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189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载在沿着横机的针床进行往复移动的三角座滑架上,选择性地对设在针床上的织针进行驱动而使其进行与针织物编织有关的动作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在横机中,在针床上排列有多个织针,并在沿着针床进行移动的三角座滑架上装载有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三角座滑架利用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进行驱动,使织针选择性地相对于齿口进退,并通过在齿口向织针供给针织纱而编织针织物。多数情况下至少在前后设置一对针床。至少在前后设有一对针床的横机中,针织物的编织基本上在各针床进行。能够使用前后针床编织罗纹组织等组织,也可以在前后针床分别编织针织物,并使宽度方向的两端连续而编织成筒状的针织物。并且,还能够进行使线圈在前后针床之间移动的移圈(例如参照特许第2946325号公报、特许第2917146号公报、特许第2995464号公报以及特许第3292836号公报)。
在特许第2946325号公报中,公开了前后针床的织针使用复合针,从相对的针床将线圈放置在复合针的导针片的针舌上的方法的基本想法,该复合针用针主体的针钩保持线圈。在特许第2917146号公报中,公开了前后针床的织针使用复合针,使在先行的线圈横列形成的线圈不脱圈而将其留在导针片的针舌上,向相对的针床的织针进行移圈,并且与移圈同时还进行错开针床的转移以进行贴补的线圈形成方法、用于其方法的三角结构等。特许第2995464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前后针床使用复合针,并且不在前后针床上,而另行设置移圈底脚片,从而进行线圈的移圈、放置的装置。对比文件4中公开了前后针床的织针使用复合针,能够进行移圈、贴补的横机结构。
根据前述的特许第2946325号公报、特许第2917146号公报、特许第2995464号公报以及特许第3292836号公报公开的现有技术,前后针床使用复合针的横机,不仅能够进行基本的针织物编织,还能够进行包括移圈等的多种的针织物编织。但是,在特许第2946325号公报中,没有公开有效地进行织针驱动的三角装置等的具体结构。在特许第2917146号公报中,由于通过相对的针床的针主体针钩接受移圈的线圈,因而不能应用如特许第2946325号公报一样的放置线圈的方法。
在特许第2995464号公报中,虽然公开了使用了移圈底脚片的线圈放置的三角结构、和移圈及编织三角同相位的导针片三角上设置导针片保持三角的线圈放置的三角结构,但是三角结构复杂。
并且在特许第2995464号公报以及特许第3292836号公报所示的在编织三角上配置移圈三角的结构中,进行A、H、B3个方位的选针,并在各方位上分别配置压片,从而进行针主体、导针片的驱动的切换。这种结构也同样地,不仅三角结构复杂,而且还需要左右具有顶点的起针三角,左右的成圈三角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对于生产需要高速且频繁地反复进行往复运动的、较小编织宽度的手套、袜子等针织产品的、的横机,由于时间损失太大而不适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结构简单、能够容易地进行移圈和线圈的放置等,且能够使三角座滑架小型化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
本发明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其包括编织三角,在前后针床在齿口相对的横机中,装载于沿着各针床移动的三角座滑架上,对并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复合针的针主体进行作用;导针片三角,设在三角座滑架的齿口侧,对导针片的片踵进行作用,与通过编织三角进行驱动的针主体协同动作地进行针织物编织用的驱动,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圈用三角组,在至少一方的三角座滑架上与编织三角连续地设置,其包括导针片移圈起针三角,配置在通过导针片三角对导针片的片踵进行引导的三角针道结束的位置,可进行控制以切换相对于导针片片踵的驱动和不驱动,当切换为相对于导针片的片踵进行驱动时,引导该导针片的片踵,将导针片送入使导针片的针舌相比针主体的针钩更进一步进入齿口的三角针道中;和移圈三角,配置在通过导针片移圈起针三角对导针片的片踵进行引导的三角针道上,对导针片进行驱动,以使导针片相比基于导针片三角的进入位置更进一步进入齿口,从而进入至可交接线圈的移圈位置;和接圈用三角组,相对于设有移圈用三角组的三角座滑架,在齿口相对的三角座滑架上与编织三角连续地设置,其包括接圈侧接圈三角,设在与移圈用三角组的移圈三角相对的位置上,可进行控制以切换相对于针主体的驱动和不驱动,当切换为相对于针主体进行驱动时,对针主体的针钩进行驱动,以将其送到可从通过移圈三角进入至移圈位置的导针片处接受线圈的接圈位置;和导针片接圈起针三角,就三角座滑架的移动而言,配置在通过接圈三角开始进行针主体的驱动的位置附近,可进行控制以切换相对于导针片片踵的驱动和不驱动,当切换为相对于导针片进行驱动时,引导该导针片的片踵,将导针片送入接圈保持针道,所述接圈保持针道用于使导针片的针舌相比针主体的针钩更进一步进入齿口而保持线圈,移圈用三角组进一步包括移圈侧接圈三角,所述移圈侧接圈三角设在与通过接圈用三角组的接圈起针三角对导针片进行引导的接圈保持针道相对的位置上,可进行控制以切换相对于针主体的驱动和不驱动,当切换为相对于针主体进行驱动时,将针主体的针钩单独地或与导针片一起送到该接圈位置。
