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36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附着在布料进给机构部件的机壳外部的尘屑侵入机壳内部的技术,所述布料进给机构部件在缝纫机的机壳内外往复移动。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防止布料尘埃从进给齿移至摇动杆的上表面而侵入缝纫机的机壳内部的技术。
背景技术
现在,作为一种工业用缝纫机有称为送出臂型缝纫机的缝纫机。送出臂型缝纫机的结构例如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图1表示送出臂型缝纫机的外观。送出臂型缝纫机大致划分,包括臂部1,收纳输入电机的驱动的主轴或针驱动机构;以及头部3,收纳进给机构。头部3由储油部4和机筒头5构成。在机筒头5内设置在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基端方向、向上方向以及向下方向上圆周运动地摇动的摇动杆。在摇动杆的前端(落针仓侧)设置进给齿。进给齿通过与摇动杆一体地进行圆周运动,将机筒头上载放的布料以图中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传送。机筒头5由收纳进给驱动变换部的进给驱动仓和收纳进给齿且由通过针驱动机构而上下运动的针侵入的落针仓构成,所述进给驱动变换部将从缝纫机电机输入的主轴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摇动杆的圆周运动。也就是说,机筒头5的前端侧为落针仓,除此以外的位置为进给驱动仓。进给驱动仓和落针仓由支撑部隔开,所述支撑部为自机筒头5的机壳内面突出设置且以壁形状从左右支撑摇动杆。摇动杆在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由支撑部支撑,并横跨进给驱动仓和落针仓双方。摇动杆的大致中央部分通过摇动杆自身的圆周运动,在进给驱动仓和落针仓之间往复移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273482号公报然而,在送出臂型缝纫机中,在针板上面切断布料的同时进行缝制,所以此时产生的布料尘埃侵入落针仓,并堆积在摇动杆的上表面。存在下述情况,即,该布料尘埃移至摇动杆上表面而侵入进给驱动仓,附着在驱动部件上或混入积留在进给驱动仓的底部的润滑油中而引起润滑不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布料尘埃侵入进给驱动仓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解决向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的一种形态包括进给齿,其设置在机筒头的前端附近;以及摇动杆,其在所述机筒头的前端方向、基端方向、向上方向以及向下方向上移动并与所述进给齿一体地进行圆周运动,还具备对所述摇动杆上表面进行清扫的清扫部件,所述清扫部件在所述摇动杆向所述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所述摇动杆的上表面接触,在所述摇动杆向所述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与所述摇动杆的上表面分离。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清扫部件在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的上表面抵接,所以能够阻挡布料尘埃侵入进给驱动仓。此外,即使布料尘埃越过清扫部件而侵入进给驱动仓侧,由于在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时清扫部件与摇动杆的上表面分离,所以侵入进给驱动仓侧的布料尘埃被返送到落针仓侧。其结果,能够抑制布料尘埃从落针仓侵入进给驱动仓。


图1是表示送出臂型缝纫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从上方所见的头部的内部的俯视图。图3是从侧面方向所见的头部的内部的侧视图。图4是头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摇动杆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的图,其中,图6A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6B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7A和图7B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图,其中,图7A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7B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的图,其中,图8A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9A和图9B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的图,其中,图9A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9B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IOA和图IOB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的图,其中,图IOA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IOB是表示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整体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本发明的布料进给机构适用于送出臂型缝纫机的情况。 送出臂型缝纫机的示意结构如使用图1所进行了的说明。使用图2、图3以及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布料进给机构。图2是从上方所见的头部3的内部的俯视图。图3是从侧面方向所见的头部3的内部的侧视图。图4是头部3的分解立体图。在机筒头5内设置在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图中的箭头χ的方向)、基端方向(图中的箭头X的相反方向)、向上方向(图3中的上方)以及向下方向(图3中的下方)上圆周运动地摇动的摇动杆10,在摇动杆10的前端设置进给齿11。进给齿11通过与摇动杆 10 一体地进行圆周运动,将机筒头5上载放的布料向图中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传送。机筒头5由收纳进给驱动变换部的进给驱动仓12和收纳进给齿11且由通过针驱动机构而上下运动的针侵入的落针仓13构成,所述进给驱动变换部将从缝纫机电机输入的主轴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摇动杆10的圆周运动。进给驱动仓12和落针仓13由支撑部14隔开,所述支撑部14为自机筒头5的机壳内面突出设置且以壁形状从左右支撑摇动杆10。摇动杆10在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由支撑部14支撑,并横跨进给驱动仓12和落针仓13双方。摇动杆10的大致中央部分通过摇动杆自身的圆周运动,在进给驱动仓12和落针仓13之间往复移动。另外,如图3所示,进给驱动仓12与储油部4连通。储油部4积存润滑油16。除了相关结构以外,本实施方式的布料进给机构具有清扫部件20,该清扫部件20 的一端固定在机筒盖15的下表面,另一端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压接。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清扫部件20是两个板簧21、22,这两个板簧21、22与摇动杆10的旋转运动联动,抑制摇动杆10的上表面的布料尘埃侵入进给驱动仓12。