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319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日益成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衣物处理设备应运而生。最常见的衣物处理设备包括洗衣机、干衣机和衣物灭菌机等。以洗衣机为例,洗衣机能够通过机械作用来对衣物进行洗涤操作,洗衣机的类型主要包括波轮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波轮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对衣物的洗涤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点。其中,波轮洗衣机具有结构简单、洗涤快和洗净度高等优点,而滚筒洗衣机则具有对衣物磨损小、不缠绕衣物和节能等优点。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双洗涤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即一个衣物处理设备内同时具有两个彼此独立的洗涤系统。例如衣物处理设备内同时具有波轮洗涤系统和滚筒洗涤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衣物的类别、面料以及颜色等来选择最合适的洗涤系统对衣物进行洗涤,从而提高了衣物的洗涤效率和洗涤效果。

现有的洗涤系统为了提高洗涤运行中的稳定性,一般在洗涤桶的外部安装配重构件,这种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洗涤系统的整体外部尺寸增大,在双洗涤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上,为了保证两个洗涤系统彼此之间不发生干涉,一般会将两个洗涤系统之间的距离适当增大。在此种情形下,如果要保证衣物处理设备的外壳尺寸不变,就需要将洗涤系统的整体尺寸适当减小,这种结构的改变会导致洗涤桶的容量变小,降低衣物的容纳空间。而如果要保证洗涤系统的整体尺寸不变,就需要将衣物处理设备的外壳尺寸增大,这种结构的改变会占用较多的用于放置衣物处理设备的空间。也就是说,现有的双洗涤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无法兼顾衣物处理设备占用空间最小化以及洗涤桶容量最大化的问题。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衣物处理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双洗涤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无法兼顾衣物处理设备占用空间最小化以及洗涤桶和/或滚筒容量最大化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该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洗涤系统和第二洗涤系统,第一洗涤系统靠近第二洗涤系统的一侧设有第一配重构件,第一配重构件的外形设置成与第二洗涤系统的外形相匹配。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洗涤系统为滚筒洗涤系统,第二洗涤系统为波轮洗涤系统。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滚筒洗涤系统的旋转轴线为横向,波轮洗涤系统的旋转轴线为竖向。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滚筒洗涤系统包括滚筒,波轮洗涤系统包括洗涤桶,第一配重构件设置于滚筒上靠近洗涤桶的一侧,第一配重构件的外形设置成与洗涤桶的外形相匹配。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洗涤桶的形状为圆柱状,第一配重构件靠近洗涤桶的一侧的外形设置成与洗涤桶的外形相匹配的弧面。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配重构件包括至少一个配重块,配重块以整体或者分离的布置方式设置于滚筒上。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配重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配重块以洗涤桶的轴线为中心线呈镜像对称的方式设置于滚筒上,两个配重块靠近洗涤桶一侧的外形均设置成与洗涤桶的外形相匹配的弧面。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两个配重块相对于滚筒的轴线镜像对称。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两个配重块之间具有间隔。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洗涤系统上远离第二洗涤系统的一侧设有第二配重构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具有双洗涤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中的、位于两个洗涤系统之间以及安装于其中一个洗涤系统上的配重构件进行形状上的改变,从而既能够保证两个洗涤系统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来使得两个洗涤系统不会发生彼此干涉,并且配重构件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到承载该配重构件的洗涤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地减小两个洗涤系统中心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在不改变衣物处理设备外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洗涤系统最大化,从而使洗涤桶和/或滚筒的容量最大化,进而可以容纳并洗涤更多的衣物。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位于其中一个洗涤系统上的配重构件的外形可以根据另一个洗涤系统的外形进行灵活地调整和设计,从而使得配重构件可以进行柔性化设计。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双洗涤系统包括滚筒洗涤系统和波轮洗涤系统,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可以同时具备滚筒洗涤系统和波轮洗涤系统的优点,并且可以实现衣物的分类清洗,从而用户可以根据衣物的类别、面料以及颜色等来选择最合适的洗涤系统对衣物进行洗涤,从而提高了衣物的洗涤效率和洗涤效果。

更进一步地,将设置于滚筒洗涤系统的滚筒上并且位于滚筒洗涤系统和波轮洗涤系统之间的配重构件设置成由多个配重块组成的结构,并且每个配重块靠近波轮洗涤系统的洗涤桶的一侧的外形均设置成与洗涤桶的外形相匹配,从而在不影响滚筒洗涤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洗涤桶的外形灵活地布置每个配重块在滚筒上的安装位置,从而提高了配重构件安装和布置的灵活性。

