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木线条压机用加热压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1308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木线条压机用加热压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木线条是家装和工装领域的必备家私,广泛应用于橱柜、门窗及桌椅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的不断需求,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名贵木种(檀木、黄花梨等)的纹理可以给人更好的视觉享受,因此受到了广泛地追捧,但是目前这些名贵木种稀缺,价格高昂,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经过在表面装饰具有名贵木种纹理的装饰纸可以赋予普通材料线条同等的视觉体验,且价格低廉,所以木线条装饰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越来越多人进入木线条行业。当前木线条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木线条表面饰面处理主要有贴装饰纸、刷油漆等,刷油漆的线条往往会释放有害气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已经逐渐被淘汰;木线条的基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纯实木或科技技术线条、铝合金材料线条、塑料线条、木塑(PS线条)和板木结合线条以及石膏线条等,以上几种线条均可以采用油漆热转印膜、刷油漆和用PVC装饰片包覆饰面,以及密度纤维板和实木结合贴浸渍纸的方法来解决表面异形饰面,但是除了纯实木或原木线条以外,其他材质的线条一部分存在释放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不环保的问题,另一部分则存在成本高昂的问题,因此,在纯实木或原木上贴装饰纸成为了既经济又环保的方式。

然而,现有技术对实木线条的热压一次只能热压一种类型的实木线条,生产效率不高,而且制品的产品一致性差,合格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实木线条压机用加热压模装置,它不仅能够热压实木线条,使产品一致性好,合格率高,而且能够提高实木线条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木线条压机用加热压模装置,它安装在实木线条压机的机架上,它包括:

上加热压模部件,所述上加热压模部件包括上加热板和上压模,所述上压模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紧固组件安装在上加热板上,所述上加热板通过一安装座安装在机架上;

中加热压模部件,所述中加热压模部件包括中加热板、上配合压模和下配合压模,所述上配合压模通过至少一个第二紧固组件安装在中加热板的上侧,所述下配合压模通过至少一个第三紧固组件安装在中加热板的下侧;

下加热压模部件,所述下加热压模部件包括下加热板和下压模,所述下压模通过至少一个第四紧固组件安装在下加热板上;

驱动部分,所述驱动部分包括:

通过一驱动座与下加热板相连并用于驱动下加热压模部件相对于机架上下移动的驱动部件;

连杆部件,所述连杆部件分别与安装座、中加热板和驱动座相连,以便在下加热压模部件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下加热压模部件通过所述连杆部件带动所述中加热压模部件移动,从而使所述下压模和下配合压模压接以及使所述上配合压模和所述上压模压接。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第一紧固组件的具体结构,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上压模上的第一上连接块、设置在上加热板上的第二上连接块以及连接第一上连接块和第二上连接块的上螺钉螺母组件。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第二紧固组件的具体结构,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上配合压模上的第一上配合连接块、设置在中加热板上的第二上配合连接块以及连接第一上配合连接块和第二上配合连接块的中上螺钉螺母组件。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第三紧固组件的具体结构,所述第三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下配合压模上的第一下配合连接块、设置在中加热板上的第二下配合连接块以及连接第一下配合连接块和第二下配合连接块的中下螺钉螺母组件。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第四紧固组件的具体结构,所述第四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下压模上的第一下连接块、设置在下加热板上的第二下连接块以及连接第一下连接块和第二下连接块的下螺钉螺母组件。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连杆部件的具体结构,所述连杆部件包括上连杆、下连杆和气弹簧组件,所述下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座铰接,所述下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铰接,所述气弹簧组件的中部与所述上连杆的中部铰接,所述气弹簧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中加热板铰接。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气弹簧组件的具体结构,所述气弹簧组件包括中连杆、滑块和弹簧,所述中连杆的一端与所述中加热板铰接,所述中连杆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抵块,所述滑块滑配在所述中连杆上,所述弹簧套在所述中连杆上,并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滑块相抵,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抵块相抵。

进一步,所述驱动部件为活塞缸,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与所述驱动座相连。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加热压模部件中的上压模和中加热压模部件中的上配合压模可以对一种类型的实木线条进行热压,通过中加热压模部件的下配合压模和下加热压模部件的下压模可以同时对另外一种类型或同一个类型的实木线条进行热压,从而在一次动作过程中,实现双道实木线条的热压,提高了实木线条的生产效率;另外,通过相应的紧固组件将上压模安装在上加热板上、下压模安装在下加热板上、上配合压模安装在中加热板的上侧、下配合压模安装在中加热板的下侧,使结构连接稳定,移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移,提高树木线条的热压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木线条压机用加热压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实木线条压机用加热压模装置,它安装在实木线条压机的机架上,它包括:

