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带及其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0621982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梯带及其编织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梯带及其编织方法,是将至少两条经线与至少一条纬线,经编织技法而于具有宽幅相同的一第一宽带与一第二宽带的正宽面上制得有线圈链的编织结构,而于各宽带的背宽面上制得有可束缚纬线的穿线段。由此,以获得编织结构不会有难以透光的黑影形成,并可避免不当漏光情形发生的编织梯带,具有实用性。
【专利说明】
梯带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与编织制品有关,特别是指一种梯带及其编织方法。【背景技术】
[0002]已知一种织带式梯带结构是用于支撑起百叶窗帘的窗帘叶片使用。然而梯带制品经常受制于编织技法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待克服的缺失。常见的织带式梯格带,于编织完成之后,须先以人工剪断织带之间不必要的连接线才能使用,导致制作耗时且良率不佳;此夕卜,梯格带1的正面外观(如图1所示),会因支撑窗帘叶片的炜线线头部位2的编织密度较高,而于光线照射下形成难以透光的不连续黑影,不甚美观。
[0003]在一取得中国台湾201121234号「钩编织带式的梯格带结构改良」的专利中,即揭示以织线的两端由钩编织带的钩编过程一体编织结合于前、后钩编织带上,使前、后钩编织带之间无须剪断任何织线的方式,来解决公知梯格带结构必须以人工剪切连结线的缺失; 该专利技术同时解决了公知梯格带结构在线头部位形成难以透光的黑影的缺失。
[0004]然而,该201121234号专利技术所赖以解决问题的编织技法,却因编织结构3松散而使其梯带制品存在有许多的隙缝孔洞3a(如图2所示),当应用于百叶窗帘使用时,反而会有不当的漏光情形发生。因此,已知梯带的编织技法与结构仍有未臻完善而待再改善之处。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梯带及其编织方法,其不需以人工剪线,而能改善制作耗时且良率不佳的缺陷;同时,其制品可避免漏光情形发生,而其编织方法可制得匀称的编织结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梯带,该梯带包括一第一宽带与一第二宽带,每一宽带具有一正宽面与一背宽面;一第一经线与一第二经线,各别沿着一对应宽带的长轴向而交替地穿绕该正宽面与该背宽面,每一经线并于该背宽面一侧形成有多数个穿线段,每一穿线段与该背宽面之间形成有一夹缝;一炜线穿梭于该第一经线与该第二经线之间,该炜线包括有多数个第一部分交替地穿绕于该第一经线之穿线段与该第一宽带之背宽面间的夹缝,多数个第二部分交替地穿绕于该第二经线之穿线段与该第二宽带之背宽面间的夹缝,以及多数个桥接部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对应的第一部分与对应的第二部分。
[0007]其中各该经线于对应宽带的正宽面形成有多数个圈状的外显线段,该些外显线段并呈环环相扣状。[〇〇〇8] 本发明提供的梯带编织方法,包含:提供并列的一第一宽带与一第二宽带,每一宽带具有一正宽面与一背宽面;该第一宽带与该第二宽带沿着一纵向被往下拉动;控制一第一倒钩针的勾部往前及往后移动地穿过该第一宽带,以及控制一第二倒钩针的勾部往前及往后移动地穿过该第二宽带;将一第一经线放置在该第一倒钩针的勾部上,以使该第一经线自该第一宽带的背宽面一侧被拉至正宽面一侧,且该第一经线于该第一宽带的正宽面形成一第一线圈链,于该第一宽带的背宽面形成有多数个穿线段;以及将一第二经线放置在该第二倒钩针的勾部上,以使该第二经线自该第二宽带的背宽面一侧被拉至正宽面一侧, 且该第二经线于该第二宽带的正宽面形成一第二线圈链,于该第二宽带的背宽面形成有多数个穿线段;以及使一炜线沿着纵向交替地穿梭于该第一经线的各个穿线段之间,再横向跳拉并继续沿着纵向交替地穿梭于该第二经线的各个穿线段之间,而于穿梭预定距离后又拉回至第一经线续为穿绕穿线段;该炜线于该第一经线与该第二经线之间反复多次交替穿梭,直至编织结束。
