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246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烘衣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家用的便携式烘衣机。
背景技术
现今的家电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用于烘干衣物的棚式烘衣机,如中国专利 CN2567261所公开的“一种干衣器”和中国专利C拟895492Y所公开的“一种棚式干衣机”, 该两种干衣机虽然便于家庭使用,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1、现有技术的干衣机中支撑柱下端支撑在出风棚中部,支撑柱的上端支撑有沿其上端径向展开的多条用于挂衣服的展架,上下方向呈筒形的柔性罩体围住支撑柱和展架, 其顶部受力展开展架,罩体筒身下垂,下部把出风棚围在里面收口在出风棚外周的机壳体连接处,该结构中,虽然罩体内空间较大,除了罩体内中部空间的支撑柱以外,其余围绕支撑柱一圈的空间都可以挂置衣服,但由于支撑柱阻挡在罩体内空间的中部,往往不容易把衣服挂到支撑柱的后方空间的位置上。由于不容易操作,用户在使用时,衣服就会挤放在罩体门相对的支撑柱前侧空间内,支撑柱后侧的空间由于很难取放而被空着,而热气流在没有阻碍的空间内流动更快更多,所以该结构的棚式烘衣机外形和内部空间虽然都很大,但往往实际操作和使用中,浪费热气较多,且由此带来的烘衣时间会相应延迟。2、现有技术的干衣机结构中控制开关设在机壳体上,筒形罩体套设在挂衣展架上,下端收口在出风棚与机壳体连接处,筒形罩体底端面尺寸远大于机壳体外形尺寸,罩体在展开和充气状态时遮住整个机壳体。而使用者在使用时为了随时了解烘衣状况会去观察开关定时的刻度值,但往往人在离烘衣机外围罩体在1.5米之内站立的状态下,视线不能观察到机壳体上的控制开关位置,人必须在下蹲位置才能观察到控制开关所在位置并进行操作。理论上,人站在远离罩体外围1.5米外,对机壳体控制开关观察的视觉夹角变小,越有利于观察到机壳体上的控制开关,而人的视力识别范围有限,距离罩体1.5米外或更远往往就很难看清楚控制开关的刻度及运行状况。所以在产品实际使用时,需要用户走到离控制开关1.5米以外观察其控制开关大致位置,然后再走近去调节操作,显然这样给使用者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也有用户向生产厂家的技术人提出此问题,技术人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也想到了用加大机壳体的办法,以便使控制开关的位置能设置在更趋于外部的位置, 利于使用者近距离的观察。但新的设置导致机壳体外形体积增大不利于收藏,并且也加大了产品的成本及外售价格。3、现有的烘衣机中,烘衣功能部件从下向上有支脚、机壳体、出风棚、支撑柱、挂衣展架等五部件,其结构从下到上依次叠加连接,其整体强度由各部件本身的结构和各部件连接处的结构决定,连接的部件越多越难提高整个机体强度和机体稳定性能。上述的出风棚具有出风功能和重力承载传递功能,是提高整个烘衣机机体强度性能的关键部件。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到,出风棚的改良优化的空间有限,所以面临着设计不易突破、 制造难度趋高和材料成本增加的制约。另外,挂置在挂衣展架上的衣物的重量和容量的增加受限制,挂衣展架上的衣服如果分布不平均或挂得多时会导致出风棚部件的过载变形以
4及烘衣机整体倒塌。4、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支撑柱位于罩体的内部,罩体内部的热气会直接传导至支撑柱使支撑柱过热,进而导致该烘衣机的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安全,取、放衣服便利,操作开关方便的烘衣机。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烘衣机,包括底部的支撑体以及位于所述支撑体上方竖直的立柱和烘干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单元包括固定在所述立柱上端且位于所述立柱一侧展开设置的烘架部件、固定在所述烘架部件上沿所述立柱一侧自然下垂形成一收容空间的罩体、以及为所述罩体内的收容空间提供热气进行衣物烘制的制热部件,所述罩体上具有出气口和进气口, 所述制热部件具有一出风接口,并且该制热部件的出风接口与所述罩体的进气口相密封贯通。