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钩形钢纤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7745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端钩形钢纤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纤维,更具体地讲,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具有特定形状的、能够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混凝土中以增加混凝土强度的端钩形钢纤维。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应分为E04C小类。
目前,随着基础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对混凝土研究的深入,钢纤维混凝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钢纤维混凝土的优点是显著的,所以钢纤维生产厂家比较多,但也有缺点钢纤维与混凝土粘接效果不理想、锚固力差,钢纤维品种老化、单一,性能难于满足工程建设目益提高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性能更为优越的特种钢纤维,更具体地讲是提供一种性能更为良好的端钩形钢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钢纤维为细条状,主要特点在于所述钢纤维的中间段为直线状,在钢纤维的两端分别各有一个向上翘起的端钩。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下表面(7),所述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高于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
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上表面(2)上设有凹痕(3)。
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下表面(7)上设有凹痕(6)。
所述的凹痕(3)和凹痕(6)上、下交错分布。
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下表面(7′),所述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低于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
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上表面(2′)上设有凹痕(3′)。
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下表面(7′)上设有凹痕(6′)。
所述的凹痕(3′)和凹痕(6′)上、下交错分布。
所述钢纤维的公称长度分别为20mm、25mm、30mm、35mm、40mm,所述钢纤维的直径或等效直径df为0.3~0.6mm,所述钢纤维的长径比lf/df为50~80,所述钢纤维包括碳素结构钢纤维、合金结构钢纤维和不锈钢纤维。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其中附


图1是放大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附图2是放大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附图3是放大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附图4是放大的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下面结合第一个实施例也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从附
图1可以看到所述钢纤维的中间段为直线状,在直线状的中间段的两个末端分别各有一个向上翘起的端钩。
从附
图1中可以看到,所述两端的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同样也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另外,也能够看到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下表面(7)。最后,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所述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高于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这意味着所述两个端钩设计地恰倒好处所述钢纤维有两个端钩,但是所述端钩不宜弯曲地太甚!其目的在于第一要保证钢纤维自身的理想强度,然后在此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实现使用端钩形钢纤维的钢纤维混凝土得到最佳的各项力学性能。
特别指出,在两端分别各设置一个端钩是本实用新型最为重要的技术特征,所述两个端钩的主要功能是起锚固作用。使用端钩形钢纤维的混凝土,其各项力学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此外,在附
图1中还可以看到,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上表面(2)上设有凹痕(3)。所述凹痕(3)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加技术特征,凹痕(3)也起锚固作用,借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钢纤维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性能。另外,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下表面(7)上还设有凹痕(6),其作用和凹痕(3)一样,此处不再赘述。上述凹痕(3)和凹痕(6)宜浅不宜深,宜少不宜多,其数量要小于或等于5。在该图中还能够看到所述的凹痕(3)和凹痕(6)是上、下呈交错分布的,这样可以保证在实现钢纤维自身最佳强度的条件下,以实现钢纤维混凝土的更好的各项性能。换而言之,采取这种结构设计,可以保证在同样的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指标下,钢纤维的体积掺量最低,也就是最节约原材料,或者说成本最低;也可以说,在钢纤维的体积掺量一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的最佳值。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省略了凹痕(3)和凹痕(6),其它结构特征均同于第一个实施例,其功能和原理相同,不再赘述。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第三个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低于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也可以说,在第三实施例中,位于钢纤维两端的端钩的弯曲度比第一实施例的大。这里须要指出是大一些,但是略大;这在几何参数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实现钢纤维混凝土的良好的力学性能。除了上述的区别之外,第三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因此就不再赘述。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该实施例中省略了凹痕(3′)和凹痕(6′)。其它结构特征均相同。由于功能和原理类似,也不再赘述。
应该指出,钢纤维的公称长度分别为20mm、25mm、30mm、35mm、40mm,所述钢纤维的直径或等效直径df为0.3~0.6mm,所述钢纤维的长径比lf/df为50~80。上述参数是一般的标准状况。但是,根据设计要求,完全可以生产其它规格型号的产品。
顺便指出,钢纤维的原材料应该符合国家相应钢产品的要求,这是基础。本实用新型的原材料可以是钢带,也可以是钢丝。对于不同的原材料,其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使用钢带,其抗拉强度≥550MPa;如果使用钢丝,其抗拉强度要大于1000MPa。
实验证明,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钢纤维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初裂抗弯强度分别提高了27%以上,而极限抗弯强度提高了67.7%、劈裂抗拉强度提高了92.6%、抗剪切强度提高了101.6%。
权利要求1.一种端钩形钢纤维,所述钢纤维为细条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的中间段为直线状,在钢纤维的两端分别各有一个向上翘起的端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钩形钢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下表面(7),所述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高于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钩形钢纤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上表面(2)上设有凹痕(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钩形钢纤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下表面(7)上设有凹痕(6)。
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端钩形钢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痕(3)和凹痕(6)上、下交错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钩形钢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1′)和上表面(4′)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下表面(7′),所述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2′)低于所述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5′)和下表面(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钩形钢纤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上表面(2′)上设有凹痕(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钩形钢纤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纤维中间段的下表面(7′)上设有凹痕(6′)。
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端钩形钢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痕(3′)和凹痕(6′)上、下交错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钩形钢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的公称长度分别为20mm、25mm、30mm、35mm、40mm,所述钢纤维的直径或等效直径df为0.3~0.6mm,所述钢纤维的长径比lf/df为50~80,所述钢纤维包括碳素结构钢纤维、合金结构钢纤维和不锈钢纤维。
专利摘要一种端钩形钢纤维,所述钢纤维为细条状,主要特点在于钢纤维的中间段为直线状,在钢纤维的两端分别各有一个向上翘起的端钩。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上表面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上表面,两端分别向上翘起的端钩的下表面高于钢纤维的中间段的下表面。实验证明,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钢纤维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初裂抗弯强度分别提高了27%以上,而极限抗弯强度提高了67.7%、劈裂抗拉强度提高了92.6%、抗剪切强度提高了101.6%。
文档编号E04C5/03GK2526386SQ0223288
公开日2002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23日
发明者王大中 申请人:王大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