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防水接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262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防水接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混凝土骨架的后粘贴防水方法的防水结构中,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防水接合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建筑物的混凝土墙面和地面的防水,在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在混凝土骨架表面上涂布树脂系涂料的方法。但是,混凝土骨架,即使在正常施工时,由于随着时间发生的恶化也会产生裂纹(龟裂)。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涂膜也跟着一起破裂,所以失去防水效果。为了恢复防水效果,需要进行对龟裂部分密封或再次涂布等复杂的修补作业。
作为应对这种混凝土骨架的龟裂的外防水方法,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混凝土骨架的外墙面上贴附将合成树脂纤维在合成树脂薄膜上植绒的衬底片。这样,衬底片的植绒纤维成为固定器粘贴在混凝土骨架的表面上,在混凝土骨架上发生龟裂时,通过该固定器伸长,衬底片的表面上不发生龟裂,对其上面的水泥层或涂膜没有影响。
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作为混凝土的防腐蚀衬料结构,描述了具有从混凝土侧进行“抗菌性泥浆层”、“在树脂膜的两面上进行植绒的植绒片层”、“抗菌性泥浆层”叠层的叠层结构。这样,通过将植绒片的植绒纤维缠绕到泥浆上,植绒片与泥浆相互接合,混凝土侧的的泥浆层的破裂,不会波及到外侧的泥浆层上。
特开2001-159221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第0017~0019,0024段)[专利文献2]特开2002-240187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第0037~0039段)
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描述了使用将长度为0.3~3.0mm的短纤维用静电植绒机等用粘结剂植绒到树脂膜上的衬底片的情况,没有描述除此之外的种类的植绒片。在使用这种粘结绒毛短的短纤维的植绒片的情况下,在混凝土骨架的龟裂宽度非常小的情况下,抑制龟裂波及到表面涂膜,并且不会产生破损,因此,不会失去防水效果。
但是,当龟裂的宽度大到能够用肉眼看到其间隙时,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龟裂的周边承担固定器作用的很多短纤维立即成为负担拉伸应力的状态而伸长,从龟裂两侧的混凝土向树脂片上施加很大的张力,树脂片有破损的危险。同时,龟裂也波及涂膜。这样就已经没有了防水效果。为了缓和这种张力,有人提出采用即使在低应力下也容易破裂的强度小的短纤维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由于其本身不能保持与混凝土墙壁的高的接合强度,所以,很难采用。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对于用于植绒片的短纤维的长度没有进行描述,此外,也没有描述“非固定层”(后面描述)的存在。从而,这些文献所述的技术,对于宽度大的例如1mm以上的龟裂,不能保证能够保持其防水性能。
此外,在上面所述的具有“宽度(开口部)”的混凝土龟裂,例如,在为了使地下的外墙及调整池坑等与土壤接触而浇注的混凝土骨架中,是常常能够出现的。这大多由于来自土壤的大的压力以及地基的变动等,混凝土骨架向厚度方向位移引起的,通常,出现于混凝土骨架产生隆起”的部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很好地适用于在混凝土骨架上粘贴不透水性的植绒片的“后粘贴防水方法”的技术,在施工后,即使在水泥系材料上发生具有“宽度”的大的龟裂时,也可以保持防水性的耐久性高的“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防水接合结构”。