并且本发明特征在于,
上述复合针,为了接受上述编织三角所进行的驱动而进行编织动作,具有挺针片,通过使挺针片沉入针槽,上述导针片的片踵沉入针槽而不接受来自上述接圈用三角组的驱动;进一步包括挺针片导向三角,与接圈用三角组连续,设在相对编织三角更靠外侧,具有推压斜面和三角面,以使导针片的片踵通过接圈用三角组,该推压斜面推压挺针片的片踵以使导针片的片踵沉入针槽,该三角面用于将挺针片的片踵引导至推压斜面;和压片,能够选择性地对挺针片进行推压,以使挺针片不与挺针片导向三角的三角面扣合而通过。
并且,本发明特征在于,在分别配置于前后针床的三角座滑架上分别设有上述移圈三角组和接圈三角组。
并且,本发明特征在于,上述各三角座滑架进一步包括使进行1次编织动作的编织三角;选针机构,就三角座滑架的移动方向而言,配置在编织三角的两侧,在3个方位的控制位置之间,进行使位置变更为各方位的选针动作;和可动压片,配置在3个方位中的1个方位上,能够对编织动作进行控制。


通过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能够明确本发明的目的,特色及优点。
图1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1的简要的三角配置图。
图2是表示选针底脚片70顶起至图1的A方位的选针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B方位,选针底脚片70沉入针槽61内的不选针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用于通过图1的各三角座滑架3、4进行针织物编织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5是表示在图1的各三角座滑架3、4向左移动中,利用罗纹三角25进行垫纱编织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6是表示用于通过图1的三角座滑架3相对图7进行移圈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7是表示用于通过图1的三角座滑架4相对图6进行接圈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8是表示图6和图7中的移圈经过的部分剖视图。
图9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101的简要三角配置图。
图10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3相对图11进行移圈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11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4相对图10进行接圈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12是表示图10和图11中的移圈经过的部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4相对图14,进行用于返还的移圈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14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3相对图13,进行返还线圈的接圈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15是表示图13和图14中的移圈经过的部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3相对图17进行移圈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17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4相对图16进行接圈,并继续进行保持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18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3相对图19进行接圈后,继续进行保持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19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4相对图18继续进行保持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20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4相对图21,从继续保持至准备线圈返还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21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3相对图20,从继续保持至准备线圈返还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22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4相对图23,从继续保持至进行线圈返还的移圈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图23是表示用于通过图9的三角座滑架103相对图22,从继续保持至进行线圈返还的接圈的控制状态的三角配置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1的简要的三角配置。