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百叶窗吸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4860阅读:10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音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百叶窗吸声板。



背景技术:

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插入一个设施,使声波传播有一个显著的附加衰减,从而减弱接收者所在的一定区域内的噪声影响,这样的设施就称为声屏障或吸声板。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声屏障时,就会发生反射、透射和绕射三种现象。通常我们认为屏障能够阻止直达声的传播,并使透射声有足够的衰减,而透射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声屏障的隔声效果一般可采用减噪量表示,它反映了声屏障上述两种屏蔽透声的本领。在声源和接收点之间插入一个声屏障,设屏障无限长,声波只能从屏障上方绕射过去,而在其后形成一个声影区,就象光线被物体遮挡形成一个阴影那样。在这个声影区内,人们可以感到噪声明显地减弱了,这就是声屏障的减噪效果。

为了降低噪声对环境和人的影响,声屏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城市桥梁、铁路、公路两侧以及城市施工随处可见。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声屏障的隔声效果及美观性也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声屏障多靠屏体的材料及内部的吸声层来减弱声源的传播,而利用屏体构的减噪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屏体组装多靠铆钉连接,且铆钉数量较多,位置随意,造成外观粗糙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声强、高隔声性能且避免铆钉多出连接,外形美观的金属百叶窗吸声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金属百叶窗吸声板,包括多个左右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工字形立柱凹槽内的屏体,所述屏体包括背板、面板和设于两者形成的腔体内的吸音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一第一垂直板,所述第一垂直板同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内折板和下内折板,所述上内折板与第一垂直板之间成钝角,所述上、下内折板相互平行,且末端分别设有垂直向下的第一延伸板和第二延伸板;所述面板包括一第二垂直板,所述第二垂直板上端设有凹陷区,凹陷区的末端设有与上内折板平行的遮盖板,所述第二垂直板下端设有与第二延伸板相匹配的翻边沟槽,所述翻边沟槽形成延伸外凸,与凹陷区相匹配,所述遮盖板、凹陷区及翻边沟槽均设于第二垂直板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背板上设有内梯形凹陷的加强骨,所述加强骨设于背板中间位置,且位于与上、下内折板相同的一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二垂直板比第一垂直板长3cm~5c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上内折板与第一垂直板之间成钝角的度数为95°~100°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板的末端与第一垂直板底端齐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面板和背板的配合设计,使单个屏体组装方便快捷,背板的第二延伸板插入面板的翻边沟槽内,然后将面板的遮盖板与背板的上内折板重叠并用铆钉固定,连接牢固,使用的铆钉数量少且位置固定,成本低;多个屏体组合后,类似百叶窗式,上下屏体之间形成一斜的通孔,生源直线传播时被阻拦,并且翻边沟槽形成的延伸外凸与凹陷区配合遮挡住了通孔的一端,有效的阻止了声源的传播;组合后的声屏障的铆钉被遮挡,并不显露在外,增加了设备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0-背板,11-上内折板,12-下内折板,13-加强骨,111-第一延伸板,121-第二延伸板,20-面板,21-遮盖板,22-凹陷区,23-翻边沟槽,30-腔体,40-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金属百叶窗吸声板,包括多个左右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工字形立柱凹槽内的屏体,所述屏体包括背板10、面板20和设于两者形成的腔体30内的吸音层,所述背板10包括一第一垂直板,所述第一垂直板同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内折板11和下内折板12,所述上内折板11与第一垂直板之间成钝角,所述上、下内折板11、12相互平行,且末端分别设有垂直向下的第一延伸板111和第二延伸板121;所述面板20包括一第二垂直板,所述第二垂直板上端设有凹陷区22,凹陷区22的末端设有与上内折板11平行的遮盖板21,所述第二垂直板下端设有与第二延伸板121相匹配的翻边沟槽23,所述翻边沟槽23形成延伸外凸,与凹陷区22相匹配,所述遮盖板21、凹陷区22及翻边沟槽23均设于第二垂直板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面板20和背板10的配合设计,使单个屏体组装方便快捷,背板20的第二延伸板121插入面板20的翻边沟槽23内,然后将面板20的遮盖板22与背板10的上内折板11重叠,并用铆钉40固定,连接牢固,使用的铆钉40数量少且位置固定,成本低;多个屏体组合时,上下屏体之间形成一斜的通孔,生源直线传播时被阻拦,并且翻边沟槽23形成的延伸外凸与凹陷区22配合,遮挡住了通孔的一端,有效的阻止了声源的传播;组合后的声屏障的铆钉40被遮挡,并不显露在外,增加了设备的美观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背板10上设有内梯形凹陷的加强骨13,所述加强骨13设于背板10中间位置,且位于与上、下内折板11、12相同的一侧,保证屏体的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二垂直板比第一垂直板长3cm~5cm,由于面板20两端包裹背板10两端,所以面板20稍大于背板10,便于组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上内折板11与第一垂直板之间成钝角的度数为95°~100°,组装后整体大致呈平行四边形。其中,第二延伸板121的末端与第一垂直板底端齐平,第二延伸板121过短回使第二延伸板121和翻边沟槽23配合不牢固,第二延伸板121过短又会造成两个相邻屏体之间的缝隙过大,影响隔声效果。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些许的简单修改、变形及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