一种烘衣机,包括底部的支撑体以及位于所述支撑体上方竖直的立柱和烘干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单元位于所述立柱的一侧,所述烘干单元包括固定在所述立柱上端一侧的烘架部件、固定在所述烘架部件上沿所述立柱一侧自然下垂的罩体、以及为所述罩体内的收容空间提供热气进行衣物烘制的制热部件,所述罩体上具有出气口和进气口,所述制热部件的出风接口偏离于所述立柱,并且该制热部件的出风接口与所述罩体的进气口相密封连接。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制热部件位于所述支撑体内,所述支撑体壳体上设有的进风口和所述的出风接口,所述支撑体内设有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接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所述制热部件包括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的风机和制热元件。为了使制热部件提供的热气降温后再流入罩体,所述制热部件的出风接口与所述罩体的进气口之间具有一腔体,所述腔体的顶板的上端面与所述罩体的进气口相匹配,顶板上具有多个出风孔连通至罩体。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变形例,所述罩体和支撑体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罩体进气口的腔体,所述腔体与进风孔相连通,所述腔体内具有一隔板将所述腔体分隔成相互贯通的上部的缓风室以及下部的电器室,所述制热部件的风机和制热元件固定于所述隔板上。优选地,所述的进风孔位于所述腔体的侧壁上;或者所述的腔体与所述支撑体相连通,所述的进风孔位于所述的支撑体上。作为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所述制热部件固定在位于所述烘架部件上方的立柱上、位于所述烘架部件和所述支撑体之间的中间部分的立柱上、或者固定在所述立柱的下端。优选地,所述制热部件固定在位于所述烘架部件上方的立柱上端的状态下,该制热部件的壳体内部设有隔板将制热部件的壳体分割成相互贯通的上部的电器室以及下部缓风室,电器室内的隔板上同轴固定有制热部件的风机和加热元件,所述制热部件的壳体上端具有进风口,所述制热部件壳体的底板上分布有多个小出风孔连通罩体的上端口,该罩体的上端口即为所述进气口。
为了便于所述罩体内烘制的衣服的挂置,所述制热部件壳体的底板向着所述罩体的收容空间内延伸设有挂衣装置。为了使所述制热部件产生的热气降温后进入罩体,所述制热部件固定在所述立柱下端的状态下,所述制热部件的壳体的顶板上具有多个出风孔连通至罩体下端口,该罩体下端口即为所述进气口,所述制热部件的壳体底部具有多个进风口,所述制热部件的壳体内部设有隔板将壳体分隔成相互贯通的下部的电器室和上部的缓风室,所述电器室内的隔板上同轴固定有风机和加热元件。为了展开所述罩体的上部,所述烘架部件包括支撑顶框以及位于支撑顶框上的侧部搭扣装置,所述罩体的顶端固定在所述支撑顶框上并且通过侧部搭扣装置固定在所述立柱的上端。为了使该罩体内的空间紧凑并且易于容置烘制衣物,该支撑顶框为椭圆形并具有上装类衣服两衣肩之间宽度为宽的收容宽度,及上装类衣服胸背之间厚度为厚的收容厚度,所述侧部搭扣装置位于所述支撑顶框收容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为了更好地展开所述罩体的上部,所述烘架部件包括一支撑顶框,所述支撑顶框固定于所述制热部件壳体下部外侧的凹槽中。为了充分展开罩体的下部,所述罩体的底部具有一底框或者底板,所述底板或底框通过侧部搭扣固定在所述立柱的下端上。为了防止罩体相对于立柱晃动,所述罩体背面具有上穿孔和下穿孔,所述立柱的其中一段穿过所述下穿孔和上穿孔后位于所述罩体的收容空间内。为了便使罩体成为一个独立部件可以拆卸便于携带,所述立柱的顶端向着所述烘干单元的方向设有挂衣装置,所述烘架部件为罩体顶部的撑开装置,所述撑开装置包括挂于所述挂衣装置上的衣架结构和将所述罩体撑开的盘状结构。为了固定所述罩体与立柱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罩体的背面与所述立柱之间具有防止所述罩体晃动的固定装置。为了便于将罩体收纳成小体积,还包括有一将所述罩体收拢固定于立柱上的束缚
