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绒头织机上的提花绒头经纱的梭口形成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59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面绒头织机上的提花绒头经纱的梭口形成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面绒头织机上的提花绒头经纱的梭口形成的方法和装置,该织机上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位于相邻的梭口平面之间并且一个位于另一个上面的引纬区域;绒头纱对应于提花和所选组织经由综丝分别分配给一梭口平面并最后根据梭口开口操作类型移入该梭口平面;非提花绒头纱组接结到一顶层基布(顶布)和/或一底层基布(底布)中,并且提花绒头纱接结到顶层基布或者底层基布中,同时在两基布之间张紧。
背景技术
在双梭口织机或具有多于一个引纬区域的织机上,通常根据所要求的组织,将参与梭口形成的经纱分配给分别位于引纬区域上方、下方或之间的梭口平面。借助梭口形成装置单独或成组地选择每个单个梭口平面的绒头经纱,然后将其移入预定的新梭口平面。在该情况下,绒头经纱以离引纬元件的运动路径较大或较小的距离而与引纬区域相切。
对于绒头纱,目标是要获得尽可能大的梭口开度角;而接结经纱和张紧经纱非常接近地与引纬元件的路径相切或者与引纬区域相切并引导绒头纱。
为了梭口形成的目的,引导所有绒头经纱穿过由提花驱动装置驱动的综丝上的综眼(综环)。当一综丝分配给一特定梭口平面时,其行程总是终止于同一位置。该位置由预定位置和提花机刀箱或指耙(finger rake)的行程确定。
DE 199 24 689 C1公开了一种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在边经纱附近将梭口开度角保持为有限大小。这些梭口限制器分别作用在两个外侧梭口平面上,并将梭口开度角限制成在引纬过程中,能够足够可靠地保持通过喷嘴插入的仍未被打纬的纱线端部。
EP 1 069 218 B1中公开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具有一用于织机上的经纱的梭口形成的独立梭口形成驱动装置,其中,各单根经纱共用一个单个引纬区域。用于此目的的致动部件包括一马达,该马达的驱动轮连接到一吊线(通丝、综线)。行程大小可以随各综丝与纬纱打纬边的距离而变化,以确保要求的梭口开度角。
US 6,293,315 B1描述了一种类似装置,其中,马达的驱动轮设计成滑轮组的一部分。
这些最后提到的文献——DE 199 24 689 C1、EP 1 069 218 B1和US6,293,315 B1——只涉及仅具有一单个引纬区域和两个梭口平面的织机。在这些织机上生产的织物是平幅织物。在这些织机上,梭口的高度较低。
在具有两个或多个引纬区域的织机上,整个梭口高度显著地增加。在双面绒头织机上,不能使用各个致动部件用于绒头纱的梭口形成。通常,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引导的非常膨松的绒头纱会缠合在一起,并且不允许梭口开度角减小。
当需要大梭口开度角时,各个致动部件需要的能量并且从而其发热也增加。在需要对致动部件进行紧密组装的情况下,冷却问题特别重要,而在操作中还没有有效的方法。
为减小双面绒头织机上的梭口的梭口高度,DE 32 05 227 A1为了提高性能,建议在一平行四边形引导筘座。通过这种结构,可以特别显著地限制筘座的高度及其运行。因此,引导绒头纱的综丝可以通向离引纬区域更近的位置。综丝的行程减小。然而,梭口开度角保持不变。
即使在使用这种方式引导的筘座时,仍然不可以使用将吊线卷绕在一卷轴上的各个转动致动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修正梭口的设计,使得如果适当使用用于控制绒头纱的各个致动部件,可以减小绒头纱的梭口高度,但在梭口形成过程中绒头纱不会彼此缠合,同时经纱密度保持不变。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可以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实现。
根据本发明修正的梭口所能实现的是,由不同基布上的不同接结位置所导致的梭口尺寸的差异可以得到补偿,因为当绒头纱作为埋头绒头纱或作为开始提花绒头纱打结时,绒头纱会向外侧梭口进行一较小行程。