[0009]其中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系同时往前或同时往后移动。[〇〇1〇]其中是使该炜线在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往前穿过对应的宽带并到达一第一定点之前,通过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的下方;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继续往前移动至一第二定点,并在往后退移时,该第一经线被放置在该第一倒钩针的勾部上,该第二经线被放置在该第二倒钩针的勾部上;接着,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分别拉动对应的经线往后退出对应的宽带。
[0011]其中该第一经线穿过一第一经纱针,该第二经线穿过一第二经纱针;该第一经纱针与该第二经纱针系在一纵向平面上沿着一圈绕路径移动而将该第一经线放置在该第一倒钩针的勾部,以及将该第二经线放置在该第二倒钩针的勾部。
[0012]其中提供一可横向往复移动的导管以馈送该炜线,该导管在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自该第一定点往该第二定点移动时,向上移动至高于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的位置,并在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各拉动经线往后退出对应的宽带时,该导管往相反前次移动的方向横移且继续馈送该炜线。
[0013]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提供工艺简易且节省人力成本、美观且结构不会有难以透光的黑影形成,并可避免不当漏光情形发生的编织梯带,具有实用性。【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平面图,揭示一种公知织带式梯格带。
[0015]图2为一立体图,揭示另一种公知织带式梯格带。
[0016]图3为一百叶窗帘的立体图,揭示包含有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编织梯带。
[0017]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5为本发明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编织梯带的第一宽带局部正视图。
[0019]图6为本发明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编织梯带的第一宽带局部背视图。
[0020]图7为图6中7-7方向剖视图。
[0021]图8类同图4,揭示一炜线的编织路径。
[0022]图9类同图8,揭示另一炜线的编织路径。
[0023]图10为本发明编织方法所使用的编织器具的立体图。
[0024]图11为图10所示编织器具的经纱针与导管的动作路径简易图。
[0025]图12为图11的平面视图。
[0026]图13为一立体图,说明编织中的经线与炜线位置。
[0027]图14为一主视图,说明编织器具当中的第一倒钩针往前移动。
[0028]图15为一立体图,说明第一经线横跨第一倒钩针的上方。
[0029] 图16类同图15,说明第一经纱针被控制下摆,且第一倒钩针往后退移。[〇〇3〇] 图17类同图14,说明第一倒钩针往后退移,且勾部勾住第一经线。
[0031]图18类同图15,说明第一倒钩针往后退出第一宽带。
[0032]附图中符号说明
[0033]100梯带,10第一宽带,10a正宽面,10b背宽面,12第二宽带,12a正宽面,12b背宽面,14第一经线,14a外显线段,14b穿线段,16第二经线,18炜线,18a第一部分,18b第二部分,18c桥接部分,19炜线,19a第一部分,19b第二部分,19c桥接部分,200针架,200a针槽,201第一倒钩针,201a勾部,202第二倒钩针,202a勾部,203针座,204第一经纱针,205 第二经纱针,206导管,L窗帘叶片,S夹缝。【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首先叙述本发明的梯带结构,再说明其编织方法于后。
