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242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与楼板的节点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节点是任何建筑结构体系中将屋面、楼面荷载顺利传到基础的重要纽带,并且,在地震、台风等外力引起的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还是荷载能否朝水平方向均匀传递的关键区域。因此,节点设计决定着整个结构最终的受力分析模型,能否正确合理地解决节点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并且还会对整个工程的进度、造价、以及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体系中,墙、楼板及其墙与楼板的节点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耗能高,且自重比较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保证受力性能的前提下,耗能低、自重轻的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包括钢竹组合墙和钢竹组合楼板,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垂直设置,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上、下表面与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内墙面之间分别设置有角钢,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外墙面上正对所述的角钢的位置处设置有连接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与位于其上、下表面的角钢之间、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与所述的角钢、连接钢板之间分别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的钢竹组合墙包括上墙体和下墙体,所述的上墙体位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上方,所述的下墙体位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下方。所述的角钢、连接钢板的厚度均大于等于8mm。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包括钢竹组合墙和钢竹组合楼板,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垂直设置,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内表面相铰接。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上表面上正对所述的第一钢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与所述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之间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内墙面设置有第三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外墙面上正对所述的第三钢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与所述的第三钢板、第四钢板之间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钢板与所述的第三钢板通过转轴相铰接。所述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第三钢板和第四钢板的厚度均大于等于8mm。所述的钢竹组合墙包括压型钢板和固定粘结在所述的压型钢板两侧且相平行的第一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一竹胶板的两端部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封口竹胶板。所述的钢竹组合墙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第一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一竹胶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设置有多条呈间隔分布的第一 C型钢,所述的第一 C型钢的两侧固定粘结有第一辅助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一竹胶板的两端部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封口竹胶板。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第二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二竹胶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设置有多条呈间隔分布的第二 C型钢,所述的第二 C型钢的两侧固定粘结有第二辅助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二竹胶板的两端部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封口竹胶板。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该节点结构通过角钢、连接钢板、高强螺栓连接,其具有较好的节点连接效应,能够以较少的材料用量获得较高的承载力及刚度,即可在保证受力性能的前提下,降低耗能和自重;而且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其施工速度快,可实现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施工,工业化程度高;此外,通过对钢竹组合墙、楼板连接结构的研究,能进一步促进钢竹组合结构体系的建立,实现组合结构从单一的构件研究到整体结构体系的研究,从而使研究有质的飞跃。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竹组合墙的横截面俯视图结构之一;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竹组合墙的横截面俯视图结构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竹组合楼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所示,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包括钢竹组合墙I和钢竹组合楼板2,钢竹组合墙I与钢竹组合楼板2垂直设置,钢竹组合楼板2的端部的上、下表面与钢竹组合墙I的内墙面之间分别设置有角钢3,钢竹组合墙I的外墙面上正对角钢3的位置处设置有连接钢板4,角钢3、连接钢板4的厚度均大于等于8_,钢竹组合楼板2与位于其上、下表面的角钢3之间、钢竹组合墙I与角钢3、连接钢板4之间分别通过高强螺栓5固定连接,钢竹组合墙I包括压型钢板11和固定粘结在压型钢板11两侧且相平行的第一竹胶板12,两块第一竹胶板12的两端部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封口竹胶板13,钢竹组合楼板2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第二竹胶板21,两块第二竹胶板21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设置有多条呈间隔分布的第二 C型钢22,第二 C型钢22的两侧固定粘结有第二辅助竹胶板23,两块第二竹胶板21的两端部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封口竹胶板24。实施例二 如图所示,其它结构同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钢竹组合墙I包括上墙体1-1和下墙体1-2,上墙体1-1位于钢竹组合楼板2的端部的上方,下墙体1-2位于钢竹组合楼板2的端部的下方。实施例三如图所示,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包括钢竹组合墙
I和钢竹组合楼板2,钢竹组合墙I与钢竹组合楼板2垂直设置,钢竹组合楼板2的端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钢板6,钢竹组合楼板2的端部的上表面上正对第一钢板6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钢板7,钢竹组合楼板2与第一钢板6、第二钢板7之间通过高强螺栓5固定连接,钢竹组合墙I的内墙面设置有第三钢板8,钢竹组合墙I的外墙面上正对第三钢板8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钢板9,钢竹组合墙I与第三钢板8、第四钢板9之间通过高强螺栓5固定连接,第一钢板6与第三钢板8通过转轴61相铰接,第一钢板6、第二钢板7、第三钢板8和第四钢板9的厚度均大于等于8_,钢竹组合墙I和钢竹组合楼板2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钢竹组合墙1、钢竹组合楼板2的结构相同。上述三个实施例中,钢竹组合墙I的结构还可以为: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第一竹胶板12,两块第一竹胶板12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设置有多条呈间隔分布的第一 C型钢14,第一 C型钢14的两侧固定粘结有第一辅助竹胶板15,两块第一竹胶板12的两端部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封口竹胶板13。
权利要求1.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包括钢竹组合墙和钢竹组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垂直设置,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上、下表面与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内墙面之间分别设置有角钢,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外墙面上正对所述的角钢的位置处设置有连接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与位于其上、下表面的角钢之间、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与所述的角钢、连接钢板之间分别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竹组合墙包括上墙体和下墙体,所述的上墙体位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上方,所述的下墙体位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角钢、连接钢板的厚度均大于等于8mm。
4.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包括钢竹组合墙和钢竹组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垂直设置,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内表面相铰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上表面上正对所述的第一钢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与所述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之间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内墙面设置有第三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墙的外墙面上正对所述的第三钢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钢板,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与所述的第三钢板、第四钢板之间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钢板与所述的第三钢板通过转轴相铰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第三钢板和第四钢板的厚度均大于等于8mm。
7.如权利要求I或4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竹组合墙包括压型钢板和固定粘结在所述的压型钢板两侧且相平行的第一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一竹胶板的两端部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封口竹胶板。
8.如权利要求I或4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竹组合墙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第一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一竹胶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设置有多条呈间隔分布的第一 C型钢,所述的第一 C型钢的两侧固定粘结有第一辅助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一竹胶板的两端部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封口竹胶板。
9.如权利要求I或4所述的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第二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二竹胶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设置有多条呈间隔分布的第二 C型钢,所述的第二 C型钢的两侧固定粘结有第二辅助竹胶板,两块所述的第二竹胶板的两端部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封口竹胶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钢竹组合墙体与钢竹组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包括钢竹组合墙和钢竹组合楼板,特点是钢竹组合墙与所述的钢竹组合楼板垂直设置,钢竹组合楼板的端部的上、下表面与钢竹组合墙的内墙面之间分别设置有角钢,钢竹组合墙的外墙面上正对角钢的位置处设置有连接钢板,钢竹组合楼板与位于其上、下表面的角钢之间、钢竹组合墙与角钢、连接钢板之间分别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优点是该节点结构通过角钢、连接钢板、高强螺栓连接,其具有较好的节点连接效应,能够以较少的材料用量获得较高的承载力及刚度,即可在保证受力性能的前提下,降低耗能和自重;而且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其施工速度快,可实现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施工,工业化程度高。
文档编号E04C2/32GK203066261SQ20132002302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6日
发明者蒋天元, 李玉顺, 杜永飞, 张振文, 文瑜, 葛贝德 申请人:宁波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