通过该新型梭口形成方法,单独控制的致动部件的优点可以转给双面绒头织机,在该织机上膨松的绒头纱以高密度接结,并且该织机具有多于一个引纬面。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是,因此减小的梭口允许使用尺寸和质量显著减小的筘座。这导致织机转动速度的增加。固定在筘座上并伸入梭口的元件——例如用于引纬元件的导齿(guide teeth)或在喷气引纬情况下的辅助喷嘴——可以设计得较短,并因此更轻且更稳定。
根据权利要求2,通过绒头纱在其端部位置的交错,即使在减小梭口尺寸的情况下,在梭口变换过程中,绒头纱也可以彼此间疏松且不会彼此缠合。
权利要求3就权利要求1中绒头纱的梭口高度如何通过向外侧梭口进行不同的行程而减小进行更准确的描述。
根据权利要求4,外侧梭口中综丝的端部位置的交错也减少了这些区域中的缠合作用。当外侧梭口中的新提花绒头纱从各埋头绒头纱股(strand)释放时,这些区域是最重要的。
根据权利要求5,对梭口变换的修正使得缠合的绒头纱可以更可靠地彼此松开,同时,梭口不会在筘座的运动区域内持久地扩大。
权利要求6中限定的操作类型有效地避免了绒头线在中间梭口内临时集结,从而有效地防止绒头纱的缠合。
权利要求7示出实现该目的的修正方法。代替使外侧梭口中的绒头纱的差分定位随一基布中的最后组织而变化的情况,这里使用一机械梭口限制器,该限制器根据梭口高度限制筘座区域内的从本身所在的基布转换到相邻的外侧梭口的绒头经纱的运动幅度。
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装置以一简单的方式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根据权利要求9的修正帮助经纱彼此疏松。
权利要求10限定了用于实现权利要求7的方法的装置。权利要求11说明了实现权利要求7的方法的梭口限制器的有利结构和布置。


下面将通过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图1示出一双面绒头织物织机的梭口的概略性截面图;图2示出顶布的绒头纱的运动曲线图;图3示出底布的绒头纱的运动曲线图;图4示出一双面绒头织物的图示以及一绒头纱在绒头纱转换过程中的运动;图5示出与图1类似的概略性的梭口截面图,以及绒头经纱的不同控制和一梭口限制器;图6示出顶布的绒头纱的运动曲线图,该图适合图5;图7示出梭口限制器的概略透视图;图8示出用于利用垫纱(喂纱)综丝引导梭口限制器的详细视图;图9示出梭口更详细的视图,其中可明显看出各个梭口平面中的综丝综耳的交错;图10示出综丝的利用转动致动部件的驱动装置的概略视图;图11示出绒头纱在使用有限时间的超行程的梭口变换/梭口移位(shedtransfer)中的运动曲线图;以及图12示出绒头纱在梭口变换过程中的运动曲线图,其中,穿过梭口中心的通路的时间交错。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根据第一解决方案变型的本发明的原理。
双面绒头织物6从纬纱打纬边11开始被卷取,并在导布器1的板之间引导。绒头纱在顶层基布61或底层基布62中打结。参考图4,顶布61的也称为埋头绒头纱的非提花绒头纱71规则地接结在顶布61的底纬(背纬)81与内纬82之间。底布62的非提花绒头纱72或埋头绒头纱也是这样。这些非提花绒头纱或埋头绒头纱接结在底布62的底纬83和内纬84之间。
如果这些非提花绒头纱(到目前为止仅提到了非提花绒头纱71、72)中的一个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那么,与其余非提花绒头纱不同的是,所选择的绒头纱73向外(向上或向下)移到引纬区域51的上面或引纬区域52的下面。绒头纱73在这种情况下会被其基布61中的最后组织(lastweave)拉向右上方,并与邻近的引纬区域51的外侧相切。引导绒头纱73的综丝31的综眼311位于由上述两点(基布61上的最后组织以及与引纬区域51的相切)限定的附加内侧上部梭口平面O2上。
在将绒头纱71和72接结在其基布的内纬的外侧周围时,假定在埋头绒头纱的接结中,绒头纱71和72接结在一相同位置。
在钢筘21的运动区域内形成的梭口明显地比到目前为止通常在综丝31的综眼移入位置O1的情况下将要形成的梭口小。在这一点上,可以比较图1中的平面730和740。上部和下部梭口边界向梭口中心移动了差量a和b(分别最多为10mm)。筘座2或钢筘21可以缩短或减小约这个量。筘座2或钢筘21会变得更轻并更稳定。
如图2所示,当该新选择的绒头纱73从位置O2继续其形成提花的运动时,综丝31的引导绒头纱73的综眼311首先移动到外侧下部梭口平面U1,然后移入外侧上部梭口平面O1。对绒头纱的这种控制不会损害实际梭口高度,因为用于使绒头纱形成提花的最后接结点分别位于相对的基布61、62中。
