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455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包括一块遮阳板单元或多块遮阳板单元,遮阳板单元包括双层方框形的压框和夹装在双层压框之间的经纬穿梭编织板,双层压框和经纬穿梭编织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一层压框的四个角的上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角铁,双层压框均由围成方框形的木板或竹板构成;经纬穿梭编织板由相互垂直交错分布且经纬穿梭编织在一起的纬向遮阳条和经向遮阳条组成,纬向遮阳条为圆形竹竿、木条或纬向竹条,经向遮阳条为经向竹条,经向竹条的厚度小于圆形竹竿的直径、木条的厚度或纬向竹条的厚度。本实用新型利用材料厚度的不均一性及构造特点对直射光与漫射光的透射率进行调节,能够很好地使室内光环境在一日之内保持均匀稳定。
【专利说明】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遮阳板,具体涉及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使用最多的外遮阳板主要为金属穿孔板,该类金属穿孔板的遮阳板,在太阳高度角较高时可以对直射太阳光进行较好的遮挡,但是在早晚太阳高度角较低的时间段,由于遮阳板材质厚度均一,造成漫射光射入不足,从而在不调节遮阳板的情况下,全天室内光环境变化幅度较大,无法满足室内光环境均一的要求。同时,金属材料为不可再生材料,可持续性较差,采用金属材料制作遮阳板不够节能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利用材料厚度的不均一性及构造特点对直射光与漫射光的透射率进行调节,能够很好地使室内光环境在一日之内保持均匀稳定,使用方便且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块遮阳板单元或多块连接在一起的遮阳板单元,所述遮阳板单元包括双层方框形的压框和夹装在双层压框之间的经玮穿梭编织板,双层压框和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一层压框的四个角的上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角铁,双层压框均由围成方框形的木板或竹板构成;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由相互垂直交错分布且经玮穿梭编织在一起的玮向遮阳条和经向遮阳条组成,所述玮向遮阳条为圆形竹竿、木条或玮向竹条,所述经向遮阳条为经向竹条,所述经向竹条的厚度小于所述圆形竹竿的直径、所述木条的厚度或所述玮向竹条的厚度。
[0005]上述的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双层压框和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
[0006]上述的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层压框的四个角的上表面上均通过穿过双层压框和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的整体的第二螺栓固定连接有角铁。
[0007]上述的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遮阳板单元通过合页连接在一起。
[0008]上述的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页通过螺钉与压框固定连接。
[000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0]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建筑立面外遮阳的绿色遮阳板,其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加工制作方便。
[0011]2、本实用新型经向与玮向选取具有不同厚度的材料编织而成,从而使该遮阳板能够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利用材料厚度的不均一性及编织构造特点对直射光与漫射光的透射率进行调节;在即使不使用遮阳板角度调节装置的情况下,使室内光环境在一日之内保持均匀稳定。
[0012]3、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方框形的压框夹装经玮穿梭编织板的结构方式,压框具有足够刚度,能够很好地将经玮穿梭编织板压平固定;连接多块遮阳板的合页或其他连接装置及整个遮阳板的活动装置(如升降机构、水平滑行机构、旋转机构等)均可置于压框之上。
[0013]4、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竹材进行制作,竹材作为可持续的绿色材料,使得该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具有生态、节能的双重效果。
[0014]5、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遮阳时,该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中玮向遮阳条和经向遮阳条的布设方位可以根据所需遮阳建筑立面的朝向而定,能够很好地使室内光环境在一日之内保持均匀稳定,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且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00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材料厚度的不均一性及编织构造特点对直射光与漫射光的透射率进行调节,能够很好地使室内光环境在一日之内保持均匀稳定,使用方便且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0016]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的左视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I —玮向遮阳条; 2—经向遮阳条; 3—压框;
[0023]4—角铁;5—第一螺栓;6—合页;
