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气熨斗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28011阅读:来源:国知局
且,在中央盖体5的上部,朝向空间部5a向下侧突出地设置着蒸气按钮9。进而,在上侧盖体4的上部后方连接着电源线10。
[0049]在熨斗基座2的靠前方位置,喷出蒸气的数个第I蒸气喷出孔2b在宽度方向上横向排成一列,且贯通熨斗基座2而形成。而且,在熨斗基座2的上部,形成着用来使水蒸发而产生蒸气的气化室2c。气化室2c是作为形成在熨斗基座2上表面的凹部而形成。而且,气化室2c的上表面被板状的熨斗基座盖2d覆盖。
[0050]而且,在熨斗基座2内置着用来对熨斗基座2进行加热的加热器11。加热器11虽未详细于图示,但当俯视时呈后方开放的大致U字状配置在熨斗基座2的周边部。而且,在熨斗基座2的后部上方配置着作为供水机构的栗12。栗12将水从储水部7供给到熨斗基座2的气化室2c。并且,当操作蒸气按钮9时,栗12进行运作而将水送到熨斗基座2,水因经加热器11加热的熨斗基座2的热而气化,由此产生蒸气。这样一来,熨斗基座2构成为气化单元。
[0051]在熨斗基座2的上方配置着具备紫外线光源13的照射单元14。照射单元14的内部从照射单元14的后部经由大致圆筒状的蒸气路径15而与气化室2c连通。而且,照射单元14的内部从照射单元14的前部依序经由大致圆筒状的连接路径16、及作为凹部形成在熨斗基座2上表面的再加热室2e而与熨斗基座2的第I蒸气喷出孔2b连通。并且,熨斗基座2中所产生的蒸气经由蒸气路径15而流向照射单元14,在照射单元14内被紫外线光源13照射紫外线,之后经由连接路径16而返回到熨斗基座2,在再加热室2e中被熨斗基座2的热再加热,然后从第I蒸气喷出孔2b被喷出到外部。而且,加热器11构成为配置在作为喷出路径的再加热室2e与第I蒸气喷出孔2b附近,而高效率地被再加热。
[0052]而且,如图4?6所示,本实施例的蒸气熨斗能在下侧盖体3的下端装卸自如地安装着由耐热性树脂构成的配件51。
[0053]配件51从下侧及侧方包围熨斗基座2,并嵌合在下侧盖体3的下端。由此,熨斗基座2被下侧盖体3与配件51完全包围。而且,配件51具备包围熨斗基座2的上盖52、及嵌合在上盖52的前方下部的下盖53。而且,在熨斗主体I的下侧盖体3的后方下表面设置滑动按钮17,通过使滑动按钮17左右滑动,能够保持或解除配件51对下侧盖体3的锁定状
??τ O
[0054]在配件51的与第I蒸气喷出孔2b对向的位置形成着数个开口部54。在开口部54的上方,由耐热性的可挠性树脂构成的衬垫55被上盖52与下盖53夹持。并且,在衬垫55形成着第2蒸气喷出孔56,该第2蒸气喷出孔56用来将从第I蒸气喷出孔2b喷出的蒸气释放到配件51外部。而且,衬垫55的上端周缘55a紧密地抵接于熨斗基座2的底面壁2a,并包围第I蒸气喷出孔2b。由此,从第I蒸气喷出孔2b喷出的蒸气被确实地从第2蒸气喷出孔56释放到外部。进而,第2蒸气喷出孔56的形成范围比第I蒸气喷出孔2b的形成范围大,通过安装配件51,能够大范围地喷射蒸气。
[0055]配件51形成为从大致中央部朝向前方宽度逐渐变宽的形状,配件51的前端形成为向前方突出的大致圆弧形状。并且,在配件51的前端附近设置着呈大致圆弧状排列的刷体57。
[0056]在表示配件51的图7?9中,在上盖52的上表面形成着收容熨斗基座2的凹部61。凹部61从上表面观察到的形状成为与熨斗基座2的底面壁2a的形状几乎相同的大致蛋形的形状。而且,凹部61形成为稍大于熨斗基座2,以使熨斗基座2不会接触到配件51的上盖52。在凹部61的周缘,朝向上方形成着与熨斗主体I的下侧盖体3的下端嵌合的周缘壁62。
[0057]配件51的上盖52的后方形状是对照熨斗基座2的底面壁2a的形状而形成,相对于此,在上盖52的大致中央部到前方,形成着朝向前方宽度逐渐变宽的宽幅部63。宽幅部63的左右外缘64在俯视时呈向外侧翘曲的凹形状,前方外缘65呈圆弧状的凸形状。而且,宽幅部63的前方端位于比周缘壁62的前方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宽幅部63的左右外缘64与前方外缘65由曲线部66平滑地连接。而且,在上盖52的后端,卡止在熨斗基座2的下侧盖体3的卡止部67形成为朝向上方的突起。