如果底层基布62的非提花绒头纱74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那么,根据图3,来自中间梭口M2的绒头纱74首先与综丝32的综眼321一起移动缩短的行程量H1′而进入下部梭口平面U2。绒头纱74延伸的平面从底层基布62中的最后接结点开始,并与下部引纬区域52的下部外侧相切。
因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筘座区域内的梭口也可设计得比以传统方式形成的梭口小差量b。综丝32的综眼321常规上移入梭口平面U1,从而,绒头纱在平面740内延伸。
从图3可以明显看出综丝32上的综眼321的进一步运动。在下面的穿经(pass)过程中,绒头纱74分别移入外侧梭口平面O1或U1。在这种情况下,钢筘21区域内的梭口也不会变大,因为绒头纱74、75、76的之前的接结点位于相对的基布62、61中。
上文所使用的术语“与引纬区域相切”不能理解成引纬元件的路径的直接相切。在大部分情况下,接结经纱611、621或通常所说的在梭口中引导这些引纬元件的张紧经纱(参考图9)与这些路径隔开一微小距离而相切。在大部分情况下,以较低张力输送并经常易于缠合的绒头纱与接结经纱或张紧经纱外侧的引纬区域相切。
在特定绒头材料情况下,梭口高度以所述方式的减小会导致绒头纱彼此缠合从而阻止梭口打开。当新选择的用于提花绒头纱必须从以相同方式接结很长时间的埋头绒头纱股中拉出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大部分时候发生在从中间梭口进入分别分配给特定基布的外侧梭口时。
这种缺点是这样克服的,即,将中间梭口M1、M2内的绒头纱设置成在引纬过程中在高度方向交错,使得绒头纱不会在一筘幅内彼此平行定位和彼此相邻。
在图1中通过中间梭口中的综眼位置示出了这种交错。改变相邻筘幅内的交错是有利的。在提花绒头纱从一外侧梭口转换到另一外侧梭口或者埋头杆(dead pole)在外侧梭口与中间梭口之间转换时可能涉及到的中心通路对避免缠合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该阶段,当绒头纱穿过中间梭口或梭口中心时,使这些绒头纱以交错的方式彼此相继接触也是有利的。由此可以显著地减少缠合,并且总的说来,可以采用减小的梭口高度和减小的梭口开度角,同时,绒头纱不会缠合并且引纬元件不会打断(beatthrough)这些缠合绒头纱。在这方面,也可以比较关于图11和12的陈述。
然而,这里所述的对绒头纱开始形成提花或形成提花过程中的控制,不能通过传统的提花机实现。
然而,可以通过分别分配给绒头经纱或其综丝的通常所说的致动部件或马达37实现对必要的梭口形成运动进行控制(参考图10和EP 1 063 326B1)。
上述马达37通过中央控制器接收具有缩短的行程、交错开始位置和时间差分(时间偏差)中心通路的相应差分(不同,differentiated)控制程序。
缩短的行程H1;H1′发生在从M1与M2之间的交错的中间梭口位置中的一个位置进入一个梭口位置O2和U2,或者H2;H2′从一个梭口位置O2向U1,或者从一个梭口位置U2向O1。
用于马达37的这些和其它传统控制程序可以在任意类型的行程中根据综丝31在提花控制综丝31的区域3内的位置而变化,使得梭口不会超过钢筘21的运动区域内的一预定最大尺寸。
当绒头纱在形成提花结束时被带回其底布中时,该绒头纱移入中间梭口M1并且在那里在其交错过程中重新分配给非提花绒头纱组;后面接着由用于通常所说的埋头绒头纱71、72的控制程序或差分控制程序控制。
这里再次指出的是,甚至在作为埋头绒头纱的绒头纱的接结过程中,也可以在这些绒头纱经由各自的内纬82、84接结在外侧时完成缩短的行程H1、H1′。
图5示出用于在筘座2的运动区域内限制梭口高度的方法的第二变型。梭口限制器4直接设置在筘座2或其钢筘21的最后位置的下游。这些梭口限制器4位于从特定基布61、62上的最后组织开始向上或向下延伸成与邻近的引纬区域51、52外侧相切的平面中的一个平面中。
这些平面的特征在于绒头纱73a和74a的部分。在使用梭口限制器4、41、42时,综丝31、32的行程大小H不需要根据内部和外侧梭口差分(变化)。然而,即使在这个时候,也有必要使中间梭口M1、M2中的梭口位置交错,并且使穿过中间梭口M1、M2的通路交错。
在这种情况下,梭口也可以在钢筘21的运动区域内保持较小。筘座2的尺寸可以减小,并且允许织机高速操作。
