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066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可以设定与缝纫机的驱动轴联动的进 给齿的布料进给量。
背景技术
现有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具有进给机构,其向进给齿施加由上下方向的往 复动作和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组成的进给运动;以及进给量调节机构,其使水平方向的往
复动作量变化。对于现有的布料进给装置,例如在图12中示出日本特开2007-202667号公报所记 载的例子。水平进给轴210与固定进给齿F的进给台211连结,通过以自身的轴线为中心的 摆动,对进给齿F施加向水平方向的摆动运动。逆进给杆轴204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一端固定未图示的逆进给杆,可以 从外部进行旋转操作。杆腕201固定在逆进给杆轴204上,经由连结杆205等与变换部件 206连结。变换部件206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具有沿与旋转轴线的正交方向形成的 槽部207。双臂曲柄209在一端具有与上述槽部207可滑动地嵌合的一对方形滑块209A, 另一端与上述水平进给轴210可旋转地连结。驱动体208偏心地固定在与缝纫机驱动轴 (未图示)连结的下轴(未图示)上,前端与双臂曲柄209的中心部连结,在上述下轴旋转 时,与偏心量对应地使与双臂曲柄209之间的连结部上下移动。上述双臂曲柄209,在上述 连结部上下移动时,与上述槽部207的倾斜角度对应地,产生向水平方向的运动量,该运动 量变换为水平进给轴210的摆动量,从而成为进给齿F的水平方向运动量,即布料进给量。 因此,通过使该槽部207的倾斜角度变化,从而使进给齿F的布料进给量或者布料进给方向 变化。另外,作为使该槽部207的倾斜角度、即进给量变化的机构,具有以下的结构。在杆腕201上设置有进给调节销202,其前端部向逆进给杆轴204的轴线方向凸
出ο作为第一调节部,设置有凸轮部件213、螺钉轴214、调节盘215。凸轮部件213以下端部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在上部侧面上具有凸 轮面213A,其形成为大致V字状,进给调节销202与其抵接。对于凸轮面213A,V字状的一 个面(上表面)与正方向进给对应,另一个面(下表面)与反方向进给对应。在上述杆腕 201上,上述进给调节销202受到弹性力而与上述凸轮面213A的正方向进给用的面抵接。可以相对于缝纫机架进行螺入调节的螺钉轴214,相对于该凸轮部件213,使前端 部与凸轮面213A的相反侧抵接,与通过螺钉的螺入而得到的轴线方向进退量对应地,凸轮 部件213的旋转位置发生变化。始终向凸轮部件213施加使其以与螺钉轴214前端卡合的 方式旋转的弹性力。调节盘215固定在螺钉轴(抵接体)214上,可以通过来自缝纫机架外侧的旋转操作,而对该螺钉轴214进行螺入调节。S卩,通过对调节盘215进行旋转操作,对螺钉轴214进行进退调节,从而使凸轮部 件213旋转,使进给调节销202所卡合的凸轮面213A变化,由此,使杆腕201的旋转角度变 化,经由连结杆205等使上述变换部件206的槽部207的倾斜角度变化,从而调整进给齿F 的进给方向或者进给量。另外,上述进给量调节机构中,作为第二调节部而具有凸轮部件223、螺钉轴(抵 接体)2 以及调节盘225。凸轮部件223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在其下端部形成与 凸轮部件213的凸轮面213A相同的V字状的凸轮面223A,另外,连结有与未图示的气缸连 结的连结杆203。螺钉轴224以及调节盘225具有与上述第一调节部的螺钉轴214及调节 盘215相同的结构。第二调节部的设定进给间距比第一调节部的设定进给间距小,可以进行用于压缩 缝制的进给量设定。另外,在各调节部进行调节动作时,例如如果使调节盘215旋转,则与螺钉轴214 的进退对应而凸轮部件213转动,例如,如果进给调节销202的抵接位置在凸轮面213的正 进给用倾斜面的范围内变化,则与该抵接位置变化对应地,杆腕201旋转,从而对进给齿F 的正方向进给量进行调节。另外,如果对未图示的逆进给杆进行操作,则逆进给杆轴204旋转,与正进给倾斜 面抵接的进给调节销202变为与相对的逆进给倾斜面抵接,以进给间距进行逆进给。

发明内容
