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刚性框架和若干层楼板,楼板从上至下依次吊挂设置,其中,位于下层的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均通过吊索分别连接至相邻的上层的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位于顶层的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通过吊索连接至建筑刚性框架。楼板采用悬索形式,将楼板吊装在刚性框架支撑上,以悬吊的形式实现楼面板自由度的释放,将建筑结构楼板恒荷载与长期活荷载,作为TMD调频所需的质量块,基于调频阻尼器抗震机理,以实用的楼板代替附加质量,既减小了附加荷载,增大建筑使用空间,又能提高结构的利用程度,并以吊索的形式实现楼板自由度的释放。
【专利说明】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建筑结构物,如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化工反应塔、电视塔、观光塔、高耸烟囱、摩天轮等,在受风环境以及地震等的激励,可使建筑结构物发生震动,建筑结构物在设计阶段会通过力学计算和并采用相应技术措施来控制震动。有时在建筑结构物建造好了以后,通过测试分析,发现这类大型建筑结构物在受风环境或地震环境激励下的震动响应还是过大,现有的解决方案之一为选择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 TMD)进行震动控制。调谐质量阻尼器其构造简单,具有易于安装,维护方便,经济实用且无需外部能量供给等优点,实践表明,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是一种有效手段,已大量应用于实际工程领域。美国纽约世界贸易大厦中心大楼在顶部安装了 360吨的TMD减震系统;美国波士顿的Lohn Hancock大楼在顶部安装了两个300吨的TMD系统;澳大利亚悉尼电视塔分别在顶部和中部分别安装了 TMD系统;1986年到1993年,日本有6座百米以上的建筑物安装了 TMD系统,用来减小结构的震动反应。
[0003]TMD减震系统的原理,是当建筑结构物在外激励作用下产生震动时,带动TMD减震系统一起震动,TMD减震系统产生的惯性力反作用到结构上,调谐这个惯性力,使其对主结构的震动产生调谐作用,从而达到减小结构震动反应的目的。现有的TMD系统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需要附加质量巨大且体积不小的子结构。这将占据建筑的使用空间,也会增加结构自身的荷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占使用空间小、增加建筑荷载小的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刚性框架和若干层楼板,楼板从上至下依次吊挂设置,其中,位于下层的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均通过吊索分别连接至相邻上层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位于顶层的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通过吊索连接至建筑刚性框架,每层楼板的前方以及后方均设置有一排缓冲阻尼器,缓冲阻尼器抵在楼板的前侧面以及后侧面上,每层楼板的左方以及右方均设置有一排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抵在楼板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上,滚动轴承的轴线方向相对地面竖直设置,缓冲阻尼器以及滚动轴承均安装在建筑刚性框架的内侧上。
[0007]作为优选,建筑刚性框架包括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缓冲梁以及底板,第一剪力墙的下端、第二剪力墙的下端固定在底板上,缓冲梁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其中,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的顶部均设置有两个钢杆支座,钢杆支座上固定有第一钢杆,第一钢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剪力墙上的钢杆支座上以及第二剪力墙上的钢杆支座上,楼板包括楼板本体以及第二钢杆,楼板本体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有第二钢杆,位于下层的楼板本体上的第二钢杆通过吊索连接至相邻上层楼板本体上的第二钢杆,位于顶层的楼板本体上的第二钢杆通过吊索连接至第一钢杆。
[0008]作为优选,缓冲阻尼器固定在缓冲梁上,滚动轴承安装在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上。
[0009]作为优选,楼板上设置有质量块。
[001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0011]I)楼板采用悬索形式,将楼板吊装在刚性框架支撑上,以悬吊的形式实现楼板自由度的释放,将建筑结构的楼板恒荷载与长期活荷载,作为TMD调频所需的质量块,基于调频阻尼器抗震机理,以实用的楼板代替附加质量,既减小了附加荷载,增大建筑使用空间,又能提高结构的利用程度,并以吊索的形式实现楼板自由度的释放。
