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顶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4956阅读:9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顶帐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圆顶帐篷。



背景技术:

帐篷,是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休息的棚子,多用帆布做成,连同支撑用的东西,可随时拆下转移,可适用于儿童玩耍、郊游之用。

公开号为CN20127687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吊篷,由篷底、吊绳、端扣、篷罩、篷帽组成,吊绳下端与篷底连结,上端集结在端扣上,在篷底与吊绳外围设置篷罩,篷罩端部有篷帽遮盖,在篷罩上设置门与窗。

其不足之处在于,上述吊篷的篷身的直径大小不可调,小孩子的体型是不断成长的,而吊篷的大小则是不会变的,从而导致吊篷不能容纳体型变大的孩子,适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在顶篷顶部内侧设置周向铰接有若干支撑杆的第一连接件,来实现调节顶篷下端直径大小的圆顶帐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圆顶帐篷,包括顶篷以及连接顶篷下端的篷身,所述顶篷顶部内侧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若干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用于支撑所述顶篷的支撑杆,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上套设有可沿滑杆轴向滑移的第二连接件,所述支撑杆上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与第二连接件铰接,所述滑杆上轴向设有若干用于定位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定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连接件与支撑杆铰接设置,使得支撑杆可靠近或远离第一连接杆运动,当支撑杆靠近第一连接杆运动时,顶篷下端的直径变小,当支撑杆远离第一连接杆运动时,顶篷下端的直径变大,实现顶篷下端直径的调节,使得本实用新型可随孩子的成长而改变空间大小,增大适用范围;通过连接杆与第二连接件的设置,连接杆可随第二连接杆的滑移而改变方向,使得当第二连接件向下滑移时,连接杆带动支撑杆朝向滑杆靠拢,当第二连接件向上滑移时,连接杆带动支撑杆远离滑杆运动,实现顶篷下端直径的变化,方便操作;通过在滑杆上设置定位件,实现对第二连接件的定位,限制第二连接件向下滑移,从而使得连接杆与支撑杆的位置固定,避免支撑杆受外力影响或者第二连接件自身重力的影响,导致第二连接件下滑或上升,使支撑杆不能固定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篷的内侧壁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顶篷与支撑杆固定在一起,避免了顶篷受外力(比如风)影响时,与支撑杆分离,从而导致失去了遮蔽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弧形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块的设置,使得顶篷的下端被撑开的更充分、圆滑;支撑杆的端面面积小,使用者在运输或者使用时被支撑杆戳到会产生疼痛感,弧形块较支撑杆端面的面积大,有利于减少疼痛感,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篷的顶部设有吊挂连接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绳子将吊挂连接件与树枝或者吊架连接,从而将帐篷吊起。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篷身上设有若干透气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帐篷内空气流通,且可观察帐篷外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篷与篷身连接处的外侧设有花边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帐篷的层次感以及观赏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顶篷顶部内侧设置周向铰接有若干支撑杆的第一连接件,使得支撑杆可通过靠近或远离第一连接件来实现调节顶篷下端直径;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和连接杆,使使用者操作方便,实现支撑杆的运动;通过设置定位件,实现定位第二连接件,从而实现支撑杆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件以及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内部的下视图;

图5是实施例2中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篷;2、篷身;21、进出口;22、透气窗;3、底座;4、吊挂连接件;5、花边圈;6、第一连接件;61、第一连接槽;62、第一铰接杆;63、支撑杆;631、弧形块;632、第二铰接块;7、滑杆;71、圆形凹槽;72、跳豆弹簧;721、压缩弹簧;722、跳豆;73、照明灯;8、第二连接件;81、第二连接槽;82、第二铰接杆;83、连接杆;831、第一铰接块;832、第三铰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考图1,一种圆顶帐篷,包括顶篷1、篷身2以及底座3。顶篷1呈圆锥形,顶篷1的顶部设有吊挂连接件4,顶篷1的下端连接篷身2,顶篷1与篷身2连接处的外侧设有花边圈5,篷身2侧壁上设有沿高度方向设置且贯穿篷身2顶部与底部的进出口21,篷身2上设有若干透气窗22,篷身2下方内侧设有底座3,底座3内部填充有棉状物;顶篷1和篷身2由蓬松的面料制作而成。

参考图2,顶篷1顶部的内侧设有第一连接件6,第一连接件6缝合在顶篷1的顶部内侧,第一连接件6为圆盘形,第一连接件6周向均匀分布有四个第一连接槽61,第一连接槽61内设有连接第一连接槽61两侧壁的第一铰接杆62,第一铰接杆62上套设有支撑杆63(参考图3),支撑杆63缝合于顶篷1内侧壁,支撑杆63的下端插接有弧形块631(参考图3)且呈过盈配合。

参考图2,第一连接件6上同轴插设有滑杆7且呈过盈配合,滑杆7上套设有第二连接件8,第二连接件8可沿滑杆7的轴向滑移,第二连接件8呈圆盘形,第二连接件8的周向均匀分布有四个第二连接槽81,第二连接槽81内设有连接第二连接槽81两侧壁的第二铰接杆82,参考图3,第二铰接杆82上套设有连接杆83,连接杆83的自由端上设有第一铰接块831(参考图4),支撑杆63上设有第二铰接块632(参考图4),第一铰接块831与第二铰接块632上穿设有第三铰接杆832。

参考图2,滑杆7上设有用于定位第二连接件8的定位件72,定位件72可为跳豆弹簧,滑杆7上轴向分布有若干圆形凹槽71,圆形凹槽71内设有跳豆弹簧,跳豆弹簧包括压缩弹簧721与跳豆722,圆形凹槽71底部固定连接压缩弹簧721,压缩弹簧721的自由端上固定连接跳豆722;滑杆7的自由端端面上设有照明灯73,照明灯73为现有技术中内置电池的手电筒,手电筒与滑杆通过细带固定连接。

使用时,将吊挂连接件4通过绳子吊在树上或者吊架上,向上滑移第二连接件8,第二连接件8的上端面抵触跳豆弹簧,挤压跳豆弹簧,使第二连接件8向上滑移,滑过跳豆弹簧后,跳豆弹簧恢复原位抵触第二连接件8的下端面,防止第二连接件8向下滑动,若要增大顶篷1下端直径,则继续向上滑移,滑过第二个跳豆弹簧,使第二连接件8的下端与跳豆弹簧抵触,最后将底座3放入篷身2内;不使用时,将吊挂连接件4从绳子上接下,然后向下滑移第二连接件8,直至支撑杆63完全缩拢。

实施例2:

参考图5,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定位件72为调节螺栓,调节螺栓穿设过第二连接件8后抵紧于滑杆7。

使用时,将吊挂连接件4通过绳子吊在树上或者吊架上,向上滑移第二连接件8,滑到所需位置,拧紧调节螺栓,防止第二连接件8向下滑动,若要增大顶篷1下端直径,拧松调节螺栓,继续向上滑移,滑到所需位置后,拧紧调节螺栓螺栓;不使用时,将吊挂连接件4从绳子上接下,然后拧松调节螺栓,向下滑移第二连接件8,直至支撑杆63完全缩拢。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