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33771发布日期:2022-08-23 22:18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太极拳运动健身的装备,具体是一种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防止运动过程中的损伤。


背景技术:

2.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也同样在上述的尴尬处境之中,但是可喜的是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性,科学性和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深受关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在中国更是如此,每天清晨几乎在每个公园或者广场上都可以看到一些打太极拳晨练的身影,在传统武术中,可以说太极拳拥有最为广泛的练习者。如此看来,这应该是一片很繁荣的景象,这说明太极拳的普及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已经有很多人注意健康问题并逐渐了解太极拳在健康方面的功效。
3.练习太极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下面几点,可以拳友在打太极拳时需要注意的几点:膝关节屈曲角度(大腿跟小腿的夹角)大于 135
°
,这个角度支撑力比较合理。不要刻意追求动作的到位,下蹲多少度等,因为这些动作对于膝关节软骨不利。另外还要注意膝关节不要过度外展或内收,如果肌肉力量不足,也不要随意尝试单腿支撑的动作,避免因肌力不足造成膝盖左右摇晃不稳定,而造成扭伤。力所能及,这个度要会把握。还有的拳友打拳膝盖和脚尖不一致,这样长期打拳,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膝盖都是会有受伤的,因为咱们的膝盖应该是前后动,两边动最容易膝盖受伤。还有我们在练太极拳中,很多的拳友认为架子越低越好,尤其是简化太极拳,往前上步上好的时候,他在往后坐一下,就是因为这坐一下后边的膝盖是不是又用力了。这样打拳膝盖也是容易受伤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纠正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防止膝盖和小腿的前倾或下蹲等动作不规范造成组织损伤。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其包括与人小腿后部贴合的腿部支撑架,在腿部支撑架上靠近人脚踝的上部区域设置设有一段活动连接部,连接上支撑件和下支撑件,该活动连接部的上下两侧连接有限制所述腿部支撑架窜动的左限位组件和右限位组件;左限位组件、右限位组件可使小腿站立姿势向前后倾运动以及脚部自由活动,在该活动连接部的上下两侧靠近后腿肚位置还连接有限制小腿和膝关节站立向前倾幅度的前倾调节组件,所述上支撑件还连接有径向调节装置,该径向调节装置通过腿部的径向尺寸调节将腿部支撑架与人小腿紧固连接。
6.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在于,所述前倾调节组件包括:弹性绷带以及固定缠绕该弹性绷带的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转轴的转动轮和固定转轴的固定件。
7.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在于,所述的左限位组件以及右限位组件的结构和形状相同,并且对称分布在所述活动连接部的两侧,均包括通过转动件依次相互枢转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的两端收到外力作用下,相互之
间的销钉连接发生转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之间可以向人体的前、后两个方向打开一定的角度。
8.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在于, 所述径向调节装置包括:两个成对设置的前扣板,两条绑带穿过前扣板通过插扣连接于所述腿部支撑架上。
9.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在于,所述活动连接部为柔性链式连接结构。
10.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在于,所述下支撑件连接有限定小腿和脚发生扭转的脚固定装置。
11.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在于,脚固定装置包括位于跟脚的脚跟底板以及连接于脚跟底板上的绑带。
12.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在于,所述的脚固定装置包括:鞋垫,鞋垫通过枢转装置或柔性连接在所述下支撑件上,枢转装置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腿部支撑架的底端,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鞋垫的后跟处。
13.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在于,其包括相互连接的红外感应探头、报警单元、充电电池和芯片单元,该红外感应器探头通过柔性金属条连接在所述腿部支撑架上,当红外感应器探头能探测脚尖位置超过设定的范围时报警单元发出报警声。
