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缝处混凝土墙用的内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935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变形缝处混凝土墙用的内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形缝处混凝土墙用的内模板,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城市建筑开始向着高层超高层方向发展,传统的高层建筑开始由“鹤立鸡群”转向“并驾齐驱”,因此剪力墙结构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施工建设中经常会遇到两面混凝土墙靠的很近的情况。需要在已经施工完成的剪力墙一侧进行另一堵剪力墙施工,而且两面剪力墙离的很近在两面墙之间形成变形缝。导致新的剪力墙一侧无施工作业面的情况。目前,遇到这种情况,常规的做法一般是在先施工完成的混凝土墙体一侧敷上与两堵墙间距相应厚度的聚苯板,再在聚苯板表面敷上一层三夹板以防聚苯板松散后混凝土落入墙基钢筋网中。后施工的可作业一侧采取在已浇楼层中预埋排架标准钢管头,以作为上部模板的单向受力支撑点;或后施工一侧的模板采用一些价格较低的多层板并配以低成本主次龙骨做成一次性对紧模板,剪力墙浇筑完成之后,只拆除作业面一侧的模板,另一面的模板不拆除。虽然无工作面一侧的模板一般都是采用价格便宜的材料,但由于用量较大,一次性消耗后无法回收再利用,还是增加了施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形缝处混凝土墙用的内模板。采用可回收模板作为剪力墙无作业面一侧的浇筑模板,以降低施工成本,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变形缝处混凝土墙用的内模板,包括迎砼模板,迎砼模板的背面设有一组均布的纵向木方,纵向木方上设有一组均布的横向双钢管;横向双钢管在纵向木方位置经钩板组件与迎砼模板连接。前述内模板中,所述横向双钢管为两根Φ48标准钢管并列构成,两根标准钢管之间设有螺母组件,与螺母组件相对的迎砼模板上设有对紧螺栓孔。前述内模板中,所述一组均布的横向双钢管之间设有联系钢筋。前述内模板中,所述螺母组件包括钢板,钢板上设有通孔,通孔上焊接有螺母。前述内模板中,所述钩板组件包括钩板,钩板上设有钢管卡口和连接孔,连接孔中设有连接螺栓,连接螺栓一端与矩形钢板焊接,连接螺栓上设有紧固螺母。前述内模板中,所述迎砼模板为18 mm优质多层板,迎砼模板上设有与矩形钢板相对应的凹槽,连接螺栓一端与矩形钢板陷入凹槽内与迎砼模板平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在距离已有剪力墙很近的位置浇筑另一堵剪力墙的情况,解决了在非作业面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模板的问题,不但可以节约施工成本,也可以便于操作。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一侧无作业面支模的困难,采用成对紧固方式提高了模板的整体性,可满足两 片混凝土墙之间的狭小空间的拆除提升要求。工作量减小很多,施工速度更快,且费用大幅节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迎砼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螺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钩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两块模板搭接的不意图;图6是通过孔洞拆除内模板的示意图。图中的标记为:1-迎砼模板、2-纵向木方、3-横向双钢管、4-钩板组件、5-连接螺栓、6-螺母组件、7-对紧螺栓孔、9-联系钢筋、10-钢板、11-通孔、12-螺母、13-钢管卡口、14-连接孔、15-矩形钢板、16-紧固螺母、17-穿墙套管、21-已有剪力墙、25-孔洞、26-钢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一种变形缝处混凝土墙用的内模板,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迎砼模板I,迎砼模板I的背面设有一组均布的纵向木方2,纵向木方2上设有一组均布的横向双钢管3 ;横向双钢管3在纵向木方2位置经钩板组件4与迎砼模板I连接。横向双钢管3为两根Φ48标准钢管并列构成,两根标准钢管之间设有螺母组件6,与螺母组件相对的迎砼模板I上设有对紧螺栓孔7。一组均布的横向双钢管3之间设有联系钢筋9。螺母组件6如图3所示,包括钢板10,钢板上设有通孔11,通孔上焊接有螺母12。钩板组件4如图4所示,包括钩板,钩板上设有钢管卡口 13和连接孔14,连接孔中设有连接螺栓5,连接螺栓一端与矩形钢板15焊接,连接螺栓5上设有紧固螺母16。迎砼模板I为18 mm优质多层板,迎砼模板I上设有与矩形钢板15相对应的凹槽,连接螺栓一端与矩形钢板15陷入凹槽内与迎砼模板I平齐。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内模板的施工过程如如图1、2、6所示:采用实用新型的内模板作为无施工作业面一侧的模板,内模板的背面设有螺母组件;外模板通过对紧螺杆与内模板背面的螺母组件连接,对紧螺杆上套有穿墙套管;通过设在内模板与外模板之间的细石砼撑控制剪力墙的厚度;在内外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后从作业面一侧拆除穿墙螺杆,用塔吊将内模板提升至上一层,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上层剪力墙施工。