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姿平衡训练器

文档序号:30695074发布日期:2022-07-09 16:3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坐姿平衡训练器

1.本技术涉及体育器材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坐姿平衡训练器。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冰雪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对于例如滑雪等冰雪运动来说,对参与者的平衡能力要求较高,只有拥有较好的平衡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转弯等动作。平衡能力不仅包括在不稳定平面上保持身体的平衡,还包括在滑行过程中通过主动的立刃和重心调整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以上均需要通过躯干的主动反弓及前后倾来实现,因此对于主动平衡躯干肌力的训练是平衡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3.相关技术中,用于平衡能力训练的平衡训练器主要是基于人体站立的姿态下设计的,这种平衡训练器至能适用于健康人群,对于包括截肢和截瘫等残疾人群来说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相关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坐姿平衡训练器,本技术不仅能够适用于健康人群,还能够适用于包括截肢和截瘫等残疾人群,适用范围较广。
5.本技术提供一种坐姿平衡训练器,包括:第一支撑板、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板、背板组件和绑带;
6.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沿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撑板、背板组件和绑带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所述背板组件和绑带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且所述背板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相连接;
7.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呈弧面;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连接,所述连接件能够调整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距,以使所述坐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
8.如上所述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立柱和锁紧件;
9.所述立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第二端穿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内,所述第一支撑板可沿所述立柱滑动,且所述第一支撑板可通过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立柱相对锁止。
10.如上所述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可选地,所述锁紧件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翻边,所述本体套设在所述立柱的外侧;
11.所述立柱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翻边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孔;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固定在相应的所述第一固定孔内,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固定在相应的所述第二固定孔内,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立柱相对锁止。
12.如上所述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还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
13.如上所述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可选地,所述绑带包括第一绑带、第二绑带、第三绑带和第四绑带,所述第一绑带、第二绑带、第三绑带和第四绑带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14.所述第一绑带设置在所述背板组件上,所述第一绑带用于约束用户的躯干;所述第二绑带、第三绑带和第四绑带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其中,所述第二绑带用于约束用户的大腿,所述第三绑带用于约束用户的小腿,所述第四绑带用于约束用户的脚踝;
15.所述第二绑带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子绑带,两个所述第二子绑带分别用于约束用户的两个大腿;
16.和/或,所述第三绑带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三子绑带,两个所述第三子绑带分别用于约束用户的两个小腿;
17.和/或,所述第四绑带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两个第四子绑带,两个所述第四子绑带分别用于约束用户的两个脚踝。
18.如上所述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可选地,所述背板组件包括背板和两个背板固定座,两个所述背板固定座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19.所述背板固定座包括固定板和垂直于所述固定板的连接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与转轴的两端固定连接;
20.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背板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柱,两个所述连接柱背离所述背板的一端分别连接套筒的两端,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外侧,两个所述连接柱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板可拆卸连接。
21.如上所述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可选地,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多个所述第三通孔均位于同一圆周上,所述连接柱上设有第三固定孔,第三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三固定孔内,以使所述背板相对固定;
22.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多个第四固定孔,多个所述第四固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均匀设置,第四紧固件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四固定孔内以使所述背板固定座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固定。
23.如上所述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可选地,所述连接柱上还设有固定凸起,所述转轴的两端还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扭簧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凸起固定连接。
24.如上所述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可选地,还包括两个支撑杖,两个所述支撑杖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沿第二方向的两侧,所述支撑杖沿所述第三方向可伸缩设置;