考虑到钢筘21的最后位置与提花控制综丝31、32之间的空间非常有限,并考虑到提花控制综丝31、32区域中的空间3必须能够易于进行维护操作的事实,因此难以在该区域设置相对于机器立柱固定的梭口限制器4。
根据本发明一有利形式,梭口限制器4设计成相对于机器立柱通过张紧元件410、420牢固地固定(锚固)在梭口两侧的张紧金属丝41(参考图7和图8)。
这些张紧金属丝41借助配备有综眼44和45的垫纱综丝43沿着梭口彼此隔开一定距离地引导。这些垫纱综丝又相对于机器立柱通过螺纹件牢固地固定在上部保持横杆47上,并通过弹簧46固定在下部张紧横杆48上。张紧金属丝41、42通过张紧元件410、420沿其轴线预加应力,这样垫纱综丝43的数量得到限制。梭口限制器4的这种布置能使想要的梭口限制足够稳定,而且不会阻碍绒头纱71至76进入综丝31、32的综眼311、321。
然而,在根据图1和图5的描述中,仅以高度概略的方式说明了绒头纱各个端部位置和通路在中间梭口和外侧梭口中的交错;图9通过一基本按比例放大的梭口的例子说明了中间梭口M中综眼位置的交错。由左侧三个综丝31构成的组分配给顶布61的绒头经纱,而综丝组32属于底层基布。
中间梭口M1区域内的所示综眼位置311M、321M是综眼311、321的位置,该位置是绒头纱在埋头绒头纱接结到中间梭口M1中的过程中假想的临时端部位置。如果这些绒头纱形成提花,那么这些位置就近似地为任一时刻各绒头纱在梭口变换过程中假想的位置。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出现这种交错,只有非常少的绒头纱在钢筘的一筘幅内同时相遇。在这种类型的形式中,绒头纱的彼此缠合明显地受到限制。筘幅内的绒头纱的相互作用被限制到最小。
在外侧梭口中也可以进行类似类型的操作。当埋头绒头纱接结到上部外侧梭口中时,综丝的综眼处于位置311/O2。在该位置,由三个(综丝)构成的组具有一位置,使得对于张紧的绒头纱,在一筘幅内该综丝组中没有一个综丝直接相邻于另一个综丝引导。
即使在提花绒头纱从外侧梭口中的绒头纱股释放时,缠合作用也受到限制。如果考虑提花绒头纱处于各个外侧梭口O1、U1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绒头纱的与结合外侧梭口O2、U2中的埋头绒头纱描述类似的交错。然而,即使在该区域也并非完全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交错,因为通常同时在该梭口平面形成提花的绒头纱分别只有一个。
这里使用相同的交错,从而利用标准程序语言(complex)对各个致动部件进行的编程可以得到简化。
图10再次概略地说明了通过致动部件(这里是马达37)对用于绒头纱的综丝31进行驱动的类型。下部区域中的综丝31引导绒头纱进入其综眼311。从综丝31向上延伸的吊线33引导跨过一中间轮34,并固定到相对于机器立柱固定的条板49。中间轮34的轴通过另一吊线35连接到致动部件37的吊线卷筒36。吊线卷筒36具有螺旋形凹槽,吊线35可以以有序的方式在该凹槽中安置和释放。
通过使用中间轮34,卷筒36的尺寸被限制到最小。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注意的一个缺点是,所需的驱动转矩增加。这进而导致马达尺寸显著增加。需要在一双梭口织机上实现的较大梭口尺寸是否使用中间轮34取决于本领域技术人员。
图11和12再次说明了运动曲线,其中,绒头纱在梭口变换期间,通过致动部件以受控方式移动。梭口变换主要发生在引纬元件S在一第一穿经时离开梭口至引纬元件S1在一第二穿经时重新进入梭口的时间间隔。
图11示出上述传统形式运动的运动曲线F和F1。该运动从分别预定的梭口平面开始并终止于该预定梭口平面。在控制绒头纱的梭口形成过程中,必须防止缠合作用。为此,运动曲线F3和F4以这种方式变化,即,至少在该运动的端部位置区域,在绒头纱最后保持在其新梭口平面之前,进行有限时间的超行程H3。也可以在梭口变换前进行一超行程H4。根据所使用的绒头材料的情况,绒头纱可以因此更有效地从纱线股释放。
图12示出在不同时间穿过区域E中的梭口中心和其它绒头经纱的绒头纱的运动曲线F5至F7。在这种情况下,不言而喻的是,也可以采用结合图11所描述的超行程。
附图标记列表1 导布器11 纬纱打纬边2 筘座21、21′ 钢筘3 提花综丝区域31 综丝311综眼32 综丝321综眼33 吊线34 中间轮35 吊线36 吊线卷筒37 马达、致动部件4 梭口限制器41 张紧金属丝410张紧元件42 张紧金属丝420张紧元件43 垫纱综丝44 综眼45 综眼46 弹簧47 保持横杆48 弹性横杆49 条板
