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纱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101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纱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针织横编机的给纱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纱器,用 于将由挑线架上的纱盘上退出的纱线引送至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的机头 纱咀。
背景技术
业界周知,为了使线盘(习惯称纱筒)上退出的纱线连续均匀并且张力 一致地输送给编织机构的机头纱咀,因此在针织横编机上必须配置送纱器。
关于送纱器的技术信息可由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75102Y、 CN2808954Y分别公开的横机的喂纱装置、具有光电检测功能的输纱装置得 到了解。这两种喂(输)纱装置实质上起着储纱的作用,自挑线架上的纱盘 上引出的纱线经喂纱装置储纱后再送至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的机头纱咀, 储纱的作用能使纱线获得均匀的张力,藉以保障织物的质量。但是在实际使 用过程中(CN2808954Y已有产品应市)反映出以下不足 一是送纱方式表 现为被动送纱,即由机头纱咀带动纱线,不言而喻,被动送纱对纱线的张力 客观上难以控制,例如对于那些强度较为脆弱的羊毛、羊绒纱线在送纱过程 中容易频繁出现断裂情形,对织物的档次构成制约,而且还有碍编织效率的 提高;二是价格高(单套产品在1200元左右)而有失经济性,尤其是在停 车或调校机台时纱线会被反向巻入储纱轮;三是不能保证编织的纱线处于恒 定的速度,无法消除纱线本身在运动中的应力。
基于上述情形,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928180A推荐有一种送纱器, 这种送纱器的技术优势如其说明书第3页第7至第10行所述,基本上能弥 补前述两项专利的不足。其结构可以由申请人给出的图3示意,它包括电机 1、第一、第二滚筒2、 3,在电机l的电机轴ll上固设主动轮lll (专利称传动轮),主动轮111通过皮带112与一对第一、第二滚筒2、 3传动联结。 由置于延设在针织横编机的机架顶部的挑线架的纱盘上引出的并由箭头所 示的纱线从第二滚筒3的底部环绕到第二滚筒3的滚筒面并引及第一滚筒2 的滚筒面,再经对应于第二滚筒3下方的挑线弹簧组件(也称夹纱器)引至 针织横编机的机头纱咀,整个送纱过程在该专利申请的说明书第6页最后一 段作了详细阐述,故申请人不再赘述。
上述结构的送纱器所存在的欠缺之一,由于针织横编机的编织速度日益 提高,因此机头纱咀的喂纱线速度也随之提高,目前喂纱的线速度在1.2 1/8 已是常见情形,从而对送纱器的送纱速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也就是说 只有当第一、第二滚筒2、 3送纱速度大于机头纱咀喂纱的线速度时才能满 足送纱要求。然而,由于电机1的主动轮111与第一、第二滚筒2、 3之间 的传动关系是通过皮带112 (三角皮带)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电机l间接带 动第一、第二滚筒2、 3,三者之间呈三角形分布,包角大,很难满足高速送 纱的线速度要求,皮带112的运动速度仅在1400-1600n/min;之二,如前述, 由于主动轮lll、第一、第二滚筒2、 3这三者之间呈等腰三角形(△)分布, 从而必须使第一、第二滚筒2、 3在轴向(水平方向)呈前后相间平行,正 是由于这种原因,使纱线在第一、第二滚筒2、 3上的绕纱方式表现为闭环 形即O形,因此纱程长,对纱线的走纱速度的提高构成制约;之三,工作时 的动平衡性差、振动大、噪声大;之四,第一、第二滚筒2、 3呈悬臂式结 构,在高速运动时易产生颤动,影响走纱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送纱的线速度、纱线在滚筒上的 纱程短、动平衡性能好而藉以减小振动和噪声、滚动在高速运动时不会发生 颤动的送纱器。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 一种送纱器,它包括一对第一、第二滚
筒座,彼此呈面对面设置; 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可旋转地且彼此呈上下平 行地设在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之间; 一对彼此相接触的第一、第二摩擦轮, 第一摩擦轮与第一滚筒相配接,而第二摩擦轮与第二滚筒相配接; 一电机, 固定在所述的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中的其中一个滚筒座上,并且与所述的 一对第一、第二摩擦轮中的任意一个摩擦轮直接传动联结。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滚筒的一端枢置在第一调 整座上,第一调整座固定在第一滚筒座的上部,第一滚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的
