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

文档序号:31621041发布日期:2022-09-23 23:16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

1.本发明涉及康复训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


背景技术:

2.常规舌肌训练通常是引导患者舌头向外伸出完成接触动作,由于单点的训练方式不能满足舌部肌肉运动强度以及恢复范围,需要在恢复阶段完成顺序流程化的多角度舌部肌肉运动,但流程化的多角度舌部肌肉运动作用在老年脑卒中患者时,长期依循单一循环的动作流程,其恢复度不够理想,同时由于患者在脑卒中恢复期的依从配合度会受到影响,在沿不同方向完成舌部延展接触动作训练时,其反应力以及肌肉动作能力下降,患者会无意识产生头部前倾来配合舌部前展直至舌部与训练接触点贴合,因此会引发其训练强度由于患者头部前倾的配合而产生非标化,造成训练完成度以及达成的康复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包括头部偏移捕捉模块,所述头部偏移捕捉模块,还包括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以及分区点信号发送模块,所述头部偏移捕捉模块、所述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和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设置于康复训练区,所述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和所述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用于完成患者舌部的伸展抗阻训练,而所述头部偏移捕捉模块患者通过监测患者舌部训练状态下的头部前倾异常状态用以消除非标动作计数,所述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和所述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均安装设置于训练区安置模块外侧,所述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和所述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呈分区设置,进而在所述分区点信号发送模块切换所述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或所述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训练感应点位置后,完成患者舌肌的多方向伸展训练以及对应位置完成度的判别。
5.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包括分区训练环、连接凸壳和接触点位排布座,所述接触点位排布座通过所述连接凸壳环形分布固定于所述分区训练环外侧,所述接触点位排布座设有用于采集患者舌部接触完成度信号的舌部接触采集单元以及提示患者训练时所需舌部接触区域的指令提示闪烁灯。
6.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包括竖直支撑件、接触角度调节器以及舌部压力采集单元,所述接触角度调节器通过所述竖直支撑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分区训练环的内侧,所述接触角度调节器用于调节所述舌部压力采集单元倾斜采集面进而依据患者恢复度实现点位调整,所述舌部压力采集单元通过采集患者舌部接触时产生压
力实现完成度的判别。
7.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分区点信号发送模块包括训练指令录入单元、微处理器、指令播报单元以及指令信号发送单元,所述训练指令录入单元录入训练指令并经所述微处理器信号处理后,通过指令信号发送单元将对应接触点位排布座位置中的舌部接触采集单元启动,同时通过对应接触点位排布座位置的指令提示闪烁灯以及指令播报单元对当前需求的患者舌部接触点提示。
8.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头部偏移捕捉模块由额头接触贴、收紧束位带和前倾监测模块组成,所述前倾监测模块固定于所述额头接触贴和所述收紧束位带之间,所述收紧束位带经固定连接的方式安装于训练场所后,通过所述前倾监测模块对患者舌肌训练时头部前倾状态下所述收紧束位带产生的牵扯拉力监测,用以将该异常动作计数消除。
9.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s1、舌肌训练开始前,将分区设置的四组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中的分区训练环分别标识为四个独立的一级排号,其中每个分区训练环中接触点位排布座位置设置的六个舌部接触采集单元则对应设定二级排号,而分区设置的四组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分别标识为四个独立的一级排号,其中每个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中的舌部压力采集单元则对应设定为二级排号,完成后通过额头接触贴套设于待训练患者额部并引导患者于常规坐姿保持躯干处于稳定状态,之后即开始对舌部肌肉多角度的训练;s2、患者训练时,通过训练指令录入单元随机录入对应舌部接触采集单元或舌部压力采集单元预先设定的排号控制命令,使训练指令录入单元录入命令通过微处理器将标识命令信息处理后,通过指令信号发送单元将标识命令向对应的舌部接触采集单元或舌部压力采集单元发送,此时舌部接触采集单元或舌部压力采集单元由于接收到标识命令后启动感应,直至患者舌部延伸接触并达到训练所需的接触时长阈值后,通过指令播报单元将动作完成信号播报,将动作上传至微处理器完成信息计数录入,进而依据多位置分布的舌部接触采集单元一级舌部压力采集单元达成动作完成度监测的同时,通过随机命令组合也可达到确保患者舌体能够经不同方向伸展完成设计训练的效果;s3、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通过舌部延伸与舌部接触采集单元或舌部压力采集单元接触,由于头部受到额头接触贴的限制,在无自控意识产生头部前倾影响造成舌部非常规训练手段下完成训练动作时,通过前倾监测模块监测收紧束位带因头部位移而产生牵拉力数值,进而将该次训练动作完成次数误差剔除,防止患者因无意识产生的头部借力而造成误录入影响到对训练计划次数的判别,使患者稳定达成训练次数量目标以及动作纠正效果。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训练指令录入单元随机录入对应舌部接触采集单元或舌部压力采集单元预先设定的排号控制命令,使患者训练时通过舌部延伸接触采集单元或舌部压力采集单元,直至达到训练所需的接触时长阈值后,将动作上传至微处理器完成信息计数录入,进而依据多位置分布的舌部接触采集单元一级舌部压力采集单元达成动作完成度监测的同时,通过随机命令组合也可达到确保患者舌体能够经不同方向伸展完成设计训练的效果,同时通过对患者无自控意识产生头部前倾完成的动作次数误差剔除,防止患者因无意识产生的头部借力而造成误录入影响到对训练计划次数的判别,进而提高训练