14.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在于,在脚固定装置上还设有脚底长度距离的调节带,该调节带的前部连接勾住脚尖的挡板,通过调节带的弹性作用下抽拉挡板调节脚底部的长度,在鞋底部位还设有防滑颗粒。
1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提供使用者在运动过程中小腿和膝盖的下蹲、半蹲过程中软组织损伤。在腿部支撑架上靠近人脚踝的上部区域设置设有一段活动连接部,该活动连接部的上下两侧连接有限制所述腿部支撑架窜动的左限位组件和右限位组件;左限位组件、右限位组件可使小腿站立姿势向前后倾运动以及脚部自由活动,在该活动连接部的上下两侧靠近后腿肚位置还连接有限制小腿和膝关节站立向前倾幅度的前倾调节组件,所述腿部支撑架上还连接有径向调节装置,该扣合装置通过腿部的径向尺寸调节将腿部支撑架与人小腿紧固连接。使用者在使用该穿戴装置时,通过调节前倾调节组件的长度,控制在运动过程中膝盖过度前倾造成损伤。
16.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是根据打太极拳运动者由腿部站立、下蹲、前后倾斜、提脚以及收腿等多种运动中,纠正腿部姿势不正确的损伤,比如小腿站立前倾时,膝盖不要超过脚尖的位置并且最好处于一条中心线上,否则频繁超过脚尖的位置易造成膝盖韧带的损伤,此时,可以调整前倾调节组件,设置好前倾调节组件位置即可避免上述的损伤发生。同理,左限位组件、右限位组件。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的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3.如图1-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保护太极拳运动损伤的穿戴装置10,其包括与人小腿后部贴合的腿部支撑架1,在腿部支撑架1上靠近人脚踝的上部区域设置设有一段活动连接部5,柔性连接上支撑件20和下支撑件30,该活动连接部5的上、下两侧连接有限制所述腿部支撑1活动的左限位组件6和右限位组件2;左限位组件6、右限位组件2可使小腿前倾运动以及脚腕自由活动,并且支撑件20和下支撑件30在竖直方向不发生窜动,下支撑件30也不下垂。
24.如图1-图3所示,左限位组件6以及右限位组件2的结构和形状相同,并且对称分布在所述活动连接部5的两侧,均包括相互枢转连接的第一连接件61、第二连接件62和第三连接件63,其中第一连接件61和第三连接件63为两个直板通过转动件如销钉枢转连接,第二连接件62为一侧开口的方框板,第二连接件62通过的两端通过销钉64与第一连接件61和第三连接件63枢转连接。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件61和第三连接件63的两端收到外力作用下,相互之间的销钉64发生转动,第一连接件61、第二连接件62和第三连接件62之间可以向人体的前、后两个方向打开一定的角度,从而脚部运动更加灵活。
25.在活动连接部5的上下两侧靠近后腿肚的位置,还连接有限制小腿和膝关节站立向前倾幅度的前倾调节组件3,所述前倾调节组件3包括:弹性绷带31以及固定缠绕该弹性绷带的转轴32,转轴32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转轴的转动轮33和固定转轴的固定件34。转动轮33转动调节时,带动弹性绷带31收紧或放松,当使用者不同时,可以根据需求设定该长度,长度调节完毕,用固定件34将转轴32固定。
26.在腿部支撑架1的上支撑件20上还连接有径向调节装置13,该径向调节装置13通过腿部的径向尺寸调节将腿部支撑架与人小腿紧固连接。径向调节装置13包括:两个成对设置的前扣板131,两条绑带132穿过前扣板通过插扣连接于所述腿部支撑架1上,腿部支撑架1的材质为塑料。
27.在本实施例中,活动连接部5采用两个为柔性链式连接结构,类似腕表的金属表带相同,是由多个小链节51之间活动连接而成,并且活动连接部5提供脚尖能勾起或落下等动作的自由度。
28.腿部支撑架1的底端垂直连接有脚固定装置,脚固定装置主要是防止小腿和脚之间发生侧拧,脚踝可以操持竖直状态不扭确保小腿和脚踝不受伤。
29.如图2-图3所示,脚固定装置14与腿部支撑架1通过卡扣连接,脚固定装置14包括脚跟底板141以及连接于脚跟底板141上的绑带142,绑带142采用插扣的方式扣接在脚面上,使腿和脚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在脚固定装置14上还设有脚底长度距离的调节带7,该调节带的前部连接勾住脚尖的挡板11,通过调节带7的弹性作用下抽拉挡板11调节脚底部的长度,适合鞋码不同的所有使用,在鞋底部位还设有防滑颗粒12,防止运动过程中脚底打滑。
30.如图4所示,脚固定装置40的另一种结构为鞋垫装置,包括枢转装置41和鞋垫42,枢转装置4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腿部支撑架14的底端,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鞋垫的后跟处。鞋垫也可以通过柔性连接在腿部支撑架14的下支撑件30,如图5所示,柔性连接可以是绳索43一类的软性材料。
31.另外,脚固定装置也可以是运动鞋,尤其是通过活动扣连接在所述下支撑件30即可。
32.再有,在腿部支撑架1上设有红外感应器模块4,包括相互连接的红外感应探头、报警单元、充电电池和芯片单元,该红外感应器探头通过柔性金属条连接,红外感应器探头能探测脚尖位置超过设定的范围时,报警单元发出报警声音提醒使用者姿势的不正确性,及时纠正防止造成膝盖等组织的损伤。
3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