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油容器和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0459发布日期:2018-07-20 20:01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收纳缝纫机用的润滑油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以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公开2016年67668号公报的缝纫机具有上部开放的油容器。油容器设于机座部内,其接收并收纳在缝纫机内滴下的油。油容器具有从底部向上方呈筒状延伸的筒状部。筒状部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油容器的贯通孔。缝纫机具有用于向压脚传递驱动力的传递体。传递体在机座部内经由筒状部的贯通孔沿上下方向延伸。传递体具有封闭部。封闭部能封闭筒状部的上端面和上部侧面。封闭部用于防止在缝纫机内滴下的油浸入筒状部的贯通孔内从而从油容器泄漏。但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附着于筒状部的侧面的油在与缝纫机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沿筒状部的侧面到达上端面。并且,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当在缝纫机内滴下的油滴在油面飞溅时,油进入封闭部和筒状部之间,到达筒状部的上端面。当油到达筒状部的上端面时,油有可能进入贯通孔内,并从油容器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润滑油从油容器泄漏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以及缝纫机。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的油容器设于缝纫机的机座部,该油容器的上部开放,且在底部具有供传递体穿过的通孔,该传递体通过上下运动来传递使压脚进行工作的驱动力,设于所述传递体的覆盖部覆盖所述通孔,该油容器收纳在所述缝纫机内滴下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该油容器具有:筒状部,其从所述底部向上方延伸,并呈以所述通孔为中心的筒状;以及保护构件,其具有底壁部,该底壁部设于所述筒状部的比上端靠下方的外侧面,并从所述外侧面向外侧突出,且沿周向围绕所述外侧面一周,所述覆盖部包括位于所述筒状部的上端的开口部分的上方的上侧覆盖部和从所述上侧覆盖部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并位于所述筒状部的径向外侧的侧面覆盖部,所述底壁部位于比所述侧面覆盖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所述底壁部的外周侧缘部突出到比所述覆盖部靠外侧的位置。附着于筒状部外侧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沿外侧面向保护构件的底壁部下表面移动。润滑油难以越过底壁部向上方移动,润滑油容易聚集于底壁部下表面并滴下。由于底壁部突出到比覆盖部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缝纫机内滴下的油滴在油面飞溅,润滑油也难以到达覆盖部和筒状部之间。因此,润滑油到达筒状部的上端的可能性较低。油容器能够防止润滑油到达筒状部的上端并经由通孔向油容器的外部泄漏。

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底壁部的所述外周侧缘部位于比所述底壁部的内周侧缘部靠下方的位置。附着于筒状部的侧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沿侧面向底壁部下表面移动。沿底壁部流动的润滑油易于向位于比内周侧缘部靠下方的位置的外周侧缘部移动。润滑油容易聚集于外周侧缘部并滴下。因此,底壁部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润滑油到达筒状部的上端。

在技术方案3、4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保护构件具有:周壁部,其设于所述底壁部的所述外周侧缘部,并沿上下方向呈筒状延伸;以及贯通孔,其设于所述底壁部中的所述外周侧缘部的靠所述周壁部侧的部位,并沿上下方向贯通。周壁部能够防止在缝纫机内滴下的油滴在油面飞溅并在保护构件上方附着于筒状部的外侧面。在缝纫机内滴下并附着于覆盖部的润滑油从覆盖部落到保护构件的底壁部上表面。底壁部上表面的润滑油从贯通孔向下方流动。因此,落到底壁部上表面的润滑油难以积存于底壁部。因此,油容器能够抑制落到底壁部上表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向筒状部移动。由于将贯通孔设于底壁部中的外周侧缘部的靠周壁部侧的部位,因此,贯通孔位于离开筒状部的位置。因此,油容器能够防止在保护构件的底壁部下方附着于筒状部的外侧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经过贯通孔向底壁部的上方移动。

在技术方案5、6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贯通孔为在周向上较长的长孔。由于贯通孔为在周向上较长的长孔,因此落到底壁部上表面的润滑油更难以积存于底壁部。因此,油容器能够进一步抑制落到底壁部上表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向筒状部移动。

在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的油容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传递体移动到上下运动范围中的最上方时,所述周壁部的上端位于比所述侧面覆盖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即使传递体进行上下运动,筒状部也不会暴露。因此,在缝纫机内滴下的油滴在油面飞溅时,油滴不会在底壁部的上方附着于筒状部的外侧面。因此,润滑油难以到达覆盖部和筒状部之间,因此润滑油到达筒状部的上端的可能性较低。油容器能够可靠地防止润滑油到达筒状部上端并经由通孔向油容器外部泄漏。

技术方案8的缝纫机具有机座部和从所述机座部竖立设置的支柱部,其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具有: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容器;吸引器,其设于所述油容器内,用于吸引所述油容器内的润滑油;输送管,其与所述吸引器相连接,将所述吸引器所吸引的润滑油向所述支柱部内输送;以及喷射机构,其与所述输送管相连接,并在所述支柱部内喷射润滑油,所述油容器在所述支柱部的下方固定于所述机座部,所述油容器接收并收纳所述喷射机构在所述支柱部内喷射的润滑油。喷射机构在支柱部内喷射的润滑油在支柱部内滴落,润滑油落到机座部的油容器内,并在油面较大幅度地飞溅。油容器能够防止在油面飞溅的润滑油在保护构件的上方附着于筒状部外侧面。因此,缝纫机能够防止润滑油经由筒状部的通孔向油容器的外部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主视图。

