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22919发布日期:2019-03-27 12:12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过进给调节体对被缝制物的进给量进行调节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缝纫机具有:上下进给机构,其从缝纫机电动机向进给齿传递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以及水平进给机构,其传递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水平进给机构具有进给调节体,该进给调节体能够与转动角度相应地改变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行程。

而且,在该进给调节体连结有进给调节转盘、反向进给杆等,该进给调节转盘通过手动的旋转操作使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变化而对被缝制物的进给间距进行调节,该反向进给杆通过手动操作使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变化而使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逆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2008-194134号公报

另外,近年的缝纫机要求将在缝制的结束位置进行切线后的布料残留的线的残留端尽可能缩短,实施了将切线切刀配置为与针孔接近等的改良。

另一方面,如果在切线后的布料残留的线的残留端变短,则线容易从最终打结点脱落发生绽开,因此为了预防该现象,研究出在缝制的结束位置将进给间距设为最小宽度而进行实施多针缝制的细密缝制。

此外,在已有的缝纫机中进行细密缝制时,需要在缝纫机新装备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用于在任意的定时将进给间距切换为最小宽度,但在将切换机构新配置于缝纫机架的内部时,难以确保其配置空间,在外置时,需要在缝纫机架的外部形成开口,该开口供向缝纫机架内的进给调节体传递转动动作的部件经过,改造费事,存在有可能从开口发生润滑油泄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已有的缝纫机容易地形成能够进行细密缝制的缝纫机。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进给调节体,其设置于缝纫机架的内部,与转动角度相应地使进给间距变化;以及

反向进给杆,其设置于缝纫机架的外部,与所述进给调节体连结,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致动器,其用于经由所述反向进给杆使所述进给调节体转动,以使得成为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以及

传递体,其将所述致动器的输出传递至所述反向进给杆,

将所述致动器和所述传递体配置于所述缝纫机架的外部。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传递体经由长孔而与所述反向进给杆连结。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传递体具有:第一传递体,其与所述反向进给杆连结;以及第二传递体,其将所述致动器的输出传递至所述第一传递体。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第二传递体由偏心轴能够转动地支撑,

通过所述偏心轴的旋转操作,能够对从所述致动器向所述反向进给杆传递的操作量进行调节。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缝纫机中,

在所述反向进给杆设置有凸出的销,

所述销以松散嵌合状态与在所述第一传递体的一端部形成的所述长孔连结,

所述第一传递体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传递体的一端部连结,

所述第二传递体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致动器连结,

在所述第二传递体的中央部,所述偏心轴能够转动地被支撑。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中,

具有调节构造,该调节构造对从所述致动器向所述反向进给杆传递的操作量进行调节。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从已有的缝纫机容易地形成能够进行细密缝制的缝纫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的正视图。

图2是在俯视观察时仅将缝纫机底座部内的要部结构图示出的结构图。

图3是进给调节机构的斜视图。

图4是将电动机盖拆下的缝纫机的右侧视图。

图5是将电动机盖拆下的缝纫机的右端部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通过偏心轴实现的从细密缝制螺线管传递至反向进给杆的操作量的调节动作的说明图。

图7(a)至图7(c)是依次表示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的调节方法的说明图。

图8(a)至图8(c)是依次表示紧接着图7(c)的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的调节方法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10缝纫机

20缝纫机架

21缝纫机底座部

22直立机体部

23缝纫机臂部

30釜机构

40布料进给机构

41进给齿

43上下进给轴

46水平进给轴

60进给调节机构

62进给调节体

64进给盘

69倒缝螺线管

72反向进给杆

721反向进给板

80细密缝制切换机构

81细密缝制螺线管(致动器)

811柱塞

82第一传递体

821长孔

83第二传递体

84托架

85偏心轴

851轴主体

852支轴部

86固定螺钉

212机构盖

t工作台

t1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下面,基于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10的正视图,图2是在俯视观察时将缝纫机架20内的布料进给机构40及进给调节机构60图示出的结构图,图3是进给调节机构60的斜视图。