然而,对于最近的缝纫机,被缝制物的对象多样化,与此相伴,对于每次的进给量、 即缝制间距的大小,也不断要求更大的间距。但是,由于上述现有的进给量调节机构采用通过凸轮面与进给调节销202之间的 卡合位置而使杆腕201的旋转位置变化的构造,所以为了扩大间距的调节宽度,必须使V字 状的凸轮面沿向外侧急剧打开的方向变化,或者使各倾斜面延长扩大。但是,如果使凸轮面 急剧变化,则仅通过使调节盘略微变化,进给量就会发生较大地变化,从而难以进行细微的 进给量调节。另外,如果将凸轮部件的尺寸扩大,则需要较宽地设置缝纫机架内的进给量调 节机构的配置空间。另一方面,对于进给调节盘,从其作业性的角度出发,要求配置在缝纫机纵向机体 部的正面,但由于在纵向机体部的内侧配置有进行动力传递的各种结构,所以难以扩大进 给量调节机构的配置空间。另外,如果扩大凸轮部件,则由于需要与进给调节盘分离地配置,从而必须将螺钉 轴增长,其结果,螺钉轴容易在相对于其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受到来自凸轮部件的力矩, 存在容易因弯曲而产生间距错误的问题,从上述角度出发,也难以将凸轮部件扩大。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料进给装置,其可以进行现有技术中的细微的进 给间距调整,并且可以一边避免配置空间的扩大及间距错误,一边将进给间距的设定范围 扩大。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具有进给齿,其从针板 的开口部向上方出没,使被缝制物沿水平方向进给;水平进给轴,其可以绕轴进行摆动,以使所述进给齿沿布料进给方向往复运动;传递机构,其将缝纫机的驱动轴的旋转变换为所 述水平进给轴的摆动运动,该传递机构可以调整所述水平进给轴的摆动量;进给量调节机 构,其具有可以对布料进给间距进行设定操作的进给调节盘、通过所述进给调节盘的旋转 操作而进行进退移动的抵接体、以及进给调节体,该进给调节体具有与所述抵接体的前端 抵接的凸轮面,该进给调节体与所述传递机构连结,相对于缝纫机架可转动地被支撑;以及 正反切换单元,其将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在正进给方向和逆进给方向之间进行切换,其特 征在于,所述进给调节体的所述凸轮面由连续且平滑的平面构成。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结构,并且, 所述传递机构具有第一水平进给杆,其上端部与固定于所述缝纫机的驱动轴上的偏心凸 轮连结,随着所述偏心凸轮的旋转而进行上下移动;第二水平进给杆,其下端部经由连杆机 构与所述水平进给轴连结,上端部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以及变换部,其将所述第一 水平进给杆的运动向所述第二水平进给杆传递,并且可以对该传递量进行调整。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发明的结构,并 且,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具有第一和第二调节部,其分别具有所述进给调节盘、所述抵接 体、以及所述进给调节体;以及调节部切换单元,其构成为使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所述第二调 节部中的某一个的进给调节盘的设定成为有效状态。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结构,并且,所 述进给量调节机构在所述进给调节盘和所述抵接体之间,具有变更部,其将所述进给调节 盘的旋转动作变更为所述抵接体的沿进退移动方向的直线移动动作;以及增速部,其使所 述进给调节盘的旋转动作增速。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结构,并且,所 述变换部具有一对连结连杆体,其将所述第一水平进给杆的下端部和所述第二水平进给 杆的中间部连结;一对限制连杆体,其与所述连结连杆体长度相等,上端部与所述第一水平 进给杆和各个所述连结连杆体的连结端部连结;以及进给变换体,其与所述各限制连杆体 的下端部连结,利用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支撑轴而可旋转地被支撑。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5记载的结构,并且,具有传递连杆 体,其一端与所述进给调节体连结,另一端与所述进给变换体的支撑轴连结,将所述进给调 节体的旋转向所述进给变换体的支撑轴直接传递。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进给调节体的一个平坦的凸轮面与抵接体的前端部抵接。