[0035]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梯带100,其应用于百叶窗帘使用而包括有一第一宽带10、一第二宽带12、一第一经线14、一第二经线16与二炜线18, 19。 须一提的是,前述第一经线14、第二经线16与炜线18, 19得视实际需求再为增加编织使用的数量。
[0036]该第一宽带10与该第二宽带12为长条形织带,编织缜密而不漏光,且可视需求挑选所需幅宽或纹路。该第一宽带10具有一正宽面10a与一背宽面10b ;该第二宽带12同样具有一正宽面12a与一背宽面12b。前述正宽面是指梯带100使用时,为目视直接观察的一面;背宽面则指该第一宽带10与该第二宽带12相面对的一面。
[0037]该第一经线14与该第二经线16是以相同的编织技法而各别缝接于该第一宽带10 与该第二宽带12上。于后兹以该第一经线14缝接于该第一宽带10为例说明。该第一经线14以规律的缝接路径,沿着该第一宽带10的长轴向而交替地穿绕该正宽面10a与该背宽面l〇b而成。请配合图5所示,该第一经线14于该正宽面10a的外显线段14a是形成圈状,该些外显线段14a并呈环环相扣状,于后称为一第一线圈链。请再参阅图6与图7所示, 该第一经线14于该背宽面10b —侧则形成有多数个相同斜向的穿线段14b,且每一穿线段 14b与该背宽面10b之间形成有一个夹缝S。同样地,该第二经线16外显于该第二宽带12 的正宽面12a与背宽面12b的线段是相同该第一经线14,即同样具有外显线段与穿线段及夹缝(图未示),其中第二经线16的外显线段组成一第二线圈链。
[0038]该二炜线18、19由编织技法而在缝接该第一经线14与该第二经线16的同时穿梭于该第一经线14与该第二经线16之间。请配合图4、图6及图8所示,该炜线18先是以S 形路径沿着该第一宽带10的长轴向,交替地穿梭于该第一经线14在该背宽面10b —侧所形成的各个穿线段14b的夹缝S之间,而于绕行预定距离后跳拉并继续交替地穿绕于该第二经线16于该背宽面12b —侧所形成的各个穿线段的夹缝之间,同样地,在绕行预定距离后又拉回至第一经线14续为穿绕,如此,反复多次交替穿绕直至编织结束。至于另一条炜线19 (请参照图9),则是先沿着该第二宽带12的长轴向交替穿梭该第二经线16,再跳拉穿绕该第一经线14,尔后又再拉回续为穿绕该第二经线16。
[0039]在上述中,该二炜线18、19交替穿绕于该第一经线14的部分定义为第一部分18a (19a),交替穿绕于该第二经线16的部分定义为第二部分18b (19b),该二炜线18, 19于该第一经线14与该第二经线16之间的跳拉部分则定义为桥接部分18c (19c)。亦即桥接部分18c (19c)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相互对应的第一部分18a (19a)与第二部分18b (19b)。前述每一桥接部分18c (19c)即是用于支撑起百叶窗帘的一片窗帘叶片L。
[0040]再一提的是,该梯带100的炜线18、19是通过每一穿线段与该背宽面10b (或该背宽面12b)之间所形成的夹缝S,而为该些穿线段所束缚,由此稳固地固着于各宽带的背宽面10b (或该背宽面12b)上。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炜线18、19因隐藏在各宽带背面而不外显。
[0041]本实施例的梯带100包括有编织结构缜密的第一宽带10与第二宽带12,故不漏光。至于第一经线14与第二经线16则通过编织技法而缝接于对应的宽带上,其等穿线段不仅可束缚该二炜线18、19,还在炜线18(19)通过穿线段的部位因编织密度不变,使得宽带的正宽面l〇a、12a仅见有环环相扣的第一线圈链及第二线圈炼,而该处不会有在光线照射下形成难以透光的不连续黑影存在。此外,第一经线14、第二经线16及二炜线18, 19是由编织技法而缝接于第一宽带10及第二宽带12上,在桥接部分18c (19c)支撑窗帘叶片200 时,第一宽带10及第二宽带12不会因受力而产生小孔或变形,窗帘叶片200的闭合效果会较佳。
[0042]以下说明该梯带100的编织方法。请配合图10所示,其中所使用的编织器具包括有一针架200、一第一倒钩针201、一第二倒钩针202、一针座203、一第一经纱针204、一第二经纱针205与一导管206。所选用的编织素材即包括有该第一宽带10、该第二宽带12、该第一经线14、该第二经线16与该二炜线18、19。以下先介绍各编织器具的作用与动作,再说明编织方法于后。
