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早拆顶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5130阅读:1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早拆顶丝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支撑早拆建筑模板的早拆顶丝。涉及专利分类号 E04建筑物E04G脚手架、模壳;模板;施工用具或其他建筑辅助设备,或其应用;建筑材料的现场处理;原有建筑物的修理,拆除或其他工作E04G11/00用以制作墙、楼板、顶棚或屋顶用的模壳,模板或工作架E04G11/36适用于楼板、顶棚、平面或曲面屋顶的E04G11/48楼板或屋顶的模板或框架用的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顶丝(或描述为早拆装置)是一种为实现早期拆除楼板模板而采用的支模装置。现有的一种早拆模板支撑头,用于调整模板厚度和龙骨断面组合高度,由挺杆、顶托、托翼以及丝杠组成,顶托为方板,固定设置在挺杆的顶端;托翼的端头有固定止挡和活动止挡。

然而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早拆顶丝,由于结构限制,功能过于单一,即只能实现简单的支撑作用,已无法适应现在的安装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制的一种早拆顶丝,包括:

作为早拆顶丝主体,提供主要支撑力的螺杆;位于螺杆前端,支撑模板的支撑部;位于所述支撑部下方,与所述螺杆过渡配合的托板;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的上螺母和下螺母;下螺母调整固定顶丝的高度,上螺母调整固定所述托板的高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支撑部为与螺杆焊接的角钢,角钢的侧面和顶面分别与螺杆的侧面和端面焊接。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托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托板垂直的侧板,所述两侧板高度小于所述角钢顶面。更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管材位置的固定部;组合状态下,所述的固定部位于管材和侧板之间,与螺杆和侧板共同夹紧管材。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固定部为管材的轴向固定部;

所述的轴向固定部为一长方体,轴向固定部与管材的接触面为管材贴合的弧形凹面;弧形凹面的背面为一斜面,即轴向固定部尾部宽度大于所述侧板和管材的间距。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固定部为管材的径向固定部;该径向固定部为楔形块。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托板上开有容纳楔形块前端穿过的固定孔。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角钢后端与托板紧密结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公开的一种早拆顶丝的具有如下优点,结合我国工程特点将模板早拆装置(顶丝)进行重新设计改进,使模板早拆装置具备了简单化、易操作、方便快捷和等优点。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模板早拆技术可以节省50%的周转材料用量,人工成本节省20%,功效提供20%,工期进度快20%。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固定部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固定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7所示:实施例1作为早拆顶丝主体,在使用状态下,对所支撑模板提供主要支撑力的螺杆1(也可描述为丝杠等)。

为了增大接触面积,减少螺杆1对支撑物的压强,在螺杆1前端设有支撑模板的支撑部6。为了能够支撑管材等其它支撑部件,在所述支撑部6下方,还设有与所述螺杆1过渡配合的托板4,以及与所述螺杆1螺纹配合的上螺母3和下螺母2。下螺母2调整固定顶丝的高度,上螺母3调整固定所述托板4的高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支撑部6为与螺杆1焊接的角钢,角钢的侧面和顶面分别与螺杆1的侧面和端面焊接。同时,在组合状态下,角钢的后端面,如图所示角钢与螺杆1平行的一段的后端面与托板4的平面紧密结合,保证支撑强度。

为了防止承托的管材发生横滚,发生危险,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托板4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托板4垂直的侧板41。同时,为了减少螺杆1上螺纹的损伤,所述两侧板41高度小于所述角钢顶面。

为了进一步限制管材发生滚动,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固定管材位置的固定部,主要包括组合状态下,所述的固定部位于管材和侧板41之间,与螺杆1和侧板41共同夹紧管材。进一步的,角钢后端与所述托板的承托物紧密结合,角钢在前端支撑的模板和所述上螺母共同作用下挤压夹紧所述承托物。承托物至少包含钢管、方管、木方或槽钢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实施例1,所述的固定部为管材的轴向固定部7。

所述的轴向固定部7为一长方体,轴向固定部与管材的接触面为管材贴合的弧形凹面71;弧形凹面71的背面为一斜面72,即轴向固定部7尾部宽度大于所述侧板41和管材的间距。

装配过程中,将弧形凹面71与管材贴合后,使用外力,将轴向固定部7钉入侧板41和管材5之间的空间。

实施例2,所述的固定部为径向固定部8,整体为一楔形块,使用时将楔形块由侧方插入侧板41和管材之间的空间,即可防止管材5的滚动。

更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楔形块的固定的牢固程度,所述的托板4上开有容纳楔形块前端穿过的固定孔。

实施例3,如图10和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部6与诸如钢管、方管以及木方等的承托物垂直设置,以便能够增加与管材的接触面积,同时方便固定(但是并不在同一平面内垂直),组合状态下,支撑部6(角钢)位于管材的上方,支撑部6的前端面支撑模板,上螺母3向前挤压托板4,托板4和支撑部6的后端面共同挤压下,能够牢固的夹紧承托物,保证在组合状态下,承托物不发生径向和轴向的位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