上述缝纫机10具有:未图示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未图示的缝纫机电动机,其成为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驱动源;釜机构30,其通过全旋转釜31将下线与插入至缝针的缝线缠绕;布料进给机构40,其与缝针的上下移动相匹配地对作为针板上的被缝制物的衣料进行输送;进给调节机构60,其对布料进给机构40的进给量进行调节;以及缝纫机架20,其对上述各结构进行支撑。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20具有:缝纫机底座部21,其在缝纫机10的整体位于下部;纵向机体部22,其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后面记述的右侧)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未图示的缝纫机臂部23,其从纵向机体部22的上端部向与缝纫机底座部21相同的方向延伸设置(参照图3)。

另外,在纵向机体部22的单侧(缝纫机臂部23的相反侧),能够装卸地装备有将缝纫机电动机覆盖的电动机盖221。在该电动机盖221的正面侧,装备有用于进行与缝纫机10的缝制动作相关的各种设定输入的操作面板222。

此外,在将缝纫机10设置于水平的工作台t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缝纫机底座部21的长度方向成为水平。而且,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缝纫机底座部21的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水平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另外,对于z轴方向上的一个方向而言,将上侧设为“上”,将下侧设为“下”,对于x轴方向上的一个方向而言,将操作者相对于缝纫机所处的方向设为“近端侧”(或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将其相反侧设为“远端侧”(或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对于y轴方向上的一个方向而言,从操作者侧观察将左侧设为“左”,将右侧设为“右”。

缝纫机10设置于具有对缝纫机底座部21进行储存的开口部t1的工作台t。工作台t的开口部t1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大致相等,在将缝纫机底座部21储存于开口部t1的状态下工作台t的上表面和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上表面成为大致在同一水平面上排列的状态。

在工作台t的下表面侧且开口部t1的下方,固定装备有缝纫机的底盖211和后面记述的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的机构盖212。缝纫机10在工作台t的开口部t1中储存有缝纫机底座部21的状态下,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下部被底盖211覆盖,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储存于机构盖212。

此外,缝纫机10在工作台t上,能够绕y轴向远端侧歪倒,在该情况下,成为缝纫机底座部21的底部从工作台t的开口部t1露出,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整体也从机构盖212露出的状态,它们成为朝向操作者侧的状态,能够进行针对它们的维护作业。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及缝纫机电动机]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具有:上轴,其配置在缝纫机臂部23的内侧,由缝纫机电动机旋转驱动,并且沿y轴方向配置;针棒,其在下端部对缝针进行保持;以及曲柄机构,其将上轴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上下移动的往复驱动力而传递至针棒。这些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图示。

而且,在上轴的右端部附近固定装备有锥齿轮,在布料进给机构40的上下进给轴43也固定装备有锥齿轮56。而且,在纵向机体部22内设置有沿z轴方向的未图示的纵轴,通过在该纵轴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设置的锥齿轮,将上轴的动力传递至上下进给轴43。

此外,在纵向机体部22配置有这些上轴、纵轴、设置于上下进给轴43的各锥齿轮,因此为了良好地进行它们的动作传递,在纵向机体部22内供给有润滑油。

另外,将上轴的动力传递至上下进给轴43的方法也可以不利用锥齿轮机构,而利用同步带等。

[釜机构]

釜机构30具有:前述的全旋转釜31,其设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1的左端的内部;釜轴32,在其一端部对全旋转釜31进行保持,并且沿着y轴方向的状态以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缝纫机底座部21内;以及增速齿轮33,其设置于釜轴32的另一端部。

设置于釜轴32的增速齿轮33与在后面记述的布料进给机构40的上下进给轴43设置的主动齿轮48啮合,使得从上下进给轴43对釜轴32施加二倍速的旋转。

此外,釜机构并不限定于全旋转釜,也可以是对半旋转釜、水平釜进行搭载的缝纫机。

[布料进给机构]