上加热压模部件,所述上加热压模部件包括上加热板11和上压模12,所述上压模12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紧固组件安装在上加热板11上,所述上加热板11通过一安装座13安装在机架上;

中加热压模部件,所述中加热压模部件包括中加热板21、上配合压模22和下配合压模23,所述上配合压模22通过至少一个第二紧固组件安装在中加热板21的上侧,所述下配合压模23通过至少一个第三紧固组件安装在中加热板21的下侧;

下加热压模部件,所述下加热压模部件包括下加热板31和下压模32,所述下压模32通过至少一个第四紧固组件安装在下加热板31上;

驱动部分,所述驱动部分包括:

通过一驱动座33与下加热板31相连并用于驱动下加热压模部件相对于机架上下移动的驱动部件;

连杆部件,所述连杆部件分别与安装座13、中加热板21和驱动座33相连,以便在下加热压模部件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下加热压模部件通过所述连杆部件带动所述中加热压模部件移动,从而使所述下压模32和下配合压模23压接以及使所述上配合压模22和所述上压模12压接。

其中,上加热板11、中加热板21和下加热板31均是通过管路在其内加入导热油,提供其加热所需要的温度的,上加热板11上的热量传递给上压模12,中加热板21的热量分别传递给上配合压模22和下配合压模23,下加热板31的热量传递给下压模32,上压模12和上配合压模22之间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热压一种类型实木线条的模腔,下压模32和下配合压模23之间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热压另外一种类型实木线条的模腔。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上压模12上的第一上连接块41、设置在上加热板11上的第二上连接块42以及连接第一上连接块41和第二上连接块42的上螺钉螺母组件43。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上配合压模22上的第一上配合连接块51、设置在中加热板21上的第二上配合连接块52以及连接第一上配合连接块51和第二上配合连接块52的中上螺钉螺母组件53。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下配合压模23上的第一下配合连接块61、设置在中加热板21上的第二下配合连接块62以及连接第一下配合连接块61和第二下配合连接块62的中下螺钉螺母组件63。

如图1所示,所述第四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下压模32上的第一下连接块71、设置在下加热板31上的第二下连接块72以及连接第一下连接块71和第二下连接块72的下螺钉螺母组件73。

如图1所示,所述连杆部件包括上连杆81、下连杆82和气弹簧组件,所述下连杆82的一端与所述驱动座33铰接,所述下连杆82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连杆81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连杆81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13铰接,所述气弹簧组件的中部与所述上连杆81的中部铰接,所述气弹簧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中加热板21铰接。

如图1所示,所述气弹簧组件包括中连杆83、滑块84和弹簧85,所述中连杆83的一端与所述中加热板21铰接,所述中连杆83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抵块831,所述滑块84滑配在所述中连杆83上,所述弹簧85套在所述中连杆83上,并且所述弹簧85的一端与所述滑块84相抵,所述弹簧85的另一端与所述抵块831相抵。

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部件为活塞缸9,所述活塞缸9的活塞杆与所述驱动座33相连。

活塞缸9的活塞杆向上移动,从而带动下加热压模部件向上移动,通过连杆部件的作用,使得在下加热压模部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中加热压模部件一起向上移动,最后下压模和下配合压模压接,热压实木线条,上配合压模和上压模压接,热压实木线条,从而实现了动作一次,热压两道实木线条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加热压模部件中的上压模12和中加热压模部件中的上配合压模22可以对一种类型的实木线条进行热压,通过中加热压模部件的下配合压模23和下加热压模部件的下压模32可以同时对另外一种类型或同一个类型的实木线条进行热压,从而在一次动作过程中,实现双道实木线条的热压,提高了实木线条的生产效率;另外,通过相应的紧固组件将上压模12安装在上加热板11上、下压模32安装在下加热板31上、上配合压模22安装在中加热板21的上侧、下配合压模23安装在中加热板21的下侧,使结构连接稳定,移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移,提高树木线条的热压成品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