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丝绸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0968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仿丝绸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蚕丝作为最细、最柔的天然纤维,制成的面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及透湿性,并具有较好的光泽,穿着舒适感。但是作为蚕丝面料存在易发黄,起皱较难打理的特点,所以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穿着外观等的需求,可通过采用仿丝绸面料的方法来织造出有丝绸效果的面料。

常规的仿丝绸技术一般采用对面料进行丝光和食毛等处理,使得面料表面光洁,另一方面,采用涤纶和锦纶等成分的纱线进行织造,从而使得面料具有真丝般的光泽。但采用这两种方法,使得面料生产成本有所增加,涤纶等成份的面料穿着舒适度也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丝绸光泽效果的面料,该种面料能解决丝绸面料难打理的问题,且生产成本低,可大批量生产的仿丝绸针织面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仿丝绸针织面料,包括a纱线、b纱线、由a纱线编织形成的地组织和由b纱线编织形成的衬垫组织,所述a纱线包括第一a纱线、第二a纱线、第三a纱线和第四a纱线,地组织由第一a纱线、第二a纱线、第三a纱线和第四a纱线编织第一线圈单元交织形成,所述b纱线包括第一b纱线、第二b纱线、第三b纱线和第四b纱线,衬垫组织由第一b纱线、第二b纱线、第三b纱线和第四b纱线编织直线单元和第二线圈单元交织形成,所述第二线圈单元由b纱线经过第一线圈单元形成,第二线圈单元在同一横排中相互间隔5~8个第一线圈单元。

优选的,所述地组织中a纱线编织成相互交替阵列的成圈和集圈,相邻a纱线编织成的集圈错开排列,所述地组织中的集圈为单针单列集圈。

优选的,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包括第一b线圈单元、第二b线圈单元、第三b线圈单元和第四b线圈单元,其中第一b线圈单元与第二b线圈单元纵向间隔一个第一线圈单元,第二b线圈单元与第三b线圈单元纵向间隔两个第一线圈单元,第三b线圈单元与第四b线圈单元纵向间隔一个第一线圈单元。

优选的,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包括第一b线圈单元、第二b线圈单元、第三b线圈单元和第四b线圈单元,在不同横排中第一b线圈单元与第二b线圈单元纵向间隔2~7个第一线圈单元,在不同横排中第二b线圈单元与第三b线圈单元纵向间隔2~7个第一线圈单元,在不同横排中第三b线圈单元与第四b线圈单元纵向间隔2~7个第一线圈单元。

优选的,所述a纱线为聚烯烃弹力丝,该聚烯烃弹力丝的细度为10旦尼尔~42旦尼尔,所述b纱线为20%~40%铜氨与60%~80%天丝混纺制成的混纺纱线,该混纺纱线的细度为60英支~100英支。

优选的,天丝和铜氨混纺纱采用四罗拉赛络紧密纺细纱机纺制纱线细度为60英支~100英支,纱线捻系数为:340~365,第一后区牵伸倍数为1.2,第二后区牵伸倍数为1.3,细纱机锭速为18000转每分钟。

优选的,所述仿丝绸针织面料利用高针高密纬编针织圆机织造而成,所述a纱线每一百个线圈的纱长为60~80毫米,b纱线每一百个线圈的纱长为120~140毫米。

优选的,所述仿丝绸针织面料在染色前的预定型温度为115~130摄氏度,预定型时间为40~60秒,预定型速度为28~45米每分钟。

优选的,所述仿丝绸针织面料采用溢流染色机进行染色,在染色前需进行边缘缝合,染色时的温度为58~72摄氏度,染色时的升温速度为1摄氏度每分钟,染色时元明粉分3次加,每次加入用量的三分之一。

优选的,仿丝绸针织面料染色后使用皂洗剂进行皂洗。

优选的,所述仿丝绸针织面料染色后需进行定型处理,定型温度为115~130摄氏度,定型速度为25~38米每分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仿丝绸针织面料,a纱线为聚烯烃高聚物经纺丝而成的具有弹性的长丝纱线,b纱线为天丝与铜氨纤维组成的混纺纱线,采用此结构制成的纬编针织面料由于集圈的存在,使得第一线圈单元、直线单元和第二线圈单元之间的大小间距存在差异,当面料被后续整理加工过后,集圈的应力会被释放,从而产生回缩,致使第一线圈单元、直线单元和第二线圈单元相互靠拢,衬垫组织排列更为紧密,面料表面结构更加结实,提高整体面料的反光效果,加上采用天丝和铜氨的混纺纱线,使得面料具有较高的仿丝绸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仿丝绸针织面料,包括a纱线1、b纱线2、由a纱线1编织形成的地组织3和由b纱线2编织形成的衬垫组织4,所述a纱线1包括第一a纱线5、第二a纱线6、第三a纱线7和第四a纱线8,地组织3由第一a纱线5、第二a纱线6、第三a纱线7和第四a纱线8编织第一线圈单元5交织形成,所述b纱线2包括第一b纱线9、第二b纱线10、第三b纱线11和第四b纱线12,衬垫组织4由第一b纱线9、第二b纱线10、第三b纱线11和第四b纱线12编织直线单元6和第二线圈单元7交织形成,所述第二线圈单元7由b纱线2经过第一线圈单元5形成,第二线圈单元7在同一横排中相互间隔5~8个第一线圈单元5。