该三角配置,以从上侧进行透视的状态表示受到三角作用的一侧。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1,在前后针床在齿口2对峙的横机中,装载在沿着各针床进行移动的三角座滑架3、4。三角座滑架3沿着前针床进行移动,三角座滑架4沿着后针床进行移动。各三角座滑架3、4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当作为织针使用由针主体和导针片构成的复合针时,具有针主体用三角10和导针片用三角11。织针的编织动作,可对应每针通过选针机构12选择。选针机构12包括选针驱动器13、选针上浮三角14、选针顶起三角15以及选针导向三角16。在各三角座滑架3、4上还设有对在齿口2按压针织纱的可动沉降片进行驱动的导纱用三角17、向织针引导针织纱的沉降片用三角18等。
并且,如后文描述,虽然选针上浮三角14在从三角座滑架3、4的底板分离的位置上,进行使选针器从针槽的底侧上浮的作用,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包括在三角配置中而进行表示。并且,除了选针上浮三角14以外,在选针顶起三角15等中,将进入齿口2的方向表示为“上”,将从齿2后退的方向表示为“下”。并且,在选针上浮三角14等中,用交叉影线表示的平面表示从底板的表面连续地隆起的倾斜面。
针主体用三角10包括编织三角20。编织三角20包括具有中心三角的起针三角21、被成为压纱三角的护针三角22和成圈三角23、24等。起针三角21具有向齿口2突出的山形形状,在与配置在比起针三角21更靠近齿口2的位置上的护针三角22之间形成使针主体进入至针织位置的引导路径。三角座滑架3、4沿着附图的左右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在编织三角20的两侧分别配置成圈三角23、24,以使在三角座滑架向任意方向移动时,都能够拉下进入齿口2的针主体。成圈三角23、24可沿着起针三角21的山形斜面进行相对位移,能够改变针主体的拉下量而进行线圈密度调整。
对三角座滑架3、4的移动方向而言,以起针三角21作为中心,在成圈三角23、24的外侧上分别配置有罗纹三角25、26。罗纹三角25、26是可从三角座滑架3、4的底板进行突出沉入位移的控制三角,在从底板突出的状态下,能够进行使用弹力纱的垫纱编织。在设有编织三角20的范围内,在远离齿口2的一侧位置上配置有可动压片30。在可动压片30的外侧还配置有选针底脚片半下降三角31、32和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3、34。选针底脚片半下降三角31、32是总是从底板突出的固定的三角。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3、34是可从底板进行突出沉入位移的控制三角。在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4的外侧上配置有选针底脚片压片35。
在各三角座滑架3、4上分别配置有移圈用三角组40和接圈用三角组50。在三角座滑架3向一方例如附图左侧移动的情况下,三角座滑架3上,在编织三角20的下游侧的位置上配置有移圈用三角组40。在夹着齿口2与三角座滑架3相对的三角座滑架4上,在与移圈用三角组40相对的方位上配置有接圈用三角组50。由于如上所述地配置有移圈用三角组40和接圈用三角组50,因而通过使三角座滑架3、4向左侧移动,线圈能够从设有三角座滑架3的前针床转移至设有三角座滑架4的后针床上。
并且,在三角座滑架4上,夹着编织三角20,在与接圈用三角组50对应的位置上配置有移圈用三角组40。在夹着齿口2与三角座滑架4的移圈用三角组40相对的三角座滑架3的位置上,配置有接圈用三角组50。因此当使三角座滑架3、4向右侧移动时,线圈能够从设有三角座滑架4的后针床转移至设有三角座滑架3的前针床。
各移圈用三角组40包括导针片用移圈起针三角41、导针片移圈三角42和移圈侧接圈三角43。导针片移圈三角42包括三角针道,该三角针道保持通过导针片用三角11使导针片向齿口2上浮的上浮位置,并使其进一步上浮。导针片用移圈起针三角41配置在导针片用三角11和导针片移圈三角42之间,是可从底板进行突出沉入位移的控制三角,在突出的状态下,将导针片送入导针片移圈三角42的三角针道。移圈侧接圈三角43用于将针主体单独地或与导针片一起送到接收来自相对的针床侧的线圈的接圈位置。移圈侧接圈三角43也是可从底板进行突出沉入位移的控制三角,通过使其突出,能够进一步收回暂时移圈至相对的针床侧上的线圈。
各接圈用三角组50包括接圈侧接圈三角51、接圈侧保持起针三角52和接圈用导针片三角53。接圈侧接圈三角51是可从底板进行突出沉入位移的控制三角,通过使其突出,使针主体进入齿口2,并送到用于接受从相对的针床移圈的线圈的接圈位置。接圈侧保持起针三角52是可从底板进行突出沉入位移的控制三角,通过使其突出,可以向接圈用导针片三角53引导导针片,能够使导针片进入齿口2,接受从相对的针床移圈的线圈,并使保持线圈的状态持续。