直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烘衣机,该烘衣机的烘衣罩体利于趋于小型化设计,(1)由于烘干单元的罩体位于立柱的一侧,且罩体上的进气口和制热部件的出风接口相密封贯通而隔于立柱,由此使机体不仅获得了平衡受力,而且在烘制衣物时, 从制热部件流出的热气流能避开立柱,避免直接传导到立柱而导致立柱受热所存在安全隐患,从而为烘衣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2)由于立柱不再占用罩体内的空间,因而使得衣服取放更为便利,并且热气流流通也更为顺畅而能提高烘衣效率。(3)由于罩体设立在立柱一侧,使得立柱的另一侧区域无罩体阻挡,可在无罩体遮挡的一侧相对应的支撑体上设置控制开关,既利于使用者视觉观察,又便于对开关操作。从而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因罩体套住整个立柱和出风棚,罩体的下部外周覆盖在整个支撑体上部,遮挡住了开关位置,阻碍视线观察的缺点。(4)减掉了现有技术结构中的出风棚,使立柱直接与支撑体固定,使机体强度和安全性能提高,整机承载重量的稳定性能更优。(5)由于立柱不占用罩体的空间,因此可以将罩体设计成具有至少一件的上装类衣服的肩宽宽度为宽的收容宽度,以及至少一件上装类衣服胸背厚度为厚的收容厚度,从而使本发明提供一个烘制上装类衣服外形尺寸的收容空间,并且此时立柱可以置于支撑顶框其宽度(a)方向的中间位置处,实现机体的小体积结构以及重心的平稳,使得本发明可以提供一个适于收容烘制一至二件衣物外形尺寸的收容空间,实现衣物烘制的快速、节能的目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烘衣机的侧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烘衣机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烘衣机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烘衣机的支撑体的部分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烘衣机腔体的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烘衣机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烘衣机的部分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烘衣机的侧视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烘衣机的侧视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烘衣机的部分剖视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烘衣机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烘衣机的罩体的背面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烘衣机的立体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烘衣机的罩体收起状态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烘衣机的立体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烘衣机的罩体的部分透视图。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罩体的背面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罩体的剖视图。图19为图18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立柱的示意图。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的罩体背面示意图。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8的示意图,其中图2 是制热部件位于立柱顶部的示意图,图22b是制热部件固定于立柱上方的示意图,图22c是制热部件固定位于立柱上方支撑顶框上的示意图,图22d是制热部件位于立柱中部的示意图,图2 是制热部件固定位于立柱底部的示意图,图22f是制热部件固定位于立柱下方底板上的示意图。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9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 如附图之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阐述。该种高效的烘衣机包括支撑体1、下端固定在支撑体1上的立柱4以及位于立柱4 一侧的烘干单元2 的罩体22,在立柱4的另一侧形成空间单元3。其中烘干单元2包括位于立柱4左侧且固定在立柱上端41的烘架部件21、上端悬挂在烘架部件21上沿立柱4左侧自然垂落的罩体
