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6328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筒式立体车库的土建结构,具体为浇筑地下筒式立体车库的土建结构用的建筑模板架组件。

背景技术:
如专利申请号为2014105960657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的一种筒式立体车库,其包括圆筒状的车库竖井(101)、设置于车库竖井(101)顶部井口的入口门房系统、沿车库竖井垂直分布的两层以上的环状停车层(102)、设置于车库竖井(101)中央的用于存取车辆的升降旋转平台以及驱动该升降旋转平台垂直升降的曳引机构;所述曳引机构包括设置于车库竖井(101)底部中央的一曳引机(a1)、至少三条由曳引机(a1)驱动的悬吊钢缆(a2)、设置于悬吊钢缆(a2)上的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a3)以及设置于车库竖井(101)壁上的使悬吊钢缆(a2)转向的导向定滑轮组。其中,配重体的升降需要有配重井,配重井穿过每层环状停车层上下贯通,环状停车层为逐层浇筑成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浇筑环状停车层的同时也浇筑成型配重井,因此,需要设计专门的建筑模板使配重井成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浇筑地下筒式立体车库的土建结构用的建筑模板架组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模板架组件,其关键技术在于: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模板架,两所述模板架之间通过多个夹持连接装置固定连接,两所述模板架对接处通过缝隙封堵机构衔接;所述模板架包括支撑框架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的板体,所述支撑框架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腰梯形,所述夹持连接装置连接两所述模板架的支撑框架;所述夹持连接装置包括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的两端通过连接螺栓和连接螺母连接,所述上夹板上端面中央固定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缝隙封堵机构包括两对称设置的圆形的立柱,两所述立柱分别位于两所述模板架的对接处,所述立柱上设置有两个支撑销,两所述立柱上相对的两个支撑销之间通过一连接套管活动连接,所述立柱上固定设置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上设置有两个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杆插装于所述连接块的通孔内,两所述调节螺母分别位于所述连接块的左右两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框架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设置有套管,所述板体上与所述套管对应设置有通孔,所述套管内设置有伸缩销。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板体在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腰梯形的底边两侧向外延伸出支撑框架形成延伸边板。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撑框架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其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侧边梁、固定连接所述侧边梁顶部两端的短横梁和固定连接所述侧边梁底部两端的长横梁,上下垂直设置在侧边梁之间、短横梁之间和长横梁之间通过支撑柱固定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夹板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两个卡板,两所述卡板对称设置,所述卡板向所述下夹板的中心倾斜延伸。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夹板或下夹板的两端固定设置有限位部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件为管状,所述连接螺栓处于所述管状限位部件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顶端设置有吊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撑框架上固定设置有上连接环,所述连接套管上固定设置有下连接环,所述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之间通过伸缩机构固定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伸缩机构为花篮螺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组合形成四周闭合的截面呈菱形或者类似菱形形状的六边形,完全适用于筒式立体车库中配重井的形状要求,能够满足筒式立体车库中特定形状的配重井的形成。两个模板架之间通过特定的夹持连接装置固定连接,方便拆装,而且能够调节间距,通过两个圆形立柱和其连接件构成的缝隙填补装置能够和两个模板架很好的配合形成四周闭合的结构,并且通过螺纹配的和调节螺杆等机构能够很好的调整立柱位置。