图2和图3表示一方的针床60,如前针床的剖面结构。后针床也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在针床60上,以一定的间隔形成有针槽61,在针槽61内收容有复合针62等织针。复合针62包括针主体63和导针片64。在针主体63的齿口2侧的前端上设有针钩63a。如特许第2917146号公报的图4等所示,导针片64的齿口2侧的前端分为夹住针主体62的2张弹性板而形成。弹性板部分具有前端侧的高度变低的高度差,较低的前端部分成为针舌64a。针主体62和导针片63相对于齿口2上升或下降的滑动位移时,受到隔距块65等的按压,以不会从针槽61翘起。
在针槽61内,在针主体63的尾端侧上连接有挺针片66的前端侧。挺针片66的尾端侧形成弹性部66a,朝向使挺针片66从针槽61的底部翘起的方向进行施力。从挺针片66朝向针槽61的外部突出有挺针片片踵67。挺针片片踵67受到图1的针主体用三角10的作用,对针主体63进行驱动,使其在针槽61内相对于齿口2进行进退位移。从导针片64朝向针槽61的外部突出有导针片片踵68。挺针片66朝向齿口2在针槽61内移动时,挺针片66的前端与导针片片踵68抵接,则可以也将导针片64与针主体63一起顶起向齿口2。当使图1所示的导针片用三角11、导针片用起针三角41、导针片移圈三角42、接圈侧保持起针三角52、接圈用导针片三角53等对导针片片踵68进行作用时,能够仅使导针片64进一步进入齿口2。
挺针片66的弹性部66a被选针底脚片70按压。选针底脚片70的尾端侧形成弹性部70a,与针槽61的底部抵接。从选针底脚片70的前端侧朝向针槽61的外方突出有选针底脚片片踵71。选针底脚片片踵71受到图1的可动压片30、选针底脚片半下降三角31、32、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3、34、选针底脚片压片35等的作用。
选针底脚片70在针槽61内被选针器72按压。选针器72,使通过图1的选针驱动器13进行选针的选针用片踵73a、73b、73c、73d向针槽61的外方突出。选针上浮三角14,向针槽61外方推压选针器72的底部侧,并使选针用片踵73a、73b、73c、73d与图1的选针驱动器13接触。选针用片踵73a、73b、73c、73d设在多个、例如4个不同的位置上,在相邻的4个选针器72上分别设有一个不同的选针用片踵73a、73b、73c、73d。在选针器72的尾端上设有顶起用片踵74,其受到选针顶起三角15的作用。从选针器72的前端侧向针槽61的外方突出有压下用片踵75。压下用片踵75受到图1的选针导向三角16的作用。
图2表示选针底脚片70顶起至图1的A方位的选针状态。图3表示在图1的B方位,选针底脚片70沉入针槽61内的不选针状态。选针底脚片70沉入时,选针底脚片70也沉入针槽61内,并且挺针片66也沉入,因而挺针片片踵67不会受到针主体用三角10的作用。选针底脚片70也可以处于A方位和B方位中间的H方位。在A方位上,选针底脚片71受到可动压片30的作用而沉入针槽61内时,挺针片66也进行连动而沉入针槽61内。
图3所示的不选针状态是选针器72的选针用片踵73a、73b、73c、73d通过选针驱动器13而沉入的状态,并且选针器72与针槽61之间的滑动阻力变大,直到下一次通过选针上浮三角14上浮,能够保持选针器72、选针底脚片70和挺针片66沉入针槽61内的状态。在选针器72的选针用片踵73a、73b、73c、73d未通过选针驱动器沉入的选针状态下,如图2所示,顶起用片踵74被选针顶起三角15顶起,由此选针器72在针槽61内向齿口2侧上升。
图4表示用于通过各三角座滑架3、4进行针织物的编织的控制状态。对于使可突出沉入的控制三角突出的状态,用斜线表示。起针三角21包括可相对于三角座滑架3、4的底板进行突出沉入位移的可控制的突出沉入部21a、21b;和固定在中央的中心三角21c。成圈三角23、24,在相比用于形成线圈密度的下降三角面更靠向三角座滑架3、4的移动方向的外方,具有凹部23a、24a和不同线圈密度用三角面23b、24b。可动压片30分为左右的不同线圈密度集圈用压片30a、30b和中央的集圈用压片30c,能够单独进行控制以从底板突出沉入。选针驱动器13具有分别按压图2和图3所示的选针用片踵73a、73b、73c、73d的动作片13a、13b、13c、13d。
假定三角座滑架3、4向左侧移动的情况,从图4的左侧接近的选针器72的压下用片踵75在选针导向三角16的左侧被压下,选针器72进行下降,直到选针用片踵73a、73b、73c、73d到达动作片13a、13b、13c、13d的位置。通过选针驱动器13进行选针时,顶起用片踵74沿着选针顶起三角15的上升三角面,如路径74a所示地上升。在选针器72的上升过程中,选针底脚片70也如选针底脚片片踵71的路径71a所示地上升,从而到达A方位。不通过选针驱动器13选针时,顶起用片踵74沉入针槽61内,不受到选针顶起三角15的上升三角面的作用,从而选针底脚片70保持B方位。即,图1的选针机构12,使被选择的选针器72在作为选针底脚片70的3个控制位置的B方位、H方位和A方位之间,逐个阶段地以2个阶段上升。
为了使选针底脚片70上升至A方位和H方位,预先在向左移动进行编织之前的向右移动的最后,利用选针驱动器13进行选针,通过选针顶起三角15使选针器72的顶起用片踵74如路径74h所示地顶起。选针底脚片片踵71也如路径71h所示地顶起。在下一个的向左移动中,选针底脚片片踵71即使在比H方位高的位置,也与选针底脚片半下降三角31的左侧的下降三角面抵接而压下至H方位。接着利用选针驱动器13使选针器72选针,当通过选针顶起三角15顶起选针器72时,可将选针底脚片70从H方位或B方位进一步顶起至A方位。由此,可将选针底脚片70分为B、H、A这3个方位。
