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219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横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四针床横编机等、隔着齿口而相向配置的前侧针床以及后侧针床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两层针床的横编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横编机,进行使被并列设置在针床上的多个织针相对于齿口进退的编织动作,一边拉入由齿口供给的针织纱来形成线圈弧一边编织针织物。在针床上形成有平行的针槽,织针的编织动作由针槽引导。织针在针槽内在相对齿口进退的方向上滑动位移,对于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由针槽的侧面支承。然而,织针的末端侧由于在编织动作的中途挂有针织纱,所以从针槽露出。为了使织针在拉入针织纱时不成为障碍,在针床中面临齿口的末端侧要求扩展正面宽度,因而无法将针槽形成至末端侧。因此,在用于形成线圈弧的织针使末端前出至齿口的状态下,不承受由针槽进行的朝向侧方的支承的部分露出较多。
已知有这样的现有技术,即,为了在扩展了正面宽度的针床的末端侧部分对织针的侧方进行支承,而设置了突起(例如参照日本实公昭42-6263号公报)。在该现有技术中,针对因坯布分别向内侧拉拽编织宽度的两端侧的织针,从针床的中央部起左右对称地以针槽的正面宽度在相当于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侧设置突起,从而限制织针的弯曲。
另外,还已知这样的现有技术,即,在针床的最末端侧设置用于容纳织针下部的导槽(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9-49153号公报)。在该现有技术中,在前后针床隔着齿口相向的两层针床的横编机中,在各织针上在一侧设置有弹板。在各针床的织针间空开间隔地配置沉降片,对于在编织作业中由针织纱施加在织针上的横向的负荷,利用形成为不与弹板接触的深度的导槽对织针的下部进行接收及支承。导槽的设置是用于,防止因由针织纱施加在织针上的横向的负荷引起织针弯曲、编织故障以及编织组织的损坏,并限制织针的弯曲。
在横编机中也使用了在前后各设置上下两层的针床的四针床横编机(例如参照日本特公平1-57173号公报)。在四针床横编机中,可组合在前后的下层针床之间、后部的下层和前部的上层的针床、或是前部的下层和后部的上层,编织各种针织物,可编织比双针床横编机种类多的针织物。然而,如日本特公平1-57173号公报的图3所示,在齿口的上层侧的针床的末端间的间隔比下层侧的针床的末端间的间隔要宽。
在如日本特公平1-57173号公报所示那样的四针床横编机中,对于下层侧针床的织针,也能够进行与双针床横编机相同程度的侧方支承。例如在针床的末端部设置与日本实公昭42-6263号公报等同样的突起,能够进行织针侧方的支承。但是,在上层侧的针床中,由于面对齿口的末端间的间隔比下层侧的针床末端间的间隔宽,所以难以设置突起对织针提供侧方支承。
进而,由于在上层侧,针床的末端位置从齿口离开,所以在例如用上层侧的针床进行增加线圈密度的编织情况下,即使在使织针的末端的针钩由齿口的中心前出至相向的针床侧而接收了针织纱的供给后,要使织针后退来形成线圈弧,织针的末端还是会成为从针床的末端部分突出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无法对保持线圈的织针提供朝向侧方的充分支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横编机,即使在面对齿口的同一侧具有上下两层针床,也可以对上层侧针床的织针进行针对侧方负荷的充分的支承。
本发明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着齿口相向配置的前侧针床以及后侧针床;
