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4976阅读:1419来源:国知局
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尘装置,尤其是一种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



背景技术: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12.1.2.1规定,“GIS、罐式断路器及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柱式断路器安装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如移动防尘帐篷等”,目前在施工现场多数仍未采用防尘帐篷,个别采用了钢管支架外覆塑料薄膜的固定篷形式,搭建时间较长,移动极不方便,密封性不好,防尘、防潮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该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具有搭建时间短、移动方便、防尘和防潮效果好,防止灰尘和潮气进入待安装的GIS内部,降低其绝缘性能,从而减少和消除GIS发生内部放电和短路的机率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气柱骨架、外棚布和地板革,所述的外棚布可拆卸式地设置在气柱骨架的外侧,所述的地板革通过粘扣设置在气柱骨架的下部,所述的气柱骨架采用夹网布高频热合制成,所述的气柱 骨架包括前侧气柱骨架、后侧骨架和顶部气柱骨架,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和后侧气柱骨架之间通过顶部气柱骨架相连,前侧气柱骨架、后侧气柱骨架和顶部气柱骨架相互连通,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上设置有充气口和放气口,充气口上设置有逆止阀,所述的外棚布包括顶面棚布、左侧棚布、右侧棚布、前侧棚布和后侧棚布,所述的顶面棚布位于气柱骨架的上部,左侧棚布和右侧棚布分别位于气柱骨架的左侧和右侧,前侧棚布和后侧棚布分别位于气柱骨架的前侧和后侧,所述的前侧棚布和后侧棚布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拉链与左侧棚布和右侧棚布相连,所述的顶面棚布、前侧棚布和后侧棚布分别为透明材质制成,所述的左侧棚布和右侧棚布的下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GIS的密封袖口,左侧棚布和右侧棚布上的密封袖口对称设置,每个密封袖口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紧固件,每个密封袖口的下部开口,且通过粘扣相连,所述的密封袖口上部的左侧棚布和右侧棚布上分别设置有透明窗户;所述的左侧棚布和右侧棚布的底部向棚内延伸50cm,与地板革通过粘扣相连,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和后侧气柱骨架的下部分别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粘接在前侧气柱骨架和后侧气柱骨架上,其向棚内延伸50cm,并与地板革通过粘扣相连,所述的保护层由地板革制成。

所述的左侧棚布或右侧棚布的上部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一端与外棚布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以和棚外的空气净化和空调装置相连,进气口不用时通过紧固件封闭。

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和后侧气柱骨架之间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带。

所述的顶面棚布、前侧棚布和后侧棚布分别为透明的TPU制成,所述的左侧 棚布、右侧棚布和密封袖口分别为牛津布制成。

所述的左侧棚布和右侧棚布上分别设置有两个透明窗户,每个透明窗户都由透明的TPU制成。

所述的紧固件为不带弹性的扎绳或者带弹性的松紧带。

每个所述的密封袖口与左侧棚布或右侧棚布之间分别为可拆卸式连接。

每个所述的密封袖口与左侧棚布或右侧棚布之间通过拉链连接。

所述的前侧棚布和后侧棚布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粘扣。

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后侧气柱骨架和顶部气柱骨架上分别设置有挂环。

本发明的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搭建时间短、重量轻、移动方便、防尘和防潮效果好,防止灰尘和潮气进入待安装的GIS内部,降低其绝缘性能,从而减少和消除GIS发生内部放电和短路的机率的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气柱骨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气柱骨架,101、前侧气柱骨架,102、后侧气柱骨架,103、顶部气柱骨架,2、外棚布,201、顶面棚布,202、左侧棚布,203、右侧棚布,204、前侧棚布,205、后侧棚布,3、地板革,4、充气口,41、逆止阀,5、放气 口,6、拉链,7、密封袖口,8、紧固件,9、粘扣,10、透明窗户,11、进气口,12、连接带,13、挂环,14、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4对本发明的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充气式GIS安装防尘棚,其结构包括气柱骨架1、外棚布2和地板革3,所述的外棚布2可拆卸式地设置在气柱骨架1的外侧,所述的地板革3通过粘扣设置在气柱骨架1的下部,防尘棚的下方有地板革3,这样整个防尘棚就成为一个密封的空间,在做好准备措施后,防尘棚内可以轻松的实现百万级的洁净度标准,所述的气柱骨架1采用夹网布高频热合制成,所述的气柱骨架1包括前侧气柱骨架101、后侧气柱骨架102和顶部气柱骨架103,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101和后侧气柱骨架102之间通过顶部气柱骨架103相连,前侧气柱骨架101、后侧气柱骨架102和顶部气柱骨架103相互连通,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101上设置有充气口4和放气口5,充气口4上设置有逆止阀41,所述的外棚布2包括顶面棚布201、左侧棚布202、右侧棚布203、前侧棚布204和后侧棚布205,所述的顶面棚布201位于气柱骨架1的上部,左侧棚布202和右侧棚布203分别位于气柱骨架1的左侧和右侧,前侧棚布204和后侧棚布205分别位于气柱骨架1的前侧和后侧,所述的前侧棚布204和后侧棚布205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拉链6与左侧棚布202和右侧棚布203相连,安装人员进出防尘棚时,通过拉开拉链6进出防尘棚,所述的顶面棚布201、前侧棚布204和后侧棚布205分别为透明材质制 成,所述的左侧棚布202和右侧棚布203的下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GIS的密封袖口7,左侧棚布202和右侧棚布203上的密封袖口7对称设置,每个密封袖口7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紧固件8,每个密封袖口7的下部开口,且通过粘扣9相连,所述的密封袖口7上部的左侧棚布202和右侧棚布203上分别设置有透明窗户10;所述的左侧棚布202和右侧棚布203的底部向棚内延伸50cm,与地板革3通过粘扣相连,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101和后侧气柱骨架102的下部分别设置有保护层14,保护层14粘接在前侧气柱骨架101和后侧气柱骨架102上,其向棚内延伸50cm,并与地板革3通过粘扣相连,所述的保护层14由地板革制成。