发明内容
发明者等人,经过各种研究,结果发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防水接合结构,以下各点是极为重要的。
·利用栽植绒毛长的短纤维的植绒片。
·在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接合界面之间加装短纤维不受水泥系材料约束、并且该短纤维受到拉伸应力时成为可移动的状态的“非固定层”。
本发明是基于这些见解完成的。
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防水接合结构,为将直径10~40μm、长度10~100mm的高分子树脂短纤维以每平方米250万~500万根的比例交织的织物(web)植绒到由不透水性树脂构成的芯材薄膜的表面上构成的植绒片与水泥系材料接合的防水结构,从植绒片侧起,依次形成(A)只由树脂构成的具有不透水性的“树脂层”,(B)植绒片的短纤维不受水泥系材料约束,并且在受到拉伸张力时,以可移动的状态存在的“非固定层”,(C)植绒片短纤维受水泥系材料约束的“固定层”,(D)只由水泥系材料构成的“水泥层”。
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中,提供一种在上述发明中对植绒片具有以下限制的防水接合结构。
即,所述植绒片是通过将直径10~40μm、长度10~100mm的高分子树脂短纤维以每平方米250万~500万根的比例用针刺法栽植到由高分子树脂构成的纺粘型无纺布中构成的织物片的纺粘侧的面,利用热粘结法粘结在由不透水性树脂构成的芯材薄膜的表面上构成的。
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中,进而提供一种对植绒片具有以下限制的防水接合结构。
即,所述植绒片是通过将直径10~40μm、长度10~100mm的聚丙烯短纤维以每平方米250万~500万根的比例用针刺法栽植到由聚丙烯构成的纺粘型无纺布中构成的织物片的纺粘侧的面,利用热粘结法粘结在由不透水性的高密度的聚乙烯构成的芯材薄膜的表面上构成的。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在上述发明中,与植绒片接合的水泥系材料,以硅酸盐水泥和硅砂为主成分,并含有甲基纤维素和丙烯酸树脂。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能够用于本发明的植绒片的表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SEM像)。
图2、是和图1所示的相同的植绒片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的照片(SEM像)。
图3、是和图1所示的相同的植绒片的表面的部分放大的电子显微镜的照片(SEM像)。
图4、是示意地表示在作为本发明的例子的防水接合结构中在水泥系材料上产生具有“宽度”的大的龟裂的状态的该防水接合结构的剖面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在由绒毛短的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构成的接合结构中在水泥系材料上发生龟裂时的状态的该接合结构的剖面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龟裂传播试验的试样的剖面图。(a)龟裂形成前,(b)龟裂形成后。
图7、是示意地表示构造中的调整池的形状的剖面图,(b)是(a)的虚线圆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1 短纤维2 水泥系材料3 植绒片基部4 长纤维束+短纤维部5 龟裂6 树脂/水泥界面10a、10b混凝土块11 混凝土块的端面对接部12、12a、12b粘结材料13 植绒片14 具有“宽度”的龟裂20 混凝土21 土壤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本发明中,作为不透水性植绒片,采用将绒毛长的短纤维植绒的材料。但是,并不能说只要绒毛长就可以了。如果在与水泥系材料结合时在形成“固定层”的同时不形成“非固定层”的话,所述接合结构不能吸收由水泥系材料的大的龟裂招致的偏移量。