该前侧针床以及该后侧针床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上下两层针床;在该两层针床中的下层侧针床的齿口侧部分设置有多个固定沉降片,所述多个固定沉降片对从该下层侧针床相对齿口进退地进行编织动作的多个织针、以及从上层侧针床相对齿口进退地进行编织动作的多个织针双方起到沉降片的作用;在固定沉降片上,在不与该下层侧针床的织针相对齿口进退的编织动作发生干涉的位置、且在面对处于该上层侧针床的织针相对齿口前出的状态的织针的侧面的位置,设置朝向从该上层侧针床前出至齿口的织针的侧面突出的突起。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层针床中,各织针和各固定沉降片交替配置,所述突起分别设置在各固定沉降片的两侧面上。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下层侧针床相对齿口进退而进行编织动作的织针是复合针,该复合针能够使导针片与针主体独立地相对该齿口进退,所述导针片包括在所述齿口侧的末端形成有舌部的两片翼板,由导针片的翼板开关针主体的针钩;在所述固定沉降片的突起上设置倾斜,当从齿口离开时,该倾斜的突出量减小,由该倾斜对下层侧针床的复合针的翼板末端进行引导。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沉降片还具有对所述下层侧针床的织针进行侧方支承的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可以由以下所述的详细说明及附图变得明了。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四针床横编机1的齿口2附近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A和图2B是将关于图1的四针床横编机1的前侧针床3的齿口2附近的简化的构成分为上层针床3a侧以及下层针床3b侧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图3A和图3B是表示能够作为图1、图2A和图2B的固定沉降片9、10使用的沉降片部件50的例子的俯视图和正视图。
图4是关于四针床横编机1示意性表示比图1更宽范围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1中拉入针主体23a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关于左侧所示的前侧针床3、在从复合针21a、21b脱圈的辅助方面、织针支承突起11和齿口丝13进行同等作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以下附图对适用于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以齿口2附近的剖面表示出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四针床横编机1的概略构成。在四针床横编机1中,隔着齿口2相向的前侧针床3和后侧针床4分别具有上层针床3a、4a以及下层针床3b、4b。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隔着齿口2在前后成对的构成部分,前侧用奇数的序号表示,而后侧用偶数的续号表示。对于上下相同的构成部分,在上层侧附加a,而在下层侧附加b进行表示,但在统称时也可以省略a、b。
在上层针床3a、4a上分别立设多个上层针板5、6。在下层针床3b、4b上分别立设多个下层针板7、8。在四针床横编机1中,延长从下层针床3b、4b立设的下层针板7、8靠近齿口的部分,以支承上层针床3a、4a。在下层针床3b、4b对着齿口2的末端部上分别从齿口2侧安装有固定沉降片9、10。固定沉降片9、10具有织针支承突起11、12,在齿口2可从侧方支承上层针床3a、4b的织针。
在对着固定沉降片9、10的齿口2的末端部分中穿通有齿口丝13、14。齿口丝13、14理想的是使用钢琴丝等的硬质金属线材等。固定沉降片9、10挂在穿通于下层针床3b、4b的齿口2附近部分的沉降片挂丝15、16上而被固定。在下层针板7、8和上层针板5、6中分别穿通金属带条17、18;19、20,进行定位。在上层针床3a、4a和下层针床3b、4b中由上层针板5、6和下层针板7、8夹着两侧的间隙构成了针槽,容纳织针,引导相对齿口2进退的滑动位移。
在图1的四针床横编机1中,作为织针,在前侧针床3和后侧针床4的上层针床3a、4a和下层针床3b、4b上分别配置复合针21a、22a;21b、22b。这些复合针21a、21b;22a、22b例如日本专利第3379947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在各复合针21a、22a;21b、22b中,组合针主体23a、23b;24a、24b和导针片25a、25b;26a、26b,导针片25、26能够相对针主体23、24独立地滑动位移。在针主体23、24的末端形成有针钩31a、31b;32a、32b。导针片25、26借助相对针主体23、24的相对位移来开关针钩31、32。也可以不用这样的复合针21、22,而是使用舌针。