722、以及设置在支撑体1内部的制热部件23。对应空间单元3这一侧的支撑体1壳体上设置有对该烘衣机进行控制操作的控制面板12、供该烘衣机与外界电源接通的电源线14、进风口 231,支撑体1壳体上间隔出风接口 232 —水平距离的部位设置有立柱4的固定部13, 立柱4的下端固定在固定部13上,即所述出风接口 232偏离于所述立柱4。烘架部件21位于出风接口 232对应的立柱4 一侧上方,烘架部件21包括支撑顶框211以及侧部搭扣装置 212,该支撑顶框211为椭圆形并具有上装类衣服两衣肩之间宽度为宽的收容宽度a,及上装类衣服胸背之间厚度为厚的收容厚度b。椭圆形支撑顶框211的长轴、短轴之比优选地为 6 1.8。侧部搭扣装置212固定于支撑顶框211外周且位于支撑顶框收容宽度a方向的中间位置。支撑顶框211通过侧部搭扣装置212固定在立柱4 一侧的上端。罩体22的顶部套挂在支撑顶框211上,在立柱4的左侧沿支撑顶框211自然垂落, 形成有靠近立柱4表面的背面221,以及与背面221相对的正面222。在罩体22内部,背面 221与正面222之间形成有烘制衣物的收容空间223,罩体的正面222开设有衣物取放门 224,罩体22的顶部设有出气口 226,下部设有进气口 225,进气口 225与制热部件23的出风接口 232密封连接,供制热部件23产生的热气流经气流通道239进入收容空间223内对衣物进行烘制,产生的水蒸气再从罩体上部的出气口 226排放至外界。制热部件23还包括位于所述气流通道239内的风机238和制热元件237。从而,在立柱4设有罩体22的左侧形成一烘衣区域A,与之相对地在立柱4的右侧形成一空间区域B。由此上述烘衣区域A与空间区域B相隔于立柱4两侧而设。如图2所示,控制面板12设置在罩体22的空间区域 B对应的支撑体1上,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罩体整体覆盖在支撑体上方遮挡控制面板的结构, 操作人员在使用时,如想通过观察控制面板了解烘衣状况,无需远离支撑体0. 4m之外并且蹲下避开罩体的遮挡进行观察,只需站在与罩体22相对的立柱4另一侧的空间区域B内就能直接观察到控制面板并了解烘衣状况。该结构的烘衣机,罩体22位于立柱4的一侧,支撑顶框211依据衣物本身的实际尺寸设计成椭圆形结构,且支撑顶框21构架出椭圆柱形的罩体22内部收容空间223,大大减小了罩体22的占用空间,提供了一个无立柱阻挡的高效独立烘衣环境。并且如图4、5所示,进一步还可以在罩体22底部设置一连接贯通罩体进气口 225 与制热部件23出风接口 232的腔体沈,腔体沈的顶板263的上端面口径与罩体22的进气口 225 口径相匹配,进气口 225套固于顶板263外周侧,顶板263上设有若干出风孔沈31, 腔体26的底部与支撑体1上的出风接口 232密封贯通,供制热部件23产生的热气流经气流通道239进入腔体沈内部,腔体沈内部形成缓风室,对热气流进行一次降温后经顶板263 上的出风孔沈31流进收容空间223内烘制衣物。该腔体沈同样也起到了固定展开罩体下部220的作用。该腔体沈外部还可固定在其侧部的立柱4上,或同时固定在立柱4和支撑体1上。如附图之图5所示,更进一步地,制热部件23可以位于腔体沈内而不是位于支撑体1内,腔体26内部设有一隔板沈4,隔板264将腔体沈分割成相互贯通的上下两腔室,形成上部的缓风室261及下部的电器室沈2。隔板264上固定有制热部件23的风机238和制热元件237,且制热部件23连接贯通上下两腔室,腔体沈下部电器室262对应的壳体上设有供外界气流进入电器室262的进风孔沈5(相当于进风口 231),当然,进风孔也可以设置在支撑体1的壳体上的进风孔265’,在支撑体1内部形成一通道贯通进风孔沈5’与电器室262。实施例2 如附图之图6、图7以及图8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该实施例中的制热部件 23并不是在支撑体1内,而是固定在立柱上端41、烘干单元2 —侧的位置上。罩体22上端套设于支撑顶框211外周,支撑顶框211固定于制热部件23的下部外侧的凹槽230中,罩体22沿支撑顶框211向下延伸展开,罩体底部220设置有展开罩体底部20的底板25,底板 25通过侧部搭扣6固定在立柱4的下端,底板25上设置有供气流流出的流出孔251。制热部件23的壳体内部设有一隔板234,隔板234将制热部件23的壳体分割成相互贯通的上部的电器室236以及下部的缓风室235,电器室236内隔板234上同轴固定有制热部件23的风机238及加热元件237。外界空气沿图7中箭头指示的方向流动,经制热部件23上部的进风口 231进入电器室236,在电器室236内经风机238抽入再经加热元件237加热后进入缓风室235,最后从底板233上分布的若干小出风孔232’流进罩体内部的收容空间223内对衣物进行烘制,实现上加热的烘衣结构。进一步地,缓风室235中还可以设置温控装置, 使得流入收容空间223的气流温度满足不同材质衣物的需求。其中,制热部件23的壳体与立柱4还可以是一体结构,在制热部件23的壳体底板233上向收容空间223内延伸有挂置烘制衣物的挂衣装置2132,以方便烘制衣物的挂放。