非固定层由以不被水泥的固化基体(matrix)包围的方式存在的短纤维形成。因此,植绒片本身,在其结构上,必须有在短纤维之间基本上没有水泥粒子进入的余地的区域。
作为在短纤维中间基本上没有水泥粒子进入的余地的状态,可以考虑下面的两种状态。
短纤维的密度非常高。
短纤维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但用另外的物体将短纤维之间的间隙填满。但是,当短纤维受到拉伸应力时,不会从该物体的内部断裂,而是变成大部分被拔出的状态。
将植绒片的一部分区域制成上述[1]的状态并不一定很容易。但是[2]的状态,例如,通过将短纤维之间填充纺粘型无纺布是可以实现的。纺粘型无纺布是一种通过将长纤维重合通过热粘结等方法具有固定间隙的无纺布,广泛用于各种用途。预先准备利用针刺法将绒毛长的短纤维束均匀地栽植在纺粘型无纺布上构成的织物片,将该织物片的纺粘侧的面粘贴到不透水型的芯材薄膜上进行层压时,获得在最表面上具有形成“固定层”所必需的间隙的短纤维组,并且在其下面具有能够形成“非固定层的”“短纤维埋入到纺粘型无纺布内的层”的植绒片。这里,因为织片是用针刺法制成的,所以在“短纤维埋入到纺粘型无纺布内的层”中,短纤维不固定到纺粘型无纺布上。
所使用的短纤维直径过小时,纤维强度不足,在把植绒片粘贴到水泥系材料的表面上时有可能导致偏移或脱落。另一方面,当直径太大时,强度上的优点基本消失,增加树脂的使用量,不经济。此外,当其长度太短时,在难以采用针刺法的同时,在“非固定层”中的水泥系材料的龟裂部的周边不能确保纤维的伸长余量,不能应对“宽度”大的龟裂。但是,如果纤维过长,没有好处,不经济。经过发明人等的各种试验,得到的结果是,所使用的短纤维的粗细,优选地为直径在10~40μm的范围内,长度范围优选地为10~100mm。关于其粗细,更优选为15~30μm。关于其长度,较优选地为20~80mm,更加优选地为30~70mm。
植绒的短纤维的条数过少时,固定效果差,过多时不经济。研究的结果是,优选地,以每平方米250万~500万根的比例进行植绒。
短纤维和纺粘型织物的材质,优选用聚丙烯,芯材片的材质优选的为高密度聚乙烯。由于高密度聚乙烯的不透水性优异,所以适合于用作芯材片。此外,在将织物片和芯材片层压时,预先将比聚丙烯的熔点低的高密度聚乙烯芯材片加热到增塑状态,若在将聚丙烯织物片连续地压接到其两面上,熔点更高的聚丙烯短纤维基本上不变形,可以利用热粘结法完成层压。这时,处于增塑状态的高密度聚乙烯,一部分进入到纺粘型无纺布的间隙内,在该部分也会引起短纤维与一部分高密度聚乙烯的粘结。但是,发明人的研究结果确认,这种粘结部比较少,此外,在粘结部与高密度的聚乙烯的接触面积大多比较小,所以,作为整体而言,约束力很弱。从而,短纤维受到拉伸力时,不会从纺粘型织物的内部断裂,大部分处于被拔出来的状态。
图1是表示能够用于本发明的植绒片的表面的电子显微镜的照片(SEM像)的一个例子。该片是下述这样的植绒片,预先准备在使用聚丙烯长纤维的纺粘型无纺布(约15/m2)上利用针刺法以每平方米315万根的比例栽植直径约为18μm长度50mm的聚丙烯短纤维制成的织物片,将其热粘接到不透水性的高密度的聚乙烯构成的芯材薄膜(厚度0.1mm)的表面(两面)上形成的植绒片。织物片与芯材薄膜的接合通过用叶轮挤压机将在料斗内加热到240~250℃的高密度聚乙烯挤压成0.1mm厚形成芯材薄膜,乘其还没有冷却固化,用层压装置将前述织物片连续地转压在其两面上形成。这时,使织物片的纺粘型侧与芯材薄膜接合。
由图1可以看出,短纤维相互缠绕,在短纤维之间有空隙。当与水泥系材料接合时,水泥固化基体(matrix)进入该空隙,形成“固定层”。
图2是观察与图1相同的植绒片的剖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SEM像)。在照片中,对于所述片的剖面结构,表示出了各部分大体范围。在来源于芯材薄膜的“芯材部”的两侧上,织物片的纺粘型侧的一部分可以看到热粘结区域的“热粘结部”。由“芯材部”和“热粘结部”构成的部分,树脂具有基本上没有间隙的高密度,负担着植绒片的防水性。在本说明书中,将其称之为“植绒片基部”。在“植绒片基部”的外侧,有构成纺粘型织物的长纤维束保留其原有形状存在的区域。由于短纤维的整个长度的一部分埋入到所述长纤维束之间,所以,将该区域称之为“长纤维束+短纤维部”。
当将所述植绒片与水泥系材料接合时,“植绒片基部”形成具有不透水性的树脂层”。