恢复效果。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的组成图。
12.图2为本发明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中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和分区点信号发送模块的示意图。
13.图3为本发明一种用于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训练配合系统中分区点信号发送模块的示意图。
14.图中:1、头部偏移捕捉模块;11、额头接触贴;12、收紧束位带;13、前倾监测模块;2、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1、分区训练环;22、连接凸壳;23、接触点位排布座;231、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2、指令提示闪烁灯;3、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1、竖直支撑件;32、接触角度调节器;33、舌部压力采集单元;4、分区点信号发送模块;41、训练指令录入单元;42、微处理器;43、指令播报单元;44、指令信号发送单元;5、训练区安置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基于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6.实施例1请参阅图1-3,包括头部偏移捕捉模块1,头部偏移捕捉模块1,还包括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以及分区点信号发送模块4,头部偏移捕捉模块1、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和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设置于康复训练区,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和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用于完成患者舌部的伸展抗阻训练,而头部偏移捕捉模块1患者通过监测患者舌部训练状态下的头部前倾异常状态用以消除非标动作计数,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和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均安装设置于训练区安置模块5外侧,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和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呈分区设置,进而在分区点信号发送模块4切换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或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训练感应点位置后,完成患者舌肌的多方向伸展训练以及对应位置完成度的判别。
17.其中,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包括分区训练环21、连接凸壳22和接触点位排布座23,接触点位排布座23通过连接凸壳22环形分布固定于分区训练环21外侧,接触点位排布座23设有用于采集患者舌部接触完成度信号的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以及提示患者训练时所需舌部接触区域的指令提示闪烁灯232;由于分区训练环21为环形状态分布,而排布于分区训练环21外侧的接触点位排布座23中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分布点位为多角度,即患者可依据录入指令后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位置反应的指令提示闪烁灯232判断舌部应当前向感应位置的训练动作,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通过录入采集时间阈值后,在患者依据指令进行舌部延伸训练与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接触到达其时间阈值后即将该完成信号向微处
理器42内录入作为一次训练动作。
18.其中,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包括竖直支撑件31、接触角度调节器32以及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接触角度调节器32通过竖直支撑件31固定安装在分区训练环21的内侧,接触角度调节器32用于调节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倾斜采集面进而依据患者恢复度实现点位调整,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通过采集患者舌部接触时产生压力实现完成度的判别;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由于与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位置对应安装,使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为环形多角度位置分布,患者进行舌部抗阻训练时,首先可依据其舌部延伸最大角度通过接触角度调节器32对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的倾角进行适配调节,在患者舌尖位置与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接触后,通过接触角度调节器32感应舌部抵触时的接触压力,即到达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设定的接触压力阈值后,患者舌部与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之间接触压力达到其设定阈值后,即将该完成信号向微处理器42内录入作为一次训练动作,用以当日计划完成后对动作次数完成度的分析。