25.所述支撑杖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内形成有空腔,所述第二部分穿设在所述第一部分背离地面的一端;
26.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多个第五通孔,多个所述第五通孔沿所述第三方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二部分上设有弹性凸起,所述弹性凸起插入所述第五通孔内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对锁止。
27.如上所述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可选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块,沿所述第二方向,每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均设有所述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锁止。
28.本技术提供一种坐姿平衡训练器,包括第一支撑板、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板、背板组件和绑带;两个第二支撑板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板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第二支撑板、背板组件和绑带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板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背板组件和绑带均设置在第一支撑板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且背板组件与第一支撑板沿第一方向的一端相连接;沿第三方向,第二支撑板背离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呈弧面;第二支撑板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支撑板相连接,连接件能够调整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距,以使坐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本技术通过第一支撑板和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板形成用于平衡能力训练的结构,背板组件和第一支撑板组成的结构可使用户坐在第一支撑板上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绑带可保证用户在训练时的安全性;用户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距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从而可进行主动平衡躯干肌力训练或非稳定平面平衡能力训练。本技术的坐姿平衡训练器不仅能够适用于健康人群,还能够适用于包括截肢和截瘫等残疾人群,适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坐姿平衡训练器的结构简图;
31.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在第一训练状态下的使用状态图;
32.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在第二训练状态下的使用状态图;
33.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与第一支撑板的连接结构爆炸图;
34.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组件的爆炸图。
35.附图标记:
36.10-用户;
37.100-第一支撑板;101-第二固定孔;110-坐垫;
38.200-第二支撑板;210-凸起部;
39.300-背板组件;310-背板;311-连接柱;3111-第三固定孔;3112-固定凸起;312-套筒;320-背板固定座;321-固定板;3211-第四通孔;322-连接板;3221-第三通孔;330-转轴;340-扭簧;350-背垫;
40.410-立柱;411-第一固定孔;420-锁紧件;421-本体;4211-第一通孔;422-翻边;4221-第二通孔;
41.510-第一绑带;520-第二绑带;530-第三绑带;540-第四绑带;
42.600-支撑杖;601-第五通孔;
43.700-支撑块;
44.800-数字水平仪;810-金属片;
45.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7.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8.相关技术中,用于平衡能力训练的平衡训练器主要是基于人体站立的姿态下设计的,这种平衡训练器至能适用于健康人群,对于包括截肢和截瘫等残疾人群来说并不适用。
49.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坐姿平衡训练器,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和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板,两个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板的两端,且两个第二支撑板背离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均呈弧面,从而形成用于平衡能力训练的结构;通过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背板组件,使用户可以坐在第一支撑板上进行平衡能力训练;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可调节高度的连接件相连接,从而可通过调整高度使坐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本技术的坐姿平衡训练器不仅能够适用于健康人群,还能够适用于包括截肢和截瘫等残疾人群,适用范围较广。
50.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的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进行描述,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本技术的内容。
5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坐姿平衡训练器的结构简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在第一训练状态下的使用状态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坐姿平衡训练器在第二训练状态下的使用状态图。
52.请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坐姿平衡训练器,包括:第一支撑板100、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板200、背板组件300和绑带。
53.具体来说,第一支撑板100呈板状,其上设有坐垫110以提高用户坐在上方时的舒适性。第一支撑板100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呈方形或梯形等。优选地,第一支撑板100呈梯形,且靠近背板组件300一侧的宽度大于另一侧的宽度。
54.两个第二支撑板200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0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第二支撑板200、背板组件300和绑带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支撑板200位于第一支撑板100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背板组件300和绑带均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0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且背板组件300与第一支撑板100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相连接,背板组件300与第一支撑板100共同形成一个类似“座椅”的l形结构,以为用户10提供乘坐空间;绑带可将用户10绑定在坐姿平衡训练器上,从而保证用户10在训练时的安全性。通过上述结构使得本实施例的坐姿平衡训练器不仅能够适用于健康人群,还能够适用于包括截肢和截瘫等残疾人群。