[0024]7一第一■螺检;8—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块遮阳板单元,所述遮阳板单元包括双层方框形的压框3和夹装在双层压框3之间的经玮穿梭编织板,双层压框3和经玮穿梭编织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一层压框3的四个角的上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角铁4,双层压框3均由围成方框形的木板或竹板构成;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由相互垂直交错分布且经玮穿梭编织在一起的玮向遮阳条I和经向遮阳条2组成,所述玮向遮阳条I为圆形竹竿、木条或玮向竹条,所述经向遮阳条2为经向竹条,所述经向竹条的厚度小于所述圆形竹竿的直径、所述木条的厚度或所述玮向竹条的厚度。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双层压框3和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通过第一螺栓5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一层压框3的四个角的上表面上均通过穿过双层压框3和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的整体的第二螺栓7固定连接有角铁4。
[0028]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遮阳时,所述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中玮向遮阳条I和经向遮阳条2的布设方位根据所需遮阳建筑立面的朝向而定,具体而言:当所述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用于南向遮阳时,所述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中玮向遮阳条I和经向遮阳条2的布设方位为:所述玮向遮阳条I位于水平方向,以遮挡全部太阳直射光,所述经向遮阳条2位于垂直方向,以遮挡部分散射光眩光,在太阳高度角较低时,两条所述经向遮阳条2间的空隙可以允许更多光线进入;当所述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用于西向遮阳时,所述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中玮向遮阳条I和经向遮阳条2的布设方位为:所述玮向遮阳条I位于垂直方向,以遮挡大部分太阳光直射光,所述经向遮阳条2位于水平方向,以遮挡部分散射光及直射光。
[0029]实施例2
[0030]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多块连接在一起的遮阳板单元,多块所述遮阳板单元通过合页6连接在一起。所述合页6通过螺钉8与压框3固定连接。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多块所述遮阳板单元之间通过合页6连接,不仅能够实现更大面积的遮阳,而且能够实现多块所述遮阳板单元的水平折叠或垂直折叠。
[0031]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进行遮阳时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32]另外,在具体使用时,多块所述遮阳板单元侧面可安装升降机构或水平滑行机构,以实现水平或垂直移动;多块所述遮阳板单元侧面还可安装旋转机构,以实现旋转运动。
[00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采用厚度较厚的玮向遮阳条I对直射光进行遮挡,同时结合以弯曲交叉的具有柔韧性的厚度较薄的经向遮阳条2造成侧向透光空隙,在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允许更多的漫射光通过侧向透光空隙透射入室内,从而达到在不同太阳高度角情况下通过该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自身构造调节漫射光透光率的效果。在即使不使用遮阳板角度调节装置的情况下,使室内光环境在一日之内保持均匀稳定。同时,竹材作为可持续的绿色材料,使得该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具有生态、节能的双重效果。另外,该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还可同时与活动装置(如升降机构、水平滑行机构、旋转机构等)相结合,其自动调节透光率的特点可以更大程度地被利用。
[00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块遮阳板单元或多块连接在一起的遮阳板单元,所述遮阳板单元包括双层方框形的压框(3)和夹装在双层压框(3)之间的经玮穿梭编织板,双层压框(3)和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一层压框(3)的四个角的上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角铁(4),双层压框(3)均由围成方框形的木板或竹板构成;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由相互垂直交错分布且经玮穿梭编织在一起的玮向遮阳条(I)和经向遮阳条⑵组成,所述玮向遮阳条⑴为圆形竹竿、木条或玮向竹条,所述经向遮阳条(2)为经向竹条,所述经向竹条的厚度小于所述圆形竹竿的直径、所述木条的厚度或所述玮向竹条的厚度。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双层压框(3)和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通过第一螺栓(5)固定连接在一起。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层压框(3)的四个角的上表面上均通过穿过双层压框(3)和所述经玮穿梭编织板的整体的第二螺栓(7)固定连接有角铁(4)。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遮阳板单元通过合页(6)连接在一起。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竹材复合编织外遮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页(6)通过螺钉(8)与压框(3)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E04F10/08GK204152109SQ201420622424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4日
【发明者】吕瑶, 蒂娜·沃尔夫 申请人:吕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