布料进给机构40具有:进给齿41,其从针板的开口部进出而将衣料向规定方向输送;进给台42,其对进给齿41进行保持;上下进给轴43,其为了使进给台42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往复而进行旋转动作;水平进给轴46,其为了使进给台42沿进给方向(x轴方向)往复而进行往复转动;作为动作变换杆的偏心杆50,其将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偏心凸轮49变换为往复转动的驱动力而施加至水平进给轴46;水平进给臂47,其将水平进给轴46的往复转动动作传递至进给台42;以及传递杆45,其将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偏心凸轮44变换为往复上下移动而传递至进给台42。

上下进给轴43在缝纫机底座部21内沿y轴方向能够旋转地被支撑,与前述的釜轴32相比配置在布料的进给方向上游侧(近端侧)。如前述所示,上下进给轴43通过锥齿轮56从上轴被输入全旋转的扭矩。

另外,上下进给轴43的左端部伸至针板的下方,在该左端部固定装备有偏心凸轮44。而且,传递杆45的下端部经由该偏心凸轮44而与上下进给轴43连结。该传递杆45在其下端部将圆形的偏心凸轮44能够旋转地保持,上端部能够转动地与进给台42的一端部连结。该传递杆45的与进给台42的连结端部位于与上下进给轴43的连结端的大致上方,因此如果上下进给轴43旋转,则通过偏心凸轮44以其偏心量的二倍的行程将沿上下方向的往复移动的驱动力施加至进给台42的一端部。

并且,在上下进给轴43的右端部附近也固定装备有偏心凸轮49,经由该偏心凸轮49连结有偏心杆50。该偏心杆50在其一端部将圆形的偏心凸轮49能够旋转地保持,另一端部大体在水平方向伸出。因此,如果上下进给轴43旋转,则该另一端部通过偏心凸轮49而以其偏心量的二倍的行程进行沿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

另一方面,在与上下进给轴43平行地配置的水平进给轴46,固定装备有向上下进给轴43侧伸出的转动腕51。而且,偏心杆50的另一端部和转动腕51的转动端部由进给调节机构60的进给调节体62的连杆连结。由此,从上下进给轴43对水平进给轴46施加往复转动动作,而且,被施加的往复转动角度的宽度能够由进给调节体62调节。此外,关于进给调节体62在后面记述。

水平进给轴46从左端部经由水平进给臂47而向进给台42传递沿x轴方向的往复驱动力。

水平进给臂47的基端部固定连结于水平进给轴46的左端部,其摆动端部以大致朝向上方的状态与进给台42连结。

进给台42配置在针板的下方,近端侧的端部经由传递杆45而与上下进给轴43连结,远端侧的端部经由水平进给臂47而与水平进给轴46连结。另外,在进给台42的x轴方向中间位置的上部固定装备有进给齿41。

由此,进给台42从其一端部在上下方向被施加往复驱动力,从另一端部以相同的周期被施加进给方向的往复驱动力。而且,通过对这些往复驱动力进行合成,从而沿x-z平面进行长圆运动。伴随该进给台42,进给齿41也进行长圆运动,在经过该长圆运动轨迹的上部区域时进给齿41的前端部从针板的开口部向上方凸出,能够对布料进行输送。

[进给调节机构]

图2是进给调节机构60的斜视图。进给调节机构60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进给调节体62;转动支轴63,其固定连结于进给调节体62,沿y轴方向配置;进给盘64,其进行进给量的调节操作;作为进给调节部件的进给调节螺钉65,其通过进给盘64进行进退移动;作为凸轮部件的进给调节台66,其通过进给调节螺钉65的抵接而转动,产生角度变化;连结杆67,其上端部与进给调节台66的转动端部连结;第一固定输入腕68,其固定连结于转动支轴63,并且与连结杆67的下端部连结;倒缝螺线管69,其使进给调节体62转动而切换为反向进给状态;切换杆71,其固定连结于支轴71a,并且与倒缝螺线管69的柱塞连结;反向进给杆72,其设置于转动支轴63的右端部;以及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其执行细密缝制。