当选针底脚片70的方位为H方位时,利用起针三角21至少使左侧的突出沉入部21a突出,由此能够使织针进行针织动作。在针织动作中,挺针片片踵67和导针片片踵68分别通过用虚线表示的路径67h、68h。当选针底脚片70的位置为A方位时,能够使可动压片30作用于选针底脚片片踵71。这是因为,利用可动压片30使选针底脚片片踵71沉入针槽61内时,挺针片片踵67不会受到起针三角21、成圈三角23、24的三角面的作用。
当使可动压片30的不同线圈密度集圈用压片30b和集圈用压片30c突出时,分别使挺针片片踵67和导针片片踵68通过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路径67a、68a,能够进行不同线圈密度集圈的编织动作。另外,当使不同线圈密度集圈压片30a、30b以及集圈压片30c都不突出时,使起针三角21的突出沉入部21a突出,在A方位上也能够进行针织动作。当使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4突出时,能够使选针底脚片70如选针底脚片片踵71的路径71b所示地下降至B方位。当然B方位是针主体63不上升至齿口2的不弯纱方位。
图5表示三角座滑架3、4向左移动,利用罗纹三角25进行垫纱编织的控制状态。在该向左移动之前的向右移动中,用选针驱动器13选择使罗纹纱线等弹力纱进行集圈的织针,如路径74h所示地顶起选针器72的顶起用片踵74,如路径71h所示地顶起选针底脚片70的选针底脚片片踵71。在下一次向左移动中,由于选针底脚片70处于向H方位上升的状态,因而挺针片片踵67通过接圈侧接圈三角51的位置。由于接圈侧接圈三角51处于沉入状态,因而通过并到达罗纹三角25的上升三角面。如用虚线的路径67g表示,通过处于突出状态的罗纹三角25,挺针片片踵67上升至集圈位置,在齿口2从比供给用于进行编织的针织纱的喂纱口先行动作的垫纱用喂纱口接受弹力纱的供给。并且该织针利用选针驱动器13进行选针,并如路径74a和路径71a表示,与选针底脚片70被顶起至A方位上的织针一起,通过起针三角21、导向三角22、成圈三角24和导针片用三角11进行针织动作,并在齿口2进一步接受针织纱的供给。
图6和图7表示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移圈时的控制状态。图6表示转移侧,图7表示接受侧。图8表示在齿口2中的移圈经过。通过三角座滑架3、4的向左移动,使在前针床进行编织的线圈向后针床移圈时,左侧的选针驱动器13选针至H方位或A方位。在转移侧的三角座滑架3中,使起针三角21的突出沉入部21a突出,进行编织动作。并且,使导针片移圈起针三角41突出。导针片64的导针片片踵68被引导至导针片移圈三角42的三角针道,如路径68t表示,通过比导针片用三角11更进一步进入齿口2的移圈位置。在接受侧的三角座滑架4中,不使起针三角21的突出沉入部21a突出,而使接圈侧接圈三角51突出。如路径67r所示,挺针片66的挺针片片踵67通过接圈侧接圈三角51通过进入齿口2的接圈位置。
圈1表示挺针片片踵67与起针三角21的上升三角面抵接,织针即将开始进入齿口2之前的状态。导针片64下降,并且针钩63a打开。在通过前侧针床的三角座滑架3驱动的针主体63侧上形成有在先行的线圈横列上编织出的线圈80。圈2表示在三角座滑架3的起针三角21的中心三角21c作用下,针主体63最大限度地进入齿口2的状态。导针片64也进入齿口2,线圈80从针主体63的针钩63a转移至导针片64的针舌64a。圈3表示通过成圈三角24使针主体63最大限度地下降的状态。由于导针片64通过导针片移圈起针三角41转移至导针片移圈三角42的三角针道上,并保持上升位置,因而针主体63的针钩63a的顶部相比留在导针片64的针舌64a上的线圈80靠下。
通过从圈4至10的过程进行移圈。在圈4,通过接圈侧的三角座滑架4,导针片64上升,关闭针主体63的针钩63a。在圈5,通过接圈侧接圈三角51,接圈侧的针主体63上升,针钩63a的前端进入形成移圈侧的导针片64的针舌64a的2张弹性板之间。在圈6,移圈侧的导针片64被引导至形成在导针片移圈三角42上的三角针道的最大上升位置,最大限度地上升。在圈7,接圈侧的针主体63最大限度地上升。在圈8,移圈侧的导针片64开始下降,由此保持在针舌64a上的线圈80转移至接圈侧的针主体63的针钩63a。在圈9,移圈侧的导针片64下降至线圈80位置的下侧,由此线圈80转移至接圈侧的针主体63的针钩63a上。圈10表示接圈侧的针主体63也下降,并通过导针片64关闭针钩63a的状态。
图9表示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101的简要的三角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图1的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使用同一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在设在前后针床上的三角座滑架103、104上分别设置移圈用三角组110和接圈用三角组120。在移圈用三角组110中,代替图1的移圈用三角组40的导针片移圈三角42,使用导针片移圈三角111。在接圈用三角组120中,代替图1的接圈用三角组40的接圈用导针片三角53,使用接圈用导针片三角121。在导针片移圈三角111和接圈用导针片三角121上,分别设有用于使导针片64进入齿口2,使利用针舌64a保持线圈80的状态持续的三角针道111a和121a的槽。为了使该保持状态持续,还设有挺针片导向三角122和保持用压片123。三角针道111a和121a的槽,即使是导针片片踵68处于沉入针槽61的状态,也与若干个槽扣合而被引导。但是,不一定需要上述三角针道111a和121a的槽。