在固定沉降片9、10上还设置有在侧方支承下层针床3b、4b的针主体23b、24b的支承部33、34。对于下层针板7、8,成为上层针床3a、4a的齿口2侧的部分作为在侧方支承上层针床3a、4a侧的针主体23a、24a的支承部35、36发挥功能。
图2A和图2B由俯视图表示关于图1的四针床横编机1的前侧针床3的齿口2附近的简化构成。前侧针床3和复合针21倾斜以使齿口2侧变高。在四针床横编机1中,对于后侧针床4也由于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成,所以对前侧针床3说明的内容也同样适用于后侧针床4。复合针21设有在导针片25的齿口侧的末端形成有舌部的两片翼板37、38,以便从两侧夹持针主体23的针钩31。这样,翼板的末端分开的导针片25,例如本申请的申请人在日本专利第291746号公报的图2~图28等所公开的那样,通过从针钩31前出至齿口2,可以利用于移圈等。另外,作为这样的复合针,还有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1302581号说明书(EP1302581A1)和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1233093号说明书(EP1233093A1)。
图2A表示上层针床3a。在上层针床3a中,对于针对复合针21a的针主体23a的侧方支承,即使下层针板7的末端附近作为支承部35发挥作用,其侧方支承也是不充分的。通过在固定沉降片9上形成织针支承突起11,在接近齿口2的位置处可以充分支承针主体23a的侧方。另外,如图2A的左侧所示,在拉入复合针21a而形成线圈的新圈弧40时,被保持在导针片25a的旧圈弧41通过跨过由导针片25a关闭的针钩31a进行脱圈,从复合针21a脱开,形成从齿口2织出的针织物的线圈。例如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被拉向针织物中央侧等情况下,在脱圈时,与旧圈弧41相连的针织纱42由于搭跨在织针支承突起11上,所以织针支承突起11还起到脱圈辅助的功能。
另外,对于作为新圈弧40拉入的针织纱,由于其邻接织针间的部分由固定沉降片9的末端保持,所以被拉拽成从固定沉降片9的末端拉入针钩31a。针织纱即使在集束多根细纱的情况下,也可以由织针支承突起11承接,从而不会落入到织针的侧面等处。
图2B表示下层针床3b。固定沉降片9的织针支承突起11设置在即使复合针21b的针主体23b前出至齿口2也不会发生干涉的位置上。其中,在维修等手动操作时、或驱动导针片25b的三角从轨迹脱开而误动作时等,在导针片25b前出至齿口2之际,倾斜39是有效的。即,如右侧所示,翼板37、38的末端由在织针支承突起11中设在从齿口2离开一侧的倾斜39引导,可以防止发生损坏那样的事故。突起11和倾斜39由于呈岛状突出,所以可以扩大针钩31b周围的空间。由此,在拉入针织纱时也有富余,使得挂在针钩31b上的针织纱不会与周围接触。另外,在针主体23b前出至齿口2的状态下,若在固定沉降片9上设置支承部33的话,则可以对侧方加以支承。另外,对于复合针21b来说,齿口丝13也有效地作用,可实现脱圈的辅助。
图3A和图3B表示能够作为图1、图2A和图2B的固定沉降片9、10使用的沉降片部件50的例子。图3A以俯视图进行表示,图3B以正视图进行表示。作为固定沉降片9、10在针织物上形成沉降弧的是板状顶部51的末端部分。在板状顶部51的末端附近形成有贯通孔52,穿通着图1、图2A和图2B的齿口丝13、14。板状顶部51形成在呈弓形的细长的安装部53的末端。在安装部53的末端附近形成钩搭部54,可以挂在穿通下层针床3b、4b的末端附近的沉降片挂丝15、16上而进行定位。安装部53的弯曲沿下层针床3b、4b的下面侧的外形设置。在安装部53的基端形成固定部55,具有贯通孔56。固定部55嵌入在设于下层针床3b、4b下面的凹处中,在贯通孔56中可使后述的沉降片固定丝60穿通。
如图3A所示,与安装部53比较,板状顶部51的厚度较薄。其中,织针支承突起11、12的部分具有与安装部53同样的厚度。这样的形状可以通过切削加工具有安装部53厚度的板材来形成。另外,这样的形状也可以通过粘贴多块板材来形成。另外,固定沉降片9、10也可将基端部分安装在针槽内,仅使作为沉降片起作用的末端突出于齿口2。