因此,如现 有技术所示,在将正进给用和逆进给用的倾斜面以V字状对置地配置的情况下,为了将进 给间距的调节宽度扩大而必须沿倾斜面的长度方向(抵接体的进退移动方向)将进给调节 体扩大,但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只要将与抵接体正对的凸轮面扩大即可,可以抑制向抵接体 的进退移动方向的扩大。因此,例如,即使在较窄的纵向机体部内配置进给量调节机构的情 况下,也可以容易地确保其配置空间。另外,由于即使将进给间距宽度扩大,也可以避免进 给调节体向抵接体的进退移动方向扩大,所以不需要将抵接体沿其进退移动方向延长,不 会使弯曲力矩的影响变大,因此,可以减少由抵接体的弯曲引起的间距错误的产生。另外,由于使凸轮面为连续且平滑的平面,所以与设为大致V字状的现有技术相 比,抵接体不必被限制为小于或等于可以进入V字之间的尺寸。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将抵接体的尺寸设定得较大,其结果,可以容易地采取将与凸轮面接触的抵接体的部位的 曲率半径变大等应对磨损的对策,可以提高抵接体的耐磨损性。另外,在设置可以进行进给间距设定的范围不同的第一和第二调节部的情况下, 通过事先分别设定进给间距,从而例如即使在缝制中,也可以迅速地切换两种设定间距。另外,由于在设置增速部的情况下,在进给调节盘超过旋转一周的范围时无法进 行输入这样的约束下,可以利用增速部使抵接体以更宽的范围进行移动,所以可以容易地 扩大进给间距的设定范围。


图1是表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布料进给装置的上方斜视图。图2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的布料进给装置的上方斜视图。图3是进给机构以及进给量调节机构的侧视图。图4是进给量调节机构的变换部的线图。图5是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的正视图。图6是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的斜视图。图7是沿通过抵接体的中心的X-Z平面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具有止转器的第一调节部的例子的斜视图。图9是表示利用调节部切换单元使第一调节部的设定间距成为有效的状态的侧 视图。图10是表示利用调节部切换单元使第二调节部的设定间距成为有效的状态的侧 视图。图11是表示抵接体的其他例子的剖面图。图12是现有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下面,基于图1至图10,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布料进给方向的水平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与其正交 的水平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铅垂上下方向作为Z 轴方向,而进行说明。缝纫机具有底座部,其向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纵向机体部,其 从底座部的基端向上方立起;以及缝纫机架,其具有从纵向机体部向底座部上方相对地延 伸的臂部。缝纫机还具有布料进给装置,该布料进给装置具有进给机构100和进给量调节 机构10。(进给机构)进给机构100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进给齿101,其进行向水平方向及上下方 向的进给运动,从针板1的开口部Ia向上方出没,使被缝制物向水平方向(X轴方向)进 给;进给台102,其保持进给齿101,沿X轴方向延伸;上下进给轴103,其与进给台102的一 端连结,用于使进给台102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往复移动,其经由连结机构,与利用缝纫机电动机而进行旋转的未图示的上轴联动,可以绕轴进行摆动;水平进给轴104,其与进 给台102的另一端连结,用于使进给台102沿进给方向(X轴方向)往复移动,可以绕轴进 行摆动;第一水平进给杆106,其上端部与固定于上述上轴上的偏心凸轮105连结,伴随着 偏心凸轮105的旋转而进行上下移动;以及第二水平进给杆107,其经由由臂部108及连杆 体109构成的连杆机构,使下端部与水平进给轴104连结,上端部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 上。