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25685464发布日期:2021-06-30 00:0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康复训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首要病因,2011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根据中国冠心病政策模型预测,2010

2030年中国35~84岁人群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卒中)事件数增加将大于50%。冠心病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病,大量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相应药物以及锻炼相结合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冠心病患者在后期康复治疗过程中,因没有相应有效的锻炼康复器材,患者只能根据医护人员简单的指导进行锻炼,而医护人员也无法对患者锻炼效果进行数据化检测以及记录,无法形成系统性以及量化性指标对其进行锻炼复,从而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状况的详细掌握以及后续追踪。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921687580.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心肌梗死的康复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底架,所述训练底架的中部设置有训练传送带,所述训练底架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活动支架,所述活动支架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手扶支架,所述活动支架的中部外表面设置有水杯置放筒结构,所述活动支架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可调节支杆。上述专利中的用于心肌梗死的康复训练装置存在以下不足:不能进行全身运动,使得患者的上肢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容易引起关节僵硬、肢体静脉栓塞等状况,从而受到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外壁设置有调节槽,调节槽的内壁设置有移动座一,移动座一呈凹型结构,移动座一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齿条,齿条的外壁设置有齿轮,移动座一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块,齿轮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滑动块的一侧外壁,两个滑动块的另一侧外壁转动连接有调节杆b,调节杆b的一侧外壁通过连接轴贯穿滑动块后与齿轮的一端相连接,且调节杆b的一侧外壁设置有脚踏板;所述底座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带,弹性带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训练球,底座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弹性罩,弹性罩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反弹组件。
7.优选地:所述底座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伸缩组件,两个伸缩组件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座椅,座椅的顶部外壁设置有靠背,靠背的一侧外壁和座椅的顶部外壁通过连接部连接有同一个调节杆a;所述底座的一侧外壁设置有安全检测结构。
8.优选地:所述安全检测结构包括滑杆组合件、连接带、固定带和脉搏测量仪,所述滑杆组合件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于底座的一侧外壁;所述连接带设置于滑杆组合件的外壁;所述固定带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于连接带的底端;所述脉搏测量仪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于固定带的一侧外壁。
9.优选地:所述警示器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于底座的一侧外壁,所述报警器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于座椅的一侧外壁。