55.进一步地,沿第三方向z,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撑板200背离第一支撑板100的一侧呈弧面,这样用户10坐在第一支撑板100上时可以通过第二支撑板200实现在第二方向y上的左右摆动,从而模拟出训练环境。
56.第二支撑板200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支撑板100相连接,连接件能够调整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间距,以使坐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其中上述第一训练状态下可进行主动平衡躯干肌力训练,第二训练状态下可进行非稳
定平面平衡能力训练。
57.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板100和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板200形成用于平衡能力训练的结构,背板组件300和第一支撑板100组成的结构可使用户坐在第一支撑板100上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绑带可保证用户10在训练时的安全性;用户10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间距使坐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从而可进行主动平衡躯干肌力训练或非稳定平面平衡能力训练。
58.本实施例的坐姿平衡训练器不仅能够适用于健康人群,还能够适用于包括截肢和截瘫等残疾人群,适用范围较广。
59.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在第三方向z上,设第二支撑板200的弧面对应的半径为r、第二支撑板200的高度为h、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间距为d、用户10坐在第一支撑板100上时用户10的重心到第一支撑板100的距离为h。结合图2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10的重心与两条第二支撑板200的弧面对应的半径r的交点重合时,用户10可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60.因此,当h+d+h<r时,坐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一训练状态,此时可进行主动平衡躯干肌力训练,用户10可通过躯干肌群的主动侧弯及反弓动作,带动坐姿训练器左右倾斜,并且在一定的倾斜角度上保持平衡。此时,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间距d越小,则训练难度越大,倾斜角度越大且在此角度上保持平衡的时间越长,则训练效果越好。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倾斜角度满足回转滑雪需求且不产生倾覆,若最大倾角为α,则需要保证第二支撑板200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l>h
·
sin(α)。
61.当h+d+h>r时,坐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二训练状态,此时可进行非稳定平面平衡能力训练。此状态下,用户10的重心抬高,处于静不稳定状态,需要通过上肢和躯干的主动调节来维持平衡,保持身体的稳定性。此时,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间距d越大,则训练难度越大。
62.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与第一支撑板100的连接结构爆炸图。
63.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4,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连接件包括立柱410和锁紧件420。其中,立柱410的第一端与第二支撑板200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实现连接。立柱410的第二端穿设在第一支撑板100内,第一支撑板100可沿立柱410滑动,从而可以调节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间距;且第一支撑板100可通过锁紧件420与立柱410相对锁止,当间距调节到位后,利用锁紧件420使第一支撑板100与立柱410相对锁止,从而确保用户10可以进行正常的训练。
64.进一步地,锁紧件420包括本体421和设置在本体421上的翻边422,翻边422可以设置在本体421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本体421的形状与立柱410的形状相似,本体421可以套设在立柱410的外侧。
65.立柱410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411,多个第一固定孔411沿第三方向z均匀设置,本体421上设有第一通孔4211。翻边422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4221,第一支撑板100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孔101。第一紧固件穿过第一通孔4211后固定在相应的第一固定孔411内,从而使第一支撑板100位于该第一通孔4211对应的高度上;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二通孔4221后固定在相应的第二固定孔101内,以使第一支撑板100与立柱410相对锁止。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均可选用螺栓和螺母等紧固件,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选择。
66.本实施例利用第一紧固件与不同高度的第一固定孔411固定,从而调节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间距,使得坐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或者调节坐姿平衡训练器在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下对应的训练难度。
67.在另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连接件包括液压缸,液压缸的缸体与第二支撑板200固定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第一支撑板100,且可推动第一支撑板100移动。
68.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调节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出长度来调节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间距,使得坐姿平衡训练器进入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或者调节坐姿平衡训练器在第一训练状态或第二训练状态下对应的训练难度。
6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撑板200朝向第一支撑板100的一侧还设有凸起部210,凸起部210位于第二支撑板20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凸起部210可以限制第二支撑板200沿第二方向y的左右摆动幅度,起到限位保护的作用。
70.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绑带包括第一绑带510、第二绑带520、第三绑带530和第四绑带540,第一绑带510、第二绑带520、第三绑带530和第四绑带540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可选地,可以在第一支撑板100和背板组件300上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开设多个绑带固定孔,绑带的两端可以穿设在绑带固定孔内。
71.第一绑带510设置在背板组件300上,第一绑带510用于约束用户10的躯干。第二绑带520、第三绑带530和第四绑带540均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0上,其中,第二绑带520用于约束用户10的大腿,第三绑带530用于约束用户10的小腿,第四绑带540用于约束用户10的脚踝。
72.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支撑板100上设置第二绑带520、第三绑带530和第四绑带540,从而可以对用户10进行更为安全有效的固定,保障训练时的安全性。