上述第一及第二水平进给杆106、107、以及连杆机构108、109构成传递机构。上述进给齿101、进给台102、上下进给轴103、水平进给轴104配置在上述底座部 内,上下进给轴103以及水平进给轴104沿Y轴方向平行地设置。另外,偏心凸轮105、第一水平进给杆106、第二水平进给杆107配置在上述纵向机 体部内。(进给量调节机构)在图3、图4中,进给量调节机构10具有变换部20,其将第一水平进给杆106的 运动向第二水平进给杆107传递,并且可以对传递量(布料进给量)进行调整;第一调节部 40及第二调节部60,其通过变换部20任意地进行进给间距的设定输入;以及调节部切换单 元80,其进行切换,以使第一调节部40和第二调节部60中的某一个成为可以调节的状态。(变换部)构成上述传递机构的变换部20具有一对连结连杆体21、21,其将第一水平进给 杆106的下端部和第二水平进给杆107的中间部连结;一对限制连杆体22、22,其设定为与 连结连杆体21、21长度相等,上端部与第一水平进给杆106和连结连杆体21、21的连结端 部连结;以及进给变换体23,其连结各限制连杆体22、22的下端部。第一水平进给杆106的下端部、两个连结连杆体21、21的上端部、以及两个限制连 杆体22、22的上端部,与沿Y轴方向的同一转动轴M连结,它们的端部从Y轴方向观察沿 相同的轨迹进行运动。另外,两个连结连杆体21、21的下端部和第二水平进给轴107的中间部,通过沿Y 轴方向的支撑轴27可旋转地连结。另外,两个限制连杆体22、22的下端部通过沿Y轴方向 的支撑轴观,与进给变换体23的下端部可旋转地连结。进给变换体23通过与上述转动轴M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支撑轴25,可转动地支 撑在缝纫机架上,通过以支撑轴25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可以任意调节向第二水平进给杆 107传递的往复转动量。即,如果以支撑轴25为中心对进给变换体23进行转动调节,以使得上述支撑轴27 和支撑轴观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则从第一水平进给杆106向第二水平进给杆107的动作传 递量为“0”,进给间距为“0”。如果将进给间距为“0”的进给变换体23的角度作为基准位 置,使进给变换体23从基准位置向箭头F方向(图4)转动,则越远离基准位置,正进给的进 给间距越大,如果向箭头B方向(图4)转动,则越远离基准位置,逆进给的进给间距越大。(第一调节部)在图5、图6中,第一调节部40和第二调节部60均可以与输入操作对应地,对进给 变换体23进行角度调节,调节为任意的进给间距。在上述的进给变换体23的支撑轴25上,固定安装有进给变换腕沈,可以与进给变 换体23 —起绕支撑轴25转动。
第一调节部40具有进给调节体42,其利用沿Y轴方向的支撑轴41相对于缝纫机 架可转动地被支撑;传递连杆体43,其将该进给调节体42和进给变换腕沈连结,以使它们 联动地转动;进给调节盘44,其用于输入进给间距的设定值;主动齿轮46,其固定在与进给 调节盘44同轴的支撑轴45上,进行联动旋转;从动齿轮48,其轴支撑在与主动齿轮46的 支撑轴45平行的支撑轴47上,与主动齿轮46啮合;板状的基座49 (在图6中省略图示), 其沿着Y-Z平面,可旋转地支撑支撑轴45、47 ;抵接体50,其前端部与形成在进给调节体42 的正面侧的凸轮面4 抵接;以及引导部51,其固定安装在基座49的背面侧,沿X轴方向 可滑动地支撑抵接体50。基座49安装在缝纫机架的纵向机体部的正面侧(在缝制作业时操作人员所面对 的面),以朝向X轴方向的状态可旋转地支撑支撑轴45、47。在进给调节盘44上,沿大致整个圆周,标示有表示进给间距的设定值的刻度,对 进给量调节机构10的整体进行调整,以将进给间距调节为通过旋转操作而位于最上方位 置处的标示数值。主动齿轮46的齿数设计为从动齿轮48的齿数的2倍,相对于进给调节盘44的一 周旋转,从动齿轮48以及支撑轴47进行2周旋转。即,由主动齿轮46和从动齿轮48构成 增速部。在支撑轴47的背面侧的外周面上形成外螺纹,在抵接体50上形成与支撑轴47螺 合的内螺纹。抵接体50整体形成为棱柱块状,引导部51支撑该抵接体50而使其可沿X轴 方向滑动,并且作为抵接体50的止转器起作用。即,如果使支撑轴47与从动齿轮48 —起 进行旋转,则与其螺合的抵接体50,被施加沿支撑轴47的旋转轴方向即X轴方向的直线移 动动作。即,由支撑轴47和引导部51构成变更部。另外,如果进给调节盘44进行旋转,则 抵接体50沿X方向进行进退移动。在图7中,抵接体50的形成有内螺纹的孔50a,通过抵接体50的中心,在进退移动 方向(X轴方向)的整个长度上贯穿形成。