图2是倾倒状态的缝纫机1的外观和机座部2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地观察图1的圆A内的结构所得到的缝纫机1的纵剖视图。

图4是在图1的I-I线处俯视到的机座部2的剖视图。

图5是压脚驱动机构50和供油机构80的主视图。

图6是缝纫机1内部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油容器100的立体图。

图8是在图5的II-II线处从左侧观察到的油容器100的剖视图。

图9是在图7的III-III线处从右侧观察到的油容器100的剖视图。

图10是保护构件160的立体图。

图11是压脚驱动机构50驱动时的油容器100的剖视图。

图12是供油机构80的俯视图。

图13是接头94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使用在图中由箭头所示的左右、前后、上下。缝纫机1设于缝纫机台6,缝纫机台6具有矩形孔6A。缝纫机1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

如图1~图4所示,机座部2为缝纫机1的基座。机座部2具有机座主体20和下罩23。机座主体20具有机座21和固定部22。机座21为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在缝纫机1为立起状态时,机座21卡合于缝纫机台6的矩形孔6A。立起状态为支柱部3相对于缝纫机台6的上表面(水平面)垂直地立起的状态。在机座21的左部设有针板11(参照图6)。针板11具有容针孔。针板11在容针孔的周围开设有送布齿孔12。固定部22从机座2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沿机座21的外周设为壁状。下旋转轴37、梭子驱动机构30以及送布台驱动机构40组装于固定部22。关于下旋转轴37、梭子驱动机构30以及送布台驱动机构4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固定部22的右端部具有用于安装后述的油容器100的安装部26。固定部22具有前壁26A、后壁26B、右壁26C以及分隔壁26D,前壁26A、后壁26B、右壁26C以及分隔壁26D构成安装部26。分隔壁26D为沿前后方向将前壁26A和后壁26B之间连接起来的壁部。分隔壁26D将由分隔壁26D、前壁26A、后壁26B以及右壁26C包围的部分和比分隔壁26D靠左侧的部分之间分隔开。前壁26A、后壁26B、右壁26C以及分隔壁26D的下表面位于相同的高度。

缝纫机1具有用于向驱动机构供给润滑油的供油机构80(参照图5)。供油机构80具有用于收纳润滑油的油容器100。油容器100为上部开放的箱状的容器,其上表面为与安装部26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密封件28(参照图3)夹在油容器100的上表面和安装部26的下表面之间。油容器100的上表面隔着密封件28紧贴于安装部26的下表面,并利用螺钉固定于安装部26。油容器100内的空间和安装部26内的空间与机座部2内的其他的空间隔绝。机座21具有与安装部26内相连通的开口部27(参照图3)。油容器100接收并收纳沿支柱部3内且从开口部27向安装部26内滴下的油滴。油容器100与安装部26内和支柱部3内以密闭状态相连接。因此,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一定积存在油容器100内。关于供油机构8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固定部22在前壁26A的右端部具有注入口24。注入口24向前方开口,并位于油容器100的上方。注入口24的高度为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即使在油面飞溅也难以到达的高度。在通常使用缝纫机1时,注入口24由栓构件25堵塞。栓构件25用于防止油容器100内的润滑油从注入口24向缝纫机1的外部泄漏。

下罩23为上部开放的箱状,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下罩23对准矩形孔6A的形成位置且安装于缝纫机台6的下表面。矩形孔6A的内表面和下罩23的内表面形成凹部。在缝纫机1为立起状态时,机座21从上方覆盖矩形孔6A和下罩23所形成的凹部。机座21的下表面、矩形孔6A的内表面以及下罩23的内表面在机座部2内形成内部空间。内部空间收纳下旋转轴37、梭子驱动机构30、送布台驱动机构40以及油容器100。

支柱部3设于机座部2的右端并向上方延伸。支柱部3在下端具有开口部3A。支柱部3内和机座部2的安装部26内经由开口部3A和机座21的开口部27相连接。如图6所示,支柱部3具有缝纫机马达10和连结旋转轴36。缝纫机马达10固定于支柱部3的上部的右侧面。带轮9设于缝纫机马达10右侧,且固定于向缝纫机马达10的右侧延伸的驱动轴。向缝纫机马达10的左侧延伸的驱动轴借助接头13与上旋转轴35相连结。连结旋转轴36在支柱部3内沿上下方向延伸。连结旋转轴36将上旋转轴35的旋转驱动力向下旋转轴37传递。

