36的下端穿过第一通孔11伸入到上壳体11内,此时第四通孔361及第五通孔362移动到上壳体11内部,以便空气排入到上壳体11内,而患者在抽气时,此时移动框36在第二弹簧38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直至移动框36的上端顶靠在限定块39上,并且第五通孔362与第三通孔311连通,然后患者继续抽气,此时外部的空气经过连接管32穿过单向阀33进入到移动框36内,然后向上经过吹气管34被患者吸走,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实现患者抽、吹空气,且两者可以相互隔离,实现自动化程度高,且两者不会影响,使得肺功能的锻炼持续高效,有利于肺功能的复苏。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旋转结构4包括支架41、设置于所述支架41下端的支撑杆42、设置于所述支撑杆42上端的轴承43、设置于所述轴承43上的旋转框44、设置于所述旋转框44左右两侧的扇叶45。所述支架41的上端与所述上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2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下方,所述支撑杆42的下端与所述支架4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2为圆柱体。所述支撑杆42的上端穿过所述轴承43的内部且与其内圈固定连接。旋转框44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轴承43收容于所述旋转框44内,所述轴承43的外圈与所述旋转框4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扇叶4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旋转框44的左右两侧,所述扇叶45的一端与所述旋转框44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

所述旋转结构4通过将扇叶45设置于第一通孔111的下方,从而患者在吹气的过程中,使得移动框36向下移动,且移动框36的下端移动到上壳体11内,同时移动框36的下端移动到集气框16内,所述第四通孔361处于集气框16内,然后空气经过第四通孔361进入到集气框16内,然后空气集中向下喷出,且喷到扇叶45上,从而使得扇叶45旋转,通过扇叶的45转速可以判断患者向下吹出空气的力度大小,力度越大,扇叶45的转速越高,说明患者的肺功能越健康,以便间接的反映出患者肺功能恢复情况。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堵塞结构5包括定位杆51、设置于所述定位杆51上的移动杆52、设置于所述移动杆52下方的限定板54、设置于所述限定板54下方的堵塞块56、位于所述限定板54上方的第三弹簧55、设置于所述移动杆52上方的拉线57。所述定位杆51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2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51与所述支撑板21平行。所述移动杆52贯穿所述定位杆51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移动杆52可以稳定的上下移动。所述限定板54的下表面顶靠在所述支撑板21上,所述移动杆52的下端与所述限定板54固定连接,所述限定板54挡住所述第二通孔211。所述堵塞块56的上表面与所述限定板5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堵塞块56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211内且与所述支撑板21滑动接触,所述堵塞块56堵塞住所述第二通孔211。所述第三弹簧55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杆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55的下端与所述限定板54的连接,所述第三弹簧55对所述限定板54起到支撑作用,使得所述限定板54顶靠在所述支撑板21上。所述拉线57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杆5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拉线57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凹槽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13上,并且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15穿过第二凹槽,所述拉线57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框36的下端固定连接。

所述堵塞结构5的设置可以使得患者在吹气的过程中,空气集中在上壳体11与下壳体22内部,并且下壳体22在上壳体11内向下移动,以便此时可以堵住第二通孔211,当患者吸气时,由于移动框36快速的恢复到原位,此时拉线57被拉动,使得移动杆52向上移动,进而使得堵塞块56离开所述第二通孔211,所述第二通孔211不再被堵塞,然后下壳体22内的空气经过第二通孔211排出,所述下壳体22在上壳体11内向上移动,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然后堵塞块56重新堵住所述第二通孔211。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肺功能呼吸训练器使用时,首先患者的嘴吸住吹气管34的上端,且遮挡罩35挡住患者的嘴部。然后患者可以通过嘴进行呼吸。当患者吹气时,此时气体被吹到吹气管34及进气管31内,然后移动框36在进气管31内向下移动,直至移动框36的下端移动到集气框16内,由于单向阀33的设置,使得进气框31内的空气无法从第三通孔311排出,使得空气只能带动移动框36向下移动,当移动框36的下端移动到集气框16内时,此时患者吹出的空气经过第四通孔361流动到集气框16内,由于集气框16的下端设有开口,使得空气集中向下喷出,且喷到扇叶45上,从而可以带动扇叶45旋转,当患者吹出的空气的力度越大时,此时喷到扇叶45上的空气的流速越大,进而使得扇叶45旋转的越快,从而可以反映出患者肺功能恢复的情况,即恢复的越好,扇叶45旋转的越快,从而可以直观的方便医护人员及患者看出。所述上壳体11与所述下壳体22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以便直观的观察出扇叶45的转速。随着进入到上壳体11及下壳体22内的空气的增多,下壳体22在上壳体11内向下移动,由于移动框36最先向下移动且移动框36的下端移动到集气框16内,此时拉线57松弛,从而即使下壳体22在上壳体11内向下移动,所述堵塞块56依然收容于第二通孔211内,以便堵住第二通孔211,防止气体排出。当患者吹出的空气全部排出时,此时下壳体22在上壳体11内移动等距离最大,此时拉线57逐渐的趋向于绷紧状态,通过下壳体22在上壳体11上移动的距离从而可以判断患者的肺活量,以便从另一个角度评估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情况。当患者吸气时,此时吹气管34及进气框31内的气压急剧降低,并且在拉伸的第二弹簧38的拉动作用下移动框36快速的向上移动,且直至移动框36的上端顶靠在限定块39上,然后移动框36上的第五通孔362正对第三通孔311,由于移动框36的下端没有开口,使得此时只能外部的空气经过连接管32、单向阀33、第三通孔311、第五通孔362进入到移动框36内,然后进入到吹气管34内且被患者吸进肺里,从而使得患者可以吸入新的空气,以便患者循环的呼吸训练,而移动框36在最开始向上移动且移动到最上端时,此时拉线57被突然拉紧,且所述移动杆52、限定板54及堵塞块56向上移动,所述第三弹簧55被压缩,然后下壳体22内的空气经过第二通孔211向下喷出,从而可以使得下壳体22在上壳体11内向上移动,以便下壳体22在上壳体11内恢复至初始位置,然后堵塞块56重新堵塞住第二通孔211,以便下次吹气时下壳体22在上壳体11内向下移动,从而使得其可以循环使用,自动化程度高,使用便利,并且可以从两个方向判断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情况,方便快捷,成本低,适合推广应用。至此,本实用新型肺功能呼吸训练器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