因此,与采用前端部不贯穿的方式的情况相比, 可以使抵接体50后退至支撑轴47的前端部(图7的右端部)达到抵接体50的前端部极 限的位置,可以更长地得到抵接体50的X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另外,由于为了成为抵接体50的前端部(与进给调节体42的凸轮面4 相对的端 部)的上部和下部(相对于抵接体的前端部的中心的一侧及其相反侧)分别与凸轮面42a 抵接的构造,它们的剖面分别形成为大致圆弧的曲面。进给调节体42仅连续地形成一个凸轮面42a,该凸轮面4 平滑且至少与Y轴方 向平行,在进给调节体42的后方,利用固定在缝纫机架上沿Y轴方向的支撑轴41而可转动 地被支撑。传递连杆体43,相对于进给调节体42,将一端与凸轮面42a的相反侧端部可旋 转地连结,并且将另一端与固定于支撑进给变换体23的支撑轴25上的进给变换腕沈可旋 转地连结。其结果,进给调节体42经由传递连杆体43、进给变换腕沈、支撑轴25,与进给变 换体23可联动地连结。换言之,通过传递连杆体43,将进给调节体42的旋转位置向进给变 换体23直接传递。此外,进给调节体42的凸轮面4 以至少始终与Y轴方向平行的状态绕Y轴旋转, 从而使其倾斜度可变。另外,抵接体50的前端部,在从进给调节体42侧以沿X轴方向的视线观察的情况下(正视图的情况下),上下、左右的形状为对称,而且上述支撑轴47在正视图中位于中 心。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说到抵接体50的中心线的情况下,表示在正视图中通过抵接 体50的中心的沿X轴方向的线。进行抵接体50和支撑轴41的高度调节,以使上述抵接体 50的中心线和支撑轴41的中心线彼此以直角相交叉。另外,如果使抵接体50向进给调节体42侧最大限度地前进移动,则凸轮面4 被 抵接体50的前端部按压,凸轮面4 与抵接体50的前端部的上部和下部这两者抵接,并且 成为与Y-Z平面平行的直立状态。另外,在凸轮面4 如上述所示成为与抵接体50的进退 方向正交的朝向的状态下,进给调节体42可以通过传递连杆体43实现与进给变换体23的 联动,以使进给间距为0。另外,如果抵接体50的前端部与进给调节体42的凸轮面4 分离,则可以使凸轮 面42a向上方或下方倾斜,在向上方倾斜的情况下(在图3中顺时针旋转),成为与抵接体 50的前端部的下部(相对于抵接体50的前端部中心的一侧)的大致圆弧部抵接的状态,在 使凸轮面42a向下方倾斜的情况下(在图3中逆时针旋转),成为与抵接体50的前端部的 上部(相对于抵接体50的前端部中心的相反侧)的大致圆弧部抵接的状态。此外,在进给 变换体23上安装有未图示的弹簧,该弹簧将上述进给间距成为0的角度作为死点,从该死 点开始向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对转动进行预紧,所以如果越过死点向顺时针方向对 进给变换体23施加转动操作,则上述弹簧对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进行预紧,如果越 过死点向逆时针方向施加转动操作,则上述弹簧对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进行预紧。 因此,即使抵接体50向与凸轮面4 分离的方向移动,也维持抵接体50的前端部的上部或 下部与凸轮面4 抵接的状态。另外,进给调节体42可以利用传递连杆体43直接实现与进给变换体23之间的 联动,以使得在相对于上述抵接体50的中心线与下部抵接的状态下,可以调节正进给的进 给间距,在相对于上述抵接体50的中心线与上部抵接的状态下,可以调节逆进给的进给间距。此外,在进给变换体23的支撑轴25上,连结有用于切换进给方向的正反的作为正 反切换单元的致动器(省略图示,例如气缸、电磁螺线管等),例如,如果接收到进给的正反 切换指令,则与指令对应,对进给变换体23进行控制,使其向F方向或B方向转动。也可以 取代上述致动器,利用手动操作的切换杆,使进给变换体23进行转动动作。此外,对于进给调节盘44的进给间距的设定数值,在切换为正进给和逆进给中的 任一种的情况下,均可以实现进给调节体42与进给变换体23之间的联动,以成为该设定数 值的进给间距的方式进行正进给或者逆进给。此外,如上述所示,由于采用通过使抵接体50的前端部的上部和下部与凸轮面 4 抵接,从而确定进给调节体42以及进给变换体23的角度,对进给间距进行调节的构造, 所以需要对进给调节体42与抵接体50之间的上下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调节,以使得在进给 调节盘44所示的进给间距与实际形成于线迹中的进给间距之间不产生误差。因此,如图5 所示,在上述基座49上,形成有沿Y轴方向的长孔49a,在该长孔49a中,安装可旋转地支撑 于缝纫机架上的偏心销52。通过使上述偏心销52旋转,从而使该偏心销52与长孔49a内 侧的上部或者下部抵接,可以使基座上下偏移,其结果,可以对进给调节体42与抵接体50 之间的上下相对位置进行调节。