前述的偏心杆50的另一端部和转动腕51的转动端部经由连杆连结,通过偏心杆50、转动腕51和将它们连结的连杆而构成四节连杆机构。

进给调节体62对作为上述四节连杆机构的四节中的一节的偏心杆50的另一端部和连杆之间的连结点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进给调节体62通过绕其转动支轴63转动,从而能够将偏心杆50的另一端部和连杆之间的连结点的移动方向绕y轴改变。而且,如果该连结点的移动方向改变,则水平进给轴46的往复转动的角度范围改变,能够改变通过进给齿41产生的进给间距。

另外,进给调节体62从将进给间距设为0的轴角度(设为中立点)起,如果向一个转动方向转动,则能够以正向进给改变进给间距,如果从中立点起向另一个转动方向转动,则能够以反向进给改变进给间距。

连结杆67的上端部与进给调节台66连结,下端部与第一固定输入腕68的转动端部连结。而且,连结杆67通过上下移动,从而能够经由转动支轴63使进给调节体62转动。

进给调节台66具有隔着进给调节螺钉65在两侧具有正向进给的凸轮面和反向进给的凸轮面的凸轮部66b,无论在哪个凸轮面与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抵接的情况下,都对应于其抵接位置而决定沿y轴方向的绕支轴66a的朝向。而且,如果通过进给盘64的旋转操作而使进给调节螺钉65沿x轴方向移动,则与凸轮面的抵接位置变动,进给调节台66的绕支轴66a的朝向变动。

而且,进给调节台66的转动端部与连结杆67的上端部连结,因此通过进给盘64的旋转操作使连结杆67进行上下移动,能够对进给调节体62的绕转动支轴的角度进行调节,由此,能够改变进给齿41的进给间距。

另外,在进给调节台66的两个凸轮面中的一个与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抵接的情况下,能够改变进给齿的正方向的进给间距,在两个凸轮面中的另一个与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抵接的情况下,能够改变进给齿的反方向的进给间距。

通常,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维持为一个凸轮面(改变正方向的进给间距的凸轮面)与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抵接,通过倒缝螺线管69的驱动,切换为另一个凸轮面与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

倒缝螺线管69装备于纵向机体部22的远端侧的面的外侧,其柱塞691的前端部与切换杆71连结,能够使切换杆71绕沿y轴方向的支轴71a转动。

切换杆71是具有绕支轴71a转动的两根臂711、712的曲拐,一个臂711向上方向伸出,并且其转动端部与倒缝螺线管69的柱塞691连结。

另外,另一个臂712向后方伸出,并且在其转动端部装备有沿y轴方向的销713。该销713从下方与在连结杆67形成的切口抵接。

因此,倒缝螺线管69的柱塞691向近端侧进入,由此切换杆71在从左方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而销713将连结杆67推起。由此,能够从进给调节台66的一个凸轮面与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切换为另一个凸轮面与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

即,如果使倒缝螺线管69的柱塞691向近端侧进入,则能够将布料进给方向从正向进给切换为反向进给。而且,在缝制开始时、缝制结束时,使倒缝螺线管69的柱塞691向前方进入,由此能够进行倒缝缝制。

此外,进给调节台66的两个凸轮面,在通过连结杆67而进给调节台66转动,由此从一个正向进给的凸轮面将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的抵接位置切换为另一个反向进给的凸轮面的情况下,设定出各自的凸轮面的形状,以使得正向进给和反向进给的进给间距成为相同宽度。即,即使在切换为反向进给的情况下,通过进给盘64的旋转操作也会维持所设定的进给间距。