10.优选地:所述座椅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座,两个支撑座的顶部外壁均设置有方形槽,两个方形槽的一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拉力器,拉力器的一端通过牵引绳连接有挤压条,挤压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体。
11.优选地:两个所述拉力器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板,承载板的底部外壁设置于两个辅助移动槽的顶部外壁,两个辅助移动槽均设置于支撑座的顶部外壁,承载板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折叠板。
12.优选地:所述座椅的顶部外壁和靠背的一侧外壁均设置有透气垫;所述底座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多节伸缩柱,多节伸缩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扶手。
13.优选地:所述调节槽的内壁设置有移动座二,移动座二的顶部外壁设置有两个长槽,两个长槽的内壁均转动连接有滚动组件,固定组件由多个滚动柱的外壁设置同一个传送带构成,多个滚动柱的内壁为中空结构,多个滚动柱的一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进料口,且传送带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阻滑条。
14.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5.s1:调整座椅的高低及靠背的抵靠角度,将安全检测结构固定于患者身上;
16.s2:在调节槽内调整移动座一位置,患者坐于座椅上,脚踩两个脚踏板进行模拟骑行+屈伸关节双重训练;
17.s3:双手或单手不断松握挤压条进行训练手部的张紧力,将肘部置于承载板上,然后握紧挤压条并水平前后拖拽挤压条,对上肢作有效拉力训练;
18.s4:向滚动柱内灌入合适填充物以增重,患者坐于座椅上或站立时手扶扶手,双脚踩在传送带表面并向后施力,进行模拟步行训练;
19.s5:患者正坐或站立时,手握训练球,将其向弹性罩方向投掷,作模拟投球训练;
20.s6:训练时,安全检测结构对患者进行实时检测,降低安全隐患。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2.1.本发明患者坐于座椅上时,脚踩两个脚踏板进行模拟骑行运动,在骑行期间,两个调节杆b透过滑动块带动齿轮在齿条上旋转前后移动,进而便于患者作屈伸关节训练的同时,配合前后距离的远近运动作骑行训练,护理康复训练的强度全程配合患者身体实况自我调节适应,调整灵活,训练效果明显,同时可避免患者仰卧导致呼吸困难的现象发生,患者正坐或站立训练时,可手握训练球,将其向弹性罩方向投掷,训练球以弹性带为连接点进行抛物线运动,并在接触到弹性罩一侧面时,在反弹组件的作用下被反弹回患者投掷处,便于患者模拟投球训练,配合骑行+屈伸关节带动全身进行轻运动,降低急性发作的风险。
23.2.本发明首先调整调节杆a的延伸度,使其以座椅为基点调整靠背的旋转角度,进而改变患者坐姿为坐位或半坐式,再调整两个调节杆b的延长度,便于根据患者自身需求调整屈伸关节时的训练角度。
24.3.本发明患者将肘部置于承载板上,然后握紧挤压条并水平前后拖拽挤压条,使得拉力器在方形槽内拉伸,周始往复,对上肢作有效拉力训练,折叠板避免患者在上肢训练期间,肘部皮肤被承载板或方形槽夹持导致受伤。
25.4.本发明患者坐在座椅上时,双手或单手不断松握挤压条,其在弹性体的弹性复位状态下不断自动恢复,便于患者训练手部的张紧力;根据患者的病情,透过进料口向滚动柱内灌入颗粒状物料以填充滚动柱的自身重量,从而调整传送带输送时的力度,便于灵活调整患者下肢的训练强度。
26.5.本发明训练时,患者可坐于座椅上或站立时调整多节支撑柱的长度,手扶扶手,然后双脚踩在传送带表面,通过脚部向后用力,使得两个传送带进行滚动,从而进行模拟步行训练,便于不同病症的患者作对应训练,扩大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的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的支撑座爆炸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的移动座二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的移动座一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的电路流程示意图。
34.图中:1底座、2伸缩组件、3座椅、4靠背、5弹性罩、6弹性带、7滑杆组合件、8警示器、9连接带、10移动座一、11移动座二、12调节杆a、13支撑座、14固定带、15脉搏测量仪、16训练球、17扶手、18多节支撑柱、19调节槽、20报警器、21反弹组件、22齿轮、23调节杆b、24滑动槽、25挤压条、26透气垫、27拉力器、28方形槽、29辅助移动槽、30弹性体、31折叠罩、32承载板、33滚动柱、34传送带、35进料口、36阻滑条、37齿条、38滑动块、39脚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36.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37.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38.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39.实施例1:
40.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如图1

3和图6所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外壁开设有调节槽19,调节槽19的内壁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有移动座一10,移动座一10呈凹型结构,移动座一10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齿条37,齿条37的外壁啮合有齿轮22,移动座一10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滑动槽24,滑动槽24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块38,齿轮2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滑动块38的一侧外壁,两个滑动块38的另一侧外壁转动连接有调节杆b23,调节杆b23的一侧外壁通过连接轴贯穿滑动块38后与齿轮22的一端相连接,且调节杆b23的一侧外壁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脚踏板39;所述底座1的顶部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弹性带6,弹性带6的底端焊接有训练球16,底座1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弹性罩5,弹性罩5的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多个反弹组件21;所述底座1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两个伸缩组件2,两个伸缩组件2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座椅3,座椅3的顶部外壁通过铰链连接有靠背4,靠背4的一侧外壁和座椅3的顶部外壁通过连接部连接有同一个调节杆a12;所述底座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安全检测结构。首先调整调节杆a12的延伸度,使其以座椅3为基点调整靠背4的旋转角度,进而改变患者坐姿为坐位或半坐式,再调整两个调节杆b23的延长度,便于根据患者自身需求调整屈伸关节时的训练角度,然后在康复患者坐在座椅3上时,根据自身身高调节伸缩组件2的高低。在调节槽19内推动移动座一10的左右位置,使其与座椅3位置相对。使用时,双脚分开后分别置于两个脚踏板39上,患者坐于座椅3上时,通过脚踩两个脚踏板39进行模拟骑行运动。在骑行期间,两个调节杆b23透过滑动块38带动齿轮22在齿条37上旋转前后移动,进而便于患者作屈伸关节训练的同时,配合前后距离的远近运动作骑行训练,护理康复训练的强度全程配合患者身体实况自我调节适应,调整灵活,训练效果明显,同时可避免患者仰卧导致呼吸困难的现象发生。患者正坐训练时,可同时手握训练球16,将其向弹性罩5方向投掷,训练球16以弹性带6为连接点进行抛物线运动,并在接触到弹性罩5一侧面时,在反弹组件21的作用下被反弹回患者投掷处,便于患者模拟投球训练,带动全身进行轻运动,降低急性发作的风险。
41.为了对患者训练时进行实时监制;如图1

3和图7所示,所述安全检测结构包括滑杆组合件7、连接带9、固定带14和脉搏测量仪15,所述滑杆组合件7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1的一侧外壁;所述连接带9套接于滑杆组合件7的外壁;所述固定带14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于连接带9的底端;所述脉搏测量仪15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于固定带14的一侧外壁,脉搏测量仪15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警示器8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1的一侧外壁,警示器8开关控制端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报警器20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于座椅3的一侧外壁,报警器20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训练前,将固定带14打开并固定于患者腕部,使得脉搏测量仪15贴近患者的脉搏部位。在患者训练期间,脉搏测量仪15实时检测患者脉搏状况,当其高于阈值时,传递信号至控制模块,其电性连接控制警示器8启动,对患者进行提示。当患者不舒服时,按压报警器20,经控制模块向后台发出求救信号,便于其家人或就诊医院及时赶到对其救治,对患者训练时进行实时监制,降低二次伤害。
42.为了患者对上肢作有效训练;如图2