另外,在第一调节部40上,如图8所示安装有作为位置保持单元的弹簧挂钩部 53,其用于对通过进给调节盘44的操作而设定的位置进行保持,以使其不容易改变;以及 拉伸弹簧M,其施加用于保持弹簧挂钩部53的制动力。上述弹簧挂钩部53为板状,形成用 于使支撑轴47插入的通孔53a,在弹簧挂钩部53的背面侧,在通孔53a的周围与从动齿轮 48的端面摩擦滑动接触。另外,由于拉伸弹簧M进行预紧,以使得弹簧挂钩部53的背面和 从动齿轮48的端面之间的接触压力提高,所以可以利用一定的摩擦力维持进给调节盘44 的调节位置。另外,在该弹簧挂钩部53上一体地设置有止转器53b,其形成有用于插入支撑轴 45的长孔。另外,在支撑轴47的一端部上形成有螺纹孔,可以利用定位螺钉55将弹簧挂钩 部53紧固。根据上述结构,如果利用定位螺钉55将弹簧挂钩部53与支撑轴47 —体地紧 固,则止转器5 将支撑轴47的旋转制止,因此,可以进行固定而无法变更进给调节盘44 的调节位置。此外,在要解除固定状态的情况下,只要将定位螺钉阳拆下即可。(第二调节部)第二调节部60,利用与第一调节部40的支撑轴41、进给调节体42、传递连杆体 43、进给调节盘44、支撑轴45、主动齿轮46、支撑轴47、从动齿轮48、基座49、抵接体50、引 导部51、偏心销52、弹簧挂钩部53、拉伸弹簧54、定位螺钉55大致相同的构造,而具有相同 功能的支撑轴61、进给调节体62、传递连杆体63、进给调节盘64、支撑轴65、主动齿轮66、 支撑轴67、从动齿轮68、基座69、抵接体70、引导部71、偏心销72、弹簧挂钩73、拉伸弹簧 74、定位螺钉75。另外,上述进给调节体62及其支撑轴61由后述的调节部切换单元80的进给变换 连杆体81进行支撑,这一点与上述的第一调节部40不同。此外,第一调节部40和第二调 节部60均可以在相同的范围内进行进给间距的设定。对于第二调节部60的除了上述以外的相关结构,由于与第一调节部40大致相同, 所以省略重复说明。(调节部切换单元)在图9、图10中,调节部切换单元80具有进给变换连杆体81,其支撑进给调节体 62 ;支撑轴82,其支撑进给变换连杆体81,使该进给变换连杆体81可以绕Y轴转动;作为致 动器的气缸83,其向进给变换连杆体81施加转动动作;第一止动器84,其将进给变换连杆 体81保持在使第一调节部40的设定间距成为有效的位置上;第二止动器85,将进给变换 连杆体81保持在使第二调节部60的设定间距成为有效的位置上;以及位置保持弹簧(省 略图示),其进行预紧,以将进给变换连杆体81保持在第一止动器84上。此外,将下述情况作为前提,即,该调节部切换单元80,仅在第一调节部40的进给 间距的设定值与第二调节部60的进给间距的设定值相比设定得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进行 第一调节部40和第二调节部60的进给间距设定值的切换。即,在设定两种进给间距的情 况下,由第一调节部40设定较大的值,由第二调节部60设定较小的值。由此,可以对两种 进给间距彼此进行切换。上述进给变换连杆体81为双臂曲柄状,具有输入腕81a,其以支撑轴82为中心 而与气缸83连结;以及支撑腕81b,其支撑进给调节体62。由于支撑轴82固定支撑在缝 纫机架上,所以其位置不动。另外,如果利用气缸83对输入腕81a施加转动动作,则支撑腕81b以与输入腕81a相同的角度进行转动。另外,输入腕81a在第一止动器84和第二止动器85之间转动。在输入腕81a位于第一止动器84处的停止位置时,如图9所示,进给变换体23如 上述所示,被预紧为向从进给间距为0的角度远离的方向转动,因此,进给间距的设定值较 大的调节部、即第一调节部40的进给调节体42与抵接体50抵接,反映其设定值。另一方面,从支撑轴82的位置向第二调节部60的抵接体70侧延伸出的支撑腕 81b,向与抵接体70分离的方向退避,设定为较小的进给间距的第二调节部60的进给调节 体62,无法到达抵接体70,而使第二调节部60的进给间距的设定成为无效状态。另外,通过气缸83的驱动,使输入腕81a向第二止动器85处的停止位置进行转 动,如图10所示,如果输入腕81a到达第二止动器85,则停止转动,凸轮面62a的下端部与 抵接体70的前端部抵接。另外,伴随着进给变换体23向使设定间距减少的方向转动,传递连杆体43使第一 调节部40的进给调节体42向进给间距减少的方向、即凸轮面4 直立的方向转动,其结 果,第一调节部40的进给调节体42的凸轮面4 与抵接体50分离。S卩,第一调节部40的 设定成为无效,第二调节部60的设定成为有效。