关于后述的继续保持而进行的说明那样,当使选针底脚片片踵71下降至B方位,而使挺针片片踵67和导针片片踵68沉入针槽61时,能够持续使导针片的针舌64a进入齿口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可以不更换导针片移圈三角42和接圈用导针片三角53而能够直接使用导针片片踵68。
图10和图11表示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移圈时的控制状态。图10表示转移侧,图11表示接受侧。其中,在接受侧,在导针片64的针舌64a接受线圈80。图12表示在齿口2中的移圈经过。
在三角座滑架103、104的向左移动中,使在前针床编织的线圈移圈至后针床时,左侧的选针驱动器13选针至A方位。在转移侧的三角座滑架103中,使起针三角21的突出沉入部21a突出,进行编织动作。并且,使导针片移圈起针三角41突出。导针片64的导针片片踵68被导针片移圈三角111的三角针道引导,如路径68t表示,通过比导针片用三角11更进一步进入齿口2的移圈位置。此时,右侧的选针驱动器13,如路径74a表示,预先选出在下一个线圈横列中进行接圈的针至A方位。在接受侧的三角座滑架104中,不使起针三角21的突出沉入部21a、21b突出,而使接圈侧接圈三角51突出。挺针片66的挺针片片踵67通过接圈侧接圈三角51,如路径67r所示地通过进入齿口2的接圈位置。并且使接圈侧保持起针三角52突出,以接圈用导针片三角121的继续保持用针道对导针片64的导针片片踵68进行引导,如路径68r所示,能够使保持位置继续。
圈A表示挺针片片踵67与起针三角21的上升三角面抵接,织针即将开始进入齿口2之前的状态。导针片64下降,并且针钩63a打开。在通过前侧针床的三角座滑架103驱动的针主体63侧,形成有在先行的线圈横列中编织出的线圈80。圈B表示通过三角座滑架103的起针三角21的中心三角21c,针主体63最大限度地进入齿口2的状态。导针片64也进入齿口2,线圈80从针主体的针钩63a转移至导针片64的针舌64a。圈C表示通过成圈三角24使针主体63最大限度地下降的状态。由于导针片64通过导针片移圈起针三角41转移至导针片移圈三角111的三角针道上,保持上升位置,因而针主体63的针钩63a的顶部比留在导针片64的针舌64a上的线圈80更靠下。
通过从圈D至J的过程进行移圈。在圈D,通过接圈侧的三角座滑架104,导针片64上升,关闭针主体63的针钩63a。在圈E,通过接圈侧接圈三角51,接圈侧的针主体63上升,针钩63a的前端进入用于形成移圈侧的导针片64的针舌64a的2张弹性板之间。在圈F,移圈侧的导针片64的导针片片踵68被引导至形成在导针片移圈三角111上的三角针道的最大上升位置,最大限度地上升。接圈侧的导针片64,同样地,使导针片片踵68通过接圈侧保持起针三角52引导至接圈用导针片三角121的三角针道上而开始上升。因此,图12中的从圈A至E与图8中的圈1至5为分别相同的动作,圈F以后与圈6以后则是不同的动作。
另外,在挺针片导向三角122上设有下降面122a和推压斜面122b。三角座滑架104向右移动时,在选针底脚片片踵71的路径不通过保持用压片123的推压部123a的条件下,挺针片片踵67从下降面121a被引导至推压斜面121b。
在图12的带圆圈G中,导针片64与接圈侧的针主体63一起最大限度地上升。在圈H,移圈侧的导针片64开始下降,由此保持在针舌64a上的线圈80转移至接圈侧的导针片64的针舌64a。在圈I,由于移圈侧的导针片64下降至线圈80的下侧,由此接圈侧的针主体63也下降,因而线圈80转移至接圈侧的导针片64的针舌64a。圈J表示接圈侧的针主体63和导针片64也进一步下降,并通过导针片64关闭针钩63a的状态。通过如上所述的移圈过程,能够在接圈侧的针主体63的针钩63a保持别的线圈而接受线圈80。即,能够处理为将线圈80临时放置(以下称为“保持”)在接圈侧的导针片64上的状态。
图13和图14表示如图10至图12所示地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移圈后返还线圈时的控制状态。图13表示转移侧,图14表示接受侧。其中,原来在图10中为接受侧的三角座滑架104成为转移侧,三角座滑架103成为接受侧。三角座滑架103、104向右移动时进行返还动作。图15表示在齿口2中的返还的经过。
如图13所示,在转移侧的三角座滑架104,使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3突出,并如选针底脚片70的选针底脚片片踵71的路径71c表示,使选针器72下降至B方位。在这期间,导针片64的导针片片踵68,如路径68t所示地,通过接圈用导针片三角121的三角针道,并上升至移圈位置。如路径67c表示,挺针片66的挺针片片踵67保持一定的高度。
如图14所示,在接受侧的三角座滑架103中,通过移圈用接圈三角43,挺针片66的挺针片片踵67如路径67r所示地上升,导针片64的导针片片踵68也如路径68r所示地上升。如路径71a、71h表示,选针底脚片70的选针底脚片片踵71被选针底脚片半下降三角32和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4压下。