机臂部4从支柱部3的上端向左方延伸,并与机座部2的上表面相对。上旋转轴35设于机臂部4内,并沿左右方向延伸。机臂部4的左端部为顶端部5。如图5所示,顶端部5向下方延伸。顶端部5在下方具有压脚15和机针8。在顶端部5的内部具有压杆16、弹簧17、压脚驱动机构50、挑线杆驱动机构70以及针杆驱动机构75。压杆16在顶端部5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从顶端部5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压脚15设于压杆16的下端。弹簧17与压杆16的上端相连接。设于顶端部5的上端的旋钮18将弹簧17的上端固定。因此,弹簧17向下方对压杆16施力。压脚驱动机构50在驱动时使压杆16向上方移动,使压脚15向针板11的上方移动。关于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压脚驱动机构50具有曲柄51、轴52、卡定构件53以及杆54。卡定构件53设于压杆16的上部。卡定构件53呈棒状,并向后方延伸。卡定构件53的左侧部分利用螺钉固定于压杆16。曲柄51为弯曲的板材,其轴52设于卡定构件53的右侧。轴52以曲柄51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曲柄51的弯曲部分。曲柄51的从弯曲部分向左方延伸的部分位于卡定构件53的后端部的下侧。杆54设于曲柄51的后侧。在要通过手动使压脚15进行上下运动时,操作者使用杆54。曲柄51的从弯曲部分向上方延伸的部分的上端与连杆55的左端相连接。连杆55在机臂部4内沿左右方向延伸,其右端与曲柄57相连接。曲柄57为弯曲的板材,并设于支柱部3内的上部。轴56以曲柄57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曲柄57的弯曲部分。膝部抬压脚杆58与曲柄57的从弯曲部分向右方延伸的部分的右端相连接。膝部抬压脚杆58在支柱部3内和机座部2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部58A经由油容器100的通孔114(参照图8)向油容器100的下方突出。

机座部2的下罩23在前表面具有操作者能够操作的膝部操作部19(参照图1)。膝部操作部19与纵轴62相连接。纵轴62向膝部操作部19的上方延伸并向右方弯曲,纵轴62借助接头59与横轴60相连结。横轴60向后方延伸,横轴60的后部位于下罩23内。下罩23的底部以横轴60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横轴60。膝部抬压脚构件61(参照图3)设于下罩23内,并固定于横轴60。膝部抬压脚构件61为弯曲的板材,并向横轴60的右方延伸。在缝纫机1为立起状态时,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位于膝部抬压脚杆58的下方。弹簧沿主视时顺时针的方向对横轴60施力,并使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向下方移动。

在压脚驱动机构50未驱动时,膝部操作部19位于横轴60的左侧。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位于能够移动的范围中的下侧。膝部抬压脚杆58处于能够上下移动的状态。弹簧17利用施力将压杆16向下压。曲柄51不限制卡定构件53向下方的移动。压脚15向下方移动,并在针板11上按压布料。在操作膝部操作部19时,操作者使用膝部使膝部操作部19向右方移动。横轴60绕主视时逆时针的方向旋转,使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向上方移动。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抵接于膝部抬压脚杆58的下端部58A,并将膝部抬压脚杆58向上方顶起。膝部抬压脚杆58向上方移动,使曲柄57绕主视时逆时针的方向旋转。伴随着曲柄57的旋转,连杆55向右方移动,使曲柄51绕主视时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曲柄51的从弯曲部分向左方延伸的部分向上方移动,将卡定构件53顶起。压杆16克服弹簧17的施力从而上升。压脚15向上方移动,将布料释放。

参照图6说明缝纫机1的驱动机构。缝纫机1具有主驱动机构34,主驱动机构34具有上旋转轴35、连结旋转轴36以及下旋转轴37。上旋转轴35在机臂部4内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旋转轴36在支柱部3内沿上下方向延伸。下旋转轴37在机座部2内沿左右方向延伸。上旋转轴35的右端借助接头13与缝纫机马达10相连接。缝纫机马达10用于使上旋转轴35旋转。供给部92支承上旋转轴35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供给部92呈大致圆筒形。关于供给部92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上旋转轴35在供给部92和缝纫机马达10之间具有偏心部39和锥齿轮35A。锥齿轮35A设于偏心部39的右侧。锥齿轮35A能够向连结旋转轴36传递驱动力。偏心部39的轴心相对于上旋转轴35的轴心偏心。偏心部39与杆45的上端部相连接。杆45能够向送布台驱动机构40传递驱动力。上旋转轴35的左端与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相连接。缝纫机马达10使上旋转轴35旋转,并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传递驱动力。挑线杆驱动机构70具有挑线杆14,能够使挑线杆14上下运动。挑线杆驱动机构70的结构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针杆驱动机构75具有针杆7。针杆7位于针板11的上方,并在顶端部5内沿上下方向延伸。顶端部5的下端部与针板11相对。针杆7的下端部从顶端部5的下侧露出。针杆7在下端安装有机针8。针杆驱动机构75伴随着上旋转轴35的旋转,使针杆7和机针8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在针杆7下降时,机针8的下端通过容针孔并到达旋梭31的上部。梭心套收纳卷绕有底线的梭心,并安装于旋梭31。机针8保持面线。旋梭31与机针8协同工作,使面线和底线交织。挑线杆14将交织于底线的面线提起到针板11上,从而在布料上形成线迹。