一滚筒的第二调整座上,第二调整座固定在第二滚筒座的上部;所述的第二 滚筒的一端枢置在第一滚筒座的下部,第二滚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摩擦 轮的第二摩擦轮轴的一端配接,而第二摩擦轮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电机的电 机轴联结。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摩擦轮的轮缘上凹设有 至少一道第一摩擦圈槽;所述的第二摩擦轮的轮缘上凹设有至少一道第二摩 擦圈槽,第二摩擦圈槽上套设有摩擦圈,该摩擦圈与所述的第一摩擦圈槽相 配合。
在本发明还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摩擦圈为非金属的摩擦圈。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非金属的摩擦圈为橡胶圈或 尼龙圈。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滚筒座之间设有 一用于增强第一、第二滚筒座的稳固性的定位装置。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杆和连 结板,定位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滚筒座后侧偏上部固定,而连结板的 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滚筒座的前侧固定。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调整座上开设有第一
调整孔,而在第二调整座上开设有第二调整孔。
本发明所推荐结构的优点由于将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呈上下平行设置, 从而能使绕经于滚筒上的纱线表现为S形走向而有助于縮短纱程,改善进纱 速度;将电机直接通过第一、第二摩擦轮中的任一摩擦轮带动第一、第二滚 筒中的任一滚筒,从而能改善速度(2800n/min),满足高速送纱要求;由于 采用了摩擦运动,因此能避免振动和减小噪声;变已有技术中的第一、第二 滚筒悬臂式为采用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支承,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 颤动现象。


图1为本发明送纱器的一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送纱器的一应用例示意图。 图3为已有技术中的送纱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l,给出了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4、 5,在本实施例中,申请 人将所推荐的电机1固定在了第二滚筒座5的偏下部,如果将电机1固定在 第一滚筒座4的偏下部,则同样是可以的,只要将第一滚筒座4加工成第二 滚筒座5的结构形式,也就是说第一、第二滚筒座4、 5可以互换;又,如 果将电机1固定在第二滚筒座5的偏上部或固定在第一滚筒座4的偏上部, 则同样是可以的。前一种情形(即本实施例的图示情形)由电机l通过第二 摩擦轮7在带动第二滚筒3的同时经第一摩擦轮6带动第一滚筒2,而后一 种情形则由电机1通过第一摩擦轮6在带动第一滚筒2的同时经第二摩擦轮 7带动第二滚筒3。据于上述之理,不能也不应当用申请人所给出的具体的 实施例来限制要发明,下面的详细描述都是针对前一种情形即目前图示的情 形而言的。
由图示, 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4、 5彼此面对面设置,第一滚筒2的
左端即面向第一滚筒座4的一端通过其轴头并且借助于轴承而枢置在第一调 整座21上,在第一调整座21的中央对应于轴承开设有注油孔212,并且在 第一调整座21上开设有一对用于纵向调整的第一调整孔211,用第一调整螺 钉2111将第一调整座21固定到第一滚筒座4上预制的第一调整座槽41内, 并在第一调整螺钉2111穿过第一滚筒座4上的第一螺孔42后的末端用第一 螺母421固定,通过第一调整孔211可使第一调整座21在第一滚筒座4上 的纵向距离即高度进行调整,以使第一滚筒2的左端与第二滚筒3之间的距 离得到调节。第一滚筒2的右端与第一摩擦轮6配接,具体是将第一摩擦轮 6的第一摩擦轮轴61的一端(左端)插置到第一滚筒2的滚筒腔内,而将第 一摩擦轮轴61的另一端(右端)通过轴承222枢置于第二调整座22上,第 二调整座22上开设有一对用于纵向调整的第二调整孔221,用第二调整螺钉 2211将第二调整座22固定到第二滚筒座5上的第二螺孔52后的末端用螺母 固定。通过第二调整孔221可以使第二调整座22在第二滚筒座5上的纵向 距离即高度进行调整,以使第一滚筒2的右端与第二滚筒3之间的距离得到 调节,使第一滚筒2充分保持水平。