[0012]2)每层楼板的左右两侧与滚动轴承配合,即每层楼板的移动方向被左右两侧的滚动轴承导向,防止了楼板在外激励作用下产生左右方向上的振动,避免了对左右方向上框架的撞击,并通过缓冲阻尼器消耗了悬吊楼板前后方向上振动的能量,起到减震的作用,缓冲阻尼器限制了楼板的位移,也实现人为控制楼板的减震作用,同时也满足正常使用状态下人体对舒适度的要求。
[0013]3)建筑刚性框架的结构简单合理,提高了构建的抗震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缓冲阻尼器以及滚动轴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17]参见图1-2,本实施例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包括建筑刚性框架和若干层楼板,楼板从上至下依次吊挂设置,其中,位于下层的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均通过吊索2分别连接至相邻上层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位于顶层的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通过吊索2连接至建筑刚性框架,每层楼板的前方以及后方均设置有一排缓冲阻尼器3,缓冲阻尼器3抵在楼板的前侧面以及后侧面上,每层楼板的左方以及右方均设置有一排滚动轴承10,滚动轴承10抵在楼板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上,滚动轴承10的轴线方向相对地面竖直设置,缓冲阻尼器3以及滚动轴承10均安装在建筑刚性框架的内侧上。
[0018]本实施例中,建筑刚性框架包括第一剪力墙71、第二剪力墙72、缓冲梁4以及底板5,第一剪力墙71的下端、第二剪力墙72的下端固定在底板5上,缓冲梁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剪力墙71、第二剪力墙72,其中,第一剪力墙71、第二剪力墙72的顶部均设置有两个钢杆支座8,钢杆支座8上固定有第一钢杆11,第一钢杆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剪力墙71上的钢杆支座8上以及第二剪力墙72的上的钢杆支座8上,楼板包括楼板本体6以及第二钢杆12,楼板本体6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有第二钢杆12,位于下层的楼板本体6上的第二钢杆12通过吊索2连接至相邻上层楼板本体6上的第二钢杆12,位于顶层楼板本体6上的第二钢杆12通过吊索2连接至第一钢杆11。缓冲阻尼器3固定在缓冲梁4上,滚动轴承10安装在第一剪力墙71、第二剪力墙72上。楼板上设置有质量块9。
[0019]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刚性框架和若干层楼板,楼板从上至下依次吊挂设置,其中,位于下层的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均通过吊索分别连接至相邻上层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位于顶层的楼板的前端以及后端通过吊索连接至建筑刚性框架,每层楼板的前方以及后方均设置有一排缓冲阻尼器,缓冲阻尼器抵在楼板的前侧面以及后侧面上,每层楼板的左方以及右方均设置有一排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抵在楼板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上,滚动轴承的轴线方向相对地面竖直设置,缓冲阻尼器以及滚动轴承均安装在建筑刚性框架的内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筑刚性框架包括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缓冲梁以及底板,第一剪力墙的下端、第二剪力墙的下端固定在底板上,缓冲梁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其中,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的顶部均设置有两个钢杆支座,钢杆支座上固定有第一钢杆,第一钢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剪力墙上的钢杆支座上以及第二剪力墙上的钢杆支座上,楼板包括楼板本体以及第二钢杆,楼板本体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有第二钢杆,位于下层的楼板本体上的第二钢杆通过吊索连接至相邻上层楼板本体上的第二钢杆,位于顶层的楼板本体上的第二钢杆通过吊索连接至第一钢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阻尼器固定在缓冲梁上,滚动轴承安装在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筑物的楼板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楼板上设置有质量块。
【文档编号】E04B5/43GK203961042SQ201420301986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3日
【发明者】苏奇华, 张文津, 崔中鼎 申请人:苏奇华, 张文津, 崔中鼎, 陈斯乐, 陈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