锥齿轮36A设于连结旋转轴36的上端。锥齿轮36A与上旋转轴35的锥齿轮35A啮合。连结旋转轴36伴随着上旋转轴35的旋转,借助锥齿轮35A、锥齿轮36A进行旋转。轴承部63呈圆筒形,并支承连结旋转轴36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连结旋转轴36在轴承部63的下侧具有锥齿轮36B。连结旋转轴36的下端与供油泵150相连接。供油泵150配置于油容器100内。锥齿轮37A设于下旋转轴37的右端。锥齿轮37A与连结旋转轴36的锥齿轮36B啮合。下旋转轴37伴随着连结旋转轴36的旋转,借助锥齿轮36B、锥齿轮37A进行旋转。因此,连结旋转轴36将缝纫机马达10使上旋转轴35旋转的旋转驱动力向下旋转轴37传递。轴承部64呈圆筒形,并支承下旋转轴37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下旋转轴37的左端与梭子驱动机构30相连接。梭子驱动机构30具有旋梭31,旋梭31设于下旋转轴37的左端。旋梭31伴随着下旋转轴37的旋转被驱动,并与机针8的上下运动同步地旋转。送布台驱动机构40为使送布台41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输送缝制对象物的机构。送布台驱动机构40具有送布台41、上下输送轴42、水平输送轴43以及送布马达44,送布台41在针板11的下方与针板11大致平行地设置。送布台41在上表面中央设有送布齿。送布齿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上部具有凹凸部分。送布齿的凹凸部分位于送布齿孔12内。在缝制时,送布台41使送布齿的凹凸部分从送布齿孔12突出到针板11上,在该送布齿与压脚15之间夹持布料。

机座部2以上下输送轴42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上下输送轴42。上下输送轴42在机座部2内设于下旋转轴37的后侧,并与下旋转轴37平行地延伸。上下输送轴42呈筒状,能够将由输送管85从油容器100输送来的润滑油向连杆构件46供给。上下输送轴42的右端部与杆45的下端部相连接。杆45从上旋转轴35的偏心部39向后下方延伸。杆45伴随着上旋转轴35的旋转,借助偏心部39进行上下运动,从而使上下输送轴42往复转动。连杆构件46设于上下输送轴42的左端。连杆构件46与送布台41的后端相连结。当上下输送轴42进行往复转动时,连杆构件46使送布台41沿上下方向移动。送布台41的上下运动与机针8的上下运动同步。送布马达44在机座部2内设于油容器100的左方。送布马达44为脉冲马达,能够使驱动轴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送布马达44的驱动轴与连杆机构部47的一端部相连接。连杆机构部47的另一端部固定于水平输送轴43的右端部。水平输送轴43在机座部2内设于下旋转轴37的前侧且是设于送布马达44的左侧。水平输送轴43与下旋转轴37平行地延伸。水平输送轴43呈筒状,能够将由输送管84从油容器100输送来的润滑油向连杆构件48供给。连杆构件48设于水平输送轴43的左端部,并向上方延伸。连杆构件48的上端与送布台41的前端相连结。在送布马达44驱动时,连杆机构部47使水平输送轴43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当水平输送轴43进行往复转动时,连杆构件48使送布台41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说明缝纫机1的供油机构80。供油机构80具有油容器100、供油泵150、输送管81~输送管87、接头94、柱塞泵91以及供给部92。参照图3、图4、图7~图10来说明油容器100。油容器100由铝等金属形成。油容器100具有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右壁104、第一底壁105、第二后壁106、第二左壁107以及第二底壁108。第一底壁105和第二底壁108在俯视时形成于安装部26内的整个区域,并呈大致矩形形状。第二底壁108位于安装部26内的右前侧的区域。第一底壁105在俯视时呈弯曲形状,设于第二底壁108的左侧和后侧,且位于第二底壁108的上方。第二后壁106从第二底壁108的后端大致铅垂地立起,第二左壁107从第二底壁108的左端大致铅垂地立起。第二后壁106的上端与第一底壁105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右前端相连接。第二左壁107的上端与第一底壁105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右端相连接。第二后壁106的左端与第二左壁107的后端相连接。第一后壁102从第一底壁105的后端大致铅垂地立起,第一左壁103从第一底壁105的左端大致铅垂地立起。第一后壁102的左端和第一左壁103的后端相连接。前壁101从第一底壁105和第二底壁108的前端大致铅垂地立起。右壁104从第二底壁108的右端大致铅垂地立起。前壁101的左端与第一左壁103的前端相连接,前壁101的右端与右壁104的前端相连接。前壁101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与第二左壁107的前端相连接。右壁104的后端与第一后壁102的右端相连接。右壁104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与第二后壁106的右端相连接。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右壁104各自的上端位于相同的高度。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右壁104、第一底壁105所包围的区域为接收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的区域。该区域称作接油区域120。前壁101、第二后壁106、第二左壁107、右壁104、第二底壁108所包围的区域为接收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且收纳润滑油的区域。该区域称作收油区域125。收油区域125包括梭子油区域130和驱动油区域140。梭子油区域130位于驱动油区域140的左前方。梭子油区域130用于收纳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的润滑油。驱动油区域140用于收纳向主驱动机构34、送布台驱动机构40、挑线杆驱动机构70、针杆驱动机构75供给的润滑油。梭子油区域130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并位于第二底壁108中的靠左前侧的部分。驱动油区域140在俯视时呈大致字母L形的弯曲形状,并位于从梭子油区域130的后侧到梭子油区域130的右侧的区域。第一分隔壁111和第二分隔壁112将梭子油区域130和驱动油区域140分隔开。第一分隔壁111从梭子油区域130的后端大致铅垂地立起,将梭子油区域130和驱动油区域140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第一分隔壁111的左端与第二左壁107相连接。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位于第一底壁105的下方。第二分隔壁112从梭子油区域130的右端大致铅垂地立起,将梭子油区域130和驱动油区域140在左右方向上分隔开。第二分隔壁112的前端与前壁101相连接。梭子油区域130的上部开放。梭子油区域130的上部为流通部113,润滑油在梭子油区域130内和驱动油区域140内之间流通。第二分隔壁112具有将上端部分向下切除而成的缺口部112A。因此,第二分隔壁112的上端位于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的下方。第二分隔壁112的上端的缺口部112A的上侧的空间也作为流通部113发挥功能。