前述的转动支轴63的右侧的端部以从缝纫机架20的纵向机体部22的右侧面向外部凸出的状态进行了配置,在该转动支轴63的凸出端部装备有反向进给杆72。

该反向进给杆72具有:反向进给板721,其固定装备于转动支轴63的右端部;以及操作部件722,其相对于转动支轴63能够转动地被支撑。

反向进给板721从转动支轴63朝向近端侧伸出,在其伸出端部,与操作部件722的下部抵接的输入凸起721a朝向左方凸出。该反向进给板721向近端侧的伸出长度短,反向进给板721整体储存于电动机盖221的内侧。

操作部件722从转动支轴63朝向近端侧直至电动机盖221的外侧为止而伸出,并且弯折而朝向左方伸出。

向该操作部件722的左方伸出的部分,在纵向机体部22的近端侧的面的更近端侧在上下能够摆动,通过向下方进行转动操作,从而能够将布料进给机构40的进给方向切换为反向进给。

如前述所示,操作部件722相对于转动支轴63能够转动,即使使操作部件722向下方转动,也无法直接地使转动支轴63转动,但在将操作部件722向下方转动操作的情况下,从上方与反向进给板721的输入凸起721a抵接,能够经由反向进给板721使转动支轴63转动。

在直至使该操作部件722停止为止向下方转动的情况下,第一固定输入腕68从转动支轴63将连结杆67推起,使进给调节台66转动,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的抵接位置从正向进给的凸轮面被切换为反向进给的凸轮面,能够将布料进给机构40切换为反向进给状态。在该情况下,正向进给的进给间距和反向进给的进给间距的大小也相等。

此外,操作部件722经由反向进给板721使转动支轴63进行了转动,其原因在于,使得在通过前述的倒缝螺线管69的工作而切换为反向进给的情况下,操作部件722不联动而进行急剧的下降动作。

[细密缝制切换机构]

图4是将电动机盖221拆下的状态下的缝纫机10的右侧视图,图5是该状态下的缝纫机10的右端部的斜视图。

如图所示,在缝纫机架20的缝纫机底座部21的右端部的外侧配置有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

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具有:作为致动器的细密缝制螺线管81,其用于使进给调节体62进行转动,以使得成为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作为传递体的第一传递体82及第二传递体83,其将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输出传递至反向进给杆72;托架84,其对细密缝制螺线管81进行支撑;以及作为调节体的偏心轴85,其用于对从细密缝制螺线管81向反向进给杆72传递的操作量进行调节。

托架84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右端部,安装于与该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上表面相比的下方,通过向右方伸出的两根臂而将细密缝制螺线管81下垂地支撑。

另外,托架84相对于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右端部的外表面形成的未图示的螺孔而被螺钉紧固。该螺孔形成为有底,且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内部没有贯通,防止从螺孔发生的润滑油泄漏。

细密缝制螺线管81在柱塞811朝向上方的状态下螺钉紧固于托架84。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柱塞811在通常的缝制时处于向下方退避的状态,在细密缝制时,向上方凸出而进行进给间距的切换。

在该柱塞811的上端部,固定装备有向右方凸出的销812,该销812与在后面记述的第二传递体83的端部形成的长孔状的切口831嵌合,在柱塞811凸出时进行向第二传递体83赋予转动动作。

此外,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柱塞811在上下将储存有线圈的主体部分进行了贯通,柱塞811的下端部从主体部分的下端部向下方凸出。

第一传递体82为连杆部件,在一端部形成有长孔821,从反向进给杆72的反向进给板721向右方凸出的销721b以松散插入状态被连结。另外,第一传递体82的另一端部能够绕y轴转动地与第二传递体83的一端部连结。

第二传递体83如前述所示,一端部与第一传递体82连结,另一端部与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柱塞811连结。而且,第二传递体83的中央部由偏心轴85能够绕y轴转动地支撑。

因此,如果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柱塞811向上方凸出,则第二传递体83的另一端部朝向上方转动,与该第二传递体83的一端部连结的第一传递体82向下方被下拉,反向进给杆72的反向进给板721向下方进行转动。由此,经过转动支轴63而进给调节体62转动,被调节为比原本的进给间距小的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