73.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对截肢和截瘫等残疾人用户进行更好的固定,本实施例的第二绑带520包括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两个第二子绑带,两个第二子绑带分别用于约束用户10的两个大腿。这样可以选择性的使用第二子绑带中的一个,从而更好的对大腿截肢的残疾人用户进行固定。
74.和/或,第三绑带530包括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两个第三子绑带,两个第三子绑带分别用于约束用户10的两个小腿。这样可以选择性的使用第三子绑带中的一个,从而更好的对小腿截肢的残疾人用户进行固定。
75.和/或,第四绑带540包括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两个第四子绑带,两个第四子绑带分别用于约束用户10的两个脚踝。这样可以选择性的使用第四子绑带中的一个,从而更好的对脚踝截肢的残疾人用户进行固定。
76.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组件300的爆炸图。
77.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5,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背板组件300包括背板310和两个背板固定座320,两个背板固定座320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背板固定座320包括固定板321和垂直于固定板321的连接板322,固定板321与第一支撑板100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板322分别与转轴330的两端固定连接。沿第二方向y,背板310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柱311,两个连接柱311背离背板310的一端分别连接套筒312的两端,套筒312套设在转
轴330的外侧,两个连接柱311分别与两个连接板322可拆卸连接。
78.背板310上可以设有背垫350,从而提高用户10使用时的舒适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背板310与第一支撑板100实现固定连接,以便以用户10在坐姿状态下进行训练。
79.进一步地,连接板322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3221,多个第三通孔3221均位于同一圆周上,连接柱311上设有第三固定孔3111,第三紧固件穿过第三通孔3221后固定在第三固定孔3111内,以使背板310相对固定。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三紧固件固定在不同的第三固定孔3111内,可以调节背板310和第一支撑板100之间的固定角度,从而适应不同的用户。
80.本实施例中,固定板321上设有第四通孔3211,第一支撑板100上设有多个第四固定孔,多个第四固定孔沿第一方向x均匀设置,第四紧固件穿过第四通孔3211后固定在第四固定孔内以使背板固定座320与第一支撑板100相对固定。
81.可选地,固定板321大体呈长方体状,其上设有四个第四通孔3211,四个第四通孔3211分别位于固定板321的四个角处。本实施例通过将第四紧固件固定在不同的第四固定孔内,可以调节背板310在第一支撑板100上的固定位置,从而适应不同的用户。
82.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背板310与第一支撑板100之间还可以采用转动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固定,此时连接柱311上还设有固定凸起3112,转轴330的两端还设有扭簧340,扭簧340的第一端与转轴330固定连接,扭簧340的第二端与固定凸起3112固定连接。此时可将背板310变为弹性背板,作为对腰腹肌肉训练的辅助。
83.请继续参照图1,可选地,本实施例还包括两个支撑杖600,两个支撑杖600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支撑杖600沿第三方向z可伸缩设置。用户10的双手可以分别握持住两个支撑杖600,从而提高训练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84.进一步地,支撑杖60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于与地面固定连接,第一部分内形成有空腔,第二部分穿设在第一部分背离地面的一端。第一部分上设有多个第五通孔601,多个第五通孔601沿第三方向z均匀设置,第二部分上设有弹性凸起,弹性凸起插入第五通孔601内以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对锁止。本实施例通过将弹性凸起插入不同的第五通孔601内,可以调节支撑杖600的高度,从而适应不同的用户。
85.请继续参照图1,可选地,本实施例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块700,沿第二方向y,每一个第二支撑板200的两端均设有支撑块700,支撑块700用于抵接在第二支撑板200上,以使第二支撑板200相对锁止。
86.具体来说,支撑块700朝向第二支撑板200的一侧也呈弧面,从而更好的与第二支撑板200相适配。支撑块700背离地面的一侧可以抵接到凸起部210上,从而更好的对第二支撑板200进行固定。支撑块700可以借助外力为第二支撑板200提供支撑力。
87.可选地,本实施例还包括数字水平仪800,数字水平仪800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0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且位于第一支撑板100上背离背板310的一侧。数字水平仪800例如可具有磁吸性,此时可以在第一支撑板100上固定一个金属片(如铁片)810,数字水平仪800可以吸附在金属片810上从而实现固定。用户10可以通过数字水平仪10来看训练时的倾斜角度,从而为用户提供直观的反馈。
88.本实施例在使用前,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上下坐姿平衡训练器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四个支撑块700对两个第二支撑板200进行限位固定,保证安全;根据要的训练状态,调节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间距;用户坐在第一支撑板100上靠近
背板310的一侧,双腿并列面朝第一支撑板100上设有数字水平仪800的一侧;利用第二绑带520、第三绑带530和第四绑带540分别固定用户的大腿、小腿和脚踝。特别地,对于大腿截肢运动员,要注意用第二子绑带对残肢进行固定。对于截瘫或者儿麻运动员,要利用背板310上的第一绑带510将用户约束在背板310上,并调整背板310角度到舒适位置,再将背板310与第一支撑板100相对固定,或者可利用扭簧340使背板310与第一支撑板100可转动相连。
89.本实施例在第一训练状态下,当做完上述准备工作后,可撤掉支撑块700,用户可以手持支撑杖600,通过躯干的主动左右倾斜及反弓动作,带动坐姿平衡训练器左右倾斜,并在该倾斜角上保持平衡一段时间,通过数字水平仪800来看训练时的倾斜角度,训练器侧倾的角度越大,保持在该角度上的时间越长,则训练效果越好。训练结束后,可以用支撑块700固定好第二支撑板200,再解开绑带,离开坐姿平衡训练器。
90.在第一训练状态下,使用支撑块700固定好第二支撑板200后,相当于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稳定且有绑带约束的环境,用户可在训练器上做前倾、后仰、体转、举球等动作,训练躯干核心肌力。
91.本实施例在第二训练状态下,当做完上述准备工作后,可撤掉支撑块700,用户可以手持支撑杖600,此模式下由于是平衡训练,支撑杖600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起到支撑和安全防护的作用。训练时,用户处于不平衡状态,需要充分调动躯干和上肢来维持身体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锻炼保持平衡的能力。训练结束后,可以用支撑块700固定好第二支撑板200,再解开绑带,离开坐姿平衡训练器。
9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9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95.本技术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9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技术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
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