清扫部件20的结构和动作在后面详细说明。接着,使用图5说明用于驱动摇动杆10的机构。电机(未图示)的旋转运动经由同步带(未图示)传递,主轴31旋转运动。(摇动杆10的水平运动)通过设置在主轴31的水平偏心凸轮32、在其延伸臂的前端设置万向接头而其基端固定于水平驱动轴33并且能够以水平驱动轴33的轴心为中心旋转的水平驱动臂34、以及其上端能够旋转地与水平偏心凸轮32连接且其下端能够旋转地与水平驱动臂34的万向接头连接的水平驱动杆35,主轴31的旋转运动被变换为水平驱动臂34的摇动。通过设置在水平驱动臂34的臂36、第二水平驱动轴37、能够以第二水平驱动轴37 的轴心为中心旋转的第二水平驱动臂38、以及其一端能够旋转地与臂36连接且另一端能够旋转地与设置在第二水平驱动臂38的臂39连接的水平驱动连杆40,水平驱动臂34的摇动被传递为第二水平驱动臂38的摇动运动。通过设置在第二水平驱动臂38的臂(未图示)、固定在缝纫机机壳(未图示)的支点轴42、以及在其前端连接了进给齿11且在长度方向中心附近具有长槽43并且其后端能够旋转地与臂(未图示)连接且能够对于插入长槽43的支点轴42旋转和在水平方向上滑动的摇动杆10,第二水平驱动臂38的摇动被传递为摇动杆10的水平方向的摇动运动。(摇动杆10的上下运动)通过设置在主轴31的上下偏心凸轮44、设置在摇动杆10的后端的万向接头45、 以及其上端能够旋转地与上下偏心凸轮44连接且其下端能够旋转地与摇动杆10的万向接头45连接的上限驱动杆46,主轴31的旋转运动被传递为摇动杆10的上下方向摇动运动。 另外,摇动杆10以支点轴42为支点如跷跷板那样上下动作,所以后端和前端(进给齿11) 向上下相反方向运动。
传递给摇动杆10的后端的上下/水平的运动被合成,摇动杆10进行圆周运动。[2]清扫部件使用图6A和图6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的结构和动作。图6A是表示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的状态(摇动杆的圆周运动中按照箭头Cl的轨迹移动的状态)下的图,图6B是表示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的状态(摇动杆的圆周运动中按照箭头C2的轨迹移动的状态)下的图。换言之,图6A表示摇动杆10从落针仓13 向进给驱动仓12侧移动(后退)的状态,图6B表示摇动杆10从进给驱动仓12向落针仓 13侧移动(前进)的状态。另外,摇动杆10的与清扫部件20的接触部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的期间(Cl的轨迹),位于摇动杆10的圆周运动的轨迹中的下侧,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的期间(C2的轨迹),位于摇动杆10的圆周运动的轨迹中的上侧。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20由两个板簧21、22构成,用螺钉固定在覆盖机筒头5的上表面的机筒盖15的下表面。如图6A所示,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板簧21、22双方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接触并在摇动杆10的上表面滑动。其结果,通过板簧22阻挡摇动杆上表面的布料尘埃51,通过板簧21阻挡布料尘埃52。布料尘埃52是从板簧22和摇动杆10之间的微小间隙侵入右方向(进给驱动仓12)侧。在图6B所示的、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仅板簧21与摇动杆10 的上表面接触。也就是说,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摇动杆10上升而位于圆周运动的上侧,由此通过板簧21顶起板簧22,板簧22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此状态下,若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箭头C2方向)移动,则暂时通过板簧22的布料尘埃52也由板簧22向落针仓13侧排出。[3]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了清扫部件(板簧22),该清扫部件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接触,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由此,能够通过清扫部件(板簧2 阻挡布料尘埃侵入进给驱动仓12。此外,即使布料尘埃越过清扫部件(板簧2 而侵入进给驱动仓12侧, 由于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清扫部件(板簧2 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所以侵入进给驱动仓12侧的布料尘埃被返送到落针仓13侧。其结果,能够抑制布料尘埃从落针仓13侵入进给驱动仓12。另外,通过设置板簧21,能够抑制布料尘埃侵入进给驱动仓12,而且以简单的结构使板簧22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所述板簧21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抵接,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使板簧22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效地利用摇动杆10的圆周运动,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使清扫部件(板簧22)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压接,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 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使清扫部件(板簧2 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提出了通过设置清扫部件(板簧22),能够抑制布料尘埃从落针仓13侵入进给驱动仓12的布料进给机构,所述清扫部件(板簧2 在摇动杆10向机筒
6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抵接,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以下,作为实施方式的比较例,说明使用了下述清扫部件的情况,所述清扫部件除了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以外,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也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抵接。图7A和图7B表示比较例。图7A是表示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的状态(按照箭头Cl的轨迹移动的状态)下的图,图7B是表示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的状态(按照箭头C2的轨迹移动的状态)下的图。使图7A和图7B的清扫部件 (板簧60)除了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图7A)以外,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图7B)也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抵接。这样,清扫部件60未能阻挡的布料尘埃52 (即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通过了摇动杆10的上表面和板簧之间的布料尘埃5 依然附着在摇动杆10的上表面而经由清扫部件60侵入进给驱动仓侧。