请继续见图1,第二滚筒3的左端借助于轴承枢置在第一滚筒座4偏下 部的轴承座43上,用第二螺母31对第二滚筒3的滚筒轴轴头定位,第二滚 筒3的右端与第二摩擦轮7配接,具体是将第二摩擦轮7的第二摩擦轮轴71 的一端(左端)插置到第二滚筒3的滚筒腔内,而将第二摩擦轮轴71的另 一端(右端)套置到或称插入到电机1的电机轴11上,并且用固定螺钉711 支固。如果改用键将电机轴11与第二摩擦轮轴71固联,那么应视为与采用 固定螺钉711等效。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摩擦轮6的轮缘上(也可称轮沿上) 凹设有第一摩擦圈槽62,而在第二摩擦轮7的轮缘上(也可称轮沿上)凹设 有第二摩擦圈槽72,将摩擦圈721紧套到第二摩擦圈槽72中,并且使摩擦 圈721所突出于第二摩擦圈槽72的部分置入到第一摩擦圈槽62中,也就是说第一、第二摩擦轮6、 7共用一个摩擦圈721。如果摩擦圈721与第一摩擦 圈槽62之间的接触出现过紧或过松现象,那么可以通过对前述的第一、第 二调整座21、 22的调节来改变。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对第一摩擦轮6 的厚度适当增大,并且在第一摩擦轮6的轮缘上构成两条第一摩擦圈槽62, 与此相适应地,对第二摩擦轮7的厚度也增大,并且在其轮缘上开设一对第 二摩擦圈槽72,各槽内俱套置摩擦圈721,并且使各摩擦圈721探入一对第 一摩擦圈槽62中,对于这种情况,应视为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等效。关于 摩擦圈721,建议采用非金属材料制作的摩擦圈,优选使用尼龙或橡胶质的 摩擦圈,申请人择用橡胶圈作为摩擦圈721。如果将电机l设置在第二滚筒 座5的偏上部,使电机轴11与第一摩擦轮6的第一摩擦轮轴61联结,那么 在第一摩擦轮6的第一摩擦圈槽62上紧套摩擦圈,而在第二摩擦轮7的第 二摩擦圈槽72上不设摩擦圈721,并且使设在第一摩擦圈槽62上的摩擦圈 探入到第二摩擦圈槽72中,对于这种情况,应视为与图l所示结构相等效, 因为本发明所推荐的技术方案不需要在第一、第二摩擦圈槽62、 72中均设 置摩擦圈,而是两者择其一。
仍请见图l,由于第一、第二摩擦轮6、 7的位置整体上居于第二滚筒座 5的第二调整座槽51中,为了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因此在第二调整座槽51 的槽口加设盖板511,并且在盖板511上开设一对分别用于供第一、第二滚 筒2、 3的右端穿过的滚筒孔5111。不言而喻,第一、第二滚筒2、 3与第一、 第二摩擦轮6、 7的配接部位是处于第二调整座槽51内的。此外,为了使第 一、第二滚筒座4、 5体现更为理想的整体上的稳固性,申请人推荐有定位 装置8,该定位装置8的定位杆8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滚筒座4、 5的 后侧上部用第一螺钉811固定,而连结板82的两端分别用第二螺钉821与 第一、第二滚筒座4、 5的前侧固定。
请参阅图2,本发明的送纱器在使用状态下与已有技术无别地被安置在
针织横编机的一侧,由针织横编机的侧盖9盖护,在侧盖9上部间设有一组 引纱瓷圈91,而本发明的送纱器的下方同样与已有技术相同地配备有一挑线 簧组件10,由挑线架上的纱盘上退出的纱线20经侧盖9上的引纱瓷圈91引 及第一滚筒2的前表面进而从第二滚筒3的后表面引至挑线簧组件10,进而 引送至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的机头纱咀。由于本发明的送纱器的一对第 一、第二滚筒2、 3呈上下并行设置,因此纱线20在途经第一、第二滚筒2、 3时表现为S形,相对于已有技术如图3的闭环形而言具有纱程短的特点, 因此走纱效果和速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当针织横编机进入工作状态,则本发 明送纱器的电机1常开,以确保第一、第二滚筒2、 3不停地旋转,具体是 由电机1带动第二摩擦轮7,由于第二摩擦轮7是通过其上的摩擦圈721与 第一摩擦轮6的第一摩擦圈槽62相配合的,因此由第二摩擦轮7使第一摩 擦轮6旋转,第一、第二滚筒2、 3俱处旋转状态。当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 构运行需要相应的纱线20时,纱线20便自动地送至机头纱咀,即由机头纱 咀曳引纱线20,纱线20与第一、第二滚筒2、 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纱线 20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保证稳定的张力向机头纱咀送纱;而当纱线20退出 工作时,即不参与编织时,则纱线20因失去了机头纱咀的曳引,从而使纱 线20与第一、第二滚筒2、 3之间的摩擦力表现为零,不会因第一、第二滚 筒2、 3的不停旋转而送纱。