第二底壁108的上表面为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去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108A(参照图9)。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沿倾斜面108A从收油区域125内的后侧向前侧移动。即使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为少量,梭子油区域130也会收纳从驱动油区域140流入的润滑油,从而确保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的润滑油。梭子油区域130的左侧后部形成有从接油区域120向左方凹陷的凹部131。通过形成有凹部131,梭子油区域130的润滑油的收纳量增加。第二左壁107和前壁101形成了包括凹部131内的区域的梭子油区域130,并形成与第一分隔壁111的上端相同的高度的台架部132。梭子油区域130在梭子油区域130的上部和流通部113设有金属网状的过滤器133(参照图4)。过滤器133的缘部配置于台架部132上,并且过滤器133覆盖梭子油区域130的上部的开放部分。过滤器133的右端部向下方弯折地配置在第二分隔壁112的右侧,并覆盖第二分隔壁112的上端的缺口部112A的上部的开放部分。过滤器133利用螺钉固定于梭子油区域130内的从第二底壁108竖立设置的凸台,从而固定于梭子油区域130。因此,接油区域120内的润滑油和驱动油区域140内的润滑油在向梭子油区域130内移动时,一定会经过过滤器133。过滤器133从向梭子油区域130内移动的润滑油中去除比网眼大的异物。

磁体136在梭子油区域130内的右前部设于第二底壁108上,其用于吸附梭子油区域130内的润滑油所含的铁粉等。用于向梭子驱动机构30输送润滑油的送油孔134在梭子油区域130内设于第二左壁107的前端部。即,送油孔134位于油容器100的前端部。在向油容器100供油时,缝纫机1以倾倒状态倾斜。倾倒状态为支柱部3相对于缝纫机台6的上表面(水平面)向后方倾倒的状态(参照图2)。在缝纫机1处于倾倒状态时,使前表面侧以机座部2的后部的铰链部为轴向上侧倾斜。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在接油区域120内向收油区域125的后侧移动。由于送油孔134在收油区域125内位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该送油孔134位于比润滑油的油面的水平位置高的位置。因此,在处于倾倒状态时,送油孔134不会送出润滑油。在向油容器100供油时,操作者经由设于油容器100的第一底壁105的供油窗117(参照图2)来确认供油量。由于供油窗117设于第一底壁105,因此,在缝纫机1为倾倒状态时,供油窗117朝向正面侧。因此,操作者在供油时能够容易用肉眼从供油窗117确认供油量。圆柱状的毡135设于送油孔134内。毡135的右端部向梭子油区域130内突出。因此,在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油时,梭子油区域130内的润滑油一定会经过毡135。毡135能够从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的润滑油中去除经过过滤器133且无法附着于磁体136的异物。因此,油容器100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去除了异物的润滑油。供油泵150配置在驱动油区域140内,在俯视时位于梭子油区域130的右后方。供油泵150与连结旋转轴36的下端相连接。通过连结旋转轴36的旋转从而供油泵150使叶轮旋转,供油泵150将驱动油区域140内的润滑油吸起,并向输送管86送出。

相对壁141从第二底壁108前端部大致铅垂地立起。相对壁141呈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的板状。相对壁141的下部向右方延伸,并与右壁104相连接。相对壁141的上端向油容器100的上端的上方延伸,并位于机座部2的注入口24的上方。相对面141A为相对壁141的上端部的前表面,与注入口24正对。在与注入口24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面141的长度大于注入口24的大小(参照图4、图8)。相对面141A的表面积大于注入口24的开口面积。在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在油面飞溅时,相对壁141防止油滴进入注入口24。相对壁141从第二底壁108向上方延伸。因此,在收纳在油容器100中的润滑油的量为缝纫机1的驱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量时,相对面141A也一定会浸于润滑油。

驱动油区域140的第二后壁106在左端具有连接路142。连接路142呈相对于第二后壁106倾斜的槽状,并从前侧下方向后侧上方延伸。连接路142将第二底壁108的上表面和第一底壁105的上表面连接起来。排出孔126在第一底壁105的后端设于连接路142的后方。排出孔126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一底壁105,将油容器100内和外部连通。

