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85347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指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灾害是常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会引起大量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建筑状况,在役建筑中大部分是砌体结构,校舍和住宅建筑基本以砌体结构为主,而且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绝大多数砌体房屋未进行抗震设防。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始实施的校安工程,将原来普通设防的校舍建筑提高为重点设防,核心就是对校舍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砌体结构。校安工程抗震加固工作量大面广,快捷有效的加固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房屋的抗灾能力是关键,后续的抗震加固工程更是任重道远,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兴未艾。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关键之一,就是加强和提高房屋结构的整体性,而在楼屋面高度处沿内外纵横墙体增设圈梁,将纵横墙体相互拉结,是最直接的提高房屋结构整体性的措施。因此,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措施之一,就是采用增设圈梁的方法提高结构的整体性。传统的增设圈梁的方法是在房屋外侧的楼屋面高度处紧贴墙壁增加一道钢筋混凝土梁,通过同时增设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提供支撑,并局部凿墙和钢筋焊接与楼屋面梁拉结,或穿墙设置通长钢拉杆将房屋两侧新增圈梁拉住。传统方法增设圈梁的工作机理是通过房屋外围增设的圈梁将房屋“箍住”,但由于楼屋面梁往往是预制装配梁,并不通长、连续布置,对新增圈梁的拉结效果差。或因房屋内墙往往并不通长、对齐布置,限制钢拉杆的设置而大大降低了新增圈梁的约束效果。另外,传统方法增设的圈梁尺寸大,自重大,需要有相应的支撑措施(如利用新增构造柱支撑)。而且,传统方法增设的圈梁采用普通混凝土浇筑,需要振捣,养护时间又长,施工速度慢。还由于圈梁尺寸大,影响建筑外观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以解决传统方法外设圈梁抗震加固效果的不足、施工周期长、需要支撑和影响建筑外观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现本发明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清除原墙体表面粉刷层;在原墙体设置通孔;在原墙体两侧设置纵向钢筋,并且通过箍筋穿过上述通孔并与纵向钢筋绑扎固定;在箍筋与纵向钢筋外侧支设模板;在模板内表面与原墙体侧面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_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O-lOOKg/Μ3,聚合物外加剂l-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 ;养护后拆除模板形成加固圈梁。依据上述主要特征,其中养护的时间为I天。依据上述主要特征,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7天达到设计强度。依据上述主要特征,沿原墙体两侧设置的纵向钢筋需要焊接连接,遇垂直方向的墙体时要求穿过墙体。依据上述主要特征,加固圈梁突出原墙体表面3 5cm。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粗骨料为碎石或天然卵石。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细骨料为天然砂、人工砂或エ业渣。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补偿收缩掺合料选自磨细煅烧明矾石或各种 UEA、HEA。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聚合物外加剂为萘系混凝土减水剂或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或可溶性聚合物。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纤维为短切的聚丙烯纤维或聚こ烯醇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通过本发明圈梁布置灵活,可沿所有需要设置圈梁的纵、横向承重墙体设置圈梁,克服了传统方法只能在外墙外侧设置圈梁的不足,同时本方法沿墙体两侧设置的纵向钢筋穿过墙体,能保证纵横墙体的相互可靠拉结,保证新增圈梁的抗震加固效果,而且本发明所使用的混凝土材料具有高粘结、低收缩、自密实、免振捣特性,而且养护时间短,不仅保证新材料与原结构的紧密结合,也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和工程进度,最后利用本发明形成的圈梁尺寸小(一般只需突出墙面3 5cm),自重轻,不需另设支撑,不影响建筑外观和室内空间使用。


图1为实施本发明砌体结构墙体抗震加固方法的流程图。图2A与图2B为在墙体上增设圈梁的剖视示意图。图3A至图3C为在不同节点上实施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请參阅图1与图2A等所示,为实施本发明砌体结构墙体抗震加固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清除原墙体10表面粉刷层;在原墙体10设置通孔13 ;在原墙体10两侧设置纵向钢筋12,并且通过箍筋11穿过上述通孔13并与纵向钢筋12绑扎固定;在箍筋11与纵向钢筋12外侧支设模板14 ;在模板14内表面与原墙体10侧面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_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0-100Kg/M3,聚合物外加剂l-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 ;养护后拆除模板14形成加固圈梁。上述的自密实混凝土材料中应用的水泥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5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硫率酸盐水泥。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粗骨料可単独使用碎石或天然卵石,也可以同时使用碎石和天然卵石。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细骨料可単独使用天然砂、人工砂或エ业渣,也可以同时使用天然砂、人工砂和エ业渣。其中エ业渣可以是水淬粒化高炉矿洛、磷洛等。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_。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补偿收缩掺合料可以单独使用磨细煅烧明矾石、各种UEA或HEA,也可以同时使用磨细煅烧明矾石、各种UEA和HEA。加入补偿收缩掺合料能使混凝土材料水化硬化后无收缩,从而使加固过程中新增构件与原结构的同步受カ性能良好。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聚合物外加剂可以単独使用萘系混凝土减水剂、聚羧酸类混凝土減水剂或可溶性聚合物,也可以同时使用萘系混凝土减水剂、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和可溶性聚合物。其中可溶性聚合物可以是乳胶粉等。聚合物外加剂的作用是增强混凝土材料的流动性及与原混凝土和钢筋的粘结力。纤维为短切的聚丙烯纤维或聚こ烯醇纤維。纤维的作用在于增强混凝土材料的耐火性和耐久性。硅灰的添加也是为了增强凝土材料的流动性。本发明所使用的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可达到如表I所示的技术指标:
权利要求
1.一种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清除原墙体表面粉刷层; 在原墙体设置通孔; 在原墙体两侧设置纵向钢筋,并且通过箍筋穿过上述通孔并与纵向钢筋绑扎固定; 在箍筋与纵向钢筋外侧支设模板; 在模板内表面与原墙体侧面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_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O-lOOKg/Μ3,聚合物外加剂l-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 ; 养护后拆除模板形成加固圈梁。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养护的时间为I天。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7天达到设计强度。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沿原墙体两侧设置的纵向钢筋需要焊接连接,遇垂直方向的墙体时要求穿过墙体。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固圈梁突出原墙体表面3 5cm。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粗骨料为碎石或天然卵石。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细骨料为天然砂、人工砂或工业渣。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材料的补偿收缩掺合料选自磨细煅烧明矾石或各种UEA、HEA。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材料的聚合物外加剂为萘系混凝土减水剂或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或可溶性聚合物。
1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纤维为短切的聚丙烯纤维或聚乙烯醇纤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一种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圈梁制造方法,通过在原墙体设置通孔,之后在原墙体两侧设置纵向钢筋,并且通过箍筋穿过上述通孔并与纵向钢筋绑扎固定,其后在箍筋与纵向钢筋外侧支设模板并在模板内表面与原墙体侧面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最后养护后拆模形成加固圈梁,如此克服了传统方法只能在外墙外侧设置圈梁的不足,同时本方法沿墙体两侧设置的纵向钢筋穿过墙体,能保证纵横墙体的相互可靠拉结,保证新增圈梁的抗震加固效果,而且依照此方法形成的圈梁尺寸小、自重轻、不需另设支撑,不影响建筑外观和室内空间使用。
文档编号E04G23/02GK103089021SQ20111035054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8日
发明者胡克旭, 徐凯 申请人:上海美创建筑加固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