申请人将本发明送纱器与已有技术(图3所示结构)中的送纱器的送纱 速度进行了比对,结果惊人地发现,采用本发明结构后的送纱线速度完全能 达1.2m/s以上,充分满足了编织机构的高速度编织所需的供纱要求。而且, 在工作过程中,既无振动也无噪声, 一对第一、第二滚筒2、 3没有颤动现 象出现。
权利要求
1、一种送纱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4、5),彼此呈面对面设置;一对第一、第二滚筒(2、3),可旋转地且彼此呈上下平行地设在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4、5)之间;一对彼此相接触的第一、第二摩擦轮(6、7),第一摩擦轮(6)与第一滚筒(2)相配接,而第二摩擦轮(7)与第二滚筒(3)相配接;一电机(1),固定在所述的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4、5)中的其中一个滚筒座上,并且与所述的一对第一、第二摩擦轮(6、7)中的任意一个摩擦轮直接传动联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滚筒(2)的一 端枢置在第一调整座(21)上,第一调整座(21)固定在第一滚筒座(4)的上部,第 一滚筒(2)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摩擦轮(6)的第一摩擦轮轴(61)的一端配接, 而第一摩擦轮轴(61)的另一端枢置在第一滚筒(2)的第二调整座(22)上,第二调 整座(22)固定在第二滚筒座(5)的上部;所述的第二滚筒(3)的一端枢置在第一 滚筒座(4)的下部,第二滚筒(3)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摩擦轮(7)的第二摩擦轮 轴(71)的一端配接,而第二摩擦轮轴(71)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电机(1)的电机轴(U) 联结。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摩擦轮 (6)的轮缘上凹设有至少一道第一摩擦圈槽(62);所述的第二摩擦轮(7)的轮缘 上凹设有至少一道第二摩擦圈槽(72),第二摩擦圈槽(72)上套设有摩擦圈 (721),该摩擦圈(721)与所述的第一摩擦圈槽(62)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圈(721)为非 金属的摩擦圈。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金属的摩擦圈 为橡胶圈或尼龙圈。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 滚筒座(4、 5)之间设有一用于增强第一、第二滚筒座(4、 5)的稳固性的定位装 置(8)。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装置(8)包括 定位杆(81)和连结板(82),定位杆(8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滚筒座(4、 5) 后侧偏上部固定,而连结板(8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滚筒座(4、 5)的前侧 固定。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调整座(21) 上开设有第一调整孔(211),而在第二调整座(22)上开设有第二调整孔(221)。
全文摘要
一种送纱器,属于针织横编机的给纱装置技术领域。它包括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彼此呈面对面设置;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可旋转地且彼此呈上下平行地设在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之间;一对彼此相接触的第一、第二摩擦轮,第一摩擦轮与第一滚筒相配接,而第二摩擦轮与第二滚筒相配接;一电机,固定在所述的一对第一、第二滚筒座中的其中一个滚筒座上,并且与所述的一对第一、第二摩擦轮中的任意一个摩擦轮直接传动联结。优点缩短纱程,改善进纱速度;满足高速送纱要求;能避免振动和减小噪声;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颤动现象。
文档编号D04B15/38GK101177834SQ20071019128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3日
发明者周万群, 金永良 申请人:常熟市金龙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