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安装组件及地板连接扣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7633阅读:856来源:国知局
地板安装组件及地板连接扣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板铺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板安装组件及地板连接扣件。



背景技术:

木塑地板是用木塑复合材料制成的地板,拥有和木材一样的加工特性,使用普通的工具即可锯切、钻孔、上钉,非常方便,可以像普通木材一样使用。同时具有木材的木质感和塑料的耐水防腐特性,使得它成为一种性能优良并十分耐用的室外防水防腐建材。

一般地,安装木塑地板时,通常是先将地板的支撑部件(俗称龙骨)用紧固件固定在地面上,再将矩形的地板平铺在龙骨上,地板与支撑部件之间通过地板连接扣件连接,即,地板连接扣件通过两侧的夹持件卡在相邻两块地板侧壁的凹槽内,然后通过螺钉将地板连接扣件固定在龙骨上,以使地板固定在龙骨上。

由于螺钉需要穿过两块地板之间,使得两块地板之间的缝隙较大,不但影响美观,而且易使杂物落入缝隙中,难于清理。另外,由于从两块地板之间打螺钉,电动螺丝刀在使用中容易打滑而碰伤螺钉两侧的地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地板安装组件及地板连接扣件,不仅能有效降低地板之间的缝隙,同时能够减少安装时电动螺丝刀碰伤地板的几率。

一种地板安装组件,包括龙骨及多个地板连接扣件,所述地板扣件包括基板、分别位于所述基板两侧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及位于所述基板一侧的固定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固定部的同一侧,且均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夹持面垂直,所述龙骨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与所述固定部的宽度匹配,且所述凹槽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固定部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件及套设于所述固定件上的橡胶套,所述橡胶套上开设有所述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的末端具有两个固定臂,两个所述固定臂收容于所述橡胶套内并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两侧,所述固定臂的末端设置有卡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基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夹持部上向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延伸形成卡持部,所述卡持部上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为锯齿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部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两侧。

一种地板连接扣件,包括基板、分别位于所述基板两侧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及位于所述基板一侧的固定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固定部的同一侧,且均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夹持面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件及套设于所述固定件上的橡胶套,所述橡胶套上开设有所述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的末端具有两个固定臂,两个所述固定臂收容于所述橡胶套内并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两侧,所述固定臂的末端设置有卡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基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夹持部上向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延伸形成卡持部,所述卡持部上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为锯齿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部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两侧。

上述地板安装组件,由于固定部的安装孔的轴线与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的夹持面垂直,且地板连接扣件与龙骨之间的固定位置由传统的两块地板的缝隙之间变为其中一地板的底部,使得螺钉无需穿过两块地板之间,这样可以显著减少两块地板之间的缝隙,同时有效避免电动螺丝刀在两块地板之间运行时因打滑而伤及螺钉两侧的地板,即使滑动,也会被基板所阻挡,从而保护地板不易被碰伤。此外,由于安装孔的轴线与龙骨的支撑面垂直,操作空间较大,便于操作者将螺钉固定在龙骨上,降低了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地板连接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地板连接扣件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地板安装组件与地板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在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地板连接扣件100的结构示意图。

地板连接扣件100包括:基板110、分别位于所述基板110两侧的第一夹持部120与第二夹持部130、及位于所述基板100一侧的固定部140,所述第一夹持部120及所述第二夹持部130位于所述固定部140的同一侧,且均与所述固定部140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固定部140上设置有安装孔141,所述安装孔141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20及所述第二夹持部130的夹持面垂直。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20及第二夹持部130,与固定部140分别位于基板110的两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为片状结构,基板110的厚度小于2mm。基板110、第一夹持部120及第二夹持部130为一体成型的不锈钢结构。

请参阅图2,其为图1所示的地板连接扣件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所述固定部140包括固定件142及套设于所述固定件142上的橡胶套143,所述橡胶套142上开设有所述安装孔141。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所述固定件142的末端具有两个固定臂144,两个所述固定臂144收容于所述橡胶套143内并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孔141的两侧,所述固定臂144的末端设置有卡钩145,通过卡钩145钩合在橡胶套143内,可以避免固定件142移出橡胶套143。

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第一夹持部120与所述固定部140位于所述基板110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夹持部120上向远离所述固定部140的方向延伸形成卡持部121,所述卡持部121上远离所述固定部140的一端为锯齿状,通过在卡持部121的一端设置成锯齿状。

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第二夹持部130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130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120的两侧,以提高受力均匀性。

请参阅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地板安装组件10与地板300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地板安装组件10包括龙骨200及多个地板连接扣件100。地板连接扣件100固定在龙骨200上,所述龙骨200上开设有凹槽210,所述凹槽210的宽度与所述固定部140的宽度匹配,且所述凹槽210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固定部140的厚度。

请一并参阅图4,安装地板300时,先将多根龙骨200平行地固定在地面上,再将第一块地板300a平铺在多根龙骨100上,然后将一个地板连接扣件100的第一夹持部120的卡持部121插入地板300一侧的卡槽310内,再按压固定部140直至固定部140收容于龙骨200的凹槽210内,此时,第一夹持部120的卡持部121的锯齿状端部与卡槽310的侧壁抵持,以避免地板300沿长度方向移动。然后利用螺钉(图未示)穿过安装孔141将地板连接扣件100固定在龙骨200的凹槽210内。

最后将第二块地板300b与第一块地板300a平行地平铺至龙骨200上,并向第一块地板300a所在方向推动第二块地板300b,使第二夹持部130与地板300b的卡槽310卡接,完成第一块地板300a和第二块地板300b的拼装工作。此处由于所述凹槽210的深度不小于固定部140的厚度,所以固定部140的陷入在龙骨200的支撑面以下或与其平齐,从而不会阻挡到第二块地板300b在龙骨200上的移动。理论上,第一块地板300a和第二块地板300b之间的间隙可以做到基板110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130设有楔面,以方便地板300的卡入。

进一步地,龙骨200上的凹槽210的宽度略小于橡胶套142的宽度,通过将橡胶套142卡合于凹槽210内,可以将地板连接扣件100更好地固定在龙骨200上,避免在螺钉安装过程中地板连接扣件在龙骨200上滑移。

上述地板安装组件10,由于固定部140的安装孔141的轴线与第一夹持部120及第二夹持部130的夹持面垂直,且地板连接扣件100与龙骨200之间的固定位置由传统的两块地板的缝隙之间变为其中一地板的底部,使得螺钉无需穿过两块地板之间,这样可以显著减少两块地板300之间的缝隙,同时有效避免电动螺丝刀在两块地板之间运行时因打滑而伤及螺钉两侧的地板,即使滑动,也会被基板110所阻挡,从而保护地板300不易被碰伤。此外,由于安装孔141的轴线与龙骨200的支撑面垂直,操作空间较大,便于操作者将螺钉固定在龙骨上,降低了安装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