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68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扶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物装修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园林景观、家具等技术领
域,特别涉及一种扶手。
背景技术
目前扶手多为实心,其实这是很没有必要的,因为实心扶手的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远远超越它平时所承受的最大强度,这使得制作这类实心扶手的原材料大大浪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扶手,它相比背景技术中的实心扶手大大减少了原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却仍能保证一定的强度,使该种扶手能承受平时人行走时对该种扶手产生的最大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扶手,扶手上
沿扶手长度方向设有镂空部。镂空部的设置大大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量。
作为优选,所述镂空部体积占扶手体积的40%至80% ;为保证该种扶手能承受平
时人上楼梯时对该种扶手产生的最大的压力,镂空部的体积不宜过大,但为减省原料,镂空
部体积也不应过小,因此镂空部体积与扶手体积的比例的最好范围在40%至80%。 作为优选,镂空部靠近扶手边缘的端面与扶手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为5mm-15mm。
镂空部靠近扶手边缘的端面与扶手之间的距离设置是为了使扶手的每个地方都具有一定
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扶手的下端的径向中部设有凹口。凹口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螺钉的嵌入,以便扶手与外部连接件更好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扶手的上端面呈弧形且向上凸起,扶手的两个侧面呈弧形且向扶手中部靠拢;所述扶手的下端沿扶手长度方向上设有矩状凹槽。所述镂空部分为左、中间、右三部分,左、右两个部分为对称的矩状通孔且靠近扶手侧面的一端为向内弯曲的弧形,中间部分为上端面拱起的矩状通孔。扶手的外形设置是为了在使用的时候具有柔和的手感,同时看起来也美观。 作为优选,所述扶手的外轮廓呈椭圆状且下端面为平面;所述镂空部分为左、右两部分且相对称,左、右两部分为两个一致的圆状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扶手呈圆柱状且下端为平面;所述镂空部为与扶手的外轮廓一致的圆柱状通孔且内部设有十字状筋。 作为优选,所述扶手的外轮廓呈Q型;所述镂空部为设有T状筋的扶手的中空部。[001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镂空部的设置大大减省了原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成本;[0014] 2、由于凹口的设置使得该种扶手能更好的与外部连接件固定。[0015] 3、由于扶手外形设置,使得该种扶手的外形美观,手感柔和。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端面示意图;[0017]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端面示意图;[0018]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端面示意图;[0019]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端面示意图;[0020] 图中,1、扶手,2、凹槽,3、镂空部,4、凹口,5、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扶手,扶手1上沿扶手1长度方向设有镂空部3。镂空部3的设置大大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量。 镂空部3体积占扶手1体积的40%至80%,这是为了在保证本实施例在能承受平时人行走时对本实施例产生的最大的压力的同时尽可能的减省原料的使用量,本实施例的此比例在50%。镂空部3靠近扶手1边缘的端面与扶手1边缘之间的距离最短为5mm-15mm。如此设置使扶手1的每个地方都具有一定的强度,本实施例的此最短距离为5mm。[0026] 扶手1的下端的径向中部设有凹口 4。凹口 4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螺钉的嵌入,以便扶手1与外部连接件更好的固定。 扶手1的上端面呈弧形且向上凸起,扶手1的两个侧面呈弧形且向扶手1中部靠拢;扶手1下端沿扶手1长度方向上设有矩状凹槽2 ;扶手1的外形设置是为了使本实施的第一种形式手感柔和、外形美观。凹槽2在这里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形式与外部连接件的连接处。 镂空部3分为左、中间、右三部分,左、右两个部分为对称的矩状通孔且靠近扶手1侧面的一端为向内弯曲的弧形,中间部分为上端面拱起的矩状通孔。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于,扶手1的外轮廓呈椭圆状且下端面为平面;镂空部3为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圆柱状通孔。镂空部3靠近扶手1边缘的端面距离扶手1边缘的距离最短为8mm。镂空部3的体积与扶手1之间的比例为60%。[0030]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或2的不同之处在于,扶手1呈圆柱状且下端为平面;所述镂空部3为与扶手1的外轮廓一致的圆柱状通孔且内部设有十字状筋。镂空部3靠近扶手1边缘的端面距离扶手1边缘的距离最短为12mm。镂空部3的体积与扶手1之间的比例为70%。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或2或3的不同之处在于,扶手1的外轮廓呈Q型;镂空部3为设有T状筋的扶手1的中空部。镂空部3靠近扶手1边缘的端面距离扶手1边缘的距离最短为15mm。镂空部3的体积与扶手1之间的比例为80%。
权利要求一种扶手,其特征在于扶手上沿扶手主体长度方向设有镂空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部体积占扶手体积的40%至8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扶手,其特征在于镂空部靠近扶手边缘的端面与扶手边缘之间的距离最短为5mm-15m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下端的径向中部设有凹口。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的上端面呈弧形且向上凸起,扶手的两个侧面呈弧形且向扶手中部靠拢;所述扶手的下端沿扶手长度方向上设有矩状凹槽;所述镂空部分为左、中间、右三部分,左、右两个部分为对称的矩状通孔且靠近扶手侧面的一端呈向内弯曲的弧形,中间部分为上端面拱起的矩状通孔。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的外轮廓呈椭圆状且下端面为平面;所述镂空部分为左、右两部分且相对称,左、右两部分为两个一致的圆状通孔。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呈圆柱状且下端为平面;所述镂空部为与扶手的外轮廓一致的圆柱状通孔且内部设有十字状筋。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的外轮廓呈Q型;所述镂空部为设有T状筋的扶手的中空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物装修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园林景观、家具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扶手。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扶手,扶手上沿扶手长度方向设有镂空部。镂空部的设置大大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量。本实用新型的用途是使行人走路时更为方便。
文档编号E04F11/18GK201486067SQ20092019283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30日
发明者王炳志 申请人:王炳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