51 引纬区域(上部)52 引纬区域(下部)6织物61 顶层基布62 底层基布,(7) 绒头纱71 顶布的也称为埋头绒头纱的非提花绒头纱72 底布的也称为埋头绒头纱的非提花绒头纱73 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的新/平面绒头纱730 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的旧绒头纱73a 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的具有梭口限制器的绒头纱;来自自己的基布/平面73b 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的具有梭口限制器的绒头纱;来自其它基布74 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的新/平面绒头纱740 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的旧绒头纱74a 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的具有梭口限制器的绒头纱;来自自己的基布/平面74b 被选择用于形成提花的具有梭口限制器的绒头纱;来自其它基布75 提花绒头纱76 提花绒头纱81、82 纬纱83、84 纬纱91 衬垫经纱/张紧经纱——顶布92 衬垫经纱/张紧经纱——底布O1 上部外侧梭口平面O2 上部内侧梭口平面
M1中间梭口平面(顶布)M2中间梭口平面(底布)U1下部外侧梭口平面U2下部内侧梭口平面H 行程H1、H1′ 缩短的行程H2、H2′ 缩短的形成提花的行程H3、H3′ 超行程a、b 差量E、E1 穿过区域/梭口中心F、F1...F7运动曲线F5′...F7′ 运动曲线S 引纬——结束——第一穿经S′ 引纬——开始——第二穿经
权利要求
1.用于双面绒头织机上的提花绒头经纱的梭口形成的方法,该织机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位于相邻的梭口平面之间并且一个位于另一个上面的引纬区域(51、52);所述绒头纱在对应于提花和所选组织的每次引纬前经由综丝(31、32)分别分配给一梭口平面(O、M、U),并且最后根据梭口开口操作类型移向所述梭口平面;非提花绒头纱(71、72)的组接结到一顶层基布(61)和/或一底层基布(62)中,并且提花绒头纱(75、76)接结到所述顶层基布(61)或所述底层基布(62)中,并最后在所述两基布(61、62)之间张紧;其特征在于所述综丝(31、32)是通过根据可选程序控制的电动致动部件(37)驱动的,并且引导所述绒头纱的综丝(31、32)的行程大小随所述两基布(61、62)中的一个基布中的最后接结的变化而改变,使得筘座(2)的最后端部位置区域中的梭口高度分别与所述提花绒头纱(75、76)的预定最大高度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间梭口(M1、M2)区域内的绒头纱的端部位置和/或通路位置被交错成使得不会超过两个分配给一筘幅的绒头纱规则地同时位于一个平面内或者同时在一个平面内彼此相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作为特定基布(61、62)中的非提花纱或作为埋头绒头纱而最后接结的绒头纱(71、72)被引导进入分配给所述特定基布(61、62)的外侧梭口(O、U)时,所述绒头纱(71、72)总是完成一缩短的行程(H1、H1′)而分别进入特定的内部外侧梭口(O2、U2);并且,所述缩短的行程(H1、H1′)终止在一平面(73、74)内,该平面从所述特定基布(61、62)的最后接结点开始,并分别与以近似相同高度设置的外部引纬区域(51、52)的外部相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外侧梭口中的绒头纱的端部位置也被交错成使得不会超过两个分配给一筘幅的绒头纱规则地同时位于一个平面内或者同时在一个平面内彼此相遇。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梭口变换进入一外侧梭口的过程中,引导绒头纱的综丝在所述外侧梭口的区域内完成一简短的超行程(H3、H3′)。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引导一筘幅的绒头纱的综丝以一时间偏差穿过所述中间梭口(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综丝(31、32)是通过根据程序控制的电动致动部件驱动的;所述绒头经纱(73、74)总是被根据提花而引导进入所述外侧梭口平面(O1、U1)中的一个平面;所述梭口——被减小一在所述两个平面(73a、74a)的区域中的所述筘座(2)与所述综丝(31、32)之间的差量(a、b)——所述两个平面从所述基布(61、62)中的一个基布的最后接结点开始,并分别在外侧——即顶部或底部——与以近似相同高度设置的外部引纬区域(51、52)相切,——通过上部和下部梭口限制器(4、41、42)跨过梭口的宽度,并且,所述中间梭口的区域中的绒头纱的端部位置和/或通路位置被交错成使得不会超过两个分配给一筘幅的绒头纱规则地同时位于一个平面内或者同时在一个平面内彼此相遇。