[0043]该针架200位于各宽带的正宽面的一侧,且位置固定,其上具有多数个针槽200a 供倒钩针可移动地放置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因该第一经线14与该第二经线16是同步进行编织,故于该针架200的针槽200a中放置有该第一倒钩针201与该第二倒钩针202。该第一倒钩针201与该第二倒钩针202受控制地沿着Z轴的方向而同时往前或是同时往后移动,其中,往前移动的第一倒钩针201与第二倒钩针202令其等前端的勾部201a,202a穿过宽带而至背宽面的一侧;往后移动的第一倒钩针201与第二倒钩针202则将使得其等前端的勾部201a,202a退出宽带而位于正宽面的一侧。
[0044]该第一经纱针204与该第二经纱针205 —同设置于该针座203上,且共同位于各宽带的背宽面的一侧。该第一经纱针203的前端为该第一经线14穿过,该第二经纱针204 的前端为该第二经线16穿过。受该针座203可于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及摆动,使得该第一经纱针204与该第二经纱针205的前端各可在图11与图12所示的纵向平面上的PA1位置?PA4位置之间作顺时针的圈绕移动,且各圈绕空间中可为一该倒钩针201 (或202)通过。
[0045]该导管206为一该炜线18 (或19)穿过,且于X轴方向(即横向)上往复移动,其用于馈送该炜线。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管206受控制地在纵向平面上的PB1位置?PB4位置之间作逆时针的圈绕移动,该第一倒钩针201与该第二倒钩针202可通过前述圈绕空间。 其中PA1位置?PA4位置所位处的纵向平面,与PB1位置?PB4位置所位处的纵向平面为如后关系。
[0046]配合着上述编织器具的使用再说明编织方法如后。因该第一经线14、该第二经线 16与该二炜线18、19是同步进行编织,且该第一经线14与该第二经线16的编织方法相同, 于后所述经线的缝接,是以第一经线14为例,同时配合一该炜线18的编织来描述。
[0047]请参图13至图15所示,该第一宽带10被放置于该针架200与该针座203之间, 且被往Y轴的方向(即纵向)拉动、卷收。该第一倒钩针201被控制于沿着Z轴往前移动, 其勾部201a穿过宽带并在到达一第一定点P1之前(参照图14),该导管206已率先自PB1 位置移动至PB2位置,而在该第一倒钩针201到达该第一定点P1时,该导管206所馈送的炜线18恰位于该第一倒钩针201下方。前述导管206自PB1位置移动至PB2位置,即表示该炜线18自第一经线14跳拉至第二经线16。
[0048]接着,在该第一倒钩针201继续往一第二定点P2前移时,该导管206向上移动至高于该第一倒钩针201的PB3位置,此时的炜线18因受到该第一倒钩针201的抵压而保持位置不变,至于该第一经纱针204则在该第一倒钩针201到达该第二定点P2时,自PA1位置移动至PA2位置,此动作在于使得该第一经线14横跨该第一倒钩针201的上方(如图15 所示)。在前述中,位处PB3位置的导管206伺机再被控制往PB4位置移动,以将该炜线18 自第二经线16拉回至第一经线14。又,炜线18于第一经线14与第二经线16之间穿梭的线段即构成图4所示之支撑起窗帘叶片的桥接部分18c。
[0049]请续参图16与图17所示,在控制该第一倒钩针201往后退移时,该第一经纱针 204被控制下摆,即其前端自PA2位置往PA3位置移动,藉此以使该第一经线14能被该勾部 201a勾住。而随着该第一倒钩针201继续往后退出该第一宽带10时,使得该第一经线14 自该第一宽带10的背宽面l〇b —侧被拉至正宽面10a —侧(参照图18)。重复前述编织动作,并配合着宽带被卷收拉动,最终将使得该第一经线14于该第一宽带10的正宽面10a形成有由多数圈状的外显线段14a所构成的第一线圈链(参照图5),于该第一宽带10的背宽面10b形成有多数个穿线段14b (参照图6)。于此同时,该炜线18将被第一经线14的穿线段14b所压制、束缚于背宽面10b —侧(参照图7)。同理,该第二经线16亦经由相同的编织动作而于第二宽带12的正、背宽面形成有相同的编织结构,容不赘述。
[0050]续上,在该第一倒钩针201退入该针架200后(即收针),该导管206将自PB4位置回到PB1位置,以待下一次馈送炜线。同时,该第一经纱针204亦将往PA4位置移动,待倒钩针再次前移时,可适时地经PA1位置再往PA2位置移动。
[0051]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梯带100结构无难以透光的黑影形成,亦可避免漏光情形发生。而其编织方法,可制得匀称的编织结构,与美观的制品。
