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油式工件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0417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油式工件进给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件进给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油式工件进给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料斗在输料时,由于料斗内的工件数量众多,容易发生拥堵,导致料斗输料不畅,影响效率,现有的料斗一般都设有搅拌装置,搅拌防止工件拥堵,但搅拌装置在使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能使工件有序的输送,而且目前的料斗控制不够智能化,影响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喷油式工件进给装置。

本发明采取的基础方案如下:

一种喷油式工件进给装置,包括料斗、进油管和进给管道,所述料斗为圆筒形,且上端设有透明盖,所述透明盖与料斗可拆卸连接,所述进油管设置在料斗底部,进油管一端与料斗连通,另一端与储油槽连通,储油槽中设有压力泵,向进油管输送压力油,所述进给管道穿过料斗,上端露出油面,所述料斗上还设有溢油管,溢油管一端与料斗相通,另一端与储油槽相通,所述溢油管的高度与油面高度一致,所述进给管道上端设有漏斗。

本方案一种喷油式工件进给装置的原理在于:

料斗中装入一部分油料,工件浸在油中,在储油槽中装有压力泵,向进油管输送压力油,在压力作用下,穿过料斗中的存油以足够大的速度从油面上升而形成喷柱,从而对油和油中的工件产生了搅拌作用,将与喷柱碰撞的工件喷出油面,沿着油柱的轨迹送入进给管道,那些被喷起但没能进入进给管道的工件则落回油中。进给管道上端的漏斗增加了进给管道的接受范围,使被喷出油面的工件更容易进入到进给管道当中。一根与油面高度一致的溢油管保持了油面高度,并使多余的油流回储油槽中。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透过料斗上端的透明盖观察进给装置的工作情况。

本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利用简单的结构,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完成了工件的送给,且不会造成工件堵塞等问题,油的循环利用更加节省材料,降低的运行成本。在工作过程中无需人工操作,方便快捷。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料斗底部为倒锥形。料斗底部为倒锥形有利于工件的集中,提高搅拌和送给的效率。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溢油管管口处设有过滤网。在溢油管管口设置过滤网有效防止工件进入溢油管中。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漏斗上设有漏油孔。当被喷出油面的工件沿着油柱进入进给管道时,大量的油也会同时进入,漏油孔可以使多余的油通过漏油孔回到料斗当中。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进油管设有单向阀,单向阀由设置的控制器控制间歇性工作。控制器控制单向阀周期性的导通,使进油管间歇性喷油,以使工件有序的进入到进给管道内,防止工件拥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基本如图1所示:

一种喷油式工件进给装置,包括料斗1、进油管2和进给管道3,所述料斗1为圆筒形,料斗1底部为倒锥形,且上端设有透明盖11,所述透明盖11与料斗1可拆卸连接,所述进油管2设置在料斗1底部,进油管2一端与料斗1连通,另一端与储油槽连通,进油管2内设有过滤网,储油槽中设有压力泵,向进油管2输送压力油,进油管2内还设有单向阀,单向阀由设置的控制器控制间歇性工作,所述进给管道3穿过料斗1,上端露出油面,所述料斗1上还设有溢油管4,溢油管4一端与料斗1相通,另一端与储油槽相通,溢油管4与料斗1连通的管口处设有过滤网5,所述溢油管4的高度与油面高度一致,所述进给管道3上端设有漏斗6,漏斗6上设有漏油孔。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料斗1中装入一部分油料,工件10浸在油中,进油管2中的过滤网对即将进入料斗1的油进行过滤,防止工件残渣进入料斗。在储油槽中装有压力泵,向进油管2输送压力油,在压力作用下,穿过料斗1中的存油以足够大的速度从油面上升而形成喷柱,从而对油和油中的工件10产生了搅拌作用,将与喷柱碰撞的工件10喷出油面,沿着油柱的轨迹送入进给管道3,那些被喷起但没能进入进给管道的工件10则落回油中。控制器控制进油管2内单向阀周期性的导通,使进油管2间歇性喷油,以使工件10有序的进入到进给管道3内,防止工件拥堵。进给管道3上端的漏斗6增加了进给管道3的接受范围,使被喷出油面的工件10更容易进入到进给管道3当中,落入漏斗6的多余的油透过漏油孔回到料斗1中。一根与油面高度一致的溢油管4保持了油面高度,管口的过滤网5对流进溢油管4的油进行过滤,防止工件10进入。并使多余的油流回储油槽中。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透过料斗1上端的透明盖11观察进给装置的工作情况。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