本装置同时便于拆模板时的操作,大大减轻了拆模板时的工作量和耗时,提高了操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夹持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模板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模板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两模板架组合后的建筑模板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建筑模板架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两立柱形成的缝隙填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板体、1-1延伸边板、2侧边梁、3长横梁、4短横梁、5套管、6伸缩销、7支撑柱;8夹持连接装置、801上夹板、802下夹板、803连接块、804连接螺栓、805连接螺母、806卡板、807限位部件、808通孔;9连接套管、10立柱、11支撑销、12调节螺杆、13吊环、14花篮螺栓、15上连接环、16下连接环、18调节螺母、19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的一种模板夹持连接装置,其包括上夹板801和下夹板802,所述上夹板801和下夹板802的两端通过连接螺栓804和连接螺母805连接,所述上夹板801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两个卡板806,两所述卡板806对称设置,所述卡板806向所述下夹板802的中心倾斜延伸。具体的,所述卡板806为直板倾斜设置或者为弧形板,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弧形板。所述上夹板801上端面中央固定设置有连接块803,所述连接块803上设置有通孔808。所述上夹板801或下夹板802的两端固定设置有限位部件807。所述限位部件807为管状,所述连接螺栓804处于所述管状限位部件807内。如图2和3所示的一种建筑模板架,其包括支撑框架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的板体1,所述支撑框架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腰梯形。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框架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其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侧边梁2、固定连接所述侧边梁2顶部两端的短横梁4和固定连接所述侧边梁2底部两端的长横梁3,上下垂直设置在侧边梁2之间、短横梁4之间和长横梁3之间通过支撑柱7固定连接。在支撑框架的左右两侧面和上底面焊接设置板体1,即在支撑框架的三面设置板体1。所述板体1在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底边两侧向外延伸出支撑框架形成延伸边板1-1,参见图1,在长横梁3的一侧即等腰梯形的底边侧,左右两侧的板体1向外延伸形成延伸边板1-1。所述支撑框架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设置有套管5,所述板体1上与所述套管5对应设置有通孔,所述套管5内设置有伸缩销6。如图1中所示,伸缩销6能够在套管5内滑动,图中左侧的伸缩销6为伸出状态,在使用过程中,伸缩销6伸出足够长,在浇筑是能够在墙壁上预留下通气的通孔,拆模板的时候,伸缩销6先被移动到板体1的内侧,如图1右侧的状态。如图4-7所示,为上述建筑模板架组合形成的用于浇筑形成配重井的建筑模板架组件,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模板架拼合对接而成,两个模板架的长横梁3的一侧相向通过所述的夹持连接装置8将两个模板架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横截面呈类似菱形形状的六边形的四周闭合的柱体,其形状完全适用于筒式立体车库中配重井的形状要求,能够满足筒式立体车库中特定形状的配重井的形成。两个模板架对接的地方所产生的缝隙通过圆形的立柱10进行填补封堵。其中,所述的夹持连接装置8同时夹住两个模板架的一个长横梁3,长横梁3位于所述卡板806的外侧,在拼合两个模板架的时候,由于其比较笨重和外部空间的限制,导致的两个模板架太过接近,人力又很难调整他们为最合适的间距。当旋拧所述的连接螺母805,上夹板801和下夹板802的间距缩小,在所述卡板806的作用下,推动被夹持的长横梁3向外移动,从而迫使两侧的模板架整体向外移动。两个模板架通过四个所述夹持连接装置8固定连接,上方的两个长横梁3之间设置两个夹持连接装置8,下方的两个长横梁3之间设置两个夹持连接装置8。在两个模板架对接之处内侧设置有圆形的立柱10,所述立柱10上固定设置有水平的支撑销11,左右两个立柱10的支撑销11插装在同一个连接套管9中,连接套管9置于上夹板801和下夹板802之间,通过下夹板802支撑两个立柱10的重量,这样使两个立柱10能够水平调整位置。所述模板架的支撑框架上固定设置有上连接环15,连接套管9上固定设置有下连接环16,两个所述连接环之间通过花篮螺栓14连接,通过花篮螺栓的作用,能够使两个立柱10整体产生垂直方向的位移。立柱10上固定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块803对应的调节螺杆12,左右两个立柱10的调节螺杆12分别插装在对应侧的连接块803上的通孔808中,在调节螺杆12上设置有两个调节螺母18,两个调节螺母18分别位于连接块803的两侧,两个调节螺母18分别控制立柱10的左右位置调整。在调节螺杆12上还设置有垫圈19。如图所示,当通过夹持连接装置8上的连接螺母805调整好两个模板架的间距后,通过旋转调节螺杆12上的调节螺母18使两个立柱10向外移动,如图4所示,两个立柱向外支撑,堵住两个模板架之间的缝隙,模板架上的延伸边板1-1与所述立柱10的侧壁接触,由于所述限位部件807的作用,限制两个模板架之间的最大距离保证立柱10和模板架的延伸边板1-1的配合。当两个模板架安装好并且调整好间距以及立柱10的位置后,完成安装,可以进行浇筑。拆模板的时候,其整体与混凝土接触紧密,操作难度较大,此时,通过所述的花篮螺栓14的作用,可以使两个立柱10一起产生向上的位置,起到松动的作用,然后再通过所述的调节螺母18使两个立柱向模板架的内侧移动,从而达到先拆除两个立柱10的效果,然后两个模板架之间就会出现较大的空间,方便拆除。当模板架组件整体松动时,通过设置在立柱顶部的吊环13可以将其整体起吊。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