再进一步地,配重块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两个配重块相对于滚筒的轴线镜像对称。在一种可能的情形中,滚筒的重心位于滚筒的旋转轴线上,在此种情形下,将滚筒靠近洗涤桶一侧的两个配重块设置成相对于滚筒的轴线镜像对称的结构有利于在滚筒绕自身轴线旋转时保持动平衡状态,从而降低滚筒径向方向的摆动,进而提高滚筒洗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在滚筒洗涤系统的滚筒上远离洗涤桶的一侧设置配重构件,从而在滚筒的两侧均设置配重构件以保证滚筒运动时处于动平衡状态,从而降低滚筒轴向方向的摆动,进而进一步地提高滚筒洗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的双洗涤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无法兼顾衣物处理设备占用空间最小化以及洗涤桶和/或滚筒容量最大化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旨在通过改变洗涤系统上的配重构件的形状,使两个洗涤系统在不会发生彼此干涉以及不改变衣物处理设备外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证洗涤系统的最大化,从而使洗涤桶和/或滚筒的容量最大化,进而可以对更多的衣物进行容纳和洗涤。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该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洗涤系统和第二洗涤系统,第一洗涤系统靠近第二洗涤系统的一侧设有第一配重构件,第一配重构件的外形设置成与第二洗涤系统的外形相匹配。其中的第一洗涤系统以及第二洗涤系统的结构形式可以在实际应用中任意地进行调整和设计,例如第一洗涤系统和第二洗涤系统均为波轮洗涤系统,或者第一洗涤系统和第二洗涤系统均为滚筒洗涤系统,又或者第一洗涤系统和第二洗涤系统的其中一个为波轮洗涤系统,另一个为滚筒洗涤系统。此外,在实际的布置中,第一洗涤系统和第二洗涤系统可以呈左右设置,也可以呈上下设置,同时第一洗涤系统和第二洗涤系统可以位于相同的高度,也可以位于不同的高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调整和布置第一洗涤系统和第二洗涤系统的安装位置,只要能够通过第一洗涤系统和第二洗涤系统的布置便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即可。同时,配重构件不限于只安装在第一洗涤系统上,在第二洗涤系统上也可以安装配重构件或者第二洗涤系统本身包括配重构件,当两个洗涤系统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置有配重构件时,可以同时改变配重构件的外形,而当只有其中一个洗涤系统上靠近另一个洗涤系统的一侧设有配重构件时,只需要改变该配重构件的外形。下面以第一洗涤系统是滚筒洗涤系统,第二洗涤系统是波轮洗涤系统,并且滚筒洗涤系统和波轮洗涤系统呈左右设置,在滚筒洗涤系统的滚筒上靠近波轮洗涤系统的洗涤桶的一侧设置有配重构件为例,详细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滚筒洗涤系统可以为侧开式结构,也可以为顶开式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下述描述中,仅以滚筒洗涤系统为顶开式结构为例进行阐述,并且该波轮洗涤系统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为竖向(即洗涤桶的旋转轴线处于竖直平面),滚筒洗涤系统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为横向(即滚筒的旋转轴线处于水平平面)。当然,滚筒洗涤系统和波轮洗涤系统还可以设置成斜向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调整和设置滚筒洗涤系统和波轮洗涤系统的方向,只要能够通过滚筒洗涤系统和波轮洗涤系统的方向设置便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安装即可。

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该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外壳1以及设置于外壳1内的滚筒2洗涤系统和波轮洗涤系统,滚筒2洗涤系统包括滚筒2,波轮洗涤系统包括洗涤桶3,第一配重构件4设置于滚筒2上靠近洗涤桶3的一侧,第一配重构件4的外形设置成与洗涤桶3的外形相匹配。其中的第一配重构件4的外形根据洗涤桶3的外形进行设计,即在设计第一配重构件4的形状时,可以根据洗涤桶3中的外桶的外轮廓进行设计,使第一配重构件4靠近洗涤桶3一侧的外形与洗涤桶3的外形同步变换,从而使第一配重构件4靠近洗涤桶3一侧的外形与洗涤桶3的外形相匹配。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外形相匹配指的是洗涤桶3的外桶的外表面至第一配重构件4朝向该外桶一侧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均匀,并且该间隙的设定需要保证洗涤桶3和第一配重构件4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来避免洗涤桶3在运行时和第一配重构件4相撞,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或者经验数据对两个洗涤系统之间的间隙进行设定,即可以保证两个洗涤系统之间的间隙均匀,或者大于具体的间隙设定值。与改进前的配重构件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使洗涤桶3和滚筒2不发生干涉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使洗涤桶3的外轮廓增大,从而使洗涤桶3的容量增大,进而使波轮洗涤系统能够容纳更多的衣物进行洗涤。其中的洗涤桶3的形状可以为圆柱状、球体或椭球状,当然还可以为其它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对洗涤桶3的形状进行灵活地调整和设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洗涤桶3的形状为圆柱状,第一配重构件4靠近洗涤桶3的一侧的外形设置成与洗涤桶3的外形相匹配的弧面。即第一配重构件4朝向洗涤桶3的一侧设置成圆柱面的一部分,而第一配重构件4的其它侧面的形状无需改变。