同样,在空间单元3 —侧的立柱4上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挂置衣物的挂衣装置32,方便挂置闲置衣物的衣架直接挂置在其上。实施例3 制热部件23还可以固定在烘架部件21与支撑体1之间的立柱4的任意位置上,同样实现下加热烘衣结构或上加热烘衣结构,对罩体22内部的收容空间223之任意一段位置实施加热出风。如附图之图9及图10所示,为下加热烘衣结构。制热部件23固定在烘架部件21与支撑体1之间的立柱4柱身的下端,制热部件23的壳体内部的隔板234将制热部件23内部空间分隔成相互贯通的上部的缓风室235及下部的电器室236,电器室236内具有向上部缓风室235的凹槽,在该电器室236的凹槽部位的隔板234上同轴固定有风机 238及加热元件237,制热部件23的壳体的顶板233’的上端面口径大小与罩体22底部的进气口 225 口径大小相匹配。罩体22底部进气口 225套设有底框M,底框M套固于制热部件23的外侧壁的凹槽230中,从而将罩体22底部进气口 225与制热部件23的顶板233’ 上的若干小出风孔232’贯通,外界空气沿箭头指示的方向流动,经制热部件23下部的进风口 231进入电器室236,在电器室236经风机238抽入再经加热元件237加热后进入缓风室 235,最后从顶板233’上分布的若干小出风孔232’流进罩体22内部的收容空间223对衣物进行烘制,并且在罩体22的顶部具有出风口 226,热气从该出气口 2 排出于罩体22,实现下加热的烘衣结构。实施例4 与上述三个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11、12所示,该支撑体1与烘架部件21之间的立柱4的经罩体背面221的上穿孔228以及下穿孔228’穿过罩体内部的收容空间223,使得上穿孔228以及下穿孔228’之间部分段立柱43留置在收容空间内223内,以便固定罩体背面221,牵制罩体22避免出现整体过度的晃动。进一步地,还可以在位于收容空间223 内部的部分段立柱43上设置挂衣装置2131,方便挂置烘制衣物,同样挂衣装置2131可以在部分段立柱43上下方向上设置多个,实现衣物的上下挂置烘制。
9
为展开罩体下部220防止其晃动,在罩体22底部设置有底框M,底框M靠近立柱 4 一侧固定连接侧部搭扣6,通过侧部搭扣6与立柱4固定,从而将罩体下部220稳定固定于立柱4,在支撑顶框211与底框M之间形成一固定形状的收容空间223,罩体22不易对内部衣物产生挤压,同时方便烘制衣物的取放。实施例5 如图13、14所示,与上述实施例4不同的是,该侧部搭扣6还可沿立柱4上下方向移动,使得底框M也随之沿立柱4上下移动,从而改变罩体22内部的收容空间223的高度, 以适用于不同长短的衣物,使得热气流在有效的空间内实现烘衣,提高热气流的利用率,减少烘衣时间;同时避免了因为收容空间223的高度较小,烘制衣物较长的情况下,烘制衣物折在一起起皱的情况。如附图之图15所示,同理,支撑顶框211也可以随侧部搭扣装置212 沿立柱4上下方向移动,在无需烘制衣物时,将支撑顶框211移至立柱下端42,与底框M靠拢收折罩体,此时,该一体机可以用做挂置闲置衣物的挂衣设备。同理,如附图之图6及图 8所示,还可以用底板25替代底框M,底板25上开设有若干供气流流出的流出孔251。并且与实施例1相同的是,该烘干单元2的支撑顶框211为椭圆形,形成上开口 227(即出气口),支撑顶框211具有上述悬挂上装类衣服两衣肩之间宽度为宽的收容宽度 a,及上述悬挂上装类衣服胸背之间厚度为厚的收容厚度b,该侧部搭扣装置212固定于支撑顶框211外周且位于宽度a方向的中间位置。罩体22顶部悬挂于支撑顶框211,支撑顶框211固定于侧部搭扣装置212,再通过侧部搭扣装置212与立柱4固定连接,从而将罩体 22固定在相对于出风接口 232对应的立柱4 一侧。罩体22沿立柱4轴向延伸地展开而形成收容空间223,且保持罩体的上开口 227呈向上状态,上开口 227呈向上状态可使罩体22 内部的收容空间223足够大。罩体22 —侧具有挂衣装置,该挂衣装置为立柱上端41上向烘衣单元2方向侧外凸的延伸臂2133以及延伸臂2133上设有的具有定位作用的多个挂衣钩21331,罩体22的外侧正面222上开设有衣物取放门224,罩体22下部设有进气口,进气口 225与出风接口 232密封连接,引导制热部件23产生的热气流进入罩体22内部的收容空间223。使用操作时,将需烘制的衣物从罩体正面222的衣物取放门2M放入收容空间 223,衣物的衣架顶部的挂衣钩穿过罩体22顶部的上开口 227挂设到挂衣钩21331上,关闭衣物取放门224,开启控制面板12上的按钮,制热部件23产生的热气流流进收容空间223, 对其内部衣物进行烘干除湿,衣物上的水蒸气再从罩体22上部的上开口 227排放至外界。实施例6 如图15、16所示,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是,该罩体22为活动的罩体,罩体顶部 220’设置有撑开装置2210,用以撑开罩体顶部220’,所述撑开装置2210包括挂于所述挂衣装置上的衣架结构2210a和将所述罩体22撑开的盘状结构2210b。