内模板通过背面的一组纵向排列的木方和一组横向排列的双钢管进行加固,以防内模板在混凝土的压力下变形。混凝土浇筑时,在剪力墙底部的纵向木方木位置放置一个截面约为200mm木框,木框外缠绕塑料薄膜;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后,拆除木框,在剪力墙底部形成宽高约为200_ 的操作孔(见图6),当拆除内模板时通过操作孔协助拆除。内模板由两块以上模板拼接时,如图5所示,在纵向木方处进行拼接,一块模板边缘的纵向方木突出30-50mm,另一块模板边缘的纵向方木缩进30_50mm ;拼接时,先固定木方突出的内模板,再固定木方缩进的内模板;拆除时顺序相反。[0023]实施例先按图1和图2所示制作内模板,内模板的迎砼模板I采用18mm厚的优质多层板,然后用45X90 mm木方按250 300 mm间距纵向布置在迎砼模板I的背面作为内模板的纵向次龙骨。然后在迎砼模板I的木方处纵向钻一些孔,孔间距500 700 mm。将连接螺栓5从迎砼模板I的迎砼面的钻孔中穿过,连接螺栓5的一端焊接有矩形钢板15,迎砼模板I的迎砼面开有凹槽,矩形钢板15陷入凹槽中与迎砼模板I的迎砼面平齐。在迎砼模板I背面的连接螺栓5两侧各放置一根直径为48_的钢管,用钩板和紧固螺母16将横向双钢管3与迎砼模板I连接在一起构成迎砼模板I的水平向主龙骨。在水平向主龙骨上焊接一组螺母组件4,螺母组件4包括钢板10,钢板上钻有通孔11,在通孔处焊接一个螺母12,然后再将焊接有螺母的钢板焊接在两根钢管之间。然后在与螺母12对应的迎砼模板I上钻对紧螺栓孔7用于与外模板连接。上述过程是制作内模板的过程,制作好的内模板与图1和图2所示。搭设剪力墙浇筑模时,如图7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需要浇筑的剪力墙距离已有剪力墙21较近,所以在已有剪力墙21—侧无法站人,所有的操作人员只能站在需要浇筑的剪力墙一侧的工作面上进行操作。所以施工时,前将上述已经制作好的内模板背朝着已有剪力墙21 —面直立放置,然后在内模板的迎砼面摆放编制好的剪力墙钢筋,在剪力墙钢筋另一面摆放外模板,将对紧螺栓穿过对紧螺栓孔7与螺母组件6上的螺母12连接,由于螺母组件6是焊接在内模板的钢管上的,所以在连接过程中,螺母12不会随着对紧螺栓一起转动,为了保证内外模板之间的间距,可以在两块模板之间放置一些细石砼撑,将内模板与外模板连接在一起。为了确保浇筑之后便于将对紧螺栓抽出,可以在对紧螺栓上套上穿墙套管17,穿墙套管17需要穿过迎砼模板1,以防止浇砼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漏浆进入穿墙套管内。穿墙套管选用软质PVC材料,使内模板在拆除时有一定的水平向移动量,以确保提升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大阻力。另外在浇筑混凝土时,如图6所示,在剪力墙底部预留一个宽高约为200mm的孔洞25,在拆除内模板时可以从孔洞伸入钢撬26撬动内模板。
权利要求1.一种变形缝处混凝土墙用的内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迎砼模板(I),迎砼模板(I)的背面设有一组均布的纵向木方(2),纵向木方(2)上设有一组均布的横向双钢管(3);横向双钢管(3 )在纵向木方(2 )位置经钩板组件(4 )与迎砼模板(I)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模板,其特征在于:前述横向双钢管(3)为两根Φ48标准钢管并列构成,两根标准钢管之间设有螺母组件(6),与螺母组件相对的迎砼模板(I)上设有对紧螺栓孔(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内模板,其特征在于:前述一组均布的横向双钢管(3)之间设有联系钢筋(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内模板,其特征在于:前述螺母组件(6)包括钢板(10),钢板上设有通孔(11),通孔上焊接有螺母(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内模板,其特征在于:前述钩板组件(4)包括钩板,钩板上设有钢管卡口( 13)和连接孔(14),连接孔中设有连接螺栓(5),连接螺栓一端与矩形钢板(15)焊接,连接螺栓(5 )上设有紧固螺母(16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内模板,其特征在于:前述迎砼模板(I)为18mm优质多层板,迎砼模板(I)上设有与矩形钢板(15)相对应的凹槽,连接螺栓一端与矩形钢板(15)陷入凹槽内与迎砼模板(I)平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形缝处混凝土墙用的内模板。包括迎砼模板(1),迎砼模板(1)的背面设有一组均布的纵向木方(2),纵向木方(2)上设有一组均布的横向双钢管(3);横向双钢管(3)在纵向木方(2)位置经钩板组件(4)与迎砼模板(1)连接。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在距离已有剪力墙很近的位置浇筑另一堵剪力墙的情况,解决了在非作业面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模板的问题,不但可以节约施工成本,也可以便于操作。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一侧无作业面支模的困难,采用成对紧固方式提高了模板的整体性,可满足两片混凝土墙之间的狭小空间的拆除提升要求。工作量减小很多,施工速度更快,且费用大幅节约。
文档编号E04G11/08GK203080911SQ201220727560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6日
发明者楼盼峰, 乡宏杰, 苏勇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