优选地,第一配重构件4包括至少一个配重块41,配重块41以整体或者分离的布置方式设置于滚筒2上。在一种可能的情形中,第一配重构件4包括一个配重块41,该配重块41以整体的布置方式设置于滚筒2上。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形中,第一配重构件4包括多个配重块41,多个配重块41以分离的布置方式设置于滚筒2上,例如多个配重块41可以呈矩阵式均匀设置于滚筒2上,也可以呈不规则的布置方式设置于滚筒2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滚筒2洗涤系统以及波轮洗涤系统的结构对多个配重块41进行灵活地调整和布置,只要能够通过配重块41的布置方式优化滚筒2洗涤系统以及波轮洗涤系统的安装并能够保证滚筒2洗涤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即可。

进一步优选地,配重块41的数量为两个,如图1中所示的结构,两个配重块41以洗涤桶3的轴线为中心线呈镜像对称的方式设置于滚筒2上,两个配重块41靠近洗涤桶3一侧的外形均设置成与洗涤桶3的外形相匹配的弧面。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滚筒2的旋转轴线和洗涤桶3的旋转轴线无论是否处于同一平面,两个配重块41均能够通过自身的位置变化而使得两个配重块41靠近洗涤桶3一侧的的外形与洗涤桶3的外形相匹配,从而提高配重块41与滚筒2安装的灵活性。在一种可能的情形中,滚筒2的旋转轴线与洗涤桶3的旋转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在此种情形下,两个配重块41相对于滚筒2的轴线镜像对称。这种结构特别适用于滚筒2的重心位于滚筒2的旋转轴线上的滚筒2洗涤系统,该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在滚筒2绕自身轴线旋转时保持动平衡状态,从而降低滚筒2径向方向的摆动,进而提高滚筒2洗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此外,两个配重块41之间可以设置有间隔,从而便于对两个配重块41分别进行安装。当然,还可以将两个配重块41彼此靠近的一侧相互贴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的应用中灵活地调整两个配重块41之间的间距,只要能够满足滚筒2洗涤系统以及波轮洗涤系统的安装要求即可。

优选地,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该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滚筒2洗涤系统远离波轮洗涤系统的一侧设有第二配重构件5。即在滚筒2的两侧均设置配重构件以保证滚筒2运动时处于动平衡状态,从而降低滚筒2轴向方向的摆动,进而进一步地提高滚筒2洗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第一配重构件4类似地,第二配重构件5的外形、结构及布置方式均可以在实际的应用中灵活地调整和设置,只要能够通过第二配重构件5的改变来实现滚筒2的稳定运行即可。此外,第二配重构件5也可以由至少一个配重块构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改变配重构件的外形可以适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几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衣物处理设备的外壳1尺寸不变,通过配重构件的外形变化实现两个洗涤系统之间的间隙最大化,从而最大程度上地保证两个洗涤系统之间可以不发生干涉,提高衣物处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第二种情形是:衣物处理设备的外壳1尺寸以及两个洗涤系统之间的间隙不变,通过配重构件的外形变化实现至少一个洗涤系统尺寸的最大化,从而提高洗涤桶3和/或滚筒2的容量,使衣物处理设备可以容纳更多的衣物并进行洗涤;第三种情形是:两个洗涤系统之间的间隙不变,通过配重构件的外形变化实现衣物处理设备外壳1的缩小,从而降低衣物处理设备的占用空间,使衣物处理设备变得更加精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举例的几种情形,任何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且,上述举例的几种情形并不是彼此独立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同时兼顾上述几种情形。也就是说,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同时兼顾衣物处理设备占用空间最小化、洗涤桶3和/或滚筒2容量最大化以及两个洗涤系统之间的间隙最大化。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