[005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之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编织梯带,包含有:一第一宽带与一第二宽带,每一宽带具有一正宽面与一背宽面;一第一经线与一第二经线,各别沿着一对应宽带的长轴向而交替地穿绕该正宽面与该 背宽面,每一经线并于该背宽面一侧形成有多数个穿线段,每一穿线段与该背宽面之间形 成有一夹缝;以及一炜线,穿梭于该第一经线与该第二经线之间,该炜线包括有多数个第一部分交替地 穿梭于该第一经线之穿线段与该第一宽带之背宽面间的夹缝,多数个第二部分交替地穿梭 于该第二经线之穿线段与该第二宽带之背宽面间的夹缝,以及多数个桥接部分的两端分别 连接至相对应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梯带,其中,各该经线于对应宽带的正宽面形成有多数 个圈状的外显线段,该些外显线段并呈环环相扣状。3.—种梯带编织方法,包括:提供并列的一第一宽带与一第二宽带,每一宽带具有一正宽面与一背宽面;该第一宽 带与该第二宽带沿着一纵向被往下拉动;控制一第一倒钩针的勾部往前及往后移动地穿过该第一宽带,以及控制一第二倒钩针 的勾部往如及往后移动地穿过该弟^~宽带;将一第一经线放置在该第一倒钩针的勾部上,以使该第一经线自该第一宽带的背宽面 一侧被拉至正宽面一侧,且该第一经线于该第一宽带的正宽面形成一第一线圈链,于该第 一宽带的背宽面形成有多数个穿线段;以及将一第二经线放置在该第二倒钩针的勾部上, 以使该第二经线自该第二宽带的背宽面一侧被拉至正宽面一侧,且该第二经线于该第二宽 带的正宽面形成一第二线圈链,于该第二宽带的背宽面形成有多数个穿线段;以及使一炜 线沿着纵向交替地穿梭于该第一经线的各个穿线段之间,再横向跳拉并继续沿着纵向交替 地穿梭于该第二经线的各个穿线段之间,而于穿梭预定距离后又拉回至第一经线续为穿绕 穿线段;该炜线于该第一经线与该第二经线之间反复多次交替穿梭,直至编织结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梯带编织方法,其中,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是同时 往前或同时往后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梯带编织方法,其中,使该炜线在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 钩针往前穿过对应的宽带并到达一第一定点之前,通过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的下 方;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继续往前移动至一第二定点,并在往后退移时,该第一经 线被放置在该第一倒钩针的勾部上,该第二经线被放置在该第二倒钩针的勾部上;接着,该 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分别拉动对应的经线往后退出对应的宽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梯带编织方法,其中,该第一经线穿过一第一经纱针,该第二 经线穿过一第二经纱针;该第一经纱针与该第二经纱针系在一纵向平面上沿着一圈绕路径 移动而将该第一经线放置在该第一倒钩针的勾部,以及将该第二经线放置在该第二倒钩针 的勾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梯带编织方法,其中,提供一可横向往复移动的导管以馈送 该炜线,该导管在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自该第一定点往该第二定点移动时,向上 移动至高于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的位置,并在该第一倒钩针与该第二倒钩针各拉 动经线往后退出对应的宽带时,该导管往相反前次移动的方向横移且继续馈送该炜线。
【文档编号】D04B39/06GK105986362SQ201510084098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6日
【发明人】黄永杰
【申请人】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