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石材饰面防泛碱工艺工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3224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景观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景观石材饰面防泛碱工艺工法。



背景技术:

现有饰面石材铺贴工艺(湿贴)采用水泥砂浆作为结合层,水泥砂浆中的水泥和砂均含碱物质,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形成游离钙等物质,游离钙等物质会以水为载体流出,通过渗透通道到达石材表面后,随着水分蒸发,这些物质就残留在石材表面,形成白色粉末状晶体,或者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在石材表面形成白色硬块,这些形成的白色物质就是俗称的泛碱。

结合层水泥砂浆中的水泥和砂含碱物质较多。

当前大部分工程施工工期普遍紧张,往往基层未充分干透就进行饰面石材施工,基层中的水分较多,基层不进行防水工艺处理,水分可以自由渗出。

结合层采用水泥砂浆特别是干硬性水泥砂浆孔隙率大,水分容易进出。天然饰面石材均存在一定的孔隙率,水分能通过孔隙渗透。石材与石材之间无论密缝、离缝均是水分的渗透通道。

基层存在水分流出、结合层含碱物质、存在渗透通道,这些问题是现有技术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石材饰面的泛碱。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景观石材饰面防泛碱工艺工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景观石材饰面防泛碱工艺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层施工做到里实外光,基层面标高施工到位,平整精准,只留2cm的结合层,避免使用干硬性水泥砂浆,选用低碱专用粘结剂,降低结合层孔隙率;

(2)对石材进行六面防护,一方面防护剂可渗透入石材,封堵石材孔隙,另一方面对面层进行一定的隔水保护,这样就能封闭石材本身的渗透通道;

(3)平面石材安装到位后,应尽快将石材拼缝中的砂浆清理干净,用密封性良好的填缝剂材料将所有缝隙密封,侧面石材在板立好灌浆前对石材拼缝内侧进行严格打胶,硬固后再灌浆,这样就能封闭石材与石材之间的渗透通道。

其进一步特征如下:

还包括以下步骤,基层完成后待基层充分干燥,对基层进行防水工艺处理后再进行饰面石材施工。

还包括以下步骤,结合层材料中添加反应性二氧化硅,水泥水化后产生的游离钙与可溶性二氧化硅进一步反应形成硅酸钙,硅酸钙本身不溶于水,也就不会被水通过渗透通道带出;结合层使用底碱水泥或者低碱专用粘结剂,直接减少结合层材料中含碱物质,含碱物质含量的高低是决定将来是否泛碱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勾缝剂中的水泥含量,采用胶泥勾缝。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次申请的技术方案,减少了基层中的含水量且阻止基层中水分的流出。减少了结合层材料中的含碱物质,降低了结合层厚度,节约了辅材。有效的封闭了水分的渗透通道,防止了饰面石材的泛碱,提高了景观石材饰面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a结合层中含碱物质较多,b水分的渗透通道多,c基层中含水量大,水分易流出。

(1)结合层3材料中添加反应性二氧化硅,水泥水化后产生的游离钙与可溶性二氧化硅进一步反应形成硅酸钙,硅酸钙本身不溶于水,也就不会被水通过渗透通道带出。

(2)结合层3使用底碱水泥或者低碱专用粘结剂,直接减少结合层3材料中含碱物质,含碱物质含量的高低是决定将来是否泛碱的重要因素之一。

(3)降低勾缝剂中的水泥含量,采用胶泥勾缝6。

上面三种措施减少了结合层3中的含碱物质,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a。

基层1完成后待基层1充分干燥,对基层1进行防水工艺处理2后(彻底封闭基层内部水分进出通道)再进行饰面石材施工。这解决上述技术问题c。

(1)基层1施工做到里实外光,基层面标高施工到位,平整精准,只留2cm的结合层2,避免使用干硬性水泥砂浆,选用低碱专用粘结剂,降低结合层孔隙率。

(2)对石材进行六面防护4,一方面防护剂可渗透入石材,封堵石材孔隙(如有机硅型防护剂、氟硅型防护剂等),另一方面对面层进行一定的隔水保护(如成膜型防护剂等),这样就能封闭石材本身的渗透通道。

(3)平面石材安装到位后,应尽快将石材拼缝中的砂浆清理干净(清理到结合层3),用密封性良好的填缝剂材料(硅酮密封胶5)将所有缝隙密封,侧面石材在板立好灌浆前对石材拼缝内侧进行严格打胶7,硬固后再灌浆,这样就能封闭石材与石材之间的渗透通道。

上面三种措施起到了阻止水分从基层到面层的渗透,封闭了水分的渗透通道,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b。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