且通过衣架结构2210a 其挂置于立柱上端的挂衣装置上,该挂衣装置为向着所述烘衣单元2 —侧的延伸臂2133以及其上设置的多个挂衣钩21331,将罩体22固定在立柱4 一侧沿撑开装置2210向下自然垂落展开。这样的罩体22为活动罩体,可以方便于从所述支柱4上取下进行收纳。实施例7 如图17-21所示,与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18及图19所示,烘干单元 2的烘架部件21还包括挂置烘制衣物的挂衣装置,该挂衣装置为侧部搭扣装置212向收容空间223延伸的一凸臂2121,并且为实现罩体22内部烘制衣物的间隔挂放利于热气流通,该凸臂2121上间隔设有定位凹槽。这样设置缩短了热气流穿透烘制衣物的时间,提高烘衣效率。当然,该挂衣装置还可以是侧部搭扣装置212向收容空间223内延伸的挂钩结构的挂衣装置。如图20所示,所述立柱4为由下到上各段依次变细的可伸缩结构,松开或扣紧套设在各相邻段连接处的松紧装置7,在本实施例中,该松紧装置包括一端具有凸轮结构的扳手,该扳手的一端铰接在套设于立柱的套管上,扳动扳手,通过扳手一端与立柱侧壁相抵或离开立柱来实现松紧立柱的目的,从而可以实现立柱4的拉伸、套插及固定,从而改变立柱 4的高度,适于不同人群的需求,其中图20a为立柱松开可多段伸缩状态,图20b为锁紧固定状态。同样立柱4还可以为多段连接的拆接结构,无需烘衣时,将该立柱4从支撑体1上拆下,侧部搭扣装置212和侧部搭扣6从立柱4中抽出,支撑顶框211与底框M或底板25靠拢收紧罩体22,立柱4各段套插收折成小体积,便于收藏携带。并且如图21所示,为了进一步地防止罩体22相对于立柱4纵向晃动,该烘衣机具有设在罩体背面221与立柱4之间的固定装置8,该固定装置8包括绕过立柱4并且固定在罩体22的背面221上的纽扣结构81及供立柱4穿过的套筒结构82。实施例8 如图22所示,该图中所示的制热部件23可以位于立柱4上的任何位置,如图2 所示,该制热部件23固定位于立柱4的顶端,烘架部件21的上方,所述制热部件23的出风接口 232向下对着罩体22,制热部件23具有进风口 231位于制热部件23的顶端,罩体22 的顶部即为进气口 225,罩体22的底部具有多个出气孔观即为罩体的出气口,罩体底部还具有底板或者底框对。如图22b所示,该制热部件23同样固定位于立柱4顶部,但是罩体22上的进气口并不一定是罩体22顶部敞开的进气口 225,制热部件23的出风接口与罩体22上的进气口连通,罩体22的底部同样具有多个出气孔观,罩体底部还具有底板或者底框M。如图22c所示,该制热部件23位于立柱4顶部的支撑顶框211上,制热部件23的出风接口连通至罩体22,如图22b所示,出风接口与罩体22上的进气口连通;也可以如图 2 所示,出风接口直接对准罩体22顶部敞开的进气口 225。如图22d所示,该制热部件23固定于烘架部件21和支撑体1之间的立柱4的中部位置上,制热部件23具有进风口 231,出风口与罩体22上的进气口连通,向罩体22内提供热气。罩体22的底部底板25上具有一个大的出气孔四或者罩体22的顶部具有一个大的出气孔四’为罩体22的出气口 ;或者出气孔四和四’同时存在。如图2 所示,该制热部件固定于立柱4的底部,与图22b —样,罩体22上的进气口位于罩体22的其他部位,制热部件23具有进风口 231,制热部件23的出风接口与罩体 22上的进气口连通,罩体底部还具有底板25或者底框,底板或者底框通过侧部搭扣6固定在立柱4上。罩体22的顶部具有个多个出气孔观’。如图22f所示,该制热部件23位于立柱4的底部,与图2 不同的是该制热部件 23固定于罩体22底部的底框或者底板25上。制热部件23的出风接口与罩体22上的进气口连通。底板或者底框通过侧部搭扣6固定在立柱4上,罩体22的顶部具有个出气孔28’。因此,该制热部件23可以位于烘架部件21和支撑体1之间立柱4的任意位置上, 即可以位于烘架部件21上方的立柱上;也可以位于烘架部件21和支撑体1之间的立柱的中间部位上;也可以位于立柱4底部的位置上;甚至可以位于烘架部件21上,或罩体22底部的底框M或者底板25上,以提供多种结构供使用者选择。实施例9 如图23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还具有一束缚装置,本实施例中,该束缚装置45位于立柱4的中部,是固定于立柱4上的夹子,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罩体22可以沿顶部支撑顶框211和底部的底板25收拢于靠近立柱4的一侧,束缚装置45 可以将收拢的罩体22捆绑固定在立柱4上,这样可以收拢罩体22,减小该烘熨一体机在不使用时所占的空间和体积。当然,该束缚装置45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粘性的搭扣。