图6是表示通过偏心轴85实现的从细密缝制螺线管81向反向进给杆72传递的操作量的调节动作的说明图。

偏心轴85具有:轴主体851,其插入至第二传递体83;以及支轴部852,其相对于轴主体851而偏心(参照图8(b)),该支轴部852插入至托架84的未图示的支撑孔。

而且,偏心轴85的支轴部852通过设置于托架84的固定螺钉86(参照图7(c)),被紧固固定而不旋转。

而且,偏心轴85通过将固定螺钉86螺出而进行旋转操作,从而与支轴部852的偏心量相应地,能够使第二传递体83进行转动,由此,能够将第一传递体82在上下方向进行移动调节。

例如,如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如果通过偏心轴85的旋转操作,将第一传递体82向上方移动调节,则与销721b抵接的长孔821的上端部相对于销721b而产生宽度d的间隙。

其结果,通过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柱塞811凸出而赋予给第一传递体82的下降移动量,从调节前的状态起以宽度d变短,以与其相对应的量,赋予给反向进给杆72的反向进给板721的转动角度也减少。

即,通过对偏心轴85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能够对由细密缝制螺线管81设定的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进行增减调节。

[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的调节方法]

图7(a)至图8(c)是依次表示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的调节方法的说明图。基于这些对该调节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在工作台t设置的缝纫机10的缝纫机架20向远端侧歪倒(图7(a))。

由此,在工作台t的开口部t1内储存的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下部露出,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从机构盖212被拉出而在工作台t上露出。

接下来,进给盘64以成为进行细密缝制时的进给间距的方式进行旋转调节。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优选设为大于0且尽可能小的宽度。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而例示出设为0.5[mm]的情况(图7(b))。

由此,进给调节体62转动至成为细密缝制的目标进给间距的位置,反向进给杆72的反向进给板721联动而向缝纫机底座部21侧转动。由此,第一传递体82的长孔821的端部(没有将缝纫机架20歪倒的状态下的上端部)和反向进给板721的销721b的间隙的宽度d(参照图6)扩大。

在这里,能够将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的固定螺钉86螺出而进行偏心轴85的旋转操作(图7(c))。

而且,将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柱塞811通过手动作业而从下端部向凸出方向压出(图8(a))。由此,第二传递体8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第一传递体82向缝纫机底座部21侧移动,第一传递体82的长孔821的端部(没有将缝纫机架20歪倒的状态下的上端部)和反向进给板721的销721b的间隙的宽度d减少。

而且,手动地使偏心轴85旋转,进行第一传递体82及第二传递体83的位置调节(图8(b)),对准第一传递体82的长孔821的端部(没有将缝纫机架20歪倒的状态下的上端部)和反向进给板721的销721b的间隙的宽度d成为0的位置。

并且,将固定螺钉86紧固(图8(c)),对偏心轴85进行固定。

然后,将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柱塞811的压出状态返回至原来的退避状态,使缝纫机架20向近端侧转动,原来的立起状态。

并且,将进给盘64返回至通常的缝制的进给间距(例如3[mm])。

然后,在进行缝制作业的情况下,例如,如果进行与缝纫机10连接的操作踏板的前踏,则缝纫机电动机启动而以通常的缝制的进给间距开始缝制。

而且,在缝制结束位置,如果通过操作踏板的反踏而进行切线动作的输入,则倒缝螺线管69进行工作,使柱塞691凸出,从进给调节台66的一个凸轮面与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起,切换为另一个凸轮面与进给调节螺钉65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由此将布料进给方向从正向进给切换为反向进给而以设定出的针数进行倒缝缝制。

而且,在倒缝缝制完成而倒缝螺线管69成为off后,细密缝制螺线管81进行工作,使柱塞811凸出而使第二传递体8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传递体82下降。此时,被调整为第一传递体82的长孔821和反向进给板721的销721b的间隙的宽度成为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因此反向进给板721从通常的缝制的进给间距(3[mm])的位置向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0.5[mm])的位置被赋予转动,进给调节体62转动至适当位置。