在通常使用缝纫机1时,油容器100的排出孔126利用螺钉紧固。螺钉在螺钉头部设置O型密封圈,用于堵塞排出孔126。在排油时,缝纫机1从立起状态切换为倾倒状态。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移动到接油区域120内。润滑油从收油区域125经过连接路142向接油区域120流动。排出孔126将接油区域120内的润滑油向油容器100的外部排出。由于连接路142倾斜,因此,即使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变为少量,也能够使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无残留地流到接油区域120。接油区域120的第一左壁103在后部开设有回收孔121(参照图7)。油容器100将在梭子驱动机构30中循环后的润滑油从回收孔121回收到接油区域120内。第一左壁103在前部开设有供给孔122。油容器100经由供给孔122向送布台驱动机构40供给润滑油。接油区域120的第一底壁105具有通孔114。通孔114在第一底壁105后部开口,供膝部抬压脚杆58沿上下方向穿过。第一底壁105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筒状部115。筒状部115以通孔114为中心从第一底壁105向上方呈筒状延伸。筒状部115的筒孔115A与通孔114相连接,供膝部抬压脚杆58沿上下方向穿过。筒状部115的上端位于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以及右壁104各自的上端的上方。筒状部115在外侧面具有台阶部116。台阶部116位于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以及右壁104各自的上端的下方,并沿周向围绕筒状部115的外侧面一周。

覆盖部145设于膝部抬压脚杆58的侧面,用于覆盖筒状部115的筒孔115A。即,覆盖部145覆盖通孔114。覆盖部145的材料例如是橡胶等树脂,覆盖部145具有上侧覆盖部146和侧面覆盖部147。上侧覆盖部146为圆板状,位于筒状部115的上端的开口部分的上方。上侧覆盖部146的外径大于筒状部115的外径。上侧覆盖部146在中央开设有保持孔146A。保持孔146A的内径与膝部抬压脚杆58的外径大致相同。上侧覆盖部146在内周侧缘部146B设有保持部148。保持部148以保持孔146A为中心从内周侧缘部146B向下方呈筒状延伸。保持孔146A的内表面和保持部148的内表面紧贴于膝部抬压脚杆58的外表面。保持部148的外径小于筒状部115的上端的开口部分的内径。侧面覆盖部147呈从上侧覆盖部146的外周侧缘部146C向下方延伸的筒状。侧面覆盖部147位于筒状部115的径向外侧。伴随着压脚驱动机构50的驱动,覆盖部145与膝部抬压脚杆58一同进行上下运动。在压脚驱动机构50未驱动时,覆盖部145位于上下运动范围中的最下方。此时,侧面覆盖部147的下端在筒状部115的台阶部116上方位于筒状部115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的侧方。覆盖部145用于防止沿膝部抬压脚杆58流动的润滑油或者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进入筒状部115内。

油容器100在筒状部115设有保护构件160。保护构件160的材料例如是橡胶等树脂,保护构件160具有底壁部161和周壁部162。底壁部161为圆板状,并在中央开设有保持孔161A。保持孔161A的内径与筒状部115的外径大致相同。底壁部161在内周侧缘部161B设有保持部164。保持部164以保持孔161A为中心从内周侧缘部161B沿上下方向呈筒状延伸。保持孔161A的内表面紧贴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保持部164的下端卡合于台阶部116,将保护构件160相对于筒状部115定位。在覆盖部145位于上下运动范围中的最下方的位置时,保持部164的上端位于覆盖部145的侧面覆盖部147的下端的下方。

底壁部161从筒状部115的侧面向径向外侧呈凸缘状突出。底壁部161的外径大于覆盖部145的侧面覆盖部147的外径。底壁部161的外周侧缘部161C位于比内周侧缘部161B靠下方的位置。即,在侧视时,底壁部161随着从内周侧缘部161B朝向外周侧缘部161C去而向下方倾斜。底壁部161用于防止附着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且在与缝纫机1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沿筒状部115的外侧面流动的润滑油向筒状部115的上端移动。周壁部162设于底壁部161的外周侧缘部161C,并沿上下方向呈筒状延伸。周壁部162的从外周侧缘部161C向上方延伸的部分比周壁部162的从外周侧缘部161C向下方延伸的部分长。周壁部162的下端位于比第一底壁105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周壁部162的上端位于覆盖部145的侧面覆盖部147的下端的上方。在覆盖部145位于上下运动范围中的最下方的位置时,周壁部162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覆盖部145的大致中央。周壁部162用于防止在从支柱部3滴下的油滴在油面飞溅时油滴附着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底壁部161在外周侧缘部161C具有沿着周向的四个贯通孔163。贯通孔163是沿周向较长地延伸的长孔,沿上下方向贯通外周侧缘部161C。贯通孔163使附着于覆盖部145的外表面并沿侧面覆盖部147滴落到底壁部161的上表面的油滴向底壁部161的下方流动。

如图11所示,在压脚驱动机构50驱动时,覆盖部145与膝部抬压脚杆58一同向上方移动。在覆盖部145位于上下运动范围中的最上方时,侧面覆盖部147的下端位于筒状部115的上部侧方。此时,侧面覆盖部147的下端位于保护构件160的周壁部162的上端的下方。因此,即使覆盖部145与膝部抬压脚杆58一同进行上下运动,筒状部115也不会暴露。覆盖部145和保护构件160阻挡从支柱部3滴下并在油面飞溅的润滑油。因此,不论覆盖部145移动到上下运动范围内的哪个位置,润滑油都不会附着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