图4示意性表示关于四针床横编机1的比图1更宽范围的构成。固定沉降片9、10通过使沉降片固定丝60、61穿通而固定在下层针床3b、4b上。复合针21、22的针主体23、24和导针片25、26的编织动作由被搭载在沿前侧针床3以及后侧针床4移动的滑架上的三角控制。在齿口2的上方设置供给针织纱的导纱器,被滑架带动而移动。在四针床横编机1中,可以对前后的针床进行下层针床3b、4b之间、前侧的上层针床3a和后侧的下层针床4b、以及前侧的下层针床3b和后侧的上层针床4a的各个组合,从而编织针织物。
图5表示在图1中拉入针主体23a的状态。织针支承突起11、12的位置处在上层针床3a、4a的针主体23a、24a通过的范围,而且,还设成即使在下层针床3b、4b的导针片25b、26b通过时、除了以图2B说明的翼板37、38的末端的引导之外、不会产生干涉的范围。
图6示出了对于左侧所示的前侧针床3在从复合针21a、21b脱圈的辅助方面、织针支承突起11和齿口丝13具有相同的作用。脱圈的辅助是通过将跨过导针片25a、25b的旧圈弧挂在织针支承突起11和齿口丝13上而向齿口下方拉拽来进行的。织针支承突起11和导针片25a的位置关系与齿口丝13和导针片25b的位置关系相对来讲是相同的,可以对脱圈进行同样的辅助。
以上的说明尽管是针对在齿口2的前后各两层针床相向的四针床的横编机1进行的说明,但只要至少在单侧是两层即可。即,本发明同样适用于隔着齿口2相向的前后的针床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上下两层的横编机。在两层针床中的下层针床3b、4b的齿口2侧部分,只要设置这样的多个固定沉降片9、10即可,即,所述固定沉降片对从下层针床3b、4b相对齿口2进退而进行编织动作的多个织针以及从上层针床3a、4a相对齿口2进退而进行编织动作的多个织针这双方作为沉降片起作用。在固定沉降片9、10上,在不干涉下层针床3b、4b的织针相对齿口2进退的编织动作的位置、且在面临上层针床3a、4a的织针相对齿口2前出状态的织针的侧面的位置,设置朝向从上层针床3a、4a前出至齿口2的织针的侧面突出的织针支承突起11、12即可。即使从上层针床3a、4a前出至齿口2的织针在侧方受到负荷作用,由于与固定沉降片9、10的织针支承突起11、12接触而受到支承,所以可抑制大的弯曲。由于织针支承突起11、12仅在织针的侧方突出,所以与线材那样的贯通件不同,与织针等的干涉小,设在接近齿口2的位置,可以有效地支承织针。
另外,对于多个织针,没有必要全部都设置织针支承突起11、12。由于作用于织针的侧方负荷在编织宽度的侧端侧较大,所以需要对侧方负荷进行辅助的线圈成为编织宽度的端部侧。因而,在针床中成为编织宽度中央附近的情况较多的位置上,也可以不设置织针支承突起11、12。但是,对于未设置织针支承突起11、12的位置,需要不产生大的横向负荷,对编织产生限制。若在针床的前部设置织针支承突起11、12的话,则不会对编织产生限制。
针床的末端部分在编织针织物的情况下线圈的旧圈弧相对新圈弧脱圈时也会有所帮助。在前出至齿口而将针织纱接收到针钩上的织针从齿口后退,一边拉入针织纱一边形成线圈的新圈弧。在先编织的线圈的旧圈弧,以跨越织针的针钩而脱离针钩的方式由在齿口编出的针织物拉拽。与线圈的旧圈弧相连的针织物被拉拽到针床的末端部分的方向,在末端部分向下方改变方向。在针床的末端部分,若预先安装与针床分开的钢琴线等硬质部件的话,则可减小齿口末端部分的针织纱的摩擦,可以帮助脱圈顺利进行。
但是,上层侧针床的末端部分与下层侧针床相比,由于成为从齿口脱离的位置,所以,即使在上层侧设置有助于织针的脱圈那样的钢琴线等线材,也必须配置在上下的织针前出至齿口时不产生干涉的位置上。为了能实现防止干涉的配置,上层侧针床也必须与下层侧针床分开地配置。当上下针床的间隔变大时,相向上下针编织的增加线圈密度性能明显降低。为此,不能使钢琴线等线材穿通上层侧的末端部分。需要脱圈辅助的线圈是编织宽度的端部侧,由于该线圈向着编织宽度的中央被横向拉伸,所以从织针侧方突出的突起也可以进行充分的脱圈辅助。
