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胎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2384发布日期:2019-01-29 17:4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棉胎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棉胎加工设备,具体是一种棉胎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行业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要求的追求,加之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对棉胎加工机械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自动、便利特点的棉胎生产加工机械将会是以后的发展趋势。目前的棉胎加工主要环节是把梳理机产生棉胎在平台上面进行手工整理,效率低下,并且人工长时间操作,易造成职业损伤与工作厌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棉胎成型设备。采用自动化操作,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能够实现棉胎的自动铺设层叠动作,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纤维开松梳理装置A(1)、储棉器(2)、送料风机(3)、管道(4)、储棉箱(5)、开松梳理装置B(6)、支撑架(7)、轨道B(8)、受棉平台(9),其特征在于:纤维开松梳理装置A(1)由罗拉A(10)、机架(11)、纤维开松梳理辊A(12)组成,其中罗拉A(10)和纤维开松梳理辊A(12)横卧在两侧的机架(11)上,纤维开松梳理辊A(12)的下方设有储棉器(2),送料风机(3)的进口与储棉器(2)连接,同时送料风机(3)的出口通过管道(4)与储棉箱(5)连接,储棉箱(5)的下方设有开松梳理装置B(6),罗拉B(61)、纤维开松梳理辊B(62)、尘笼(63)横卧在开松梳理装置B(6)的两侧,开松梳理装置B(6)的下部设有移动部件A(64),支撑架(7)上部设有轨道A(71),支撑架(7)下部设有移动部件B(72),支撑架(7) 的底端设有轨道B(8),支撑架(7)的内部设有受棉平台(9)。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纤维被纤维开松梳理装置A(1)中的罗拉A(10)转动咬合后送入纤维开松梳理辊A (12)进行开松,传送至储棉器(2)内,经收集后由送料风机(3)通过管道(4) 传送至储棉箱(5),纤维经储棉箱(5)下部的罗拉B(61)的挤压进入纤维开松梳理辊B(62),纤维开松梳理辊B(62)旋转带动纤维,使纤维排列匀称整齐,在尘笼 (63)的均匀吸附作用下形成棉层,移动部件A(64)相对于轨道A(71)往复运动,移动部件B(72)相对于轨道B(8)往复运动,两者结合使储棉箱(5)和开松梳理装置B(6)相对于受棉平台(9)做平面运动,从而使棉层通过重力的作用层叠到受棉平台(9)上面,便于后续的加工工序。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开松梳理装置B(6)的斜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中支撑架(7)与受棉平台(9)的斜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开松梳理装置B(6)与支撑架(7)及受棉平台(9)的斜视图。

其中,1-纤维开松梳理装置A;10-罗拉A;11-机架;12-纤维开松梳理辊A;2- 储棉器;3-送料风机;4-管道;5-储棉箱;6-开松梳理装置B;61-罗拉B;62-纤维开松梳理辊B;63-尘笼;64-移动部件A;7-支撑架;71-轨道A;72-移动部件B;8-轨道B;9-受棉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纤维开松梳理装置A(1)、储棉器(2)、送料风机(3)、管道(4)、储棉箱(5)、开松梳理装置B(6)、支撑架(7)、轨道B(8)、受棉平台(9),其特征在于:纤维开松梳理装置A(1)由罗拉A(10)、机架(11)、纤维开松梳理辊A(12)组成,其中罗拉A(10)和纤维开松梳理辊A(12)横卧在两侧的机架(11)上,送料风机(3)的进口与储棉器(2)连接,同时送料风机(3) 的出口通过管道(4)与储棉箱(5)连接,储棉箱(5)的下方设有开松梳理装置B (6),罗拉B(61)、纤维开松梳理辊B(62)、尘笼(63)横卧在开松梳理装置B(6) 的两侧,开松梳理装置B(6)的下部设有移动部件A(64),支撑架(7)上部设有轨道A(71),支撑架(7)下部设有移动部件B(72),支撑架(7)的底端设有轨道 B(8),支撑架(7)的内部设有受棉平台(9)。

所述纤维开松梳理辊A(12)的辊体类型是刺辊、或道夫、或锡林,其辊体特征在于表面布置有齿条、或针布、或金属刺条。

所述纤维开松梳理辊B(62)的辊体类型与纤维开松梳理辊A(12)的辊体类型一致。

所述储棉器(2)与机架(11)连接,其位于纤维开松梳理辊A(12)的下游。

所述送料风机(3)位于储棉器(2)和储棉箱(5)之间。

所述移动部件A(64)与轨道A(71)接触。

所述移动部件B(72)与轨道B(8)接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