19.其中,分区点信号发送模块4包括训练指令录入单元41、微处理器42、指令播报单元43以及指令信号发送单元44,训练指令录入单元41录入训练指令并经微处理器42信号处理后,通过指令信号发送单元44将对应接触点位排布座23位置中的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启动,同时通过对应接触点位排布座23位置的指令提示闪烁灯232以及指令播报单元43对当前需求的患者舌部接触点提示。
20.其中,头部偏移捕捉模块1由额头接触贴11、收紧束位带12和前倾监测模块13组成,前倾监测模块13固定于额头接触贴11和收紧束位带12之间,收紧束位带12经固定连接的方式安装于训练场所后,通过前倾监测模块13对患者舌肌训练时头部前倾状态下收紧束位带12产生的牵扯拉力监测,用以将该异常动作计数消除。
21.本实施例中,舌肌训练开始前,将分区设置的四组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中的分区训练环21分别标识为四个独立的一级排号,例如四组分区训练环21分别设定为a1、a2、a3、和a4,其中每个分区训练环21中接触点位排布座23位置设置的六个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则对应设定二级排号,即a11...a16、a21...a26、a31...a36、a41...a46,而分区设置的四组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分别标识为四个独立的一级排号,例如b1、b2、b3和b4,其中每个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中的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则对应设定为二级排号,即b11...b14、b21...b24,b31...b34、b41...c44,在针对于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进行单一动作训练时,通过训练指令录入单元41随机录入对应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预先设定的排号控制命令至微处理器42内实现信息处理,例如录入a11、a14、a46区域对应的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后,通过指令播报单元43将开始动作预报,此时排序于第一位置的a11中对应的指令提示闪烁灯232闪烁提示患者,使患者获得提示信号后,通过舌部延伸舌尖用力完成与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实现接触,直至接触时间到达检测阈值后,通过微处理器42将动作信息接收作为一次动作完成计数,直至依照录入排号完成训练后,即达成舌部延伸训练目的,而针对于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进行单一动作训练时,通过通过训练指令录入单元41随机录入对应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预先设定的排号控制命令,例如录入b31、b32、b33时,微处理器42通过将录入控制命令信号处理后,通过指令播报单元43开始动作预报,使患者依据指令播报单元43提示指令,通过舌部延伸至对应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位置,且舌尖接触点发力直至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接触压力信号达到预设定阈值后,即通过微处理器42将动作
信息接收作为一次动作完成计数,直至依照录入排号完成训练后,即达成舌部抗阻训练目的,在经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或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进行训练过程中,患者因无自控意识下产生头部前倾使舌部因头部前伸借力后造成误录入时,通过前倾监测模块13监测收紧束位带12因头部位移而产生牵拉力数值,进而将该次训练动作完成次数误差剔除,使患者稳定达成训练次数量目标以及动作纠正效果。
22.实施例2请参与图1-3,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通过舌肌环向动作训练模块2和舌肌阻力动作训练模块3进行组合式的进阶动作训练时,通过训练指令录入单元41随机录入对应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或对应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预先设定的排号控制命令,例如录入a12、b23、a45....,此时微处理器42通过将录入控制命令信号处理后,通过指令播报单元43开始动作预报,此时排序于第一位置的a12中对应的指令提示闪烁灯232闪烁提示患者,使患者获得提示信号后,通过舌部延伸舌尖用力完成与舌部接触采集单元231实现接触,直至接触时间到达检测阈值后,通过微处理器42将动作信息接收作为一次动作完成计数,之后依指令录入顺序通过舌部延伸至对应b23的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位置,使舌尖接触点发力直至舌部压力采集单元33接触压力信号达到预设定阈值,即通过微处理器42将动作信息接收作为一次动作完成计数,直至依照录入排号完成训练后,即达组合式舌部抗阻训练目的,从而通过随机动作多角度完成对患者的舌部肌肉训练,进而提高整体的恢复度。
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