由于在“长纤维束+短纤维部”中以相当高的密度存在着树脂纤维,所以,水泥粒子难以进入,即使进入量也很少。因此,实现了在“长纤维束+短纤维部”中短纤维以不被水泥固化基体包围的方式存在的状态。而且,短纤维埋在周围的长纤维束之间,但不必固定,所以,当受到拉伸应力时,可以移动。即,植绒片的“长纤维束+短纤维部”与水泥系材料接合时,形成“非固定层”。
在“长纤维束+短纤维部”的外侧,短纤维以有空隙的方式存在,该部分构成“固定层”。
图3是和图1相同的植绒片的表面被部分放大观察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SEM像)。这是通过层压加工时的压接变成增塑状态的芯材薄膜的树脂进入纺粘型织物之间,与短纤维的一部分粘结的部位。在短纤维与成为增塑状态的树脂的接触点处不发生变形,其接触面积小,所以粘结力弱。
在图4中,示意地表示在由这种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构成的本发明的接合结构的剖面中,在水泥系材料中发生大的龟裂的状态。在这种接合结构中,植绒片基部3形成“树脂层”。短纤维1以其一部分栽植到长纤维束+短纤维部4中的状态存在,该部分形成“非固定层”。短纤维1的残余部分被由水泥系材料2构成的水泥固化基体包围约束从而形成“固定层。此外,在该图中,示意地表示出短纤维1的一端存在于长纤维束+短纤维部4中,另一端存在于水泥系材料2中,但在实际上,由于短纤维1的长度为10~100mm,所以成为1条短纤维在其整个长度中的中间的某个部位的部分埋入到长纤维束+短纤维部4中的状态,剩余的部分以被水泥系材料2拘束的方式存在。
在水泥系材料2上发生龟裂5,该龟裂扩大发展成具有“宽度”的大的龟裂时,龟裂5两侧的水泥系材料2沿图4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位移。这时,短纤维1在固定层于龟裂5的部分断裂。但是,在非固定层,短纤维1不被水泥材料2约束,而且,以埋入长纤维束之间的方式存在,受到拉伸应力时变成可移动的状态。因此,当水泥系材料2向箭头方向位移时,非固定层中的短纤维1向水泥系材料2的位移方向拉伸,跟随这一位移移动。这时,由于短纤维1以比其断裂应力小得多的拉伸力移动,所以,可以大幅度缓和因水泥系材料2的位移在树脂层和固定层之间产生的应力。也就是说,通过加装非固定层,即使在龟裂5例如形成1mm以上的“宽度”时,也不会将使之破裂的大的局部应力传递给树脂层。从而,水泥系材料2的大位移量被覆盖龟裂5周边的树脂层本身的弹性所吸收,树脂层能够经受得住而不会断裂,所以,可以保持其防水性能。此外,特别是通过在夹持树脂层的在植绒片的相反侧的面上也经由与此相同的接合结构与水泥系材料接合,进一步抑制树脂层的局部伸长,即使在龟裂5的宽度例如在3mm以上非常大的情况时,树脂层也可以经受得住而不断裂。这时,可以防止龟裂向相反侧的水泥系材料的传播。
为了进行比较,在图5中示意地表示出在由绒毛短的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构成的过去的接合结构中,在水泥系材料上发生龟裂时的短纤维的状态的剖面图。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非固定层。短纤维1夹持树脂/水泥界面6,在树脂层侧固定在植绒片基部3上,在固定侧被水泥系材料2所约束。
当在水泥系材料2上发生龟裂5,引起在图5中用空白箭头所示的方向位移时,因为短纤维1在树脂/水泥界面6的两侧分别固定,所以在该界面6上,向短纤维1上施加了大的拉伸应力。因为该应力,在树脂层中,生成图5中黑箭头所示的方向的局部的大应力。水泥系材料2的位移量由于界面6上的短纤维1的伸长量和树脂层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但是,当龟裂5的宽度增大,由上述局部的大张力引起的畸变超过弹性极限时,树脂层断裂。
此外,在界面6处,短纤维1若早期断裂,树脂层和固定层之间的应力会得到缓和。为此,以用断裂强度低的纤维构成短纤维1,用硬的难以伸长的材质的树脂构成树脂层为宜。但是,在界面6,短纤维1的断裂意味着在该部分变成树脂与水泥不接合的状态。这将变成在建筑物的外墙等上容易导致水泥系材料的剥离、脱落的状态,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不能说这是可取的。关于这一问题,在本发明的接合结构中,由于保持树脂和水泥用短纤维接合的状态,所以很难引起水泥系材料的剥离和脱落。