或者,该束缚装置45为一端定位在罩体上的一带子,该带子的两端分别具有相配的暗扣,当束缚罩体时,该带子另一端绕过立柱后与带子一端上的暗扣相按合即可。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将罩体22束缚固定的常见装置,如独立于立柱或罩体的带子。本发明的烘衣机的机体不但体积小还具有较优的平衡稳定性能。而且烘衣机的罩体设置在立柱一侧,使得立柱的另一侧区域构成无罩体阻挡,实现控制开关的无障碍观察, 便于对开关的操作。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因罩体套罩住整个立柱和出风棚,控制开关不易观察和操作的缺点。本发明中,该烘衣机另一侧为空间单元,用于挂置闲置衣物,同时用于烘衣工作的烘干单元的罩体位于立柱的一侧区,罩体下部的进气口和出风接口互相密封贯通而相隔于立柱并且可完全避开立柱,这样不但使机体获得了平衡受力,而且在烘制衣物时, 从烘干装置流出的热气流能够避免直接传导到立柱,导致立柱因受热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烘衣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本发明的烘衣机,减掉了现有技术中出风棚部件,解决了立柱、出风棚、支撑体三者叠加连接结构带来的稳定性能较差和机体强度较低的缺陷。使立柱直接与支撑体固定,使机体强度和安全性能提高,整机承载重量和稳定性能更优。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烘衣机,包括底部的支撑体(1)以及位于所述支撑体(1)上方竖直的立柱(4) 和烘干单元O),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单元( 包括固定在所述立柱(4)上端且位于所述立柱(4) 一侧展开设置的烘架部件(21)、固定在所述烘架部件上沿所述立柱(4) 一侧自然下垂形成一收容空间023)的罩体02)、以及为所述罩体02)内的收容空间(223)提供热气进行衣物烘制的制热部件(23),所述罩体(22)上具有出气口 (226)和进气口 (225),所述制热部件(23) 具有一出风接口 032),并且该制热部件03)的出风接口(232)与所述罩体02)的进气口 (225)相密封贯通。
2.一种烘衣机,包括底部的支撑体(1)以及位于所述支撑体(1)上方竖直的立柱(4) 和烘干单元0),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单元( 位于所述立柱的一侧,所述烘干单元( 包括固定在所述立柱(4)上端一侧的烘架部件(21)、固定在所述烘架部件上沿所述立柱(4) 一侧自然下垂的罩体(22)、以及为所述罩体0 内的收容空间(22 提供热气进行衣物烘制的制热部件(23),所述罩体0 上具有出气口(226)和进气口 025),所述制热部件03)的出风接口(232)偏离于所述立柱G),并且该制热部件 (23)的出风接口(232)与所述罩体02)的进气口(225)相密封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部件03)位于所述支撑体 (1)内,所述支撑体(1)壳体上设有的进风口(231)和所述的出风接口 032),所述支撑体 (1)内设有位于所述进风口(231)和出风接口(23 之间的气流通道039),所述制热部件 (23)包括位于所述气流通道039)内的风机(238)和制热元件037)。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部件03)的出风接口(232)与所述罩体0 的进气口(22 之间具有一腔体( ),所述腔体06)的顶板063)的上端面与所述罩体0 的进气口(22 相匹配,顶板( 上具有多个出风孔0631)连通至罩体(22)。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02)和支撑体(1)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罩体0 进气口(22 的腔体,所述腔体与进风孔065、265’)相连通,所述腔体06)内具有一隔板(沈4)将所述腔体06)分隔成相互贯通的上部的缓风室061)以及下部的电器室062),所述制热部件的风机(238)和制热元件037)固定于所述隔板(264)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孔065’)位于所述腔体06) 的侧壁上;或者所述的腔体06)与所述支撑体(1)相连通,所述的进风孔( )位于所述的支撑体⑴上。