如图7B所示,侵入的布料尘埃52在接着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由清扫部件60封止在进给驱动仓内。其结果,布料尘埃52留在进给驱动仓,所以不久之后从摇动杆上表面落下的布屑附着在驱动部件上,或混入积留在驱动仓的底部的润滑油中而引起润滑不良。对此,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由于使清扫部件(板簧2 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 所以能够将侵入进给驱动仓12侧的布料尘埃52返送到落针仓侧。[4]其他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通过第一接触部件(板簧21)和第二接触部件(板簧 22)构成清扫部件的情况,但本发明的清扫部件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所述第一接触部件与摇动杆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件在比第一接触部件靠近机筒头的前端侧与摇动杆10 上表面接触。以下,使用图8A、图8B、图9A、图9B、图IOA以及图IOB说明本发明的清扫部件的
其他结构例。在图8A和图8B中,清扫部件(板簧)70具有第一接触部71和第二接触部72,所述第一接触部71与摇动杆10上表面接触,第二接触部72在比第一接触部71靠近机筒头5 的前端侧与摇动杆10上表面接触。另外,第二接触部72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抵接(图8A),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 通过第一接触部71与摇动杆10上表面接触,第二接触部72与摇动杆10上表面分离。由此,第一接触部71实现与板簧21同样的功能,第二接触部72实现与板簧22同样的功能, 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一接触部71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也可以不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抵接(图9A)。但是,与图9A和图9B所示的结构相比,如图8A和图8B所示那样构成的结构由于通过第一接触部71阻挡布料尘埃,所以较有效。从图8A和图8B的结构至图9A和图9B的结构的变更,可以通过变更清扫部件70的安装角度或变更清扫部件70的形状来进行。图IOA和图IOB表示了最简单的清扫部件的结构例。清扫部件80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抵接,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
7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根据该结构,即使布料尘埃52越过清扫部件80而侵入进给驱动仓12侧,由于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清扫部件80与摇动杆 10的上表面分离,所以侵入进给驱动仓12侧的布料尘埃52被返送到落针仓13侧。但是, 在图IOA和图IOB的结构中,需要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5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使清扫部件80 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的驱动机构。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特别适用于例如送出臂型缝纫机。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包括进给齿,其设置在机筒头的前端附近;以及摇动杆,其在所述机筒头的前端方向、基端方向、向上方向以及向下方向上移动并与所述进给齿一体地进行圆周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还具有对所述摇动杆上表面进行清扫的清扫部件,其中, 所述清扫部件在所述摇动杆向所述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所述摇动杆的上表面接触,在所述摇动杆向所述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与所述摇动杆的上表面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其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其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机筒头的前端侧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摇动杆向所述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所述摇动杆的上表面接触,在所述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其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其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机筒头的前端侧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摇动杆向所述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所述摇动杆的上表面接触,由此扫除所述摇动杆上表面的尘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件,其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件,其在比所述第一接触部件靠近所述机筒头的前端侧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件在所述摇动杆向所述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件在所述摇动杆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时,通过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接触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件而与所述摇动杆上表面分离。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部件固定在所述机筒头的机筒盖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机构,其清扫部件(22)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的基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抵接,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时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由此,清扫部件(22)能够阻挡布料尘埃(51)侵入进给驱动仓。此外,即使布料尘埃(52)越过清扫部件(22)而侵入进给驱动仓侧,由于在摇动杆(10)向机筒头的前端方向移动时清扫部件(22)与摇动杆(10)的上表面分离,所以侵入进给驱动仓侧的布料尘埃被返送到落针仓侧。
文档编号D05B27/00GK102268786SQ201010193190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7日
发明者山田诚治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