作为适合于本发明的接合结构的水泥系材料,以构成混凝土骨架的混凝土本身及涂布到混凝土上的泥浆等各种材料为对象。但是,为了形成所述接合结构,必须在水泥系材料尚未凝固的期间内将植绒片及该水泥系材料粘贴的一起。
在采用在已经凝固的混凝土结构物等的表面上,通过后来粘贴不透水性植绒片进行防水处理的所谓“后粘贴方法”的场合,也可以在该混凝土结构物等的表面上涂布构成粘结材料的水泥系材料,在该粘结材料尚未凝固的期间内在其上粘贴本发明中规定的植绒片。如果将植绒片轻轻地按压在粘结材料表面上,将皱褶展平的话,利用后粘贴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形成本发明的接合结构。完全无需使用有机溶剂的粘结剂。若使用本发明中规定的在两面上进行植绒的植绒片,进一步在其上涂布水泥系材料,根据需要,可以用涂料和耐气候性的泥浆进行表面的精加工。
作为粘结材料,以硅酸盐水泥和硅砂为主成分,优选地,可以使用含有甲基纤维素和丙烯酸树脂的材料。
实施例〔实施例1〕在本发明的防水接合结构中,进行确认“非固定层”存在的简单实验。
将具有下述组成的粘结材料用水/水泥比36.7%混练,将其涂布到100×300×40(mm)的混凝土块的宽面上,涂层的厚度约为2.5mm。
<粘结材料的组成>
硅酸盐水泥1号13.63kg石灰石 0.28kg硅砂4号 3.50kg硅砂5号 7.50kg甲基纤维素 0.05kg丙烯酸树脂 0.05kg在该粘结材料尚未凝固的期间内,将和图1所示的同样的植绒片轻轻地按压到粘结材料的表面上,在粘贴时注意将皱褶展平。
原封不动放置4周,在粘结材料完全凝固的状态下,用很强的力将贴付的植绒片从粘结层上机械地剥下。结果是,在剥下的植绒片侧的基本所有区域上,构成粘结材料的水泥系材料完全没有粘上。与此相对,粘结材料侧的表面被从植绒片上拔下的短纤维所覆盖。这是意味着,在前述“非定层”和‘树脂层’之间,存在着植绒片的短纤维不被水泥系材料约束,并且当受到拉伸应力时,以可以移动的状态存在的层,即“非固定层”。此外,被剥下的植绒片侧的极少一部分上粘有粉状水泥系材料,但被认为是固定层部分的水泥系材料在剥下时部分地破坏,附着在植绒片侧的。
〔实施例2〕
使水泥系材料根据本发明的接合结构接合到植绒片的两面上,在一个水泥系材料上制作具有3mm宽度的大的龟裂,观察龟裂是否传播到该龟裂部分的相反侧的水泥系材料上(龟裂传播试验)。
如图6(a)所示,使厚度40mm、宽度100mm的混凝土块10a与10b以各自的端面彼此对接的方式加以保持,在这些混凝土块的宽面上涂布和实施例1同样的水泥系材料构成的粘结材料12a厚度约为2.5mm,在该粘结材料尚未凝固的期间内,将和图1所示的同样植绒片轻轻地压接到粘结材料的表面上,将皱褶展平进行粘贴。进而,在其上涂布厚度约为3mm的和上述同样的粘结材料12b。
在这种状态下保持4周以后,在粘结材料12a、12b完全凝固的状态下,沿图6(b)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拉伸混凝土块10a和10b,令其间隔为3mm。这时,混凝土块10a与10b之间的龟裂传播到粘结材料12a上,在粘结材料12a上也产生宽度约为3mm的龟裂14。但是,在夹持植绒片的相反侧的粘结材料12b上不发生龟裂。这意味着,本发明的接合结构,具有吸收在水泥系材料上产生的具有“宽度”的大的龟裂的畸变的性质,具有极高的防止向夹持植绒片相反侧的水泥系材料上传播龟裂的能力。
此外,在图6中,与混凝土块的厚度(40mm)相比,对粘结材料和植绒片的厚度进行了夸张地表示。
〔实施例3〕下面介绍在混凝土制的调整池构造中,由于地基的变动等原因在底部混凝土上产生龟裂时,利用本发明的接合结构在敷设植绒片的部分上可以保持防水性的例子。
如图7所示,在底部为10m×10m,上部开口部为18m×18m,深度为4m的混凝土制调整池的构造中,在浇注混凝土20之后,凝固后,在其表面上涂布厚度约为2.5mm的和实施例1中使用的同样的粘结材料12,在粘结材料12尚未凝固的期间内,将图1所示的植绒片13轻轻地压接在粘结材料12的表面上,粘贴时将皱褶展平。实际上,在其上进一步涂布粘结材料后,预定进行丙烯酸系树脂的喷涂,根据施工情况,在保持粘设植绒片13不变的状态下放置几天。这样,在粘结材料12凝固后在底部混凝土(以及粘结材料)上产生多个龟裂5。龟裂发生的状况,可以透过植绒片上方观察,龟裂5的宽度最大达到4mm左右。由于可以看到底部混凝土部分隆起的部分,所以,可以认为龟裂发生的原因是地基的变化造成的。