4所示,所述座椅3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两个支撑座13,两个支撑座13的顶部外壁均开设有方形槽28,两个方形槽28的一侧内壁均通过螺栓固定有拉力器27,拉力器27的一端通过牵引绳连接有挤压条25,挤压条25的内壁焊接有弹性体30,且两个拉力器27的外壁均通过螺栓固定有承载板32,承载板32的底部
外壁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两个辅助移动槽29的顶部外壁,两个辅助移动槽29均开设于支撑座32的顶部外壁,承载板32的两侧外壁均通过螺栓固定有折叠板31;所述座椅3的顶部外壁和靠背4的一侧外壁均粘接有透气垫26。透气垫26提高患者坐姿的舒服度。患者坐在座椅3上时,双手或单手不断松握挤压条25,其在弹性体30的弹性复位状态下不断自动恢复,便于患者训练手部的张紧力。或者患者将肘部置于承载板32上,然后握紧挤压条25并水平前后拖拽挤压条25,使得拉力器27在方形槽内拉伸,周始往复,对上肢作有效拉力训练,折叠板31避免患者在上肢训练期间,肘部皮肤被承载板32或方形槽夹持导致受伤。
43.为了便于调整患者下肢的训练强度;如图1

3和图5所示,所述底座1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多节伸缩柱18,多节伸缩柱18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扶手17;所述调节槽19的内壁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有移动座二11,移动座二11的顶部外壁开设有两个长槽,两个长槽的内壁均转动连接有滚动组件,固定组件由多个滚动柱33的外壁套接同一个传送带34构成,多个滚动柱33的内壁为中空结构,多个滚动柱33的一侧外壁均通过螺栓固定有进料口35,且传送带34的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多个阻滑条36。根据患者的病情,透过进料口35向滚动柱33内灌入颗粒状物料以填充滚动柱33的自身重量,从而调整传送带34输送时的力度,便于灵活调整患者下肢的训练强度。训练时,患者可坐于座椅3上或站立时调整多节支撑柱18的长度,手扶扶手17,然后双脚踩在传送带34表面,通过脚部向后用力,使得两个传送带34进行滚动,从而进行模拟步行训练。
44.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调整调节杆a12的延伸度,使其以座椅3为基点调整靠背4的旋转角度,进而改变患者坐姿为坐位或半坐式,再调整两个调节杆b23的延长度,便于根据患者自身需求调整屈伸关节时的训练角度,然后在康复患者坐在座椅3上时,根据自身身高调节伸缩组件2的高低。训练前,将固定带14打开并固定于患者腕部,使得脉搏测量仪15贴近患者的脉搏部位。在调节槽19内推动移动座一10的左右位置,使其与座椅3位置相对。使用时,患者坐于座椅3上,透气垫26提高患者坐姿的舒服度,双脚分开后分别置于两个脚踏板39上,通过脚踩两个脚踏板39进行模拟骑行运动,在骑行期间,两个调节杆b23透过滑动块38带动齿轮22在齿条37上旋转前后移动,进而便于患者作屈伸关节训练的同时,配合前后距离的远近运动作骑行训练。同时,双手或单手不断松握挤压条25,其在弹性体30的弹性复位状态下不断自动恢复,便于患者训练手部的张紧力。或者患者将肘部置于承载板32上,然后握紧挤压条25并水平前后拖拽挤压条25,使得拉力器27在方形槽内拉伸,周始往复,对上肢作有效拉力训练,折叠板31避免患者在上肢训练期间,肘部皮肤被承载板32或方形槽夹持导致受伤。根据患者的病情,透过进料口35向滚动柱33内灌入颗粒状物料以填充滚动柱33的自身重量,从而调整传送带34输送时的力度。训练时,患者可坐于座椅3上或站立时调整多节支撑柱18的长度,手扶扶手17,然后双脚踩在传送带34表面,通过脚部用力,使得两个传送带34进行滚动,从而进行模拟步行训练。患者正坐或站立训练时,可手握训练球16,将其向弹性罩5方向投掷,训练球16以弹性带6为连接点进行抛物线运动,并在接触到弹性罩5一侧面时,在反弹组件21的作用下被反弹回患者投掷处,便于患者模拟投球训练,带动全身进行轻运动,降低急性发作的风险。在患者训练期间,脉搏测量仪15实时检测患者脉搏状况,当其高于阈值时,传递信号至控制模块,其电性连接控制警示器8启动,对患者进行提示。当患者不舒服时,按压报警器20,经控制模块向后台发出求救信号,便于其家人或就诊医院及时赶到对其救治,对患者训练时进行实时监制,降低二次伤害。
45.实施例2:
46.一种心梗患者康复护理训练装置的使用方法,如图1

7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47.s1:调整座椅3的高低及靠背4的抵靠角度,将安全检测结构固定于患者身上;
48.s2:在调节槽19内调整移动座一10位置,患者坐于座椅3上,脚踩两个脚踏板39进行模拟骑行+屈伸关节双重训练;
49.s3:双手或单手不断松握挤压条25进行训练手部的张紧力,将肘部置于承载板32上,然后握紧挤压条25并水平前后拖拽挤压条25,对上肢作有效拉力训练;
50.s4:向滚动柱33内灌入合适填充物以增重,患者坐于座椅3上或站立时手扶扶手17,双脚踩在传送带34表面并向后施力,进行模拟步行训练;
51.s5:患者正坐或站立时,手握训练球16,将其向弹性罩5方向投掷,作模拟投球训练;
52.s6:训练时,安全检测结构对患者进行实时检测,降低安全隐患。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