本发明在不超出其构思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可以用其它的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方面只不过是示例而已,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并不受说明书文本的任何限制。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变型或改变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横编机的前侧针床以及后侧针床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上下两层针床,在该两层针床中的下层侧针床的齿口侧部分设置多个固定沉降片。固定沉降片对从下层侧针床和上层侧针床相对齿口进退地进行编织动作的织针起到沉降片的作用。在固定沉降片上,在不与下层侧针床的织针相对齿口进退的编织动作发生干涉的位置、且面对上层侧针床的织针相对齿口前出的状态的织针的侧面的位置,设置向从上层侧针床前出至齿口的织针的侧面突出的突起。当织针在侧方受到负荷而发生弯曲时,与突起接触,由此可以抑制大的弯曲。由于突起仅是向织针的侧方突出,所以与线材那样的贯通件不同,与织针等的干涉小,设在接近齿口的位置,可有效地支持织针。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并列设置于各针床的多个织针之间分别配置固定沉降片,在各固定沉降片的两侧面分别设置突起。由于突起朝向各织针从两侧的固定沉降片突出,所以对于织针的朝向两侧方的任意负荷,都可借助突起来抑制大的弯曲。
另外,根据本发明,当将例如在日本专利第3379947号公报中公开的复合针的导针片前出至齿口时,两个翼板的末端受到与从固定沉降片突出的突起相连的倾斜的引导,从而可减少翼板向侧方的开放。在由于维修横编机等手动进退操作导针片时、或驱动导针片的凸轮从轨迹脱开而误动作时,也能够可靠地引导翼板的末端。即,能够防止在没有设置倾斜时翼板末端受损那样的事故发生。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借助固定沉降片同时进行对下层侧针床的织针的侧方支承和对上层侧针床的织针的侧方支承。
权利要求
1.一种横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着齿口相向配置的前侧针床以及后侧针床;该前侧针床以及该后侧针床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上下两层针床;在该两层针床中的下层侧针床的齿口侧部分设置有多个固定沉降片,所述多个固定沉降片作为沉降片对从该下层侧针床相对齿口进退地进行编织动作的多个织针、以及从上层侧针床相对齿口进退地进行编织动作的多个织针双方起作用;在固定沉降片上,在不与该下层侧针床的织针相对齿口进退的编织动作发生干涉的位置、且在面对处于该上层侧针床的织针相对齿口前出的状态的织针的侧面的位置,设置朝向从该上层侧针床前出至齿口的织针的侧面突出的突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层针床中,各织针和各固定沉降片交替配置;所述突起分别设置在各固定沉降片的两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下层侧针床相对齿口进退而进行编织动作的织针是复合针,该复合针能够使导针片与针主体独立地相对该齿口进退,所述导针片包括在所述齿口侧的末端形成有舌部的两片翼板,由导针片的翼板开关针主体的针钩;在所述固定沉降片的突起上设置倾斜,当从齿口离开时,该倾斜的突出量减小,由该倾斜对下层侧针床的复合针的翼板末端进行引导。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沉降片还具有对所述下层侧针床的织针进行侧方支承的作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横编机,其即使相对齿口在同一侧具有多层针床,也可以对作用于各针床织针的充分的侧方负荷进行支承。在下层针床(3b、4b)的末端安装有固定沉降片(9、10),在固定沉降片(9、10)上设有织针支承突起(11、12),能够从侧方支承从上层针床(3a、4a)前出至齿口(2)的针主体(23a、24a)。织针支承突起(11、12)设置在不会干涉下层针床(3b、4b)的复合针(21b、22b)动作的位置。借助织针支承突起(11、12),即使上层针床(3a、4a)的针主体(23a、24a)受到朝向侧方的负荷,也能够通过接触来抑制大的弯曲,可以进行充分的侧方支承。
文档编号D04B15/00GK101072908SQ20058004215
公开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9日
发明者中森岁德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