本实施例的仿丝绸针织面料,a纱线1为聚烯烃高聚物经纺丝而成的具有弹性的长丝纱线,b纱线2为天丝与铜氨纤维组成的混纺纱线,采用此结构制成的纬编针织面料由于集圈14的存在,使得第一线圈单元5、直线单元6和第二线圈单元7之间的大小间距存在差异,当面料被后续整理加工过后,集圈14的应力会被释放,从而产生回缩,致使第一线圈单元5、直线单元6和第二线圈单元7相互靠拢,衬垫组织4排列更为紧密,面料表面结构更加结实,提高整体面料的反光效果,加上采用天丝和铜氨的混纺纱线,使得面料具有较高的仿丝绸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地组织3中a纱线1编织成相互交替阵列的成圈13和集圈14,相邻a纱线编织成的集圈14错开排列,便于后续整理加工,产生的整体回缩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地组织3中的集圈14为单针单列集圈14,成形后结构紧凑,制造工序简易。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单元7包括第一b线圈单元15、第二b线圈单元16、第三b线圈单元17和第四b线圈单元18,其中第一b线圈单元15与第二b线圈单元16纵向间隔一个第一线圈单元5,第二b线圈单元16与第三b线圈单元17纵向间隔两个第一线圈单元5,第三b线圈单元17与第四b线圈单元18纵向间隔一个第一线圈单元5,此结构设计提高整体面料反光效果。

其中,所述第二线圈单元7包括第一b线圈单元15、第二b线圈单元16、第三b线圈单元17和第四b线圈单元18,在不同横排中第一b线圈单元15与第二b线圈单元16纵向间隔2~7个第一线圈单元5,在不同横排中第二b线圈单元16与第三b线圈单元17纵向间隔2~7个第一线圈单元5,在不同横排中第三b线圈单元17与第四b线圈单元18纵向间隔2~7个第一线圈单元5,在此范围内的数值参数设计整体面料反光效果最佳。

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在不同横排中第一b线圈单元15与第二b线圈单元16纵向间隔一个第一线圈单元5,在不同横排中第二b线圈单元16与第三b线圈单元17纵向间隔两个第一线圈单元5,在不同横排中第三b线圈单元17与第四b线圈单元18纵向间隔一个第一线圈单元5,此时数值参数设计整体面料反光效果最佳。

本实施例中,所述a纱线1为聚烯烃弹力丝,该聚烯烃弹力丝的细度为10旦尼尔~42旦尼尔,所述b纱线2为20%~40%铜氨与60%~80%天丝混纺制成的混纺纱线,该混纺纱线的细度为60英支~100英支,采用天丝和铜氨的混纺纱线,使得面料具有较高的仿丝绸效果。

本实施例中,天丝和铜氨混纺纱采用四罗拉赛络紧密纺细纱机纺制纱线细度为60英支~100英支,纱线捻系数为:340~365,第一后区牵伸倍数为1.2,第二后区牵伸倍数为1.3,细纱机锭速为18000转每分钟。

本实施例中,所述仿丝绸针织面料利用高针高密纬编针织圆机织造而成,所述a纱线1每一百个线圈的纱长为60~80毫米,b纱线2每一百个线圈的纱长为120~140毫米,提高加工效率可大批量生产。

本实施例中,所述仿丝绸针织面料在染色前的预定型温度为115~130摄氏度,预定型时间为40~60秒,预定型速度为28~45米每分钟,此参数值范围设定使的布面尺寸稳定性更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仿丝绸针织面料采用溢流染色机进行染色,由于铜氨天丝混纺面料,纤维吸水后易变脆,为避免染整过程中的断布,需要将面料边缘进行缝合,加工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少张力,铜氨与天丝同属两种不同种类的纤维素纤维,染色时易出现上染率不同、染不实等问题,故对染料的选择时,选用环保型高色牢度的活性染料:如y3rs、r3bs以及亨斯迈的fnr等染料,为保证较好的染色效果,需要对染色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若染色温度太高,上染率太快,易出现染花等疵点,染色时的温度为58~72摄氏度,染色时的升温速度为1摄氏度每分钟,染色时元明粉分3次加,每次加入用量的三分之一。

本实施例中,仿丝绸针织面料染色后使用皂洗剂进行皂洗。

本实施例中,所述仿丝绸针织面料染色后需进行定型处理,定型温度为115~130摄氏度,定型速度为25~38米每分钟,此数值范围设定的定型效果最佳。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