此外,进给调节体62利用传递连杆体63和进给变换连杆体81的支撑腕81b,临时 构成四节连杆,利用该四节连杆的作用,切换到进给调节体62的凸轮面62a的一端部(图 10为正进给)。另外,在再次恢复使第一调节部40的设定成为有效的状态的情况下,利用气缸83 使输入腕81a转动至与第一止动器84抵接的位置。由此,进给调节体62的凸轮面6 被 抵接体70按压,使进给调节体62转动,使得进给变换体23向进给间距增加的方向转动,第 一调节部40的进给调节体42的凸轮面4 与抵接体50抵接,第二调节部60的凸轮面6 与抵接体70分离,进给变换体23在成为由第一调节部40设定的进给间距的角度处停止, 并且,输入腕81a到达第一止动器84。即,第二调节部60的设定成为无效,再次使第一调节 部40的设定成为有效。此外,对于上述切换动作,在将进给变换体23切换至逆进给状态的状态下,也可 以相同地进行。作为向逆进给的切换,通过作为正反切换单元的致动器(省略图示,例如气缸、电 磁螺线管等)的驱动,而如图10所示,使进给调节体62向W方向旋转,使凸轮面62a的上 端部与抵接体70的前端部抵接,成为逆进给状态。(作用效果)在上述进给量调节机构10中,进给调节体42 (或者6 随着进给变换体23转动而 转动,由此进行进给的正反切换和进给间距的调节。另外,进行进给间距调节时的进给调节 体42(或者62)的转动动作,通过使利用进给调节盘44(或者64)进行进退移动的抵接体 50(或者70)与凸轮面42a(或者62a)抵接而施加。另外,在对正进给和逆进给的任一种进 给间距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均可以在进给调节体42 (或者6 的一个平坦的凸轮面4 (或 者62a)与抵接体50(或者70)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如现有技术所示,在将正进给用和逆进给用的倾斜面以V字状对置地配置 的情况下,为了扩大进给间距的调节宽度而必须沿倾斜面的长度方向(抵接体的进退移动方向)将进给调节体扩大,但在上述进给量调节机构10中,只要将与抵接体50(或者70)正 对的凸轮面42a (或者62a)沿其平面扩大即可,可以抑制进给调节体42 (或者62)向抵接 体50(或者70)的进退移动方向扩大。因此,例如,即使在较窄的纵向机体部内配置进给量 调节机构10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确保其配置空间。另外,由于即使将进给间距宽度扩 大,也可以避免进给调节体42 (或者62)向抵接体50(或者70)的进退移动方向扩大,所以 不需要使抵接体50(或者70)沿其进退移动方向延长,不会使弯曲力矩的影响变大,因此, 可以减少由抵接体的弯曲引起的间距错误的产生。另外,由于使凸轮面42a(或者62a)平滑,所以与使其为大致V字状的现有技术相 比,抵接体50 (或者70)不必被限制为小于或等于可以进入V字之间的尺寸,因此,与现有 技术相比可以将抵接体50 (或者70)的尺寸设定得较大,其结果,可以容易地采取将凸轮面 42a(或者62a)和抵接体50 (或者70)的接触部位的曲率半径变大等应对磨损的对策,可以 提高抵接体50(或者70)的耐磨损性。此外,如上述所示,如果将抵接体50 (或者70)的前端部扩大,则存在下述问题, 即,为了对进给调节体42 (或者62)施加进给间距设定所需的角度范围(用于从最小间距 向最大间距转动的角度范围)的转动,所需要的抵接体50(或者70)的行程在X轴方向上 变长,但由于在上述进给量调节机构10中,利用由2个齿轮46、48构成的增速部,将进给调 节盘44(或者64)的旋转操作量增倍,所以可以通过可利用进给调节盘44(或者64)调节 的操作量(最大为旋转一周),向抵接体50 (或者70)施加与所需的行程量对应的移动。另外,即使在抵接体50 (或者70)的移动行程增加的情况下,由于抵接体50 (或者 70)利用贯穿构造而形成螺纹孔,所以也可以将其全长作为变换部而利用,因此,可以在抵 接体50(或者70)的进退移动方向上实现小型化,可以避免装置的大型化。(其他)抵接体50、70的构造并不限于上述构造。例如,也可以如图11所示,以通过抵接 体50与凸轮面4 之间的抵接位置(正进给的情况下的抵接位置和逆进给的情况下的抵 接位置这两者)的方式,沿X轴方向设置螺纹孔50b,设置前端部形成为圆形、后端部与螺纹 孔50b螺合的抵接部件50c、50c。对于上述抵接部件50c,可以通过使螺钉旋转而沿抵接体 50的进退方向进行位置调节,可以容易地进行进给调节盘44的间距调节。此外,在图11中 仅示出了第一调节部40的例子,但对于第二调节部60,也可以设置相同的结构。此外,进给机构100及变换部20的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构造。