如图5、图6、图12、图13所示,供油机构80的柱塞泵91用于向梭子驱动机构30供给润滑油。柱塞泵91设于梭子驱动机构30的旋梭31的右侧。柱塞泵91具有套筒911和柱塞912。套筒911呈大致圆筒形,其支承下旋转轴37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柱塞912设于套筒911内,并能够沿套筒911的径向进退。柱塞泵91是通过柱塞912伴随着下旋转轴37的旋转进行进退来驱动的供油泵。油容器100在第二左壁107的外壁侧且是在梭子油区域130的送油孔134设有接头137。输送管81的一端与接头137相连接。输送管81在机座部2内配管于油容器100的左方,其另一端与柱塞泵91相连接。柱塞泵91将由输送管81从油容器100输送的润滑油吸入,借助下旋转轴37向旋梭31供给润滑油。油容器100在第一左壁103的外壁侧且是在接油区域120的回收孔121设有接头123(参照图7)。输送管82的一端与接头123相连接。输送管82在机座部2内配置于左方,其另一端与柱塞泵91相连接。柱塞泵91将供给到旋梭31的润滑油的剩余部分回收并向输送管82送出。油容器100将输送管82所输送的润滑油从回收孔121收入到接油区域120内,并收纳于收油区域125内。供油机构80的输送管83~输送管85用于向送布台驱动机构40供给润滑油。油容器100在第一左壁103的外壁侧且是在接油区域120的供给孔122设有接头124(参照图7)。输送管83的一端与接头124相连接。输送管83在机座部2内配置于左方,其另一端与接头94的右安装口96相连接。

如图13所示,接头94具有主体部95、右安装口96、左安装口97、后安装口98(参照图12)以及突出部99。右安装口96、左安装口97、后安装口98分别设于主体部95的右侧、左侧、后侧。主体部95为在内部分支为两组的管,将右安装口96、左安装口97、后安装口98在主体部95内连接起来。接头94在送布马达44的左方固定于机座主体20的固定部22。安装部93设于主体部95的前侧上部,并将接头94安装于固定部22。主体部95相对于安装部93以左安装口97比右安装口96靠下侧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将接头94固定于固定部22时,左安装口97位于右安装口96的下方。主体部95在左安装口97的右侧具有突出部99,突出部99从主体部95的左端向下方突出。输送管84的一端与接头94的左安装口97相连接。输送管84在机座部2内向接头94的左方延伸。输送管84的另一端与送布台驱动机构40的水平输送轴43相连接。输送管85的一端与接头94的后安装口98相连接。输送管85在机座部2内向接头94的左后方延伸。输送管85的另一端与送布台驱动机构40的上下输送轴42相连接。输送管84经过旋梭31的前下方(参照图2)。供给到梭子驱动机构30的润滑油有时附着于输送管84并沿输送管84到达接头94。此时,由于接头94倾斜,且左安装口97位于右安装口96的下方,因此润滑油不会沿接头94移动。因此,润滑油沿接头94的突出部99流动,积存于突出部99的下端部并滴下。

在输送管83~输送管85和接头94的内部穿有灯芯88。灯芯88从输送管83经由供给孔122在油容器100内露出。灯芯88的端部跨过梭子油区域130的上方,并利用螺钉108B固定于驱动油区域140中的设于第二底壁108的凸台(参照图4)。因此,油容器100维持着使灯芯88始终浸于润滑油的状态。灯芯88从输送管84延伸到水平输送轴43内,并从输送管85延伸到上下输送轴42内。油容器100通过利用了灯芯88的毛细管作用的灯芯供油来向送布台驱动机构40供给润滑油。供油机构80的供油泵150经由输送管86向主驱动机构34供给润滑油。输送管86配置在支柱部3内,将供油泵150和供给部92连接起来。供给部92在右侧面具有孔92A。供给部92从孔92A获取由供油泵150送出且由输送管86输送的润滑油。供给部92向设于上旋转轴35内的供油孔输送润滑油。供油孔在上旋转轴35内沿上旋转轴35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供油孔分别在偏心部39、锥齿轮35A附近具有开口,供油孔将供给部92内与偏心部39、锥齿轮35A附近连接起来。当上旋转轴35旋转时,流经供油孔的润滑油从开口溢出,将偏心部39和锥齿轮35A润湿。供给到锥齿轮35A的润滑油能够抑制锥齿轮35A和锥齿轮36A之间的摩擦热,能够防止烧损现象。伴随着锥齿轮35A和锥齿轮36A的旋转,润滑油变化为雾状并向周围释放。雾状的润滑油飞散到支柱部3内,将锥齿轮36B、锥齿轮37A等润湿。润滑油能够抑制锥齿轮36B和锥齿轮37A之间的摩擦热,能够防止烧损现象。在飞散到支柱部3内的润滑油落到下方时,位于支柱部3下方的油容器100接收并收纳润滑油。油容器100将收纳于收油区域125内的润滑油再利用,从而润滑油在缝纫机1内循环。

供油机构80的输送管87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供给润滑油。输送管87配管于机臂部4内。输送管87的一端延伸到支柱部3内,输送管87的另一端与供给部76相连接。供给部76设于顶端部5,并将由输送管86输送的润滑油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供给。在输送管87的内部穿有灯芯89(参照图5)。在支柱部3内灯芯89从输送管87的一端露出,露出的灯芯89的端部位于油容器100的上方。在支柱部3内以雾状飞散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附着于在支柱部3内露出的灯芯89的端部。输送管87通过利用了灯芯89的毛细管作用的灯芯供油来向供给部76输送润滑油。供给部76向挑线杆驱动机构70和针杆驱动机构75供给润滑油。灯芯89不是始终浸于润滑油的状态。因此,输送管87能够抑制向供给部76输送的润滑油的量。