为了保证防尘棚在任何季节和环境条件下棚内的温湿度和洁净度符合人体需要且满足安装要求,所述的左侧棚布202或右侧棚布203的上部设置有进气口11,进气口11一端与外棚布2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以和棚外的空气净化和空调装置相连,以便必要时向棚内充入经过净化调温后的干燥空气,以保持棚内空气的洁净度、温湿度符合要求并始终维持在微正压状态,进气口不用时通过紧固件封闭。

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101和后侧气柱骨架102之间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带12。用于支撑外棚布2。

所述的顶面棚布201、前侧棚布204和后侧棚布205分别为透明的TPU制成,以增加透光性,给防尘棚内的安装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所述的左侧棚布202、右侧棚布203和密封袖口7分别为牛津布制成,牛津布软、轻,贴合性好,增加了密封性能,减轻了防尘棚的重量。

所述的左侧棚布202和右侧棚布203上分别设置有两个透明窗户10,每个透明窗户10都由透明的TPU制成。增加透光性,便于观察防尘棚内的情况。

所述的紧固件8为不带弹性的扎绳或者带弹性的松紧带。以便套住GIS打开的安装口,实现密封,不漏气。

每个所述的密封袖口7与左侧棚布202或右侧棚布203之间分别为可拆卸式连接。

每个所述的密封袖口7与左侧棚布202或右侧棚布203之间通过拉链6连接。当密封袖口7脏了或坏了时,方便更换。

所述的前侧棚布204和后侧棚布205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粘扣9。用于连接其两侧的更衣室和备品备件间。

所述的前侧气柱骨架101、后侧气柱骨架102和顶部气柱骨架103上分别设置有挂环13。将挂环13上连接绳子,将绳子固定到附近设备上,可以防止风大的时候本防尘棚倾倒,而且设置有挂环13,人工在搬运本防尘棚的时候,方便移动。顶部气柱骨架上设置挂环,方便安装空气监测装置、视频记录装置和照明灯具。

气柱骨架1采用了高强度、气密性好的夹网布制作气柱,这种厚度为0.7mm的夹网布耐磨、防刺、阻燃,由连通的气柱构成了防尘棚的气柱骨架1,一次充气5分钟内防尘棚就可以立起来,而且保持性极好,可以保证一个星期不变形、不塌缩。从而也就完全没必要再采用风机一直充气从而保持防尘棚的形状。防尘棚里面也没有必要用支架支撑。

由于不同厂家的GIS尺寸不同,防尘棚和GIS连接的各类袖口的位置和形状也不同,因此将防尘棚的外棚布2做成可拆卸的,当用于不同厂家的GIS时,更换外棚布2即可。

整个防尘棚的重量较轻,一个长、宽、高分别为4米、1.6米、2.5米的防尘棚重量约为40公斤,在GIS母线安装完成后,通过解开密封袖口下部的粘扣,可以很方便的将其从GIS上移开。GIS安装一处母线对接面大约需要1天时间,因此需要经常移动。

骨架材质具有优良的绝缘性能和阻燃性能,可以反复充气使用;具有较好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可以一次充气成型,漏气率小于0.5%/天。外棚布具有不透气、防水的特性,具有将防尘棚内外界空气隔离的优良性能。

防尘棚在使用完毕后,可以打开放气口5,排尽骨架内空气,整个防尘棚可以压缩、打包成长宽高不超过1米*0.5米*0.5米后放入专用包裹,可方便的放入小汽车的后备箱内运输。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发明之用,并非是对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