而且,在以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以规定针数进行细密缝制后,缝纫机电动机停止而进行切线动作,缝制完成。

[实施方式的效果说明]

上述缝纫机10将具有细密缝制螺线管81和第一及第二传递体82、83的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的整体结构配置于缝纫机架20的外部,并且经由在缝纫机架20的外部配置的反向进给杆72,进行向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的切换动作。

因此,相对于原本不具有进行细密缝制的功能的已有的缝纫机,仅通过将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外置就能够附加细密缝制的功能。

另外,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经过反向进给杆72而进行向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的切换动作,因此不需要进行形成用于对缝纫机架20的内部进行访问的开口等的加工,即使在缝纫机架20内使用了润滑油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向外部的泄漏进行抑制。另外,在安装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时,能够不需要防止润滑油泄漏的密封加工。

另外,缝纫机10的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的第一传递体82,经由长孔821而与反向进给杆72的反向进给板721连结,因此在长孔821的范围内对销721b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能够将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任意地调节。

另外,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的传递体具有:第一传递体82,其与反向进给杆72连结;以及第二传递体83,其将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输出传递至第一传递体82,因此与细密缝制螺线管81通过一个传递体对反向进给杆72进行操作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提高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x轴方向上的配置的自由度。

因此,在诸如缝纫机架20相对于工作台t能够转动的缝纫机10的情况下,能够将细密缝制螺线管81与使缝纫机架20相对于工作台t进行转动时的支点侧尽可能接近地配置。

如上所述,如果细密缝制螺线管81与缝纫机架20的支点侧接近,则在将缝纫机架20歪倒的情况下,细密缝制螺线管81进行绕转的半径变小,因此能够减小在工作台t形成的开口部t1中的用于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的开口部分的宽度。

因此,能够缩小工作台t的开口部t1而防止强度的降低,工作台t的上表面的作业空间也扩大。

并且,在开口部t1变大的情况下无法仅通过电动机盖221进行隐藏,用于将开口部t1中的用于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的开口部分隐藏的盖需要另外设置,但通过缩小开口部t1而能够不需要上述的盖,减少部件个数、减少盖的开闭作业等的繁琐性。

另外,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的第二传递体83由偏心轴85能够转动地支撑,因此通过偏心轴85的旋转操作,从细密缝制螺线管81向反向进给杆72的反向进给板721传递的操作量能够调节,能够容易地进行细密缝制中的进给间距的调节作业,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其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将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的调节作业通过对第二传递体83进行支撑的偏心轴85的旋转操作而进行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能够采用将托架84设为能够在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节,与托架84的高度相应地对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进行调节的调节构造。

另外,同样地,也能够采用相对于托架84能够将细密缝制螺线管81在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节,与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高度相应地对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进行调节的调节构造。

关于托架84、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高度调节,也可以设为将它们通过沿上下方向的长孔能够进行移动调节,通过螺钉进行固定。另外,托架84、细密缝制螺线管8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也可以使偏心凸轮等的外周凸轮与托架84、细密缝制螺线管81抵接,对凸轮进行操作而进行高度调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平缝缝纫机中搭载有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的例子,但对于将反向进给杆设置于缝纫机架20的外部的所有的缝纫机,能够对细密缝制切换机构80进行搭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如果通过操作踏板的反踏进行切线动作的输入,则倒缝螺线管69进行工作,在以设定出的针数进行倒缝缝制后,细密缝制螺线管81进行工作,以规定针数进行细密缝制的例子,但也可以设为在切线动作的输入后,不进行倒缝缝制而是进行细密缝制。

在该情况下,如果通过操作踏板的反踏而进行切线动作的输入,则细密缝制螺线管81进行工作,在以细密缝制的进给间距、以规定针数进行细密缝制后,缝纫机电动机停止而进行切线动作,缝制完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