水从土壤21侵入龟裂5,可以观察到在龟裂5的周围最大几个厘米的宽度上,水浸透粘结材料12与植绒片13之间。但是,植绒片13的上部完全干燥,防止水从龟裂5的泄漏。这意味着,本发明的接合结构,即使在水泥系材料上发生具有“宽度”的大的龟裂时,也可以保持优异的防水性能。在调整池的情况下,可以说,反过来具有很大的防止调整池中的有害物质流入到土壤中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接合结构,即使在水泥系材料上发生具有“宽度”的大的龟裂的情况下,也可以吸收其畸变,保持防水性能,与此同时,防止龟裂向夹持植绒片的相反侧的水泥系材料上的传播。这是由于“非固定层”的存在得以实现的,在采用由粘结剂将绒毛短的短纤维植绒制成的植绒片的现有技术的接合结构中是不能实现的。从而,本发明在要求防水性的混凝土骨架等防水方法中,可以比现有技术大幅度提高可靠性,特别是,可以普及施工容易的“后粘贴防水法”。
权利要求
1.一种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防水接合结构,为将直径10~40μm、长度10~100mm的高分子树脂短纤维以每平方米250万~500万根的比例交织的织物植绒到由不透水性树脂构成的芯材薄膜的表面上构成的植绒片与水泥系材料接合的防水结构,从植绒片侧起,依次形成(A)只由树脂构成的具有不透水性的“树脂层”,(B)植绒片的短纤维不受水泥系材料约束,并且在受到拉伸张力时,以可移动的状态存在的“非固定层”,(C)植绒片的短纤维受水泥系材料约束的“固定层”,(D)只由水泥系材料构成的“水泥层”,
2.一种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防水接合结构,为将直径10~40μm、长度10~100mm的高分子树脂短纤维以每平方米250万~500万根的比例用针刺法栽植到由高分子树脂构成的纺粘型无纺布中构成的织物片的纺粘侧的面,利用热粘结法粘结在由不透水性树脂构成的芯材薄膜的表面上构成的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接合的防水结构,从植缄片侧起,依次形成(A)只由树脂构成的具有不透水性的“树脂层”,(B)植绒片的短纤维不受水泥系材料约束,并且在受到拉伸张力时,以可移动的状态存在的“非固定层”,(C)植绒片的短纤维受水泥系材料约束的“固定层”,(D)只由水泥系材料构成的“水泥层”。
3.一种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防水接合结构,为将直径10~40μm、长度10~100mm的聚丙烯短纤维以每平方米250万~500万根的比例用针刺法栽植到由聚丙烯构成的纺粘型无纺布中构成的织物片的纺粘侧的面,利用热粘结法粘结在由不透水性的高密度聚乙烯构成的芯材薄膜的表面上构成的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接合的防水结构,从植绒片侧起,依次形成(A)只由树脂构成的具有不透水性的“树脂层”,(B)植绒片的短纤维不受水泥系材料约束,并且,在受到拉伸张力时,以可移动的状态存在的“非固定层”,(C)植绒片的短纤维受水泥系材料约束的“固定层”,(D)只由水泥系材料构成的“水泥层”。
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水接合结构,其中,与植绒片接合的水泥系材料,以硅酸盐水泥和硅砂为主成分,含有甲基纤维素和丙烯酸树脂。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在水泥系材料上产生具有“宽度”的大龟裂时也能够保持防水性的水泥系材料和植绒片的接合结构。采用一种植绒片和水泥系材料的防水接合结构,为将长度10~100mm的高分子树脂短纤维植绒到纺粘无纺布上的织物片热粘结到由不透水性树脂的芯材薄膜的表面上构成的植绒片与水泥系材料接合的防水结构,从植绒片侧起,依次形成(A)只由树脂构成的具有不透水性的“树脂层”,(B)植绒片的短纤维不受水泥系材料约束,并且,在受到拉伸张力时,以可移动的状态存在的“非固定层”,(C)植绒片的短纤维受水泥系材料约束的“固定层”,(D)只由水泥系材料构成的“水泥层”。
文档编号E04F13/08GK1487159SQ03141210
公开日2004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3日
发明者吉田雅, 守屋哲夫, 夫 申请人:吉田建设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