8.用于双面绒头织机上的提花绒头经纱的梭口形成的装置,该织机具有至少两个一个位于另一个上面的引纬区域(51、52),该引纬区域分别分配给双面绒头织物(6)的基布(61、62)中的一个基布的区域;该织机还具有带有综丝(31、32)的梭口形成元件,该综丝具有用于引导绒头纱(7)的综眼(311、321);所述综丝(31、32)能够在对应于提花和组织的每次引纬前通过选择元件分配给至少三个梭口平面(O、M、U)中的一个平面,并且能够通过驱动元件移向所述梭口平面;用以实现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梭口平面(O、U)分别由所述综丝的两个不同高度位置(O1、O2;U1、U2)限定;所述综丝(31、32)的外部高度位置(O1、U1)分别由一平面限定,——该平面从所述基布(61、62)中的一个基布的最后接结点开始,并在外侧与所述基布(62、61)中的另一基布的区域中的引纬区域(51、52)相切;所述综丝(31、32)的内部高度位置(O2、U2)分别由一平面(73、74)限定,该平面从所述基布(61、62)中的一个基布的最后接结点开始,并分别在外侧与以近似相同高度设置的外部引纬区域(51、52)相切;并且,用于综丝(31、32)的驱动元件是可单独控制的马达,该马达可根据不同程序被电动控制地进入所述内部高度位置(O2、U2)或进入所述外部高度位置(O1、U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绒头纱位于中间梭口(M1、M2)内的那些综丝的至少综眼被设置成在高度方向交错。
10.用于双面绒头织机上的提花绒头经纱的梭口形成的装置,该织机具有至少两个一个位于另一个上面的引纬区域(51、52),该引纬区域分别分配给双面绒头织物(6)的基布(61、62)中的一个基布的区域;该织机还具有带有综丝(31、32)的梭口形成元件,该综丝具有用于引导绒头纱(7)的综眼(311、321);并具有带一钢筘(21)的筘座(2);用以实现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部和下部梭口限制器(4、41、42)设置在所述筘座(2)的钢筘(21)与所述综丝(31、32)的运动区域之间;并且所述梭口限制器(4、41、42)的梭口限制止块分别设置在平面(73b、74b)中的一个平面上,所述平面(73b、74b)从所述基布(61、62)中的一个基布的最后接结点开始,并分别在外侧与近似以相同高度设置的外部引纬区域(51、52)相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口限制器(4)包括导向金属丝(41、42),该金属丝平行于织物打纬边(11)定向,并穿过固定到不可垂直移动的张紧的垫纱综丝(43)上的综眼(44、45)而彼此隔开一定距离引导。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双面绒头织机上的提花绒头经纱的梭口形成的方法和装置,该织机上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位于相邻的梭口平面之间并且一个位于另一个上面的引纬区域(51、52);绒头纱在每次引纬前经由综丝(31、32)分别分配给梭口平面(O、M、U),并根据梭口开口操作类型移入该梭口平面;非提花绒头纱组接结到两基布中的一个基布中,并且提花绒头纱在两基布之间张紧。为了能够通过根据可选程序控制的电动致动部件驱动综丝(31、32),在绒头纱在梭口形成过程中不缠合的情况下,将梭口修正为使得筘座的最后端部位置区域中的梭口高度分别与提花绒头纱的预定高度一致。
文档编号D03C3/20GK1710168SQ200510077568
公开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8日
发明者R·格斯尔, M·布尔克特 申请人:圣豪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