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视觉效果变化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6006发布日期:2020-02-18 14:01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视觉效果变化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视觉效果变化的面料。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不少视觉效果丰富的织物,但通常随着观察角度,其视觉效果并不会发生变化,即使能够在光线之下发生少量变化,其变化效果也不理想,不能实现色彩或图案的丰富变化。进一步地,这些视觉效果变化的织物中,变色织物尤其常见。但现有技术中的变色织物多是使用变色粉、感光粉等光敏材料、热敏材料或电致发光材料等制作出来,制作工艺复杂,且多限于整副布料,通常不具有弹性。而另外一些变色织物是结合电子产品制作的,不仅成本高,且变色效果不够自然,穿着也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视觉效果变化面料,满足各种场合下的穿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视觉效果变化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具有底面层,以及设在底面层上的横模效果层,横模效果层包括由半光锦纶丝编织而成的半光面层,由银线闪光丝编织而成的银线闪光面层,以及由半光锦纶丝和银线闪光丝混合编织而成的混合面层,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对光的反射率、折射率、吸收量均不相同。

所述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在底面层上的凸出高度相同。

所述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交替排布。

所述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均按照平纬组织成圈而成。

所述半光锦纶丝的线密度为70-80d旦尼尔、分束数是68f,银线闪光丝的线密度为20-30d旦尼尔。

所述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一体编织在底面层上。

所述半光锦纶丝和银线闪光丝的颜色不同。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不同的面层,从而形成不同形态的吸、折、反等不同光泽效果,从而适应在不同的场合下的穿着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针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视觉效果变化面料,包括面料本体1,所述面料本体具有底面层,以及设在底面层上的横模效果层,横模效果层包括由半光锦纶丝5编织而成的半光面层2,由银线闪光丝6编织而成的银线闪光面层3,以及由半光锦纶丝和银线闪光丝混合编织而成的混合面层4,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对光的反射率、折射率、吸收量均不相同,即光照射到半光面层发生反射的角度,和照射到银线闪光面层发生反射的角度都不一样,从而使得在不同的场合下,随着接收到的不同角度的光线,各个面层形成不同的光泽效果,从而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变化。半光锦纶丝和银线闪光丝的颜色不同。

所述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在底面层上的凸出高度相同,保证面料本体的简洁性。

所述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交替排布。

所述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均按照平纬组织成圈而成。

所述半光锦纶丝的线密度为70-80d旦尼尔、分束数是68f,银线闪光丝的线密度为20-30d旦尼尔。

所述半光面层、银线闪光面层和混合面层一体编织在底面层上。

在具体编织时,如附图2所示,按隔模间纱的平纬组织成圈而成。让一模半光锦纶长丝,与另一模银线闪光丝拚织成横模效果,即半光面层与银线闪光面层间隔设置,让银线闪光丝与半光锦纶长丝形成包覆成圈效果,让线圈在面料面上形成不同形态的吸、折、反等不同光泽效果,从而适应在不同的场合下的穿着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