图15中圈a表示与如下所述位置对应的状态该位置为按照路径68t将导针片片踵68引导至三角座滑架104的接圈用导针片三角121的三角针道的位置。圈b表示接受侧的针主体63通过移圈侧接圈三角43开始上升,针钩63a的前端插入转移侧的导针片64的针舌64a的状态。圈c表示转移侧的导针片64和接受侧的针主体63分别最大限度地上升的状态。圈d表示转移侧的导针片64和接受侧的针主体63分别下降,线圈80转移至接受侧的针主体63的针钩63a,并通过导针片64关闭的状态。圈e表示转移侧的导针片64下降,从线圈80脱离,并关闭针主体63的状态。圈f表示接受侧的针主体63和导针片64下降至不弯纱位置的状态。
图16和图17,与图10和图11相同地,表示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移圈时的控制状态。图16表示转移侧,图17表示接受侧。其中,在接受侧,以使导针片64的针舌64a接受线圈80并保持的保持状态的状态持续的继续状态结束。因此,在接受侧的三角座滑架104,通过后行的右侧的选针驱动器进行选针器72的选择,如路径74a所示地用选针顶起三角15上推顶起用片踵74,如路径71a所示,使选针底脚片70的选针底脚片片踵71预先上升至未与保持用压片123抵接的A方位的位置上。
图18和图19表示使保持进一步持续的控制状态。在图18表示的以导针片64进行保持的接受侧的三角座滑架104中,使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3突出。图17的上一个工序的路径67r表示的挺针片片踵67从接受侧的三角座滑架104的外侧沿着挺针片导向三角122的下降面122a,从路径67a下降至路径67c,并通过推压斜面122b下沉。此时,通过使导针片片踵68也同时下沉,能够防止受到接圈用导针片三角121的作用。并且,如路径71c所示,利用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3使选针底脚片片踵71压下至B方位,使其保持在路径71c。由此,如路径68c所示,导针片片踵68保持导针片64的针舌64a进入齿口2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图19所示的转移侧的三角座滑架103,如路径71c所示,通过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34使选针底脚片片踵71压下至B方位并使其保持在路径71c,如在图15用圈g所示,能够使使保持持续。
图20、图21、图22和图23表示从保持的持续开始向针钩63a返还线圈的控制状态。在以导针片64进行保持的接受侧的三角座滑架104中,作为图22和图23所示的向右移动中进行返还的方式,在图20和图21所示的向左移动的线圈横列中,使可动压片30(30a、30b、30c)突出,并且利用先行的选针驱动器13进行选针器72的选择,如路径71a所示,将选针底脚片70的选针底脚片片踵71顶起至A方位。导针片片踵68通过选针底脚片片踵71与可动压片30(30a、30b、30c)抵接的区域后,如路径68a所示地,与接圈用导针片三角121的三角槽扣合,并且保持导针片64的针舌64a进入齿口2的位置。并且,通过可动压片30(30a、30b、30c)后的选针底脚片片踵71沿着选针底脚片半下降三角31下降至H方位。图22与图13相同,原来作为接受侧的三角座滑架104成为转移侧,将路径71h所示的H方位的选针底脚片片踵71,仅推入设有保持用压片123的推压部123a的区域,以使其不从外侧与挺针片导向三角122扣合而通过路径67t。然后导针片片踵68能够与接圈用导针片三角121扣合。图23与图14相同,原来作为转移侧的三角座滑架103成为接受侧,利用移圈侧接圈三角43使针主体63进入齿口2,并接受线圈返还。因此,与图22和图23有关的工序与图15的从圈K至圈P表示的经过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各实施方式,能够从移圈用三角组40、110向接圈侧三角组50、120转移线圈80,并能够保持所转移的线圈80。接圈侧的线圈80的保持,不仅在编织过程中用针主体63保持线圈80,同时还通过导针片64的针舌64a移圈后的线圈80的保持。
并且,可在前后针床之间自由地进行移圈,从一方向另一方暂时放置线圈80而继续进行保持,并且在另一方与编织过程中的针织物分开进行保持,根据需要能够从另一方向一方返还。不设置上部针床等辅助针床、空针就能够进行筒状针织物、罗纹针织物的移圈,并且能够在筒状针织物中编织如线圈交叉等组织的花纹和成形编织等多种针织物。
并且,通过3个方位的选针机构12能够进行多种控制,使选针机构12简化,能够进行多种选针,并能够使三角座滑架3、4;103、104变得紧凑。通过使三角座滑架3、4;103、104变得紧凑,能够实现高速的移动,能够缩短移动距离,并能够有效地进行手套等小宽度的针织物的编织。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或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可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所以前述实施方式只是所有方案中的其中一个例示,本发明的范围是发明内容的范围所示的范围,并不受到说明书本文的限制。并且属于发明内容范围的变形或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根据本发明,通过分别配置编织三角的针道和移圈的针道,分别使其协同动作,使三角座滑架形成简单的机构,并小型化,能够从移圈三角组向接圈三角组转移线圈,并能够保持所转移的线圈。接圈侧的线圈的保持,能够在以编织过程中的针主体保持线圈的同时,还以导针片的针舌保持移圈后的线圈。由于在不进行移圈的编织线圈横列中,能够仅以使编织三角通过规定的织针的较小行程使三角座滑架进行往复移动,仅以使移圈用三角组通过进行移圈的线圈横列的行程使三角座滑架进行往复移动,因而没有时间浪费,能够提高编织效率。