例如,在利用作为 现有技术的日本特开2001-212387号公报的图4所示的使用双叉杆1的进给机构,对用于 调整其往复动作方向的进给调节器13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平滑的 凸轮面。如作为现有技术的日本特开2001-212387号公报的图2所示的例子所示,在使用 方形滑块对进给量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于调节方形滑块的动作方向的部件,如本 实施方式所示使用平滑的凸轮面。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具有进给齿,其从针板的开口部向上方出没,使被缝制物沿水平方向进给; 水平进给轴,其可以绕轴进行摆动,以使所述进给齿沿布料进给方向往复运动; 传递机构,其将缝纫机的驱动轴的旋转变换为所述水平进给轴的摆动运动,该传递机 构可以调整所述水平进给轴的摆动量;进给量调节机构,其具有可以对布料进给间距进行设定操作的进给调节盘、通过所述 进给调节盘的旋转操作而进行进退移动的抵接体、以及进给调节体,该进给调节体具有与 所述抵接体的前端抵接的凸轮面,该进给调节体与所述传递机构连结,相对于缝纫机架可 转动地被支撑;以及正反切换单元,其将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在正进给方向和逆进给方向之间进行切换, 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给调节体的所述凸轮面由连续且平滑的平面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机构具有第一水平进给杆,其上端部与固定于所述缝纫机的驱动轴上的偏心凸轮连结,随着所 述偏心凸轮的旋转而进行上下移动;第二水平进给杆,其下端部经由连杆机构与所述水平进给轴连结,上端部可旋转地支 撑在缝纫机架上;以及变换部,其将所述第一水平进给杆的运动向所述第二水平进给杆传递,并且可以对该 传递量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具有第一和第二调节部,其分别具有所述进给调节盘、所述抵接体、以及所述进给调节体;以及调节部切换单元,其构成为使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所述第二调节部中的某一个的进给调 节盘的设定成为有效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在所述进给调节盘和所述抵接体之间,具有变更部,其将所述进给调节盘的旋转动作变更为所述抵接体的沿进退移动方向的直线 移动动作;以及增速部,其使所述进给调节盘的旋转动作增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部具有一对连结连杆体,其将所述第一水平进给杆的下端部和所述第二水 平进给杆的中间部连结;一对限制连杆体,其与所述连结连杆体长度相等,上端部与所述第 一水平进给杆和各个所述连结连杆体的连结端部连结;以及进给变换体,其与所述各限制 连杆体的下端部连结,利用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支撑轴而可旋转地被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传递连杆体,其一端与所述进给调节体连结,另一端与所述进给变换体的支撑轴 连结,将所述进给调节体的旋转向所述进给变换体的支撑轴直接传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扩大布料进给间距的设定范围。其具有进给齿,其使被缝制物沿水平方向进给;水平进给轴,其可以绕轴进行摆动,以使所述进给齿沿布料进给方向往复运动;传递机构,其将缝纫机的驱动轴的旋转变换为所述水平进给轴的摆动运动;进给量调节机构,其具有可对布料进给间距进行设定操作的进给调节盘、通过所述进给调节盘的旋转操作而进行进退移动的抵接体、及进给调节体,该进给调节体具有与抵接体的前端抵接的凸轮面,与传递机构连结,相对于缝纫机架可转动地被支撑;以及正反切换单元,其将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在正进给方向和逆进给方向之间切换。在所述进给调节体中,所述凸轮面由连续且平滑的平面构成。
文档编号D05B27/22GK102061575SQ201010543978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1日
发明者足立隆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