在上述说明中,膝部抬压脚杆58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递体。第一底壁10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底部。供油泵15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吸引器。供给部9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喷射机构。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油容器100在筒状部115设有保护构件160,保护构件160的底壁部161为圆板状。附着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1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沿外侧面向保护构件160的底壁部161的下表面移动。润滑油难以越过底壁部161向上方移动,润滑油容易聚集于底壁部161的下表面并滴下。由于保护构件160的底壁部161向覆盖部145的径向外侧突出,因此,即使在缝纫机1内滴下的油滴在油面飞溅并越过保护构件160向上方移动,润滑油也难以到达覆盖部145和筒状部115之间。因此,润滑油到达筒状部115的上端的可能性较低。油容器100能够防止润滑油到达筒状部115的上端并经过通孔114向油容器100的外部泄漏。

附着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1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沿外侧面向底壁部161的下表面移动。沿底壁部161的下表面流动的润滑油容易向位于内周侧缘部161B的下方的外周侧缘部161C移动。底壁部161随着从内周侧缘部161B朝向外周侧缘部161C去而向下方倾斜。润滑油容易聚集于外周侧缘部161C并滴下。因此,保护构件160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润滑油到达筒状部115的上端。周壁部162设于底壁部161的外周侧缘部161C,并沿上下方向呈筒状延伸。周壁部162能够防止在缝纫机1内滴下的油滴在油面飞溅并在保护构件160上方附着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底壁部161在外周侧缘部161C具有沿着周向的四个贯通孔163。在缝纫机1内滴下并附着于覆盖部145的润滑油从覆盖部145落到保护构件160的底壁部161的上表面。底壁部161的上表面的润滑油从贯通孔163向下方流动。因此,落到底壁部161的上表面的润滑油难以积存于底壁部161。油容器100能够抑制落到底壁部161的上表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1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向筒状部115移动。由于贯通孔163设于外周侧缘部161C,因此贯通孔163位于离开筒状部115的位置。因此,油容器100能够防止在保护构件160的下方附着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1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经过贯通孔163向底壁部161的上方移动。

由于贯通孔163为在周向上较长的长孔,因此落到底壁部161的上表面的润滑油更难以积存于底壁部161。因此,油容器100能够进一步抑制落到底壁部161的上表面的润滑油在与缝纫机1的驱动相伴随的振动的影响下向筒状部115移动。

在覆盖部145位于上下运动范围中的最上方时,侧面覆盖部147的下端位于筒状部115的上部侧方。此时,侧面覆盖部147的下端位于保护构件160的周壁部162的上端的下方。即使在压脚驱动机构50驱动时膝部抬压脚杆58进行上下运动,筒状部115也不会暴露。因此,在缝纫机1内滴下的油滴在油面飞溅时,油滴不会在保护构件160的上方附着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因此,润滑油难以到达覆盖部145和筒状部115之间,因此润滑油到达筒状部115的上端的可能性较低。油容器100能够可靠地防止润滑油到达筒状部115的上端并经过通孔114向油容器100的外部泄漏。

由供给部92在支柱部3内喷射出的润滑油在支柱部3内滴落,落到机座部2的油容器100内,并在油面较大幅度地飞溅。油容器100能够防止在油面飞溅的润滑油在保护构件160的上方附着于筒状部115的外侧面。因此,缝纫机1能够防止润滑油经由筒状部115的通孔114向油容器100的外部泄漏。

本实用新型能够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也可以不具有保护构件160的周壁部162。此时,也可以不具有贯通孔163。底壁部161也可以不倾斜。贯通孔163并不限定于四个,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贯通孔163也可以不是长孔。也可以不具有周壁部162中的向底壁部161的下方延伸的部分。保护构件160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树脂,也可以是金属、合成树脂、陶瓷等。

筒状部115的上端的高度也可以是前壁101、第一后壁102、第一左壁103、右壁104各自的上端的高度以下。筒状部115、保护构件160的周壁部162、覆盖部145的侧面覆盖部147并不限定于圆筒形状,也可以是方筒形状。

上侧覆盖部146也可以不在中央开设保持孔146A。此时,膝部抬压脚杆58的下端部58A位于上侧覆盖部146的上方,覆盖部145具有经过筒状部115的筒孔115A和通孔114向油容器100的下方突出的棒状部即可。此时,在膝部抬压脚构件61驱动时,膝部抬压脚构件61的右端部抵接于棒状部的下端部,将覆盖部145向上方顶起。上侧覆盖部146的上表面抵接于膝部抬压脚杆58的下端部58A,将膝部抬压脚杆58顶起从而使压脚进行工作即可。此时,覆盖部145的棒状部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递体。

油容器100也可以设置紧贴于筒状部115的筒孔115A的内表面和膝部抬压脚杆58的外表面的O型密封圈、油封件等。此时,也可以不具有保护构件160。

在油容器100中,也可以不区别接油区域120和收油区域125。油容器100也可以是油盘。油容器100也可以不固定于固定部22而是设于下罩2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