并且根据本发明,不会阻碍三角座滑架的紧凑化,能够保持线圈固定在导针片的针舌上的状态,三角座滑架进行往复移动而能够进行移圈和编织操作。由此,能够不设置空针而编织例如在手套等袋状针织物上编织绳形花纹等线圈交叉的编织组织,从而使编织的变化丰富。
并且根据本发明,在前后针床之间自由地进行移圈,从一方向另一方暂时放置线圈,并且在另一方与编织过程中的针织物分开而进行保持,根据需要能够使其从另一方向一方返还。不设置上部针床等辅助针床、空针也能够进行筒状针织物、罗纹针织物的移圈、能够编织成形编织等多种针织物。
并且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化选针机构,能够进行多种多样的选针,使三角座滑架变得紧凑。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其包括编织三角,在前后针床在齿口相对的横机中,装载于沿着各针床移动的三角座滑架上,对并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复合针的针主体进行作用;导针片三角,设在三角座滑架的齿口侧,对导针片的片踵进行作用,与通过编织三角进行驱动的针主体协同动作地进行针织物编织用的驱动,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圈用三角组,在至少一方的三角座滑架上与编织三角连续地设置,其包括导针片移圈起针三角,配置在通过导针片三角对导针片的片踵进行引导的三角针道结束的位置,可进行控制以切换相对于导针片片踵的驱动和不驱动,当切换为相对于导针片的片踵进行驱动时,引导该导针片的片踵,将导针片送入使导针片的针舌相比针主体的针钩更进一步进入齿口的三角针道中;和移圈三角,配置在通过导针片移圈起针三角对导针片的片踵进行引导的三角针道上,对导针片进行驱动,以使导针片相比基于导针片三角的进入位置更进一步进入齿口,从而进入至可交接线圈的移圈位置;和接圈用三角组,相对于设有移圈用三角组的三角座滑架,在齿口相对的三角座滑架上与编织三角连续地设置,其包括接圈侧接圈三角,设在与移圈用三角组的移圈三角相对的位置上,可进行控制以切换相对于针主体的驱动和不驱动,当切换为相对于针主体进行驱动时,对针主体的针钩进行驱动,以将其送到可从通过移圈三角进入至移圈位置的导针片处接受线圈的接圈位置;和导针片接圈起针三角,就三角座滑架的移动而言,配置在通过接圈三角开始进行针主体的驱动的位置附近,可进行控制以切换相对于导针片片踵的驱动和不驱动,当切换为相对于导针片进行驱动时,引导该导针片的片踵,将导针片送入接圈保持针道,所述接圈保持针道用于使导针片的针舌相比针主体的针钩更进一步进入齿口而保持线圈,移圈用三角组进一步包括移圈侧接圈三角,所述移圈侧接圈三角设在与通过接圈用三角组的接圈起针三角对导针片进行引导的接圈保持针道相对的位置上,可进行控制以切换相对于针主体的驱动和不驱动,当切换为相对于针主体进行驱动时,将针主体的针钩单独地或与导针片一起送到该接圈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针,为了接受所述编织三角所进行的驱动而进行编织动作,具有挺针片,通过使挺针片沉入针槽,所述导针片的片踵沉入针槽而不接受来自所述接圈用三角组的驱动;进一步包括挺针片导向三角,与接圈用三角组连续,设在相对编织三角更靠外侧,具有推压斜面和三角面,以使导针片的片踵通过接圈用三角组,该推压斜面推压挺针片的片踵以使导针片的片踵沉入针槽,该三角面用于将挺针片的片踵引导至推压斜面;和压片,能够选择性地对挺针片进行推压,以使挺针片不与挺针片导向三角的三角面扣合而通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分别配置于前后针床的三角座滑架上分别设有所述移圈三角组和接圈三角组。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三角座滑架进一步包括进行1次编织动作的编织三角;选针机构,就三角座滑架的移动方向而言,配置在编织三角的两侧,在3个方位的控制位置之间,进行使位置变更为各方位的选针动作;和可动压片,配置在3个方位中的1个方位上,能够对编织动作进行控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移圈、线圈的暂时放置等,且能够使三角座滑架小型化的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在各三角座滑架(3、4)上分别配置有移圈用三角组(40)和接圈用三角组(50)。通过使三角座滑架(3、4)向左侧移动,能够将线圈从设有三角座滑架(3)的前针床转移至设有三角座滑架(4)的后针床。当使三角座滑架(3、4)向右侧移动时,能够将线圈从设有三角座滑架(4)的后针床转移至设有三角座滑架(3)的前针床。能够在前后针床(3、4)之间自由地进行移圈,并能够从一方向另一方暂时放置线圈(80),继续进行保持,并且在另一方与编织中的针织物分开而进行保持,根据需要能够从另一方向一方返还。
文档编号D04B15/36GK1867716SQ20048002969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0日
发明者宫本昌纪, 前田博司, 宫井卓哉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