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部件03)固定在位于所述烘架部件上方的立柱(4)上、位于所述烘架部件和所述支撑体(1)之间的中间部分的立柱(4)上、或者固定在所述立柱的下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部件03)固定在位于所述烘架部件上方的立柱(4)上的状态下,该制热部件的壳体内部设有隔板(234)将制热部件的壳体分割成相互贯通的上部的电器室036)以及下部缓风室035),电器室 (236)内的隔板(234)上同轴固定有制热部件(23)的风机(238)和加热元件(237),所述制热部件的壳体上端具有进风口 031),所述制热部件壳体的底板(23 上分布有多个小出风孔(232’ )连通罩体02)的上端口,该罩体的上端口即为所述进气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部件壳体的底板033)向着所述罩体02)的收容空间023)内延伸设有挂衣装置0132)。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部件03)固定在所述立柱(4) 下端的状态下,所述制热部件的壳体的顶板(233’ )上具有多个出风孔(232’ )连通至罩体0 下端口,该罩体0 下端口即为所述进气口,所述制热部件的壳体底部具有多个进风口 031),所述制热部件的壳体内部设有隔板将壳体分隔成相互贯通的下部的电器室(236)和上部的缓风室035),所述电器室036)内的隔板(234)上同轴固定有风机(238)和加热元件(237)。
11.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烘架部件包括支撑顶框011)以及位于支撑顶框011)上的侧部搭扣装置012),所述罩体0 的顶端固定在所述支撑顶框011)上并且通过侧部搭扣装置012)固定在所述立柱的上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该支撑顶框011)为椭圆形并具有上装类衣服两衣肩之间宽度为宽的收容宽度(a),及上装类衣服胸背之间厚度为厚的收容厚度(b),所述侧部搭扣装置(21 位于所述支撑顶框收容宽度(a)方向的中间位置。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烘架部件包括一支撑顶框 011),所述支撑顶框011)固定于所述制热部件壳体下部外侧的凹槽O30)中。
14.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02)的底部具有一底框04)或者底板(25),所述底板0 或底框04)通过侧部搭扣(6)固定在所述立柱⑷的下端上。
15.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02)背面021)具有上穿孔(228)和下穿孔(228’),所述立柱的其中一段穿过所述下穿孔(228’ )和上穿孔(228)后位于所述罩体02)的收容空间023)内。
16.如权利要求1、2、3、4、5、6或10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顶端向着所述烘干单元的方向设有挂衣装置,所述烘架部件为罩体0 顶部的撑开装置 (2210),所述撑开装置Q210)包括挂于所述挂衣装置上的衣架结构(2210a)和将所述罩体 (22)撑开的盘状结构(2210b)。
17.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02)的背面与所述立柱(4)之间具有防止所述罩体0 晃动的固定装置(8)。
18.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烘衣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将所述罩体 (22)收拢固定于所述立柱(4)上的束缚装置05)。
全文摘要
一种烘衣机,包括底部的支撑体以及位于所述支撑体上方竖直的立柱和烘干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单元包括固定在立柱上端且位于立柱一侧展开设置的烘架部件、固定在烘架部件上沿立柱一侧自然下垂形成一收容空间的罩体、以及为罩体内的收容空间提供热气进行衣物烘制的制热部件,所述罩体上具有出气口和进气口,所述制热部件具有一出风接口,并且该制热部件的出风接口与所述罩体的进气口相密封贯通。该烘衣机不但结构紧凑,重心平稳,而且便于使用者观察和操作,并且具有较高的机体强度和安全性能,使整机承载重量的稳定性能更好,使烘衣速度快,效率高。
文档编号D06F59/02GK102226312SQ20111014745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8日
发明者胡杰波 申请人:胡杰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