[0058]配件51的下盖53形成为与上盖52的宽幅部63的周缘形状相吻合的形状。并且,该下盖53在上盖52的大致中央部到前方,以覆盖上盖52的下表面的方式从下方嵌合固定于上盖52。此外,下盖53的后端71在左右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直线状。
[0059]图10表示将下盖53拆卸后的状态的配件51的底面,在该图10中,在上盖52的大致中央部到前方形成着供下盖53嵌合的凹部72。而且,在上盖52的凹部72内,朝向下方形成着加强肋73、74、75。加强肋73、74、75配置成与下盖53抵接而防止下盖53变形。加强肋73为周缘壁62的一部分,其形状与熨斗主体I的下侧盖体3的下端的形状相对应。加强肋74是以加强肋73为起点呈放射状配置。加强肋75从左右外缘64与前方外缘65朝向内侧形成。
[0060]在上盖52的中央部稍靠前方的位置形成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的开口部76,在开口部76配置着衬垫55,该衬垫55具有沿宽度方向整齐排列的数个第2蒸气喷出孔56。衬垫55形成为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且在中央部等间隔地整齐排列着5个第2蒸气喷出孔56。第2蒸气喷出孔56的周缘77朝向下方突出形成。此外,第2蒸气喷出孔56的形成范围比熨斗基座2的第I蒸气喷出孔2b的形成范围大,另一方面,第2蒸气喷出孔56配置在比熨斗基座2的宽度小的范围内。
[0061 ] 此外,比较图8与图10可知,上盖52的开口部76在上盖52的上表面比在上盖52的下表面形成得小。并且,衬垫55的周缘部抵接于上盖52的下表面的开口部76的周缘部。而且,衬垫55的周缘部附近的上表面抵接于开口部76内的上盖52的下表面。并且,衬垫55的上端周缘55a沿着上盖52的上表面的开口部76的边缘向比开口部76的上表面更上方突出而形成。
[0062]图11表示将上盖52拆卸后的状态的配件51的平面,在该图11中,在下盖53的大致中央部,形成着供第2蒸气喷出孔56的周缘77嵌合的5个开口部54。在下盖53的周缘部,形成着数个用来将下盖53固定于上盖52的爪78。在下盖53的前端部的大致圆弧状的区域,配置着从下盖53的上表面固定刷体57的刷体固定部79。
[0063]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蒸气熨斗喷出蒸气时的运作进行说明。
[0064]当操作蒸气按钮9时,栗12进行运作,而将水从储水部7供给到熨斗基座2的气化室2c。被供给到气化室2c的水因经加热器11加热的熨斗基座2的热而气化,由此产生蒸气。
[0065]气化室2c中产生的蒸气经由蒸气路径15而从照射单元14的后部进入到照射单元14内。在照射单元14内,利用紫外线光源13对蒸气照射紫外线。并且,通过照射紫外线,蒸气的粒子被细分化。
[0066]之后,粒子被细分化后的蒸气从照射单元14的前部经由连接路径16返回到熨斗基座2。然后,在再加热室2e中被熨斗基座2的热再加热之后,从第I蒸气喷出孔2b被喷出到外部。
[0067]此处,从第I蒸气喷出孔2b喷出的蒸气的粒子由于被照射紫外线而细分化,所以蒸气的粒子数增加。如果成为蒸气来源的水的量相同,那么与粒子数少的蒸气相比,粒子数多的蒸气更容易被视认。这是因为,如果粒子的总体积相同且粒子变小,那么总表面积相对于总体积的比变大,因此蒸气粒子表面的反射频率增加。因此,容易观察到从第I蒸气喷出孔2b喷出的蒸气。而且,从第I蒸气喷出孔2b喷出的蒸气由于粒子被细分化而变小,所以即便拍打到衣服上也不易弄湿衣服表面。
[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